分享

田德禄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经验浅探

 jlzs3139 2012-02-25

田德禄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经验浅探

首席医学网      2009年04月20日 23:30:24 Monday  
 

作者:李丰衣 孙劲晖 指导:田德禄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加入收藏夹

【摘要】  田德禄教授认为酒精性肝纤维化属中医“酒癖”范畴,病因主要是纵酒日久,湿热为患,痰湿蕴结,体质从化是酒癖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脾胃虚弱贯穿于酒癖病程的始终;肝郁脾虚,气痰瘀互结是酒癖病机的关键;把握病机规律是确立辨治法则的前提;注重脾胃,鼓舞正气是阻止病机演变的关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宜在调肝理脾基础上加用解除酒毒之品。

【关键词】  田德禄;酒精性肝纤维化;临床经验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田德禄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科研、教学 40 余年,在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以脏腑辨证为主的一整套理论体系。近十几年来,田德禄教授致力于酒精性肝病,特别是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临床与理论研究。对酒精性肝纤维化中西医机制和防治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把握,理论富有创见,临证积验丰富。笔者有幸随师伺诊,收益颇多,现不揣冒昧,将田德禄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经验整理总结如下。

    1    病名探讨

    酒精性肝纤维化(alcoholic liver fibrosis,  ALF)在中医古文献中无确切病名记载。在各文献中以“酒疸”、“胁痛”、“伤酒”、“酒癖”、“酒胀” 、“酒鼓”等病名称之,并对本病的理法方药论述颇详。如《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提出酒癖的病名:“夫酒癖者,因大饮酒后,渴而引饮无度,酒与饮俱不散,停滞于胁下,结聚成癖,时时而痛,因即呼为酒癖,其状胁下弦急而痛”。 田德禄教授结合古代文献及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提出可将 ALF 归属于中医学“酒癖”范畴。

    2    病因病机

    2.1    嗜酒是引起 ALF 的外因    田德禄教授在古今历代医家有关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酒为大热有毒之品,味甘、苦、辛,性湿、有毒,入心、肝、肺、胃经。ALF 病因主要是纵酒日久,湿热为患,痰湿蕴结。酒邪伤人,多现湿热实证,也可以直接损伤人体正气,导致脏腑亏虚。过饮之必伤及脾胃肝胆而引发疾病。

    2.2    禀赋不足是引起 ALF 的内因    田德禄教授援引古代医家的认识指出:体质内因是本病发生和病机演变的基础。如《世医得效方》曰:“大抵五疸以酒疸变症最多,盖酒之为物,随人性量不同,有盈石而不醉,有濡唇而辄乱者”。说明酒邪伤人,因人禀赋不同而异,素体脾胃虚弱之人,易于患酒癖、酒疸等病证。

    2.3    体质从化是酒癖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田德禄教授认为,酒癖发病,除与嗜酒成性,酒食不节有关外,尚与禀赋(体质)倾向密不可分。同受湿热酒毒,有盈石而不醉者,有濡唇而辄乱者,皆因禀赋使然。如酒性湿而且热,素体脾(气、阳)虚之人,邪从寒化,湿易滞脾而出现脾虚湿盛的表现;禀赋阴虚,邪从热化,更易为酒热所耗,损伤肝体,皆可导致肝脾失调,气血不和,而发生酒癖。

    2.4    脾胃虚弱贯穿于酒癖病程的始终    田德禄教授认为:脾胃虚弱之人易患酒癖。脾属土,统血,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其性喜燥而恶湿。酒属湿热有毒之品,味甘、苦辛、性湿、有毒。脾虚之人,平素运化失常,易生内湿,复因酒之湿热内侵,而致湿滞日甚,湿聚为痰,痰湿中阻,阻滞气机,肝脾失调,气血失和,发为酒癖。其次,酒癖之人,多表现出脾胃虚弱的证候。酒癖为病,肝脾失调,气血痰与湿热相互搏结,或气滞、血瘀、痰湿呆脾,或湿热耗气,正气损耗,在酒癖病程的不同阶段多有腹胀、乏力、纳少、便溏等脾虚证的表现,成为酒癖的主要症状之一。

    2.5    肝郁脾虚,气、痰、瘀互结是酒癖病机的关键    田德禄教授认为,肝脾两脏在酒癖发病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肝体阴而用阳,肝之体阴为血,肝之用阳为气,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脾属土,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肝木与脾土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对脾而言,木不疏土或木旺克土,均可影响脾之运化;对肝而言,土壅木郁,可致肝之疏泄失司。由于“盖酒之伤人,湿而且热,永久不变”,最易助热生火,聚湿成痰。若酒食不节,嗜酒成癖,则脾胃受伤,或脾滞失运,或酒邪伤正,运化乏力,而致湿邪内蕴。郁久化热,湿热相搏;或酒食之热,炼湿为痰,痰湿阻滞气机,由脾及肝,木壅土郁,使肝失疏泄,气失调畅。由于气为血帅,气滞则血瘀。瘀血阻滞肝经,致血行不畅。如此反复不已,终至气血痰湿相互搏结,停于胁下,形成酒癖。由此可见,酒癖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酒食不节,嗜洒成性;其病理的关键是脾虚(滞)生痰,肝郁气滞,气滞成瘀,气血痰瘀互结而成癖。导师在临床中,调理肝气多用柴胡、香附、青皮、陈皮、厚朴等,活血化瘀多用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当归、王不留行、丹参、益母草、虎杖、鳖甲等,化痰湿多用茯苓、薏仁、陈皮、半夏等,解酒毒多用栀子、葛花、黄芩、黄连等,补虚多用黄芪、白术、冬虫夏草、茯苓、仙茅、西洋参、党参、沙参等。

    3    辨证论治

    3.1    把握病机规律是确立辨治法则的前提    田德禄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理论,总结出酒精性肝病的病机演变规律和脏腑辨证施治的规律,认为酒肝当分三期论治:初期:病机为酒毒湿热之邪蕴结中焦,伤及脾胃,运化失司,湿浊内生,蕴而化热,湿热搏结,或阻于脘腹,或停于胁下,出现胃痞,胁痛等伤酒之证。此时病位在肝脾(胃),证多属实属热,以气滞、血瘀、湿阻为主。治疗当以理气、活血、祛湿为法。方药可选用木香顺气丸加减。中期:病机为酒毒湿热之邪留滞中焦,聚而为痰,阻碍气机,致气血痰与酒毒湿热相互搏结,凝结成块停滞于腹中则为积块,或留置胁下而为症块。病位在肝、脾,以气滞、血瘀、痰阻为主,为邪气盛而正气未衰之时。治疗当清热利湿,化痰、理气、活血消积。方药可选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后期:病由肝脾及肾,邪势未衰,正气已伤,正虚邪恋,为本虚标实之证。此时气滞、血瘀、水停,正虚交织错杂,而成酒臌之证。本期为本虚标实之证,标实有气滞、血瘀、痰湿、水停的侧重,正虚有脾气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的不同。病位在肝脾肾,治疗当扶正祛邪,理气软坚,化痰利水。方药的选择可依偏虚的不同而异。如属肝肾阴虚者,方药可选用滋水清肝饮合化积丸加减。

    3.2    注重脾胃,鼓舞正气是阻止病机演变的关键    田德禄教授在临证中特别注重调理脾胃的功能,认为正气的强弱与本病病机演变密切相关,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健则肝得疏,湿得运,气得行,瘀得消,积得散,则酒癖得除。依据病机的不同,脾虚失运者补脾益气;痰湿中阻者,祛痰化湿;湿热内蕴者,清利湿热;升降失常,气机壅滞者,调理肝脾胃气机,使浊降清升。病至酒臌阶段,正气亏虚愈甚,且清热、破瘀、利水之剂多伤脾胃,更应顾护脾胃,维护正气。

    3.3    调肝理脾治其本,解除酒毒治其标    根据酒癖的病机演变规律及病变的证候特点,田德禄教授提出了调肝理脾加解酒药物治疗本病的法则。调者,调理、条达之意。因为肝脏在生理上体阴而用阳,肝阴易不足,肝阳易上亢,故治疗上应补肝体之不足,泻肝用之有余。此调肝之意,则有既照顾肝阴又照顾肝阳的目的,也就是补泻兼施的法则。理脾之意,也有补和泻两方面的意思在内。补者,指补脾气之不足;泻者,实为化也,有运化水湿之意,是指对脾虚不运而产生的病理产物痰浊、水湿的运化作用。另外,还取《金匮要略》中对肝病的治疗原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对肝、脾两脏同时兼顾而治。调肝理脾包括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活血化瘀、活血利水等法则。

    以上只是对田德禄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经验略陈管见,限于个人水平,难免有所疏漏,请各位读者予以斧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