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多读多写 在读写中体味生活----《初中学生写作情况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与对策 作者:孙迎辉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原因 写作是社会交往与社会交流的一项重要手段。“中学语文教学所要培养的,是一个青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必须具备的一般的写作能力”(张志公先生语),因而人们对学生的写作情况越来越关注。当前,学生的写作现状究竟怎么样,学生对写作的态度到底如何,现在的写作教学的效率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此,进行这样一次写作现状问卷调查,便于针对反馈的问题对症下药,找出解决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 (二)调查目的 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的终结阶段。农村初中的一部分学生将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因此,农村学生初中阶段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可能成为他们最终的写作能力与水平,将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因而,调查农村初中学生写作的现状,是全县城乡初中语文教师改进写作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农村广大劳动者的素质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三)调查方法、对象及内容 1.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抽样问卷方式,对商河县城乡二十几所初中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本次调查是从学生角度对自己的写作情况和其他相关问题进行评价的,有较强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为保证问卷调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每所学校的初中三个年级共发问卷30份,每一年级发10份,分发给优、良、中、差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 2.调查对象 以商河县一所重点初中和部分乡镇初中的学生为主,共发问卷210份,实际回收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占85.71%。 3.调查内容 内容共18项,共20个问题。有19个问题采用固定选择问答方式,有一个问题采用自由问答方式,主要是了解学生喜欢怎样的作文批改方式。本文仅选取与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密切相关的几项内容加以论述。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写作的态度 1.是否喜欢写作文 项目 人数 百分比 喜欢 125 69.44% 不喜欢 55 30.56% 2.认为写作一篇文章 项目 人数 百分比 难 132 73.33% 不难 48 26.67% 3.作文外是否进行过其他形式的写作 项目 人数 百分比 是 57 31.67% 否 123 68.33% 从第一表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喜欢写作文;第二表显示认为写一篇作文难的学生有73.33%;第三表显示作文外自愿进行写作的学生仅有三分之一。通过对以上三表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写作的态度是不容乐观的,可以说兴趣不高。为何农村初中学生有一半多的学生不进行课外写作、认为写作文难的比例如此之高呢?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应该在教学工作中探查原因,分析原因有如下几点:1.教师命题的随意性。一是命题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无对象、无目的地写文章;二是命题时为考试而猜题,使学生为写作而写作。前一种情况使写作神秘化,让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后一种情况使写作庸俗化、畸形化,把写作作为一种纯为得分的文字游戏。2.过少的写作实践活动。不注意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味生活、感受生活、记录生活(倾吐生活感受)的能力。 (二) 对生活与写作的看法 1.生活中有没有可写的东西 项目 人数 百分比 有 157 87.22% 没有 23 22.78% 2.是否经常把生活中的感受记录下来 项目 人数 百分比 是 32 17.78% 否 148 82.22% 从以上两表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写作与生活关系的理解是正确的,学生的写作灵感是源于生活的,写作动机也可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体验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但是却只有17.78%的学生经常把对生活的感受记录下来。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可支配的用来写作的自由时间太少;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写作基本功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只看到学生写作内容空洞的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学生写作内容空洞的实质,总是片面地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纳为学生缺乏生活的体验,于是提出了写作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可是我们的写作教学并没有走出困境,学生的写作水平并没有得到多大提高,从本次调查的情况也可以看出,学生并不都是无话可说,有很多的学生是有了要写的事和情而不知道“怎么写”、“怎样抒发”,因此,这里还是有一个写作基本功训练的问题。 (三)对平时课堂作文教学的看法 1.课堂作文教学对自己写作的影响 项目 人数 百分比 较大 86 47.78% 一般 94 52.22% 2.是否认真阅读过老师给自己的作文评语 项目 人数 百分比 是 165 91.67% 否 15 8.32% 3.是否根据老师的评语认真修改过文章 项目 人数 百分比 是 28 15.56% 否 152 84.44% 从以上三表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平时的课堂作文教学对学生的写作影响与教师的期望值并不成正比,有52.22%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写作影响不大。这反映出平时的写作教学效率不高。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写作教学的无序性。课堂教学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师写作教学的随意性很大。另一方面,教师对写作基础知识、技能的讲解、分析少,学生没有基本的写作常识。在调查统计中也可看出:学生对老师写给自己的评语是非常重视的,绝大多数的学生认真阅读过作文评语,但是却只有15.56%的学生根据评语认真修改过文章。这就要求平时的教学要加强对作文修改的指导,对每篇作文要认真评改、有针对性地书写评语,便于指导学生修改。 (四)学生平时阅读的基本情况 1.拥有多少课外语文读物 项目 人数 百分比 0册 18 10.00% 3册以下 55 30.56% 3册以上 107 59.44% 2.完整地阅读过多少部文学名著 项目 人数 百分比 0部 68 37.78% 3部以下 83 46.11% 3部以上 29 16.11% 3.能熟练背诵多少首古诗 项目 人数 百分比 10首以下 44 24.44% 10首以上 89 49.44% 20首以上 29 16.11% 30首以上 18 10.00% 以上三表反映出,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量是很少的,知识性积累也少得可怜,所调查的初中学生能背诵20首以上诗歌的仅有26.11%(仅小学教科书上就有近30首古诗),这样少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很难保证写作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这也是学生感觉写作难、不能正确、顺畅地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问卷调查的总体反映与相应对策 尽管本次调查的面不算太广,但由于是从学生角度对他们自己的写作情况进行评价的,因此,调查的结果比较真实、可靠,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又因调查目的明确,调查的内容具有针对性,基本上能反映目前商河城、乡初中学生的写作现状。 本次调查的结果反映出,目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写作(自由练笔)数量较少、阅读量偏低、知识储备不多,也从另一角度反映出当前写作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写作教学缺乏系统性,不注意写作基础知识的传授等。笔者认为要解决初中学生写作上的一些问题,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作文训练的系统性,适时、适量地传授一些必要的写作基础知识,积极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一定要加强学生读、背、写的质和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味生活,积极倾吐生活感受,把写作作为一种倾吐情感、发表意见、使自己获得精神愉悦的必要手段。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和情况分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在写作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中,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要多读、多写、多感悟生活。从这一观念出发,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其方法和对策就必须是在教授必要的写作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多感悟生活。 (一)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阅读强度,让学生多读、多背,增强学生语言感知能力。 知识积累是人们进行创造的必要前提,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要写出较高水平的作文是不可想象的。从调查的情况看,学生在读背方面是非常欠缺的,而读与背是知识积累、增强语感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多读多背。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古代作家学习写作的经验之谈, “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这是冰心先生对她当时正在上学的儿女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位现代文学巨匠也特别强调多读的重要性。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扩大阅读面,多阅读一些名著、古诗以及报刊时文等,这里涉及到一个时间问题。多读的时间可以来这样来解决,①从教学课时中抽出一定量的课时,如一周五课时中抽出一至二课时专门进行阅读;②利用课外活动、周末给学生安排一定时间的阅读作业,让学生自由阅读。二是对教材中规定的基本篇目,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学生对教材基本篇目的理解,真正把课文作为例子让学生剖析,增强学生对不同文体的分析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多背是知识积累的必要手段。教师除了指导学生背诵大纲规定的背诵篇目外,还要帮助学生识记一些名篇。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筛选一定量的名言、名句、名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并识记;另一方面教师又要指导学生在自己的课外阅读中,及时识记一些自己认为好的、感触深的语句或语段。这样,不断积累并养成识记的习惯,就一定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下笔也方能有神。 (二)指导学生多观察、体味生活,触动、激发学生情感,使写作成为有源之水。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杨万里有“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的生活写作观。叶圣陶先生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可见,多感悟生活是开拓学生写作天地的有效途径。有人说学生本来就生活在生活中,如何“多感悟生活”?。所谓“多感悟生活”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多去观察生活、体味生活,要对生活有热情、有感触。学生的生活看似三点一线的简单重复,实则内容丰富,只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激发起一种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那么祖国父母之爱,师生同学之情,结伴郊游之趣,离愁别恨之痛,偶然过失之悔都会涌于心头,自然产生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我国著名写作学专家刘锡庆教授说:“写作的本质是精神的创造,个体生命力的生动外现,是写作主体的情感史、心灵史。因此,学生的作文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只有深入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生的情感才会激发,学生才能抒自然之情,写自在之趣。文是由感而发的,只有在真情实感的触动下才能创造出传世的佳文。郭沫若的诗歌、鲁迅的杂文等无一不是这样。只有生活丰富,阅历丰富,感触颇深,理解颇深,思路才能开阔,联想才能丰富,也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三)采取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多写。 “作文能力的培养,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叶圣陶先生语)。可见经常历练(多写)是使写作成功,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如何多写,教师可以规定一定的写作数量,如每天要写日记,每周要写一篇随笔等,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写,活泼地写。 写作是一种技能,因此多进行训练就会熟能生巧,技能得以提高。这也是“多写”的重要理论依据,但写作又是一种特殊的技能。这种技能要求必须有一定的生活和情感基础。没有一定的生活感悟、没有情感的内驱力就不可能高质量地完成写作,即使完成也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文章干巴没有味道,也就无所谓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多写”训练中,必须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要使学生把写作真正作为一种创造,一种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体验创造价值的手段。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的情感就能自由抒发,多写也就成为自觉。要让学生多写随笔,让学生的写作跟紧时代步伐,贴近社会生活,在教师指导下的自由的随笔中锻炼写作能力,在广阔的写作天地中妙笔生花。 (四)规范写作教学,使写作教学系统化、条理化。在教学中注重写作基本知识、技巧的传授和写作思维能力的训练。 笔者把写作基础知识的教学放在最后阐述,并不是说它的地位不重要,相反写作基本知识与技巧的教学更是应该加强的。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写作意识。写作是情感的抒发,进行写作的先决条件是有没有情感可以倾吐(即因什么写、写什么),第二位的才是技巧问题(怎样来写)。这是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的,也是应该培养的一种正确的写作意识。在这个基础上再辅之以适当的技巧指导,让他们把真话说得更准确,把真事写得更生动,把真情抒发得更感人。 写作基础知识的讲授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尤其在当前农村中学的写作教学中是一个薄弱环节。教师基本上不讲写作的基础知识,不进行写作思维能力的训练。作文课变成了命题课,作文课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出一个题目,整节课就是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苦思冥想的写作(且不论教师的命题是否切合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教学没有整体计划、没有明确的目的,这样的作文教学如何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前文提到的叶老的那句话:“作文能力的培养,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历练”,历练的前面先是“得其道”,这里的“道”就是指写作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巧。没有基本的写作知识,不去进行开放性思维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发展如同在黑暗中走路,盲目摸索、磕磕碰碰,就不可能得到较快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有步骤、有序列地进行写作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同时,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联想、想像的能力,谋篇布局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法可依、有道可循,较迅速地提高写作水平。 多读博览,利于积累,利于明理,利于提高语感,利于领悟写作技巧;深入生活,丰富阅历,目有所睹,耳有所闻,心有所感,才有源头活水;多行历练,体味写作,才会熟能生巧;传授知识,恰当指导,科学训练,才能少走弯路。多读多写并不意味着盲目地以多取胜,也必须有科学的指导和训练,这几方面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多读多感悟生活是基础,多写多练是关键:只要爱读书、善观察、勤练笔,学生就会得到写作的“秘诀”,享受写作的乐趣。 总之,从《初中学生写作情况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生的读写量少,对生活的感悟不深,教师写作教学没有系统性,不重视写作基本知识和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影响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瓶颈。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树立起多读多写多感悟生活的意识,养成多读多写感悟多生活的习惯,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实质性提高,才会真正掌握学习写作、学习语文的方法,驶向“自能”的自由天地。 ----发表于《新读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