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江以北 无出其右——作为画家的傅山(一)

 青羊庵 2012-02-28

时间:2007-07-24 00:27 来源:《太原晚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我要评论

  清初画坛,“四僧”与“四王”分别代表着革新与保守两派,“四僧”之中,以石涛最负盛名。“四王”之首的王时敏说:“大江以南无出石师右者。”对于傅山,现代美术大师刘开渠如此评价:到现在,我们仍可以仿前人赞美石涛的话来赞青主说,“大江以北无出傅山右者”。

     1644,旧历甲申,三月,李自成农民军星火终成燎原,大明江山付之一炬。继之,螳螂黄雀,满洲入关。一年内,山河两易其手,天崩地裂,遍地烽烟。

     时代不幸诗人幸,王朝的命运在急转直下,中国的画坛却异军突起,并由此揭开了新的一页。关于这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美术思潮,众多史家记下一个名字:傅山。

     “画出町畦之外,邱壑迥不犹人,其才品海内无匹,人不能尽识也。”(蓝瑛《图绘宝鉴续纂》)“画如八大山人,迥出画家畦町之外。”(宋鉴《半塘闲笔》)“胸中自有浩荡之思,腕下乃发奇逸之趣”,“尤精篆刻,收藏金石最富,辨别真赝百无一失,称当代巨眼。”(《桐阴画论》)“满洲的入关,并没有打乱了悠久的历史传统,项圣谟、程邃、肖云从、王时敏、王、恽寿平、华岩……诸人,或为皇家供奉,或自写性灵,却还逃不出宋元传统。但明末遗民像弘仁、傅山、龚贤、髡残、道济、朱耷等,却寄悲愤于画幅,自有其枯瘦奔放的作风。”(郑振铎《伟大的艺术传统·序》)“由青主直到现在,我们仍可仿前人赞石涛 ‘大江以南无出石氏右者’的话来赞青主说:‘大江以北无出傅山右者。’”(刘开渠《傅山及其艺术》)。

     郑振铎所举出的六位遗民画家,弘仁(渐江)、髡残(石蹊)、道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即是著名的“四僧”,六人皆以明朝遗民自居,其中石涛、八大山人还是明朝宗室,他们在明亡之后,怀抱着满腹的家国之恨,但却“短绠难自汲”(傅山诗,本于《荀子·荣辱》:“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于是将黍离之悲寄于丹青,以伤感主义为内容,以文人画的变革为形式,开出了中国美术史上一代新风。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六画家,只有傅山一个北方人。

     这个思潮,不再是宋元绘画的闲适淡雅,不再是明四家的秀丽温润,与清初“四王”的拟古摹古更是大异其趣,“他们以高度简练的笔墨,奇崛突兀的造型、奇肆豪放的格调”,“以主观个性表现,代替了注重形似的客观的再现,开了表现派方法的端倪”(王萤 《明遗民画家与傅山的画》,《晋阳学刊》1983年第6期),这一思潮,上承宋元写意传统,下开“扬州八怪”,乃至后来的吴昌硕、齐白石。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分析王国维的死因时曾说,一种文化灭亡之时,为其所化之人,必感痛苦。应该说,这也是包括傅山在内的明朝遗民画家的普遍情绪。正是这样的情绪,促成了“老去不能忘故物,云山犹向画中寻”(髡残诗)的创作动机,正是这样的动机,决定了他们作品“墨点无多泪点多”(八大山人语)的内容,也正是这样的内容,决定了他们“觚觚拐拐自有性,娉娉婷婷原不能”(傅山《题自画山水》)的审美取向和画面形式。

     傅山长石涛35岁,明亡之时已年近40,他是清初遗民画家中的先行者,也是主将之一,因此,大江以北无出其右的说法,并非过誉,而是美术史上的事实。

(编辑:武志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