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合时流 无法而法-清四僧及其艺术风格简析

 泊木沐 2018-07-09

不合时流 无法而法

清四僧及其艺术风格简析

文_钟兴旺

文章来源_网络

前不久在北京故宫展出的“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160多件堪称国宝级馆藏藏品“和盘托出”,几乎零距离地观赏令人怦然心动,由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这四位明末清初僧人画家用书画营造的美妙意境使人流连忘返。

“四僧”均为大明“遗民”,均为僧人,均以书画名世,均游历众多名山大川,但他们互相之间并无多少交集。唯八大山人、石涛因同为明宗室后裔,惺惺相惜之故而有交往,他俩曾合作一幅《竹石图》可以作证。四人中,弘仁1610年出生于安徽歙县,时间最早,其次是出生于湖南常德的髡残(1612年)、江西南昌的八大山人(1626年)和广西桂林的石涛(1642年)。“四僧”称谓乃后人所加。

他们虽为“遗民”,但身世和经历却不相同,弘仁俗姓江,名滔,36岁时参与抗击清军,失败后隐居山林,落发皈依,始用法名弘仁、号渐江;髡残俗姓刘,名介丘,法名智杲、大杲,字石溪、号髡残,27岁出家,原因是不满父母逼婚,“初心”并无家国情怀,将其归类于“遗民”,是因为他后来结识顾炎武、龚贤等一批反清复明文人,并深受他们的影响;八大山人俗姓朱,名耷,字雪个,22岁时逃至奉新并出家,僧名传綮,30多年后还俗定居于南昌;石涛2岁时明亡父殁,由家中仆臣护佑躲至山中,由原名朱若极改法名原济、字石涛,他渴望自己的艺术被世人认可胜过对王朝覆灭之恨,中年后曾两次接驾康熙,因与主流画坛格格不入,曾画《对牛弹琴图》,由京城愤而重返江南山水间。

不被当时主流画坛认可的不仅仅是石涛,其他三僧也一样。那时流行仿古,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为代表,把宋元画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并得到皇帝推崇,因此被视为“正宗”。具有强烈感情色彩、鲜明艺术个性、独特新颖面貌的“四僧”画作自然是不合时宜。据悉,集清宫书画收藏之精华的《石渠宝笈》中,“四僧”仅有3幅作品,是因名字搞错或编录者疏忽才无意被收入。

“四僧”虽然与流行的“正宗”时风格格不入,但艺术风格也各自不相同。作为新安画派领军人物的弘仁,师法元末明初的倪瓒,画作疏淡清寂,运笔轻灵,给人以荒寒幽避之感。髡残画作苍浑幽邈,不见取法之迹,看似粗头乱服,实则构图、运笔颇有讲究,画藏禅机。八大山人精于花鸟,画作圆融冷逸,构图和造型奇特,因内心“诅咒”清朝不会长久,故而画中之鸟始终白眼朝上,意为蔑视;鸟单腿站立和石头上大下小成危石,寓为清朝江山不稳、摇摇欲坠;鸟栖于荷叶之下,寓为只求一叶以蔽身。其书法也故意写得与古人不一样,笔画粗细不求变化,行书草书也少有笔画的缠绕,追求简到极致。石涛以“搜尽奇峰打草稿”而闻名,提倡师造化,主张“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喊出“今人古人,谁师谁体”,其画作纵肆清奇,无论构图还是笔法墨法均不拘一格。

在“四僧”中,唯有石涛有大量画论传世,也唯有石涛善于自我“炒作”,常常将艺术理念、创作心得题于画款。

“四僧”尤其是八大山人、石涛的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以及近代的吴昌硕、弘一法师、齐白石、黄宾虹等艺术大家均有较大的影响。郑板桥“乱石铺街”般的书法,其源头正是石涛率意的“自由体”;弘一法师宛如不食人间烟火的书法,其简洁安静的风格想必得益于八大山人;前不久在嘉德拍出3.45亿元的黄宾虹画作《黄山汤口》,笔法和意境更不难看出髡残、石涛的许多影子。

小编今天诚心为大家带来一套“四僧”的画集,此画集集合了“四僧”四位画家的经典之作。

四僧画集精装珍藏版

《四僧画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