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的外滩公园
20世纪初的外滩公园
外滩公园(今黄浦公园)大门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牌
1900年后公园出现了写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成了中国人的屈辱象征。
伊尔底斯纪念碑,北京路外滩,外滩公园(今黄浦公园)的南萆坪上
1898年11月20日由上海德侨社团建立。1918年12月2日晚,时值德国战败,纪念碑于1918年12月被一批仇恨德国人的英美侨民推倒。时值一战德国战败,中德已断交。1922年中德复交以后,德国人将此碑移到大西路海格路(今华山路延安西路)的德国侨民文化娱乐中心的草坪上,解放后此地修建静安宾馆,纪念碑整体被收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

1937年在外滩的纳凉者
1894年外侨在外滩举行追悼仪式
1912年在外滩举行的庆祝英王加冕仪式

1912年在外滩举行的庆祝英王加冕仪式
马嘉理纪念碑,苏州河滩路(今南苏州路)口
马嘉理纪念碑,原位于外滩和苏州河转弯处,外白渡桥南端,1909年道路拓宽时移进外滩公园(今黄浦公园)东南角,系用大理石雕凿而成。1941年被日本占领当局拆除。
赫德铜像(九江路外滩)
赫德铜像建成于1914年。雕像上的赫德身着西式大衣,反剪双手,略微低头,一脸冥思苦想的神色。据说,海关职员最后一次见到赫德时,他就是这般神情。l927年,海关新楼落成后,铜像被移至大楼对面的空地上(今陈毅广场),注视着外滩川流不息的车辆与熙熙攘攘的路人。
和平女神像(又名“和平女神纪念碑”和“欧战纪念碑”)
和平女神像,位于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外滩,面朝西,1924年2月16日落成,是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由上海的英美法侨民团体建立的战争纪念碑。顶部是一组青铜铸像,主体人物为胜利女神,她左手抚一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儿童,以使他不再遭受伤害,右手正欲放于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的头顶上,以抚慰她心灵中深深的创伤,纪念碑的碑身面上,镌刻着纪念文字和在一战中死难的上海侨民的姓名,两旁装饰铜雕的盔胄盾甲等古代战争用具。碑座背面,“功炳欧西,名留华夏”八个大字,赫然而书。作者没有宣扬胜利者的骄傲和失败者的悲哀,而是将一种祈望和平,反映人类普遍情感的涵义赋予这组雕像,因而很快被旅居上海所有国籍的人所接受,无论原协约国还是同盟国的人士无一例外地都献上了鲜花。可惜这件优秀的艺术品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久,1941年底,日本侵略军跨过苏州河,日本占领当局将和平女神像被野蛮地拆下,两边铜雕的盔胄盾甲等古代战争用具被毁掉,熔铸成炮弹,至于碑面的文字则被全部磨去。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终于胜利,日本投降后,将拆下后尚保留着的女神像归还给了英国领事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