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生态博物馆与古村落保护

 指间飞歌 2012-02-28

 

浅谈生态博物馆与古村落保护

[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 发布日期:2012-02-28 ]

陆景川
 

   生态博物馆是国际博物馆界开发的一种新的博物馆形态,是对社区(包括民族社区)的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新形式。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保存较好。同时贵州气候温暖,山清水秀,大片的原始森林和奇特的喀斯特地形构成了一幅人间仙境。独特的民族文化加之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贵州具备了发展生态博物馆的良好基础。近一二十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市外来文化的冲击等等,使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面临冲击、失传甚至濒临消亡的危机。因此,抢救、保护原生态民间文化遗产的任务迫在眉睫。从1995年起,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各级政府的推动下,贵州省为了探索保护古村落的民间文化遗产,经过数年的努力先后建立了以六枝梭戛苗寨、花溪镇山布依村寨、锦屏县隆里古城(汉族)和黎平县堂安侗寨为中心的生态博物馆。这是中国有史以来首创兴建的第一批生态博物馆。到2004年,这4座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先后全部建成开放。它对各个村落古镇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发展过程进行记忆保护,使该社区内独特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动态的历史过程中得以储存、传承、延续和发展。同时,也为中国古村落搞好原生态文化的原产地保护提供了参考示范的经验。

    贵州生态博物馆建设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和探索,在中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在理论上它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在实践上还有许多问题和矛盾需待解决和总结。随着这些年生态博物馆建设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生态博物馆在古村落保护中应切实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协调统一。中国农村的古村落,比如贵州建有4个生态博物馆的村落古镇,由于其村史古老、文化厚重、辐射宽广的地位和影响,在周边新农村建设中,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到领头的示范作用。因此,做好这些古村落的示范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指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它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但是,现在很多农村的状况是,人们对外来的东西觉得特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在镇山生态博物馆建设中就看到了这样严峻的现实:镇山居民中50岁以下的很多不能够讲布依语,民族语言面临着失传、消亡的景况。这个事实警示人们,如果古村落的民族文化保护不住,最终必然导致民族地区新农村的建设将失去民族村落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主体。

    生态博物馆建设中应尽可能多地保存古村落的文化、历史见证物。建立生态博物馆的村落古镇,一般都面临着要对原有的建筑、民居等设施进行加固、维修或重建。因此,要在不改变原建筑功能、结构风格、材料工艺的前提下进行维修和加固。同时还要重视保存那些次要建筑,如牛棚、猪圈、粮仓等等,以使整个村落的村容寨貌和文化环境的风格相统一。

    要解决好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新矛盾。生态博物馆的建成和对外开放,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繁荣,使村民们的经济状况大有改观,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这固然也是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初衷和愿望。但是,现在在一些村落中,有的村民或文艺表演队在表演过程中,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文化节目变味媚俗,缺少或扭曲了真正的民族风情,甚至以牺牲原生态文化为代价的不良现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编辑:金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