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中小学公开课的十大通病

 孤独看客 2012-02-29

【经典】中小学公开课的十大通病  

2011-11-05 10:30:34|  分类: 【教学实践研究】 |  标签: |字号 订阅

书名:一生伏首拜阳明
豆瓣评分:6.6分(394人评价)
博主评价:
未评价很差较差还行推荐力荐
来自豆瓣读书资源

【经典】中小学公开课的十大通病

 

公开课,顾名思义即在公开场合上课,是进行教研的一种课型,它是我国中小学校沿袭了多年的一种教职方式,也是评价业务水平的一个“硬指标”。近些年来,公开课似乎已经成了一些固定的不良模式,阻碍着教学研究的良性发展,引起了听课者、授课者以及社会的非议。
    一、为活动而活动——受课学生缺少主动性

眼下,只要是公开课,几乎都会有热烈的课堂活动。本来恰当的讨论和表演,确实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感情沟通,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然而,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讨论的问题是教师事先设计的,而不是学生自己通过独立思考提出的;表演、演戏是教师设计、导演的,而不是学主相互讨论后设计、排练的。
    过多、过滥、不必要的课堂活动,让课堂气氛显得异常火爆热烈,但教师和学生缺乏思想和感情的沟通,学生仍然是老师的“思想玩偶”,被动地跟从老师完成一个个彼此孤立的活动,并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真正的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在兴趣的驱使用权下,学生自愿、自主、自觉的活动。
    二、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缺乏实用性

近几年来的公开课,除了必搞课堂活动外,第二个普遍的现象就是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课件画面绚丽,光彩闪闪。学生们常为眼花缭乱的课件场景所陶醉,对重要知识点却记忆得少之又少。
    多媒体可以用,也应当用,但贵在用得“精”、“当”、“妙”。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需要把握最佳时机,掌握适当的“量”与“度”。对那些远离学生实际,而必须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需要运用多媒体;对那些逻辑思维强、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想像、难以建立起概念的知识点,需要运用多媒体;而对那些只需要传统教学手段(如优美的黑板板书)就能解决的问题,没必要都用多媒体。

三、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授课教师缺乏机智性

在很多公开课的课堂上,本来有学生提出了很有思维碰撞契机的问题,但授课老师怕影响课堂进度、怕不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对那些问题,或装作没听见,或“课后单独解答”给忽视过去。表面看,似乎授课教师很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与艺术,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说明授课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机智性。
    真正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把这种求知欲望引到实践教学目标的活动中。教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艺术水平高的教师,就是善于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不是窒息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为联系实际而联系而联系实际——教学目标缺乏专注性

公开课流行课堂活动,要搞活动就要“联系实际”。然而,不能为了搞活动、为了联系[实际,而忽视了课本。有的教师让学生“用三分钟时间读完课文”,“用五分钟读完课文”。然后急急忙忙的进入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环节,教师或学生逐个举例。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很少翻书或者不用翻书,学生的书本非常干净。
    素质教育当然不提倡那种烦琐的分析课本、死抠课本的作法,但绝不是抛弃课本或忽视课本。恰恰相反,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理论联系实际不是不要课本知识,只要理论,掌握必要的课本知识,仍然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目标。
    五、为轰动而轰动——教学举例缺少生活性

很多公开课的执教者(不是全部),为了使其公开课生动,引用的事例都特别轰动、特别有影响力。这种做法,并没有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其实,那些名人的故事,特别轰动的、久远的历史经典故事,未必就能激起学生的同感。而学生身边的小事,往往更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学生身边的故事来说明课本上的原理或道理,往往比那些伟人的故事更能触动人的心灵,更能达到为他们树立榜样的目的。
    一堂真正的好课,应是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课,应该是与学生生活实际非常贴近的课。只有认真分析,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让课堂的举例真正贴近学生。只有真正贴近学生的内容,才是最有价值的内容。
    六、为问答而问答——学生关系缺乏平等性

《文江报》曾报道说,在上海举行的一次小学公开课大赛上,提问最少的一个授课老师问了40个问题,提问最多的一个授课老师问了60个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培养学生的解答问题能力要重要提多。而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观察自然、观察社会,从中发现问题。问题都由由老师提出,然后由学生来回答的做法际上是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或应对能力。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参与的热情,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师生平等到关系的问题材不应只由老师提出问题,学主来回答,更应该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或同学来回?BR>    七、为优秀而优秀——教学过程缺少真实性

现在的公开课是为评委而上,为荣誉而上的,是表演给听课者看的,比赛课更是如此。因为,一节公开课,并不代表上课老师个人,而是关乎学校的荣誉,关乎抓教学的领导的荣誉。为了迎合评委,上课老师的眼睛是“向上看”的,而不是向下关注学生,学生成了老师上课的道具。公开课,本来是老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法质量的一种好办法。但是,现在的公开课往往成了“表演课,似乎课课成功,但却失去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笔者认为:公开课应该返璞归真。第一,一堂有价值的公开课,应敢干暴露自己教学设计的“意料之外”,再现原汁原味的教学互动。第二,老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在对传统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扬弃中推进教育信息化。第三,学生不是演员,不应该把学生往教师的思路上牵。第四,要宽容公开课的失败。只要是真实的课,就值得教者和听者去研究。
    八、为公开课而公开课——对观摩者缺少可学性

现在的公开课、示范课,尤其是比赛课,都要花上一定时间准备,也就是“做课”。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领导为了提高自己学校(或某些人)的知名度,不惜浪费学校的资金的人力。有专门的课件制作为其制作课件,学科组集体设计,由气质形象和普通话俱佳的老师来讲,科组内反复演练,这己经是一个“公开了的秘密”。
    不管是普通的研究性公开课、示范课,还是林大赛课,最根本的是应体现授课教师本人对先进教学观念的课堂贯彻,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听课教师的启发,这才应该是公开课的目的。教学研究、师生的心灵交流、学生的生命成长自学成应该是教师风采和公开课的评价标准。公开课,需要展示的是真实的一面。只有真实的课堂,才能具有启发性和借鉴意义,而那些虚假的、高不可攀的课堂,是参公开课的一种亵渎。
    九、为赏识而赏识——课堂评价缺乏准则性

正好一味惩罚不可取一样,一味的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而言,过多的表扬会让学生习以为常,可能使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也可能会在学生思想上造成混乱,导致是非准则的丢失,丧失判断力,助长学生爱听话的心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结实事求是表现出漠然态度,甚至导致极个别学生价值观的畸变。
    赏识评价的方向是对的,但教育不能没有批评和惩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层次,分层赏识,同时也是正视问题,实事求是的指出不足,给学生以明确的“是非准则”。
    十、为权威而权威——评课主体缺乏多样性

公开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的评课。目前的评课几乎都是由听课教师(常常是专家、|领导)来作裁判,似乎这样才具有权威性。其实,这样的评价主体是不全的、残缺的。
    首先,缺少了主讲教师的参与。在公开课评课活动中,主讲教师要么回避评课,要么一言不发,“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是评课中的第一个缺憾。其实,在评课前可让主讲老师“说课”:分析教材,讲讲教法、学法,介绍一下教学程序。这既是对主讲教师的一个尊重,也有助于听课者准确透彻地把握公开课,避免评课者的种种误解和盲目性。其次,缺少了受课学生的参与。在公开课评课活动中,我们很少见到学生的踪影,这是评课活动中的另一个缺憾。学生的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理应是评课的主体之一。让学生参与评课,发表自己对老师一堂公开课的想法和要求这对主讲老师和其他听课老师都会很有启发和帮助。同时,由于学生的参与,评课的主体呈现多元化、民主化,有利于对一堂公开课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扫描,增强评课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