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析“执行”背后的本质规律

 太阳下的森林 2012-03-05

经常有人说,我们中国从来都不缺思想者和设计者,独独缺完美的执行者

我认为,执行只是表象的问题,执行背后的因素才是决定因素。在进入本文主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我对于片面强调执行的几点看法:
首先,执行不过是组织运行中一个动的状态,它是组织运行成败的必要过程,但远非充分条件。我们片面强调执行,实际上就是缘木求鱼。
其次,在执行之前,我们的任务布置者,都可能不清楚什么是有效有价值的执行。那么,不理解真正的方向,这种管理无疑是失败的。某些企业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从他们以往经验出发,要求执行者不打折扣地执行,基本不顾执行者的感受,不顾执行者的思想创意,更不需要执行者们有创造力。
其三,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执行者不了解任务本身,结果却要承担执行不力的责任。在现代社会张扬个人个性的时代大潮下,人们会对机械式的任务布置不可避免地持抗拒姿态,人们想了解执行任务本身的目的与意义,人不再只是机械的工具延伸。
其四,任务设计者与组织领导者、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以及内外部客观环境相脱离,结果导致看似正确的设计,往往在执行者变了样。
其五,片面地强调执行,太过于关注表面结果,必然导致的是组织弹性和韧性不够,容易像紧崩的弦,或许能较快地执行任务,但实际上却欲速则不达,甚至于导致组织的溃败。譬如国内很多行业为什么那么快就走向成熟和老化,其关键就在于太注重当下,太注重于现时的结果,太想一次把树上的果子摘光,甚至于想把这棵树变成自己院子里的树,独享树上的果实。结果经过充分竞争的行业,看来貌似强大的树,往往都是非常的虚弱,乏善可陈之处,更不用说看到闪光点了。
要知道,在我们国内,一棵树成活下来,可能要浪费几十棵树成活所用到的资源。我们对于资源的这种非科学运用方式,又怎么可能真正实现还是上个世纪大跃进年代所提出的超英赶美目标呢?可惜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我们有了点市场经济头脑,结果却总是不能达到系统平衡,总是无法对客观事物规律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总是做一些应急式的工作,能够应对市场的变化和确保企业业务的正常运营就是非常不错了。
凡此种种,都证明了我们国内企业缺乏的还是科学的系统管理,而不是某个管理技术与方法的运用。其实将执行问题的本质追踪到最后,我们又回到了标和本的问题。
关于治标与治本,有以下种情况:
一是治得了,急于扩张,就忘记了,忘记了企业内部的碎片整理和思路梳理;
二是治不了,当然就谈不了,经常手忙脚下乱,而不是按章办事和稳健推行,基本上所有工作都是些例外事情,严重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思考能力;
三是连都治不好的企业,没有谈的资格,基本是被市场淘汰的对象,但也可能借助于某种特殊关系存活较长的时间,这是中国市场环境下特有的潜规则在起作用;
四是中国市场上存活下来的企业,即使大家背景和条件都差不多,但决定生死的法则是谁出的牌比谁更臭,这些市场资源就会选择出牌比较稳健的企业,这证明了中国企业大部分处于求生存和温饱的阶段这一事实,鲜少有非常优秀的企业群;
五是标本兼治的企业,如果更加注重内功的修炼,又能适度关注外面信息的流通与处理,那么这些就可能是决定中国未来成长力的明星企业。
据我个人从方方面面了解的情况来看,第五种类型的企业,在中国还是非常稀缺的资源,还需要在市场角逐中继续经受考验。个人认为,标与本的关系,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同时也可能是一个艺术的问题,科学与艺术在这里没有截然的分水岭。
或者,如果企业管理如果能够像某些设计较完美的游戏程度一样,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将会少很多规划者、设计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将会有更多的资源去做执行的事情,也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但是,这种设想是不成立的。古代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如人的说法,其实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划分阶级的观点,这体现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更充分考虑了人的差异性。
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于各种存在的问题,不必将它们都归结到执行不力上,我们要多考虑一些本质的规律,多掌握一些务实有效的方法,甚至于我们要承认管理者的存在,就是因为企业组织有问题需要协调和解决,这是客观条件所造成的,我们管理者的任务就是将那些混乱的东西体系化,系统解决之,然后不断实现管理提升,促进企业的做大做强。
对于管理的看法,有的人可能会说细节决定成败;有的人可能会说管理就是决策;有的人可能会说管理就是如何选择;有的人可能会认为管理就是如何保证组织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有的人则可能认为管理就是如何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有的人则认为管理就是协调协商与资源科学配置;有的人可能认为管理就是如何协同;有的人可能认为管理就是如何适应;也有人会认为管理就是一种赌博
管理的种种理解与看法,我们能说人家的结论没有一点科学依据吗?管理可能要解决的问题及其方式是包罗万象的,内涵与外延都可以无限延伸。但实际上,每一个概念都会有它自身特定的规定性,不能任意附会。从管理字面意义来看,我认为,首先是对于各种事情和问题,必须要,有思想、有原则、有方法措施,有控制,也有检查和考核;之后,追求的结果是成,这个,一是体系化,然后是合理化和科学化,符合事物发展本身的规律,能够基本达成共识和促进社会系统或者组织系统的平衡。
综合上面的思考,我认为,对于企业管理当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能片面地强调和放大执行的意义和作用,我们不能犯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如果我们经常关注和思考和谐、中庸、平衡、系统设计、科学、思考、反省和置换等词组,可能会助于我们形成更有利于实现组织平衡的思想与方法。
一个组织或者系统的成败,我认为从设计组织系统及其结构与流程开始,就在产生力量的差异,而且这是决定企业组织竞争能力的源头,其它各个部分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但决不是某个局部环节所决定。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往往对于各个要素都有合理平衡的处理方式,但又能突出自己的特色和核心能力,不致于成为没有个性的企业和品牌。其设计与管控者,他会充分考虑系统各个要素与核心要素相得益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