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社会管理能力

 指间飞歌 2012-03-02
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社会管理能力
罗文章
2012年02月29日16:14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是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提高领导干部的社会管理能力无疑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

  一、领导干部需要提高的社会管理能力

  就领导干部而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应努力提高以下四种能力。

  1.社会预警能力

  一是社会预警目标。我国社会预警的目标主要是对
改革开放中的各类社会问题,如人口增长率、犯罪率、贪污腐败、贫富差距等,进行科学的观察和分析,把握其现状与趋势,以维护改革开放的成果,促进社会进步。二是社会预警特点。社会预警机制的建构应考虑以下特点:信息畅通,有效实现社会预警的前提;预测准确,善于根据已有资料,对可能发生的事件、对社会趋势作出准确的分析与预测;方法科学,对社会信息的把握、预测和分析,可采用“前景方案法”、“仿真模拟”、“网络分析”等方法以实现对社会现状与发展态势的科学预警。三是社会警戒线。关于社会现状、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发展态势的预测,一定要有量的分析,并根据科学的分析和研究,规定明确的社会警戒线。如此,才能防患于未然,避免人为灾害的发生。

  2.社会决策能力

  一是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提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目标的方案。二是为了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要形成体现社会决策思想的各种政策,诸如发展教育文化事业的政策、社会保障政策、解决社会问题控制社会犯罪的对策等。三是社会决策机制的运行环境,如法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等,是社会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决策面对的是人、社会、环境处于互动过程中的一种非结构化的综合领域。政府进行社会决策的重点就是要解决在决策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非结构化”、“非程序化”的需求和利益矛盾,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则、政策,以保障社会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实现社会需求和社会利益的和谐。

  3.危机管理能力

  面对突发性事件等公共危机,领导者应认真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一是与社会公众的关系,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满足群众的合理要求,做好群众关心问题的解释、说明工作。二是与媒体的关系,应努力争取与媒体的合作,通过媒体向公众传递及时、准确的信息。按照国际惯例,政府的一些重要信息也可以通过专门的发言人向社会各界发布。三是与其他参与者的关系,包括社会民众、民间组织、国际力量等,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做好协调指挥工作,有效整合各方力量。

  4.社会整合能力

  一是社会群体的整合。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分化,固然为更为紧密的相互依赖提供了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新的社会冲突。要把冲突降低到最小限度,最大限度消除不和谐因素,就必须着力于社会分化后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效率和实际效果。坚持站稳群众立场,依靠群众加强社会管理。二是社会制度的整合。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制度的并存会导致社会的多重规范或制度的矛盾,社会力量的非中心化和大量分散的民间力量的出现,都对制度层面的整合造成了一定困难。制度层面的新整合应充分认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努力创造条件解决这些问题。三是文化价值的整合。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价值和思想信念方面的问题,既不能简单地以传统文化为坐标,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文化需求,又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体系,来解决上述问题。
二、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社会管理能力

  提升领导干部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创新理念是前提,完善机制是核心,培养人才是保障。

  1.创新理念是前提

  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其精神实质是指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成果与人民群众共享。

  二是社会协同的理念。传统的社会管理正由新型的社会治理所代替。社会治理强调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政府与市场、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社会综合治理模式”,寻求多元组织之间的协商合作与互动交流成为有效治理社会的新途径。当前应在重新定位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前提下,加大分权化改革,大力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培育具有“公共管理”精神的“公共领导”,并在政府内不同部门之间、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构筑平等、协商、对话的战略伙伴关系,形成多元化的行政
监督机制和多元化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多元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全面提高领导社会公共管理的能力。

  三是依法管理的理念。法律是社会行为的强制规范,法治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新老矛盾互相交织,新老组织互动共生,新老体制互为支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要统筹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关切,又要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依法回应社会诉求、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权益。

  2.完善机制是核心

  一是发挥社会凝聚功能。树立“公平”、“分享”和“关怀”三大原则。“公平原则”旨在强调公平的经济竞争和公平的政治参与,鼓励大众参与、还政于民;“分享原则”旨在强调不同社会阶层共同享有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关怀原则”则主要表现在照顾弱势群体,让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公正和人道的社会里。只有这样,才能最广泛地团结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力量,保证改革能够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要求,共享改革成果,实现长治久安。

  二是培育社会治理主体。参照各国政府治理改革的新范式,选择旨在促进相关利益群体协商对话和利益表达的社会综合治理制度及政策安排,是提高领导社会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主要途径。首先,以切实转换政府职能为抓手,促使政府真正“退出企业”、“退出社会”,为发挥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提供前提与基础。其次,大力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提高其社会参与和管理能力。再次,加强政府的市场化和企业化改革,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市民之间构筑平等协商的战略伙伴关系。

  三是形成社区管理合力。社区是城市社会的重要组成单元,也是最能反映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的地方。首先,大力发展社区组织、社区文化和社区民主,使社区成为政治文明建设、市民参与社会管理、培育人文精神、提升社会自治能力的战略空间。其次,建立并疏通市民利益的表达和反馈渠道,让市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发展权。最后,积极研究社区服务机制,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创新社区服务形式,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形成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的合力。

  3.培养人才是保障

  我国缺少大量高素质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这是目前社会工作的短板。现在我国社工专业人员不到10万人。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有240所,每年培养社工人才大概在1万人左右。统计显示,如果千人以上的学校每校配备1名社会工作者,全国即需要8万—10万名。若每个县级中心医院配备1—2名社会工作者或心理咨询医生,全国大约需要1万多名。若每个老人院配备1名社会工作者,全社会共需2万名。再加上社区工作、矫治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需求,到2020年中国至少需要16万—19万社会工作者。针对社会不同群体,加快培养各类社会人才成为提高领导干部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重要保障。

  (作者:中共长沙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