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女人们

 情系故乡 2012-03-03

“螺蛳壳里做道场”这句话,在上海耳熟能详,通常倒不是形容工作状态,而是在家居的布置上。由于人多地少,上海人在局促的空间里住了几十年,也因此将空间的合理利用发挥到极致。客厅挑空一层,就可以再摆两张床;折叠桌吃饭时才抽出来,平常又不占地方。甚至一个小小的亭子间,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东西被井井有条地藏在各个角落,一眼望去仍然整洁精致。

    上海人在工作中的认真敬业,与生活中的悉心经营可以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即便物质生活再贫乏,上海人也以自己特有的精细气质,打理着自己的生活。

    对于这一气质不遗余力着色的就是上海的女人们。

   上海故事里的女英雄

    我的同事吴飞曾在写作小组的一次聊天中说起自己的太太,大到一个壁橱,小到一个空隙,哪怕房子再大,装修时该利用的角落是绝对不会错过的。

    这种精细的例子则比比皆是,彼时国人的服装,曾是一片“蓝灰”的海洋,但上海人却在沉闷的外衣内露出一段“的确良”的领子,而且五颜六色,让人眼前一亮。不明就里的外地人忍不住羡慕:“上海人真是既有钱又讲究,居然每天都换一件新衬衫。”其实,这是上海女人的小发明,她们用少量的零头碎布,再配上几根带子穿在内衣里,既让自己的丈夫体面,又便于清洁。

    在一些知青回忆集中,往往可以看到这样评价,“她们特别能干”,但“下工之后,她们永远是洗完澡再吃饭”。虽然穿着统一的服装,衬衫和衣领却时有撩人的变换。

    近代上海经济快速发展,给女性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女性就业意味着经济独立,有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女子教育的兴办,使得女性在相对开明的空气里接受教育,上海工商业发达,又是国内最大的港口,消费品云集,这种种,使得她们独立、富有个性却并不张扬,享用物质,并养成了具有现代文明特点的待人处事之道。

    对于上海女性,王安忆的评价是极高的。她曾说:“不管有多么大的委屈,上海也给了她们好舞台,让她们伸展身手……都不如她们鲜活有力,生气勃勃,要说上海的故事也有英雄,她们才是。”

    从砸锭下岗、为上海转型作出巨大牺牲的纺织女工到国内第一批空嫂,上海女人用优雅隐藏着坚韧。

    对于女性与这座城市,王安忆在《长恨歌》中有着这样的描述:“上海的繁华其实是女性风采的,风里传来的是女用的香水味,橱窗里的陈列,女装比男装多,那法国梧桐的树影是女性化的,院子里夹竹桃丁香花,也是女性的象征。”这种女性视角将上海的生活细节巨细无遗地一一铺陈出来。

    都市繁华的物质外观和琳琅满目的消费品,标志着先进的物质文明程度,在开埠一百多年的商业社会熏陶下,上海人是务实的,于是,在王安忆的上海书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小姐王琦瑶舍弃对她的一片痴心的程先生,而选择有权有势又有钱的李主任。因人物的这种务实心态,故事也就封闭在弄堂的小环境之中。

 上海女人通达的奇异智慧

    作为上海女性的王安忆在谈到上海人时,有过一段精辟的概括:“他们是现实的,讲究效果的,以成败论英雄的”,“这种人生观是谈不上有什么理想的,所以它不是高尚的人生观,可它有它的好处,就是不虚无,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事情做,没有目标,却有着计划。眼睛只看那些看得见的,握不着的不去想,握得着得便是盈盈一把。它是实惠,过的是小日子,可是许多大世界,倒是它们聚沙成塔地垒起来,比如上海这城市。”

    同样作为上海女性的张爱玲,则写过一篇名为《到底是上海人》的散文,其中她为上海人的思维方式作了如下定义:“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在她的眼中,他们乐意吸收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就她看来,所谓的上海人身份是一个人为的构造,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发掘自身、争取新知识而获得这个身份,上海是移民造就的城市,大都是外来的,但到了这里,积累了一定知识,他们便摇身一变成了上海人,而张爱玲说的“奇异的智慧”便是一个关键词了。

    这种智慧的组成和标准是什么呢?在另一篇题为《道路以目》的散文中,张爱玲使用了“通”这个词来描述一种专门的技巧,它是上海城市生活的一项副产品。这种专门的技巧表现在手艺上的高效或熟练,以及举止上的文雅与练达。一个“通”的人会是一个生活的行家。她在文章中通篇地表达自己对上海人这种通达性情的惊叹。

    今天,我们不能完全以书本知识来衡量这个“通”,它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种经由时间积累而来、通过人际接触和四下传播的、关于日常生活的智慧。张爱玲还点出,一个在上海被视为“通”的人还应当“具有一种全球性视野”,“至少应当能够在日常交谈中用上几个英文词汇”。

    当然,这样的“通”兴许只是一种表面的东西,但它不乏可爱,且自成一道城市的风景。

    我们在采访中接触的一位现代上海女性,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其令人尊敬之处。

    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现任上海大学副校长的李友梅女士则拥有更为宏大的一种视野,她认为,当下社会的变革和变迁,必定会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如果对新的社会矛盾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有效分析,又不能使其得到及时的缓解,这些矛盾的集聚和变化将影响我国整个改革开放的大局。

    “立足大地,不懈耕耘。”这句座右铭是李友梅作为一名社会学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一个多世纪来,上海的男人和女人们延续着一个复杂的城市性格文本,未来,仍将在无数目光的追逐中,不断丰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