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老底子(四)——外攤【49P】

 還舊樓主. 2012-03-03
 
 
    怀旧是一种情绪,怀旧是一种时尚。比如,翻开老照片,一张照片、一段住事,所包涵的意义并非话语所能简单描述的,而一些历史的角落也正因为这些老照片的存在而变得逐渐清晰、变得逐渐鲜活起来!
    透过发黄的老照片,回望这些细节,也让我们仿佛伸手便触摸到了昨天经历过的种种痕迹,握在手心的是如此让人动容的线索
    精致与奢华已经是人们脑海中对上海不容辩驳的第一印象。从近代到21世纪,上海始终处于中心焦位置。十里洋场,上海曾经硝烟弥漫,曾经历尽豪门情仇,曾经充满伤感暧昧…… 
        现今的上海,依然豪华大气,依然高贵时尚。历史的尘烟,都化在一幢幢有记忆的老房子里。昔日的恩怨情仇已经随风而逝,成为一道道食色大餐供今天的吃客们茶余饭后谈笑风生……
 

1849年外滩第一代建筑
 
19世纪的外滩
 
1868年外滩的法国码头

1876年的外滩
    外滩本没有路,1843年开埠前只有一条般夫踩出的纤道;1848年,沿黄浦江岸修筑了一条鹅卵石煤屑路;1865年,马路扩建、修善,同时铺设了人行道,坚起了煤气路灯杆,马路取名为扬子路;1890年,经过多次扩建,在人行道和车行道中间,铺设了草坪,人行道铺了沥青和花岗石混合路面,路旁还种了一批垂柳,马路更名为黄浦滩路,因其位于上海县城厢之外,便被称为“外滩”;1921年,大部分路面改为沥青,车行道拓宽,路中央还设有停车场;1945年,黄浦滩路改名为中山东一路。

1876年的外滩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外滩
 
1880年的外滩
 
1889年的外滩
 
码头 1891年
 
19世纪末外滩黄浦江边
 
黄浦江边
 

二十世纪初期的外滩——“纤道”为码头所占
 

二十世纪初期的外滩——没有堤防的外滩
 

二十世纪初期的外滩——林荫大道
 
二十世纪初期福州路广东路外滩建筑
 
二十世纪初期福州路外滩建筑
 

二十世纪初期的外滩——车水马龙的外滩
 

二十世纪初期的外滩——海关钟楼
 
二十世纪初期汉口路外滩中期建筑
 

二十世纪初期外滩中期建筑
 
巴夏礼铜像1890年建,外滩南京路和北京路之间
 

欧战(一次大战)纪念碑落成
 
外滩花园
20世纪初的外滩公园
 
20世纪初的外滩公园
 
外滩公园(今黄浦公园)大门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牌
     1900年后公园出现了写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成了中国人的屈辱象征。
 
伊尔底斯纪念碑,北京路外滩,外滩公园(今黄浦公园)的南萆坪上
    1898年11月20日由上海德侨社团建立。1918年12月2日晚,时值德国战败,纪念碑于1918年12月被一批仇恨德国人的英美侨民推倒。时值一战德国战败,中德已断交。1922年中德复交以后,德国人将此碑移到大西路海格路(今华山路延安西路)的德国侨民文化娱乐中心的草坪上,解放后此地修建静安宾馆,纪念碑整体被收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
 

1937年在外滩的纳凉者
 
1894年外侨在外滩举行追悼仪式
 
1912年在外滩举行的庆祝英王加冕仪式
 

1912年在外滩举行的庆祝英王加冕仪式
 
马嘉理纪念碑,苏州河滩路(今南苏州路)口
     马嘉理纪念碑,原位于外滩和苏州河转弯处,外白渡桥南端,1909年道路拓宽时移进外滩公园(今黄浦公园)东南角,系用大理石雕凿而成。1941年被日本占领当局拆除。
 
赫德铜像(九江路外滩
   赫德铜像建成于1914年。雕像上的赫德身着西式大衣,反剪双手,略微低头,一脸冥思苦想的神色。据说,海关职员最后一次见到赫德时,他就是这般神情。l927年,海关新楼落成后,铜像被移至大楼对面的空地上(今陈毅广场),注视着外滩川流不息的车辆与熙熙攘攘的路人。
 
和平女神像(又名“和平女神纪念碑”和“欧战纪念碑”)
   和平女神像,位于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外滩,面朝西,1924年2月16日落成,是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由上海的英美法侨民团体建立的战争纪念碑。顶部是一组青铜铸像,主体人物为胜利女神,她左手抚一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儿童,以使他不再遭受伤害,右手正欲放于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的头顶上,以抚慰她心灵中深深的创伤,纪念碑的碑身面上,镌刻着纪念文字和在一战中死难的上海侨民的姓名,两旁装饰铜雕的盔胄盾甲等古代战争用具。碑座背面,“功炳欧西,名留华夏”八个大字,赫然而书。作者没有宣扬胜利者的骄傲和失败者的悲哀,而是将一种祈望和平,反映人类普遍情感的涵义赋予这组雕像,因而很快被旅居上海所有国籍的人所接受,无论原协约国还是同盟国的人士无一例外地都献上了鲜花。可惜这件优秀的艺术品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久,1941年底,日本侵略军跨过苏州河,日本占领当局将和平女神像被野蛮地拆下,两边铜雕的盔胄盾甲等古代战争用具被毁掉,熔铸成炮弹,至于碑面的文字则被全部磨去。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终于胜利,日本投降后,将拆下后尚保留着的女神像归还给了英国领事馆。
 
20世纪初的外滩
 
上海《点石斋画报》报道外滩“英皇子观灯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外滩已具有大都会气派
 
20世纪初的外滩摩天大楼
 
20世纪初的外滩 汇丰银行、江海关等大楼
 
1921年的外滩(其中汇丰银行正在建造之中)

1923年外滩的景象
        旧上海的精华在外滩,外滩的全盛时期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国际商业巨头对这里表现出巨大的兴趣,贸易公司和银行纷纷沿着它建起宏伟大厦,世界各地不同建筑在这里汇集,风格迥异又和谐统一,外滩建筑群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林立的银行大大厦、央行大楼记录了旧中国金融发展的风雨历程,印证了这条“东方华尔街”曾经显赫一时的繁荣景象。
 
1923年的外滩
        1921年汇丰银行以4000两银子购买南侧外滩11号别发洋行和10号美丰银行的房地产,与原汇丰银行大楼一并拆除,在此基础上,斥资千万,委托公和洋行设计,英商德罗.可尔洋行承建汇丰银行新大楼,1921年5月5日,新大楼奠基,1923年6月23日新厦落成。
 
1925年的外滩
 
1926年的外滩
 
1928年的外滩
 
1930年的外滩
 
1937年的外滩
 
1941年日军占领下的外滩
 
 
俯视外滩(四十年代)
  

 
歡迎進入個人圖書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