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尤其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后,全社会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深入研讨。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在教育领域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了更为具体的目标和可操作性。深入调查原宣武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情况,从而研究中等职业教育,以至于职业教育对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起到的作用。
一、背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归纳出来的。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第六章职业教育的第十四条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里的"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应该是对和谐社会的操作层面解释。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继续指出,"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基于以上的政策,现在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如何,学生是因为家庭经济情况选择中等职业教育,还是因为兴趣爱好选择中等职业教育,是一个需要调查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选择就业。现在的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在进行课程改革,更好地适应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使毕业生能够与职业岗位进行零培训接轨。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很多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课改后,就业前景十分乐观。学生选择中等职业教育,明显能够做到减少学习投入成本。在这种前提下,如果选择就读中等职业教育的原因是因为家庭经济情况,那么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是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指出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举措,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建议
通过调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对促进形成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对形成和谐社会所起的作用,应当更加深入地进行工作,建议从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要求,"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现西城区的中等职业教育规划应作为区政府的一件重要事情,从学校的办学规模、硬件环境,到专业设置等软件建设,都应当为西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应当与西城区的经济建设同步。
西城区政府应当通过本区教育研究部门,根据本区的发展规划,重点研究本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使本区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能够在本区提高对口就业率,不仅能够满足本区经济与建设的发展,也为本区的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能够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改善民生条件,实现本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二,完善本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渠道,特别是为毕业生的在职继续学习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区政府应当鼓励本区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办学规模、硬件环境,促进其与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对接,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工作的同时,能够继续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水平。
第三,结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京教职成〔2009〕2号)文件,进一步深化本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整体优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本区与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保障本区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为促进建设和谐社会、保证底层百姓生活得有尊严,做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