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卓元:消费主导是个大战略//迟福林:走向消费主导的战略选择

 3gzylon 2012-02-28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最近几年,由中改院院长迟福林教授主编,相继出版了《危机挑战改革——中国改革评估报告(2009)》、《第二次转型——中国改革研究报告(2010)》、《民富优先——中国改革研究报告(2011)》,对我国发展转型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产生了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今年,我又很高兴地看到迟福林院长最新出版的2012年度改革研究报告《消费主导——中国转型大战略》,系统地论述了我国新阶段发展转型战略选择的基本问题。我很赞同迟福林院长所提出的观点,消费主导确实是一个大战略。

  走向消费主导是一个大战略,首先在于这是从国内外环境变化出发的中长期重大选择。一年多来,各方面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就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能不能继续保持下来。我认为这关键在于我国能否有效地扩大国内消费,逐步转向更多的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从国际形势看,随着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加深,投资主导、出口主导的发展模式确实难以为继;从国内发展阶段变化看,随着我国进入中上等收入水平国家的行列,消费升级是一个客观趋势。未来5—10年,转变发展方式最重要的是主动把握发展转型的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走向消费主导,走出一条公平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走向消费主导是一场深刻的经济转型。最近几年,学术界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较多研究,比如提出由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由物质资本消耗主导转向人力资本主导等,但问题在于,主要矛盾和主攻方向是什么?本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释。认为尽管转变发展方式有多重任务,但走向消费主导是关键。只有实现了消费主导,我国才有条件应对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外部冲击,才有条件应对工业化中后期特有的国内生产过剩风险。走向消费主导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基本支撑,是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最重要的结构转型。

  走向消费主导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我国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就提出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但这些年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成效并不大。应当看到,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特定背景下,消费率长期低迷,有经济领域的问题,但更是社会利益失衡、社会结构不合理的结果。走向消费主导更有赖于社会公平,更有赖于一个健康的社会结构。未来5—10年,从生产型社会走向消费型社会,涉及到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涉及到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到社会转型方方面面的政策和体制安排。正如本书所提出的,把握我国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基本国情,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破题收入分配改革,积极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营造消费主导的社会动力和社会基础,对转变发展方式意义重大。

  走向消费主导有赖于政府转型。消费主导的经济社会转型,面临着诸多深层次体制矛盾问题和多方面结构性失衡的挑战。这些突出的矛盾与问题,大都与政府转型不到位直接相关。我比较赞同本书提出的一些基本理念,就是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增长主义的特征,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以增长取代发展,以经济发展取代社会发展,以短期目标取代中长期目标,确实需要通过政府转型来解决。迟福林院长提出,加快由增长主义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加快推进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消费主导经济转型战略目标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保障。我认为这确实触及了我国发展转型深层次的体制矛盾,作者所给出的政策建议是符合实际的。

  迟福林院长和他的研究团队近几年一直呼吁的一个改革理念就是“公平与可持续”。本书的结语中明确指出,公平与可持续是未来10年的中国追求。应当看到,今天我国发展转型与改革面临的形势,与改革开放之初确实有很大不同。正如本书所提出的,今天我们强调主动地选择消费主导的经济社会转型,就是要顺应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旗帜鲜明地推进以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二次转型与改革: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使人人都能够公平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使市场保持充分的活力和效率;使资源环境可持续;使政府能够以公共服务为中心。

  对于新阶段改革的战略布局,作者总结了20个字:“消费主导、民富优先、绿色增长、市场导向、政府转型”,应当说,这为新阶段改革提出了一个独特、系统的分析框架,非常值得关心我国改革的读者一读。我很乐意向读者推荐这本《消费主导——中国转型大战略》。
(责任编辑:陈叶军)

相关专题
· 张卓元专栏


  着眼于我国中长期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尽快扭转投资消费失衡,形成消费主导新格局,既是短期政策的着力点,又是中长期的战略选择;既是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也是改革面临的重大挑战。

  正是在这个大判断下,中改院明确把2012年度的《中国改革研究报告》的主题定为《消费主导——中国转型大战略》。中改院在2008年就提出走向消费主导的观点和主张,并且相继在《危机挑战改革——2009’中国改革评估报告》、《第二次转型——处在十字路口的发展方式转变》、《民富优先——二次转型与改革走向》等做了详细分析。《消费主导——中国转型大战略》集中探讨关系我国未来10~20年发展前景的重大战略。建议在未来5~10年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推进二次转型与改革,以为实现公平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一、走向消费主导是重大的战略选择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我国在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后需要尽快破题的重大战略课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其核心是转变投资出口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尽快走向消费主导,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以保持中长期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从我国的实践看,只有消费主导有实质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有可能破题。如果对走向消费主导还有顾虑,认识上还有纠结,行动上还有迟滞,那么我们就有可能错失重要的历史机遇。

  1. 增长前景取决于消费主导的转型进程。未来5~10年的转型与增长,不仅对我国中长期发展具有历史性影响,而且对世界经济的再平衡与恢复增长也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从经济增长的长周期来看,未来10年,尽管国际市场有可能继续动荡与萎缩,我国自身并不缺乏新的增长点,经济仍将处于增长的上升通道。

  问题在于,如何实现这一增长?长期增长的基础何在?是投资主导还是消费主导?从短期看,投资是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的,但从中长期看,投资必须有效地转化为消费,才能形成真正的增长动力。也就是说,消费才是增长的原动力,短期的投资要服务于中长期的消费需求,才能保持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否则,以牺牲消费来扩大投资,短期内尽管可以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但却有可能损害增长的内生动力,使中长期增长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使保增长成为短期政策的重点之一。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是,如何把短期投资有机地融入到消费主导的转型进程中,在短期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为中长期消费的潜力释放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客观地说,投资能否融入消费,扩大投资能否适应消费主导的趋势,决定了我国增长的前景。正如《消费主导——中国转型大战略》书中指出的:一方面,如果消费潜力能够有效释放,最终消费率达到60%以上,投资率回归到40%以下的正常水平,未来10~20年保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是有可能的;另一方面,如果消费率一直上不去,甚至逐年下降,即便增长速度短期上去了,中长期不仅很难实现8%的增长,而且还将面临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矛盾和风险。

  2. 结构调整的关键是解决投资-消费关系的失衡。我国仍然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过渡性体制带来的结构性问题还相当突出,集中反映在投资消费结构的失衡上。2001~2010年,投资率从36.5%持续提高到48.6%;而消费率则从61.4%持续下降到47.4%。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进一步恶化包括产业、城乡、区域、收入分配等在内的一系列经济结构。

  (1)调整产业结构要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需求与消费决定供给,消费需求变化决定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当前,在我国的消费结构中,发展型消费需求、尤其是服务消费全面快速增长,对供给结构和产业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重化工业投资相对空间越来越小。如果能够顺应消费结构变化,加快促进服务业发展,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就能使短期投资有效地融入到中长期消费中,使无效投资大大减少。

  (2)技术结构升级取决于消费主导的基本进程。中长期的经济增长活力来源于创新和技术进步。技术进步需要建立在需求导向和市场导向的基础上。全球几次大的工业革命,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未来5~10年推进我国的创新进程,重点在于把握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推进需求导向的技术结构升级,在消费主导中真正使创新成为发展的最大活力。

  (3)城乡结构调整,重在改变投资消费结构。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之所以不断扩大,根源在于投资主导的模式内生地倾向于把资金更多地投入城市,导致城乡投资差距不断扩大。1995~2010年,城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比重由78.14%上升到86.81%。调整城乡结构,重在改变城市偏好的投资,把农村投资融入农村消费中,有效地释放巨大的农村消费潜力。

  3. 走向共同富裕需要实现消费公平。消费不仅是个人经济行为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且是形成个人基本能力的重要途径。消费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所有的不公平,包括收入差距扩大等,综合地体现为消费的不公平,即一部分人没有能力享受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其重要的标志之一是缩小消费水平差距,实现消费公平。

  (1)缩小不同收入群体消费水平差距。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13471.45元,其中最高10%收入户与最低10%收入户的消费分别为31761.6元和5471.84元,差距达到5.8:1。空调、淋浴热水器、消毒碗柜、照相机等在每百户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最高10%收入户与最低10%收入户消费差距均超过4:1。缩小贫富差距,最终要体现为消费差距的缩小,尤其是耐用品消费量差距的逐步缩小。

  (2)缩小城乡消费水平差距。进入新世纪以来,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保持在3.6~3.7:1的高位,持续超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调整城乡结构,就是要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为目标,实现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逐步缩小,使中国农村这个“世界消费版图上的最大亮点”真正亮起来。

  (3)缩小区域消费水平差距。2010年超过全国城镇平均消费水平(13471.45元)的省份仅有8个。其中最高的上海(23200.4元)与最低的青海(9613.79元),消费差距达到2.41:1,超过两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3:1的差距。缩小区域差距,途径是缩小区域收入差距,基本目标是缩小区域消费水平差距,使广大中西地区潜在消费需求全面释放出来。

  (4)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均衡消费。这些年来,我国奢侈品消费增长过快,2011年我国奢侈品市场占全球份额的28%,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与此同时,居民一般消费增长速度远低于奢侈品消费增长。其根源在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基尼系数过大。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就是要服务于消费主导的基本趋势,在适度控制奢侈品消费的同时提高一般消费品增长速度。

  二、走向消费主导的历史机遇

  未来5~10年是我国走向消费主导的关键时期,也是走向消费主导的历史机遇期。内外发展环境的大变化,使我国发展压力全面凸显,投资出口主导形成的发展瓶颈日益突出;我国的城市化与服务业等巨大的发展空间,又为走向消费主导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条件。

  1. 内外环境变化倒逼消费主导。我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但由于两方面的主要原因,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是当时还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国内投资空间仍然很大,投资需求旺盛;二是国际经济形势比较好,出口需求比较大,尤其是加入WTO为国内持续的高投资、高产能提供了重要的市场。

  进入到新世纪,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使十多年来没有取得突破的消费主导战略再次凸显其重要性。一方面,我国已经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型新阶段,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公共产品短缺成为突出矛盾。以投资为主要途径做大经济总量,空间越来越小,同时也很难适应新阶段发展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未来5~10年是我国发展外部环境剧烈变化的时期。世界经济增长面临严峻挑战,欧美经济不容乐观;旧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带来了诸如欧债危机等系统性风险。《消费主导——中国转型大战略》明确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以投资出口为主导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走向消费主导。

  2. 处于消费主导的历史机遇期。我国地理空间大,人口基数大,制度改进的空间大。任何一项结构性调整和增量式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都足以产生巨大的消费规模,为走向消费主导提供最为重要的历史机遇。

  (1)10~15个点的城市化发展空间。城市是重要的消费载体。过去十多年,城市化在加快推进,从2001年的37.66%提高到2011年的51.37%,年均提高1.37个百分点。按这个趋势下去,城市化率在未来5~10年至少还有10~15个百分点的空间。麦肯锡公司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城市消费量在2008年到2025年的增量,就足以创造一个相当于2007年德国市场总规模的新市场”。

  (2)15~20个点的服务业发展空间。至今为止,我国服务业的比重只有43%左右,远低于世界60%的平均水平。未来10年,政策调整与体制改革到位的话,服务业有可能提高15~~20个百分点左右,由此带来巨大的消费市场。例如,在文化消费方面,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1.1万亿)只占GDP的2.75%。如果未来5年提高到5%,将新增4万亿左右的消费规模;在教育方面,要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还需要10万亿左右的资金投入;在医疗方面,要实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均等化的目标,8500亿投入还远不够,实际可能需要上万亿元。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明显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研究表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将提高0.2个百分点。根据中央部署,到2020年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由此将明显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提高消费率。

  (4)社会消费正处于释放的历史拐点。我国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发展型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是一个中长期的客观趋势。随着社会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正处于释放的历史拐点。过去几年,我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快速增长,“十一五”年均增长18.1%,远高于“九五”的10.6%和“十五”的11.8%。从发展趋势看,未来5~10年社会消费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有研究表明,到2015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从15.7万亿元上升到30万亿元,以年均3万亿的规模增长。未来5~10年,我国消费需求将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3. 尽快明确消费主导的目标选择。从投资出口主导转向消费主导,涉及到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与体制安排。这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从现实情况看,未来5~10年实现消费主导,可以分两步走:

  (1)2015年初步实现消费主导。未来5年,最终消费率从47.4%提高到55%以上;居民消费率从33.8%提高到45%以上,消费贡献率稳定在40%以上,消费初步成为经济增长稳定的内生动力。

  (2)2020年基本实现消费主导。未来10年,最终消费率进一步提高到60%以上;居民消费率提高到50%以上;消费贡献率稳定在50%以上,消费基本成为中长期经济增长稳定的内生动力。

  (3)未来5年最为关键,需要取得实质性突破。从现实情况看,“十二五”时期在我国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消费主导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关键五年。需要尽快形成统一认识,在政策调整与体制创新上取得突破。只要在“十二五”期间有效地跃过消费主导的历史拐点,经济社会发展就将跨入一个新的平台。

 
(责任编辑:陈叶军)

相关专题
· 迟福林专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