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多元智能分析来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天才

 上善若水zxh 2012-02-29

  在北京有一个很牛的中学,叫人大附中,这个学校呢,在十多年前开始起飞,一举成为了北京乃至全国、全世界最有名的中学之一。 既然它这么出名,那么它就成为几乎每一个北京小学生家长梦寐以求的中学。大家注意哦,它是家长们梦寐以求,希望自己孩子能上的中学,不是孩子们的梦想。它的名气有多大呢?在美国的东海岸某个城市,有一个节日,叫“人大附中日”。它的友好学校都是象英国公顿中学这样世界一流的学校。人大附中毕业的学生遍布全世界最知名的大学,它的交响乐团在全美巡演获得巨大的轰动,创造了中学教育的奇迹。 先不用管它为什么这么牛,我想先分享一个人大附中孩子的一些事情。

 

 

  在很多年前,有一个孩子的妈妈,为了让孩子能够上人大附中,让孩子报考了人大附中所举办的仁华学校。到小升初的时候,这个孩子在仁华学校的成绩并不突出,按理说,他是没有办法进入人大附中的。但是在一次IQ,也就是智商测试中,这个孩子得分非常之高,最后人大附中的校长还是录取了他。这个孩子后来到英国剑桥去读书,获得了全英国际留学生大奖的最高奖项,他在剑桥住的宿舍据说是当年牛顿所住之处,大家都叫他肖牛顿,他的真名叫肖盾。

 

  肖盾是成功的,但是他的成功并不仅仅因为他的智商测试得分很高。一般来说,智商受先天性遗传的影响相对多一点。而肖盾的成功,更多来自他父母后天的培养,因材施教以及正确的选择。这个孩子从三岁多开始学习英语,英语水平从小就遥遥领先其他孩子。同时,他还是一个很优秀的小号手,后来他对人文的一些东西也很有兴趣,比如历史啊,哲学啊,神学啊,都有所涉猎。他在英国还曾经获得了密码破译比赛大奖,这些特质看上去与科学发展黄金时代的那些科学家很相似。

 

  肖盾也不是什么事情都能搞定的。比如他小学的时候,妈妈逼迫他学钢琴,最终还是被迫放弃,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英语和其它能力的培养,包括道德水平培养、人际交往及对一些事情的深度思考。按现在流行的多元智能来看,肖盾非常突出的优势在于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及内省智能这几块。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肖盾妈妈始终逼迫孩子学钢琴,肖盾是否有机会去剑桥读书呢?是否还有机会取得现有的成就呢?

 

  多元智能理论是1983年由哈佛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专家加德纳博士提出,此后在全球应用极广。其实这个理论也不是说是卡纳博士独创出来的,他最早是受中国大儒,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这个理论的影响而提出来。

 

 

  现在我们反过来看人大附中为什么能够成为家长们梦寐以求的学校。首先,它有一个收录学生的规则,就是招收特长生。它开办了一个培训机构,叫仁华学校,这个学校以前叫华罗庚学校,专门收录全北京地区奥数和英语成绩最好的学生,然后通过不断的培养和筛选,最优秀的就有机会进入人大附中。这就是让它成为北京地区,清华和北大录取率最高的学校。除此之外,它还破格录取有各种特长的学生,包括在科技竞赛、音乐、体育等方面具有极高成就的学生,来组成它的梦之队。人大附中是一个平台,它为这些优秀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因材施教的平台,这是它的定位,也是它成功的秘诀。

 

  什么叫因材施教?就是说,你是音乐特长生,那我就优先培养你的音乐才能,你就可以通过北大清华的艺术特长生的自主招生考试。如果你是科技爱好者,那么我就让你全身心的去搞科技竞赛,照样可以面试直接保送到清华北大去攻读。这就是因材施教,适性发展,提前规划的一个完美结局。

 

  这里,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姚明的妈妈要求姚明全面发展,他还会成为现在的姚明吗?如果韩寒的妈妈天天占用大部分时间去培养韩寒的数学逻辑智能,韩寒还会有今天吗?

 

 

  人大附中为了能够实现因材施教,它开办了仁华学校,从各个学校中找到在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最强的学生集中培养,结果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是在北京甚至全国掀起了奥数和少儿英语培训的热潮。其实,培养孩子的这两方面的智能并没有错,但是,至少有95%的孩子,在不具备这两种智能优势的前提下,直接被纳入到高强度、高难度的培养训练中,成为牺牲品。他们丧失了童年的快乐,放弃了符合他们自身所具备的优势,成为终身厌学、大学一毕业就失业,患得患失,眼高手低的人。

 

  有一个故事,我经常跟家长讲。就是有一只兔子,它天生就喜欢奔跑,但是它的妈妈和老师都认为它游泳水平太差,应该好好补起来,成为一个全能的好兔子,所以花了毕生的精力去培养它游泳。结果呢,它最终也没有学会游泳,奔跑速度也不怎么样了,最后它在一次动物运动会上败给了乌龟,成为天下笑柄。这个故事后面讲的龟兔赛跑这一段是我杜撰的,但是这样的事情,咱们家长可没有少干。所以,发现孩子的特长,通过八大智能的分析,发现孩子应该做什么,找到办法怎么去做,显得非常非常关键。

 



  有一个简单的应用题,在10米的游泳池内,小张来回游五次,小王来回游了四次,请问小张比小王多游了多少米?

 

  认为小张多游10米的举手?认为小张多游20米的举手?

 

  为什么会认为只是多游10米呢?可能是没有太注意“来回”这两个字的含义。有的妈妈就会认为孩子很粗心,马虎。这种题丢分其实很可惜的,孩子们的计算能力都没有太大问题,却因为对于题意的理解出现的忽视和偏差,导致丢分,实在不应该啊。

 

  妈妈把孩子骂了,说你怎么这么粗心啊,这么马虎啊,你下次再犯这个错误,看我怎么收拾你!孩子很委屈啊,也很无奈,因为这不是马虎和粗心的问题,而是孩子在语言(语文)智能上有所欠缺,如果这个能力得不到及时的培养,下次继续做错在所难免,挨打挨骂也无济于事,反而让孩子没有信心学好,父母心生焦虑,全家乱成一锅粥啦!

 

  在座的各位家长应该都知道苏联这个国家。数十年前,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存在着一位伟大的教育学家,叫苏霍姆林斯基,他本身也是一名老师。他在解决学习困难学生方面有独到的见解,那就是,他总是要求这些学生大量阅读他推荐的书目。这些书从逻辑趣题到脑筋急转弯,从经典童话到杂文,什么都涉猎,最终这些学生在上了初中后,学习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这就是,语言智能对于其它学科学习能力的终身影响力。你看我们现在的家长和某些老师,对于孩子的薄弱学科,采取的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什么培训班啊,什么一对一啊,钞票大把大把的扔,谁能告诉我效果如何呢??

 



  我再讲一个台湾人的故事。李开复,原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谷歌大中华区总裁,现在自己创业,搞了一个创新工场,专门为中国优秀人才提供创业机会。他小的时候,因为妈妈对他有一些提前教育,比如很早就会背九九表,让他在数学能力上有所超前同龄的孩子,所以他学习的自信心特别强,后来去美国田纳西州上中学的时候还涉猎数学竞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上哥伦比亚大学后,才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领悟数学之美,反倒是对于计算机编程情有独钟,且能力超群,找到了适合自己做的事情,在计算机语言识别方面独树一帜,最终才成就了他的现在。这个李开复成长的故事里面,有几个关键点:

 

  第一就是,他妈妈对他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数学能力的超前培养,铸就了他的自信心,这个自信心一直影响到他上大学。

 

  第二就是,他浪费了很多很多时间,直到大学三年级后,才发现自己对计算机编程情有独钟,找到了现在的归宿。

 

  李开复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是计算机高手,而是他成为计算机高手之后,在产品设计、团队合作、企业管理方面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他才有了今天。他在产品设计、团队合作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独到见解,显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数学逻辑智能很强,更多的是因为他的人际智能及内省智能也同样超强,所以才能铸就辉煌。

 

  李开复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比如,孩子在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在幼儿阶段可能是才艺,在少儿阶段可能是单方面的深入探究,在青春期阶段可能是一个能够在社交上受宠的爱好和技能,在大学阶段及以后,则更多的是各项多元智能能力的综合表现。由此可见,我们太有必要找到孩子不同阶段的多元智能的幼弱,顺势引导,强项培养,孩子才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获得长足的发展,最终赢在终点,笑傲江湖,独孤求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