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的学习精神·子不学 非所宜

 若谷有道 2012-02-29
 
 
        学习是个人以至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华民族素来以勤劳和善于学习著称。孩童时期,正是身心全面发展的时期,也是学习知识、建立深厚基础的好时期。《三字经》中“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说的就是“孩子小的时候,如果不学习,肯定是不合适的,不应该的。在小的时候、年轻的时候不学习,老了还能干什么呢?”。所以,在岳飞的《满江红》中也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这样的词句。下面,就让我们在古代儿童勤学的小故事中来体会中国人的学习精神。

路温舒是西汉有名的法律学家。你知道他的法律知识是从哪儿来的吗?

路温舒小时很喜欢读书,可是,由于家里很穷,无法供他上学,更没有钱买书,他只好在日间当牧童,晚上才请求别人教他识字。 一天放羊时,他发现池塘里长着一丛丛蒲草,叶子又宽又长,很像抄书用的竹简。他就割了一大捆背回家,把蒲草切整齐后,用线绳联结起来,再把借来的书抄写到蒲草上面,放羊时就带在身边随时阅读。他的法律知识就是由此一点一滴积累得来。

路温舒的学识长进很快,后来便当了官。他曾多次请求皇帝听取劝谏和减轻刑罚,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从小就爱读书,可是,他家世代都是农夫,生活贫困,哪有钱供他上学?匡衡只好常常向人借书来看。

一天晚上,少年匡衡替财主砍完柴回家,照例想拿起书本学习。可是这天收工迟,天色已黑,家里穷得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看来书是读不成了!

匡衡正在发愁时,忽然发现墙壁上有一条缝隙,把邻居的灯光透了过来。匡衡灵机一触,便用凿子偷偷把那小缝凿成一个小洞,自己就捧着书,倚着墙,利用那点微弱的亮光来读书。

 

大家或许都听过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大名了,但你知不知道他在年幼时,竟然是在纸和笔都没有的情况下苦学成才的呢!

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家境很困难。母亲郑氏出生于书香世代,知书识礼。她一心要把儿子培养成才,可是家里这么穷,不仅没钱送孩子上学,甚至连学习用的纸和笔都买不起。于是,她就割下池塘边的荻草,把坚硬的荻草杆削尖当笔,然后牵着欧阳修的小手,在泥地上识字写字。

欧阳修后来成为北宋著名的学者,他写的散文风格独特、语言流畅,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十分好学,当他知道晋国乐师襄子的琴艺高超,便不惜千里迢迢到晋国向襄子求教。

襄子教孔子弹奏一首乐曲,十多天后,襄子认为孔子已掌握了乐曲的节奏和技法,可以学其他新曲了。然而,孔子却要求继续练习原曲,直至能明白乐曲的主题和深刻意义。又练了一段时间,襄子认为可以了,但孔子认为自己还没理解乐曲所刻画的主人翁,所以要求继续练习这乐曲。

孔子不断地练习,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像,渐渐在乐韵中显现出来……「这不正是施行德政的周文王吗?」两人兴奋地叫了起来。原来这首曲正是歌颂周文王的《文王操》!


北宋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司马光,从小就很聪慧机警,他年幼时破缸救友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他的聪慧与喜爱读书的个性是分不开的。即使他当了官,仍保持勤于阅读的好习惯。

司马光白天忙于公事,只好在晚上念书,直至深夜才到卧室睡一会,五更时又起来读书或写文章。为免自己睡得太久,他用一段圆木头来代替枕头。圆木枕很坚硬,与脑袋接触面小,睡久了便会觉得不舒服,想翻个身,但当头一离开圆木枕,圆木枕就滚开,头便会碰撞到床板上。

    这时司马光就会清醒过来,回到书房继续读书。日子一久,他跟圆木枕产生了感情,还亲切地称它为「警枕」呢! 

邴原是东汉人,因为家穷,十一岁还未上学。后来学堂的一位老师见他对学习很有兴趣,就让他免费听课,邴原自此便用功读书。

邴原长大后,深感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于是想到外地游学,开拓视野。邴原是个很喜欢喝酒的人,为免自己因嗜酒而误了学业,于是,他在临行前下定决心戒酒。

他到处向名人学者请教,结交了很多好友。每当朋友设宴款待他时,他总推说自己不会喝酒,拒绝了酒香的诱惑。在整整八、九年间,他滴酒不沾,努力求学,结果学识大有长进。

邴原学成之后,返回家乡招收门徒,讲授古典经书,创立了以品德高洁著称的邴原学派。

 

苏秦是战国时代著名的谋略家。他早年读了不少书,认为自己很有本事,便向各国君主推介自己的政治主张,可是没有君主愿意采纳他的建议。失意潦倒的苏秦回家后,亲人认为他没出息,对他很冷淡。苏秦大受刺激,发誓从此要好好读书,充实自己。

他精心挑选了一本兵书,日夜钻研,可是读到深夜时,就会不由自主的睡着了。苏秦为了驱去睡意,就在书桌上放一把锥子,困意来时就抓起锥子,刺向自己大腿,剧烈的疼痛立即驱走睡意,使他又精神百倍的读书。

         苦读一年后,他终于学有所成,得到六国君主重用,同时还担任六国的宰相呢! 

孔子一向勤学好问,从不放过任何请教别人的机会。他没有固定的老师,谁有长处,就拜谁为师,相传孔子曾向老子问礼仪方面的事,又曾向襄子学弹琴。

孔子是十分重视礼仪的人,当他第一次进入鲁国祭祀周公 的太庙 时,心情就特别兴奋。他仔细观察太庙的布置和祭祀器具,凡遇到不明白的,就立刻向身边的人发问。

有人不以为然地说:「谁说陬邑大夫(即孔子之父叔梁纥,曾出任「陬邑大夫」的官职)的孩子懂得礼仪呢?进入太庙遇事就问这问那!」这话传到孔子耳中,孔子便说:「这才是合乎礼呢!」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的诗句简洁朴实、浅显易懂,很受人们的欢迎。白居易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人,他写完一首诗后,虽然自己也觉得不错,但总想听听别人的意见再作修改。有一次,邻家的老婆婆正坐在屋外,白居易就把刚写成的诗一句一句念给她听,又问她哪里听不懂。老婆婆不客气地指出来,白居易便回去修改,改完后又读给她听,如此反复修改了好几次,直到老婆婆完全听懂为止。 

        有人问他为何要向教育水平不高的老婆婆请教,白居易解释说:「我的诗是写给老百姓看的,假如连一个不识字的老婆婆都听不懂,那写来有什么用呢?」
     学习应当做到:勤奋坚毅、不畏艰苦,要有寻根探底、虚心发问的精神。

    学习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弄懂你不明白的问题、掌握你不会的技能、通晓你闻所未闻的知识,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轻轻松松做到的。

    学习是个艰苦的过程,你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具有坚毅的意志,才能获得成果。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抱着谦虚的态度互相学习,就能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学习的最大敌人是自满,不能向别人虚心求教,就永远无法攀上知识的顶峰。

    一个人如果只懂死记硬背,没有寻根究底的验证精神,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书呆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