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富兰民俗博客(251)图文(47)独轮车

 沪学 2012-02-26

民俗博客(251)图文(47)独轮车


 

独轮车:百年前的代步工具



民俗博客(251)图文(47)独轮车


清末民初在上海坐独轮车如同今天乘“叉头”一般

 

独轮车俗称“手推车”。在近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普及之前,是一种轻便的运物、载人工具,特别在北方,几乎与毛驴起同样的作用。过去的独轮车,车轮为木制,有大有小。小者车盘平;大者高于车盘,将车盘分成左右两边,可载物,也可坐人,但两边须保持平衡。在两车把之间,挂“车绊”,驾车时搭在肩上,两手持把,以助其力,独轮车一般为一人往前推,但也有大型的独轮车用以载物,前后各有双把,前拉后推,称作“二把手”。 独轮车以只有一个车轮为标志。由于重心法则,极易倾覆,奇怪的是,中国古代人用它载重、载人,长途跋涉而平稳轻巧。第一个发明这种车子的人,一定是个能工巧匠。


民俗博客(251)图文(47)独轮车

                                                                       坐独轮车进入上海的移民


民俗博客(251)图文(47)独轮车
19世纪末上海的独轮车 

 

上海开埠之后,与从西方引进的马车并存的,就是这种在上海最早出现的车子,名叫“江北车”。开埠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车和轿子,似乎离开现代化都市还远得很。当时上海的开埠给许多贫苦的民众带来了工作的机会,首当其冲的就是运输业。洋人的轮船到港、离港,必须有人装卸、运输。1873年前后,来自苏北的破产农民便涌进了上海谋生。他们大都是推着独轮车进入上海城的,而这种木制的独轮车对于当时还没有通衢大道的上海滩来说,运送货物是极为便利的,车价也不高,容易被人所接受。那时,载客以里算(只是一种估算),一里路每人收车钱四文;载货,则以每石每里二文计。上海开埠初期,人们仍然使用传统的交通工具:轿子和独轮小车。轿夫能自如穿梭于大街小巷。而独轮小车更是民间盛行的交通工具,当时许多纱厂女工把它作为上下班的代步工具。

一个叫派特利西亚·阿伦的外国人曾用诗一般的语言记录下纺织女工坐独轮车的情景:“太阳刚刚照天空,纺织姑娘去上工,她们坐着独轮车,吃吃地笑,怕羞害臊。头上扎着手帕,有淡蓝,有灰白,身边带着竹篮,把这天的饭带满,归来已是黄昏。她们面向家门,年轻的脸上露倦容,独轮车慢慢滚动,竹篮里都已空空,眼睛瞪得好凄楚,你是否看到她们头发上的棉絮?”

黄包车的发展逐渐取代了独轮小车。黄包车由日本传入我国。它的车身涂抹的都是黄色桐油或黄漆,因此被称为黄包车。后来,由于道路建设的发展,尤其是像南京路这样繁华、美丽的马路的出现,“江北车”一来速度太慢,二是有碍观瞻,不久也被淘汰了。


民俗博客(251)图文(47)独轮车
清末民初上海街头的独轮车


民俗博客(251)图文(47)独轮车
晚清的上海外国人入乡随俗也做起了独轮车


民俗博客(251)图文(47)独轮车
外国传教士与中国民众一起坐独轮车


在英国作家描写上海的一部历史小说中,英国人丹顿1903年来上海淘金时,一上岸就被独轮车吸引住了。他从未见过这样的车,连连发问:“它叫什么?他们用这个来载人?”来接他的人回答:“那叫独轮车。说来令人难以置信,我亲眼看到过乘坐十二个人的大独轮车。”

独轮车,又称小车、手推车、江北车,原先普遍在苏北地区使用,用来载货,但重心较高,不易掌握。独轮车引入上海后,因适应在南市的窄街陋巷中行走,也能在郊外的泥泞小道上穿行,因此成为华界地区中下层民众所钟爱的一种交通工具。尤其在老城厢内,在城墙拆除以前,连马车与人力车都很难施展开来,且规定马车不准进城,唯独这种独轮车一轮着地,行走自如。推车者多为前来上海打工的苏北汉子,他们身强力壮,一车推上六七个人不成问题,《上海县竹枝词》云:“江北东洋两种车,交驶马路展平沙。双轮座位招单客,客坐单轮却倍加。”说明独轮车可坐多人,双轮的黄包车却只能坐一人。

租界开辟后,在其边缘地段相继建成一些工厂,如缫丝厂,招收的女工很多。一些女工为了去较远的纺织厂上班,往往相约合坐独轮车前往,下班后再由独轮车接回,并且渐成风气。从当时的照片看,一辆车上约有八人,分坐两边。纺织女工异常辛苦,坐独轮车上下那一点时光,或许就是她们生活中最快乐的享受了。


民俗博客(251)图文(47)独轮车
1905年的中国独轮车,在独轮车上使用风帆则是更伟大的创意


民俗博客(251)图文(47)独轮车
独轮车:一百年前的出租代步工具

民俗博客(251)图文(47)独轮车
民国时代载货的独轮车
 


据1874年的统计,英法租界共有独轮车3000辆,而到了1928年,已经突破1万辆了,简直是近代上海一支不容忽视的“出租车队”。由于收费低廉,一般贫民苦力均乐以独轮车代步或运物。

当时的官吏、商人与小康市民,大概认为有损面子,是决不肯坐独轮车的。他们出出入入,均乘坐轿子,而且比阔斗富,把一顶轿子弄得花样百出。新娘出嫁,所坐花轿有红绿二色,绣有”凤穿牡丹”、“福禄鸳鸯”的轿帘;闺秀淑女乘坐的轿子,顶垂缨络,旁嵌玻璃,谓之“撑阳轿”;一般市民如郎中或私塾先生,只坐普通的蓝布小轿;而官场中人,轿子的等级式样却马虎不得,不能越雷池半步,上海道坐的是八抬八杠的绿呢金顶大轿,知县只能用四人抬的红漆朱顶蓝呢轿了。 


仲富兰

        2011年108日于上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