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他认为,通过信贷市场向经济体系中注入新货币会降低利率水平,从而导致资源的错误时际配置。因为,利率降低后,投资者获得资金的成本下降了,这会人们增加投资。在资本报酬率较高、生产周期较短的投资项目的资金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会把钱投入生产过程较长的新增项目。这些新增项目将对应着新增发的货币,这种信贷资本结构的变化会导致经济活动的净增加,这便构成了一个繁荣的过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发现这些还没有变成实际投资的信贷资本结构的变化和实际的资源结构是不相宜的。在进行实际投资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某些生产要素会供不应求,这些要素的价格就会上升,成本的上升会进一步增加信贷需求。由于这些成本的增加是投资进行伊始没有考虑到的,这就必然会影响投资的利润的计算,如果此时投资者发现该项投资最终将得不偿失,他们就会撤回投资,这样做的后果是:已经投入的成本很多是不可收回的,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同时与这些资源相配套的就业人员也将失业,经济将陷入萧条。 2、理论要点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价格理论、资本理论和货币理论的统一。哈耶克博采众长将传统的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观点和其他学派的若干创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分析这些理论要点,并演绎这一理论的逻辑过程。下面这些理论要点是相互补充的,否认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会使你无法理解整个理论。 一、价格是信号 价格由市场的所有参与者决定,同时也向每一个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最关键的信息——即消费者对商品估价的变化和替代资源的相对缺乏程度[7]。奥地利学派认为虽然大家都已经认识到了价格体系的信号功能及其重要性,但是大家并没有意识到名义价格和合实际价格的区别。理论家们从概念上很容易就可以区别出实际价格变化和由货币因素引起的名义价格的变化。但是一般的是产参与者确很难将这两者区分开来,因为他们对一些实际因素并不了解;实际上他们只能通过观察名义价格的变动来发掘这些实际因素。这样一来,奥地利学派就得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结论:价格信号提供了经济和谐的基础,操纵货币体系导致的价格信号的扭曲是经济不协调的根本原因。 二、利息率推动了时际间的协调 均衡的利息率使储蓄等于投资,从而出清了可贷基金市场。这个说法揭示了利息率的功能,即利息率可以通过各种因素(比如储蓄倾向)来影响总投资量,但是也掩盖了一个更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利息率的变化不仅会在量上影响投资,而且会改变投资的结构。较低的利息率会鼓励人们从事时间跨度较长的投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息率会改变人们的消费的时间模式,即根据利息率的高低推迟或提前消费,相应地也会改变人们的投资模式。这样利息率便决定了投资和消费者两种经济活动的实际间的均衡。 三、新增的货币会伪装成储蓄,从而导致利率水平会随着货币的增发而下降 当货币当局通过增发货币增加可贷基金供给时,实际储蓄和实际投资便不再对称了。因为人为的低利率会诱使投资者更多地借钱,同时储蓄者减少储蓄。所以,这个人为的低利息率会导致投资的时间结构和实际储蓄的数量不再一致,而实际储蓄是和人们偏好的消费结构相一致的[8]。 四、资本的时际特征 奥地利学派认为资本品是异质的,而且相互之间具有替代性和互补性。假设投资过程是要耗费时间的,那么投资决策问题——从整个社会的角度上说——就是如何将总的社会资源在各个时间合理配置的过程。各个时期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品是相互协调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耗时较长的投资(即较迂回的投资)形成的资本品称为高阶资本品(higher-order capital goods),而将耗时较短的投资形成的资本品称为低阶资本品(lower-order capital goods),那么高阶资本品和低阶资本品在时际上应该是相互补充的。但是人为的低利率会使人们更多的从事高阶资本品的投资,从而打乱这种时际间的相互补充关系[9]。 五、李嘉图效应 李嘉图效应最原始的版本是阐述随着利率的变化机器和劳动之间的替代关系的。机器代表长期的生产要素,其生产能力不会在单个生产过程中消耗完毕,而劳动则代表短期的生产要素,会随着生产过程的结束而消耗殆尽。根据哈耶克的商业周期理论,李嘉图效应正好类比于高阶资本品和低阶资本品之间的替代关系。在经济循环的起始阶段,人为的低利息率诱使人们更多地投资高阶资本品(机器)。这会导致与高阶资本品配套的低阶资本品(劳动)的需求上升,其价格也随着上升,投资者不得不增加信贷,这又会迫使利率上升。利率的大幅上升不但阻碍了对高阶资本品的进一步投资,而且会导致对一些还未完成的生产项目的清算[10]。 六、穆勒的命题 现代宏观经理论认为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和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总是同方向变化的。但是奥地利学派却认为这两者极有可能是反方向变化的。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有一句含义模糊的格言(穆勒第四基本命题)——对商品的需求不同于对劳动的需求——告诫人们在宏观经济理论中,不要将对生产要素的引致需求(投资)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消费需求。 根据穆勒的命题,现期消费品的需求的下降并不一定意味着对劳动(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需求下降;对现期消费品需求的减少可能意味着储蓄增加,即对未来消费品需求的增加,这就相应的要求将资源从现期消费品的生产转移到未来消费品的生产上,从而有可能导致现期对资本和劳动需求的净增加。 哈耶克和其他的奥地利学派理论家注意到了穆勒的这个基本命题,并认为在一个给定的时期内,在充分就业的假设前提下,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有可能会呈反方向变化,即消费需求减少是,投资需求会增加。而资本结构会随投资需求的增加而调整,“高阶资本品”增加的较多,而“低阶资本品”增加的较少甚至下降由“高阶资本品”代替,哈耶克三角的斜边会顺时针转动。 七、两种不同的知识 哈耶克非常注重知识和信息的作用,实际上他关于自由主义的论证就是以知识的分散性为基础的[11]。他把所有的知识分为两类,即某一特定时空环境下的知识(包括各种市场信息)和科学知识(对经济体系运作的理解,即关于经济结构的知识)。第二类知识是完整的、理性的,如果人们普遍拥有了第二类知识,那么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下,他们就能够正确理解价格体系所传递的信息,价格信号的扭曲就不会出现,也就不会有经济波动。但是普通的市场参与者拥有的是第一类,而不是第二类知识。他认为个人对第一类知识(即消费者的偏好、资源和技术的可得性、别的市场参与者的计划以及这些计划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如何相互影响等等的知识)的掌握是极度不完整的,它们潜藏于每一个人的大脑之中,不可能被单个市场参与者获得。正是由于这种分散性使得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没有足够的知识去预知未来,他们只能根据局部市场的不充分信息去行动。因而货币因素引起的名义价格的扭曲会使信息不充分的人们对实际的经济结构产生错误的理解,从而导致经济波动。 由上述要点可以看出,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这也是为什么该理论没有得到普及,为大多数人们所理解的根本原因。但是,近几十年来信奉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人越来越多,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化思想潮流,信息的分散性、自由选择等观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悉,而且人们也开始认识到了凯恩斯主义的仅关心总量概念把宏观经济运行过程简单化的思想方式过于肤浅,开始对社会结构,金融结构等给予更多的关注。而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正是建立在这些观念的基础上的,一旦这些观念深入人心,哈耶克的理论就会变得易于理解。 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模型化之后被称为“米塞斯-哈耶克模型”,主要是可贷基金理论和哈耶克三角的组合,可以用简单的图示来表示,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谈论廉价货币政策时我们会用到这个模型的简化形式,在这里就不重复了,更复杂的表述方式可以在加里森最近出版的著作《时间和货币——资本结构的宏观经济学》[12]中找到。 [1] 战争时期,LSE暂时迁到了剑桥。 [2] Hayek, Friedrich A. The Pure Theory of Capital.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1. [3] Garrison, R. ‘Forward’ to Cochran and Glahe, 1999:iv. [4]这里的Q指得是各个生产阶段的产物,包括生产最终消费品的最后一个阶段的产物,Q的大小应该介于费雪的T和弗里德曼的Y之间,费雪的T指总的交易量,而弗里德曼德Y只表示收入或最终产品。相应地,V的数值介于交易流通速度和收入流通速度之间。 [5] Hayek, Friedrich A . Prices and Production. 2nd ed. New York: Augustus M. Kelley, Publishers, 1967. [6] Hayek, Friedrich A . "The Ricardo Effect," in 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 pp. 220-54. By Friedrich A. Hayek.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8. [7] Hayek, Friedrich A.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 pp. 77-91. By Friedrich A. Hayek.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8. [8] Hayek, Friedrich A . Prices and Production. 2nd ed. New York: Augustus M. Kelley, Publishers, 1967, pp.54-60. [9] 同上,pp.85-100. [10]"The Ricardo Effect," in 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 pp: 220-54. By Friedrich A. Hayek.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8. And Hayek, Friedrich A. "Three Elucidations of the Ricardo Effec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7(2) (March/April 1977) pp: 274-85. [11] Hayek, Friedrich A.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 By Friedrich A. Hayek.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8b. [12] Roger W. Garrison, Time and Money The Macroeconomics of Capital Structure, Routledge, 2001 选自拙作<货币与利息率决定理论——存量和流量分析史>, 人民出版社,20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