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越生命的承诺——小小说《白纸黑字》品读(王代福)

 开心每一天0318 2012-03-04
这是一篇饱含真情的小小说。作品以“一张纸条”为线索,叙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个家境十分贫困的小女孩在试穿别人捐赠给她的一件棉衣时,意外地发现口袋里有一张纸条,意思是准备资助她完成学业。这张纸条是一位名叫“姚国庆”的捐赠者写的。一家人欣喜若狂,但是父亲神情严肃地表示:不到万不得已,绝不随便麻烦人家。当时女孩读小学四年级,女孩的父亲做农活时摔断了一条腿,即使没住院也欠下了一笔债,女孩和小弟的学费也还没着落,这正是纸条出现的那天,但父亲没有动用纸条。女孩上中学时,小弟滑落山崖遭遇不幸,妈妈伤心欲绝病瘫床头,家中负债累累更加艰难,父亲阻止了女儿退学的想法,并再一次堵塞了女孩动用纸条的念头。父亲在肢体残缺的情况下,苦苦支撑,让女孩终于考上了大学,不久却含笑离世。女孩在万般无奈之下,按照纸条上留下的地址,寄出了那张纸条。可是时隔八年,写这纸条的人有没有什么变故呢?这地址还管用吗?这纸条上的承诺还能兑现吗?这些问题谁也不能回答。女孩苦苦等待了两个月,眼看开学的日子已过,却杳无音信。正当女孩心灰意冷时,邮递员送来了信件和汇款,女孩喜极而泣!那捐赠者每月的汇款让她四年的大学很快毕业,女孩一刻也没有忘记过她的恩人。当她拿着参加工作后领到的第一个月的工资,去探望恩人时,由于地址不详,只好找到给她汇款的邮局,向汇款窗口工作人员打听才得知:原来每月按时给她汇款、兑现那张纸条上承诺的,并非几年前已经病逝的姚国庆,而是姚国庆因工厂破产而下岗的妻子!这位坚强的大娘为了替丈夫兑现生前的诺言,为了供自己的儿子和这个陌生的女孩完成大学学业,卖掉了房子、靠拾破烂维持生计……这种“超越生命的承诺”,真情款款,令人肃然起敬。文章讴歌了中华民族坚守诚信、助人为乐、感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和社会风尚,呼唤人们做一个自尊自强、诚实守信、充满爱心、懂得感恩的人!

  作品于平静的叙事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语言质朴,线素分明,叙事生动,结构完整,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文章的标题可谓别具匠心:“白纸黑字”看似粗疏直白,有人认为应改为“承诺”。其实,“白纸黑字”这一标题更加简约具体,醒人眼目,是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和对小说主旨的形象概括。而“承诺”在表意上则显得模糊和抽象,所以不宜改动。作者在小说中将自己理智地提炼与读者的情感巧妙地勾连起来,在粗略而又迂曲回环、疏旷而又感人肺腑的情节中,塑造至纯至善的人物。如文中主要通过人物的的行为来凸显人物的精神品质:“爹”是一个懂自尊、有骨气、爱子女,明大义的勤劳农民;“她”是一个乖巧懂事、刻苦勤奋、知恩图报的清纯少女;“那女人”是一个富有爱心、乐于助人、坚守诚信,不图回报的下岗女工。小说的主人公就是那个至始至终没有出场的“女人”,这也是作品构思的巧妙之处。尤其是文章的结尾言犹未尽,耐人寻味:作者描写那个接受捐助的瘦弱女孩、扛着摄像机准备采访的电视台记者以及围观的群众,都在焦急地等待着那个兑现了承诺的女人的到来,但她却一直没有出现。作品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既可以想象她会出现,她的出现只是为了来看看或者验证一下受她帮助的女孩是否如她和丈夫所希望的那样完成了大学学业,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也可以想象她不会出现,因为她帮助女孩只是为了代替丈夫兑现他生前的承诺而已,她根本就没有想过得到别人的回报,更不想获取什么荣誉和光环;我们还可以想象她出现后,就站在人群中,别人并没有留意她,因为她实在太普通了——穿着一身已经洗得发白的旧工作服,满脸的皱纹,花白的头发……当她看见记者的摄像机和跪地哭泣的女孩时,她明白了一切,却不想张扬自己,于是转身悄然地离去了,只留给人们一个微佝而略显苍老的背影……这些想像都是符合情理的。如果一篇文章的结尾一览无余,毫无悬念,那是缺乏意蕴和情味的。我们在写作时也应借鉴这种写法,尽量设计一个开放型的结尾,让读者去想象,从而收到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读完奚同发的这篇小说,我们会被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所震撼。在中国古代,以诚信受到赞誉的人和事不胜枚举。如古时有一商人,从集市买回一头脚有伤的驴子,不料后来被儿子卖给别人,商人得知后非常气愤,于是找到那位买病驴的商人,说明缘由并拉回了驴子,因为他认为,以诚信为本,是做人也是做买卖的最不可丢弃的信条。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曾耳闻目睹了许多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兑现承诺的人和事,令我们为之感动。如:2010年2月10日,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建筑商人孙水林,为抢在大雪封路前给民工发工钱,连夜从天津驾车回家时遭遇车祸,一家五口不幸遇难。弟弟孙东林毅然决定代替哥哥完成遗愿。除夕前一天,孙东林拿出哥哥遗留在事故车中的26万元,又从银行提取自己的6.6万元,加上母亲拿出的1万元养老钱,共计33.6万元,发放到了60多名民工手上。“信义兄弟接力送薪”的感人义举一时间传遍了神州,感动了中国。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可见诚信被中国人视为做人之本,处世之根。因此,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不管是同学朋友之间,还是在生意场上,都要始终如一地以诚为本,以信为根。惟有如此,友谊之花方可常开不凋,财富方可滚滚而至。诚信是增进情感的润滑剂。在生活中,人们之间难免发生这样那样的误会,那么消除误会的最好方法就是以诚信待人。诚信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只要我们以心换心,就会消除误会,增进情感。朋友受挫失落流泪时,你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劝慰的话语,也许会驱散朋友心中的乌云。朋友成功喜悦时,你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一句祝贺的话语,更能鼓励朋友在以后的日子里一路走好。诚信不但体现在朋友之间,更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青少年朋友们,让我们恪守诚信这一为人之本,做一个真诚善良而又富有爱心的人!

[附]

白纸黑字

奚同发

  决定去一趟那座小城,虽然平日指尖一次次抚摸地图上那个圆点,实际上她对那里一无所知。是一张神秘的纸条,把她像个小点似地,与那个圆点连成一线。纸条的神秘不仅是它的出现方式,更主要是犹如救命般的及时。

  爹、娘、她与小弟,四个人没有谁心存丝毫怀疑,一张写了黑字的普通白纸,像几世相承的珍宝,在他们手中欣喜而小心翼翼地传递。最后,爹以她从未见过的严肃神情说,咱不能就这样随便地麻烦人家,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走那一步。

  纸条出现的那天,爹做农活时摔断一条腿,他打上石膏就离开了卫生所。就这,还是拖欠了一屁股债。学校又一次催她和小弟交学费,开学都一个多月了,一家人正为钱犯愁。晚间,她试穿那件别人捐赠、由学校分配给她的棉衣时,手伸进衣服口袋,触到一张折叠的纸条,很普通的白纸,展开是几行字:收到纸条的同学,如果上学有难处,跟我联系,我会帮你完成学业。落款“姚国庆”。

  全家人顿时一扫近乎绝望的悲情而乐观起来,纸条传达的信息,足以成为抵挡困难的最后屏障,再难,还没到砸锅卖铁的时候。重新振作的爹表示,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决不让一个娃断学。

  上镇中学时,本已负债累累,不幸却再次降临她那百孔千疮的家,小弟在上学途中因雨天滑落山崖,娘一病瘫在床头……她决定退学,与爹共同支撑起这个再也经不住风雨的家。双手抱头, 隐忍丧子之痛的爹, 气愤地把粗厚的巴掌平生第一次掴在她的脸上, 小弟搭上一条命, 如果她不能读出书来, 对得起谁?剩下的三口之家伤心欲绝。爹用他那一条腿,苦苦维护家的尊严, 堵塞了她又一次动用纸条的念头。

  六年后, 她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 爹却含笑离世。

   纸条夹在小学四年级的课本里, 已有些泛黄, 捏在手上,汗水在手心一层层地外浸。娘长叹一声, 唉——八年了, 也不知写字的人还承认不?这个地址还管用不?

  她怔在那里,是啊! 没办法, 只能把命运交给这张纸条……八年的精神支撑, 随着一个普通信封寄走了……心里空落落地,她每天都在寨口的老树下, 俯瞰 那条石块铺就的盘旋而上的山路, 渴望能看到邮递员和驮了邮包的马儿。

   一天, 两天, 十天,二十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回音。在煎熬中撕去了开学那天的日历, 泪水一脸一脸地打湿枕头, 一张穿越时空的神秘纸条,并没有给她带来神奇。母女再次相拥而泣,而后任由媒人择日与男方见面。这, 就是她未来的生活。

   几天后雾气没散的早晨,门前响起清脆的马铃铛,邮递员大喊她的名字。在灶头烧水的她,手握尚在燃烧的半截儿柴火,夺门而出。

  有信件,还有汇款。信上说,几经周转,收到她的信晚了,让她快去学校报到, 以后会准时寄钱给她。老天爷啊,老天爷啊,她高声重复着“我可以上学了” ,一头匍匐在地……然后向远方连连跪拜,口中喊道:恩人呐, 恩人呐……

  四年大学,一刻不敢倦怠。从接到第一次汇款,她心里默默许诺,工作后拿到第一个月工资, 一定要去探望恩人。这个诺言,如今就要兑现了!

  找到邮政所3019号信箱,没有具体地址,向汇款窗口的工作人员打听,对方大吃一惊,反问她是不是那个被资助的大学生。这下,轮到她惊讶了,是她在这儿有名,还是姚国庆有名?

  邮政所几乎停止办公,大家七嘴八舌围过来……

  一切都明白了,是一个大娘给她寄的钱。起初, 邮局还奇怪,她一个捡破烂的怎么每月都要寄出两份钱。一份给在外地上学的儿子, 另一份是以姚国庆的名义寄的。原来, 姚国庆是她丈夫,几年前因病去世,可她收到一个陌生女孩来信,纸条上丈夫熟悉的字迹让她泪水涟涟。虽然单位破产,她下了岗,但不能让丈夫昔日白纸黑字的承诺化作一纸谎言……

  在一个依墙斜拉的低矮的破旧帐篷前, 电视台记者见到长跪不起的女孩子。观众争相介绍,哭了一个多小时啦, 都成泪人啦,人能有多少眼泪啊?可她还在不停地抹泪儿。

  扛着摄像机,围着旁若无人自管自哭泣的女孩,记者一圈圈地拍,又拍了现场围观的不少镜头,只是那个供俩孩子上大学,甚至把住房都卖了的女人还没出现。据说, 有的热心市民已四散去寻找。

  现场观众焦急地把目光投向街道,那女人咋还不回来?记者的镜头更是急切地扫来扫去。所有的人都在期待那个女人到来,大家心疼哭了那么久、跪了那么久的瘦弱女孩,也在构想另一个女人的模样,或她出现的场景……    

                                                              (选自《文化月刊》2009年第1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