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题解:这是傅山的两句诗,非常幽默地写出自己为研究学问、追求真理而不拘门户之见兼容并蓄、广采博收的态度:戴着黄冠的道士坐在佛寺的殿阁中,高声朗读着奉行儒家思想的政治家诸葛亮的著作。 傅山一生在诸子学、经学、佛学、道学、史学、哲学、伦理学、文字学、音韵学、金石学、逻辑学(名学)、文艺学、医药学等广泛领域中,都有独创性的贡献,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也留下了宝贵的治学经验。这些经验至今依然很有价值和借鉴意义。 自恨不能闭门十年读经史 记吾当二十上下时,读《文选》、《京》、《都》诸赋,先辨字,再点读,三试上口,则略能成诵矣。戊辰会卷出,子由先生为我点定五十三篇。吾与西席马生较记性,日能多少。马生亦自负高资,穷日之力,四五篇耳。吾栉沐毕诵起,至早饭成唤食,则五十三篇上口,不爽一字。马生惊异,叹服如神。自后凡书,无论古今,皆不经吾一目。然如此能记时,亦不过五六年耳。出三十则减五六,四十则减去九分,随看随忘,如隔世事矣。自恨以彼资性,不曾闭门十年读经史,致令著述之志不能畅快。值今变乱,购书无复力量,间遇之,涉猎之耳。兼以忧抑仓皇,蒿目世变,强颜俯首为 鱼,终此天年。 [说明]傅山一生无时无地不读书,多种传记说他“博极群书”。他很客观地叙述了青年时代超人的记忆力,但他并不倚仗“天资”,而是强调要勤奋。在晚年回忆起一生读书的经历时,“自恨以彼资性,不曾闭门十年读经史,致使著述之志不能畅快”,深感遗憾。这是一位大师对天才与勤奋、读书与著述之间关系的切身体验和精辟阐述。 读书不可贪多 读书不可贪多,只于一种里钻研穷究,打得破时,便处处皆融。此与战阵、参禅,总是一样。若能如此,无不可用。若但乱取,东西齐撞,殊不中用。不唯不得力,且乱笔性。此不是不教读书之说,是戒读而不精者之语。知此,则许言博也……——《札记》 [说明]傅山此语讲“精读”,只有懂得精读,真正读懂、读通,然后才可以说到博览群书。这是“专精”与“广博”之间相辅相成的一种辩证关系。 一双空灵眼睛 一双空灵眼睛,不惟不许今人瞒过,并不许古人瞒过。看古人行事,有全是底,有全非底,有先非后是的,有似是而非底,有似非而是底,至十百是中之一非,十百非中之一是,了然于前,我取其是而去其非。其中更有执拗君子,恶其人,即其人之是亦硬指为非;喜承顺之君子,爱其人,即其人之非亦私泥为是。千变万状,不胜辨别。但使我之心不受私弊,光明洞达,随时随事,触著便了,原不待讨论而得。—— 《杂记》 [说明]傅山此段杂记强调,要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记录和资料中,放出高超洞达的眼光,采取理性态度,坚持独立思考,进行具体细致地分析,便能识别真伪,分清是非。 好学无常家 昔人云:好学无常家。家,似谓专家之“家”,如读儒林《毛诗》、《孟》、《易》之类。我不作如是解。“家”即家室之“家”。好学人哪得死坐屋底,胸怀既困怀居卑劣,闻见遂不宽博。故读书人亦当如行脚 黎,瓶钵团仗,寻山水,既坚筋骨,亦畅心眼。若再遇师友,亲子取之,大胜塞居不潇洒也……—— 《家训·杂训》 [说明]一般解释“好学无常家”是指不专学一家而要博取众家之长。这一解释傅山当然清楚,但他却别出心裁,另作一解,推演为好学之人不能在家埋头读死书,而要像行脚僧一般出外游历,接触社会。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改”之一字 “改”之一字,是学问人第一精进工夫。只是要日日自己去省察,如到晚上,把者(这)一日所言所行彻底想想,今日哪一句话说得不是了,哪一件事做得不是了,明日便再不说如此话、不做如此事了,便是渐渐都是向上熟境。若今日想,明日又犯,此等人活一百年也没个长进。吃紧底是小底往大里改,知底往长里改,窄底往宽里改,燥底往静里改,轻底往重里改,虚底往实里改,摇荡底往坚固里改,龌龊底往光明里改,没耳性底往有耳性里改。如此去读书行事,只有益,决无损,久久自觉受用。——《家训·杂训》 [说明]这是傅山教训子侄和孙子辈的话。他提倡的这种坚持日日自我反省精神,以及发现自己的缺点便痛下决心、坚决改正的态度,是做学问之人读书行事的“第一精进功夫”。 宁可老作学生 童子读书,人皆谓之“学生”。长而好读书,人称羡之,则曰“学者”。老夫每道:宁可老作学生,不可少作学者。“生”不可量,“者”则者矣。 ——杂记》 [说明]我们常见有些人甚至年轻人,喜欢以“学者”自居,或者喜欢别人称自己“学者”。傅山从“学生”和“学者”称谓的字义入手,说“生”的原始本意是正在生长中的草木。“者”字的第一义是“这”,“‘者’则者矣”,一旦成为学者,等于说就是了,容易停滞不前,因此,“宁可老作学生,不可少作学者”。学无止境,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永葆学术的青春。 (编辑:武志卿) |
|
来自: 青羊庵 > 《傅山思想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