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韵律研究

 鸿墨轩3dec 2012-03-05
书法--韵 律 研 究3 G# o2 D" i' Q. W3 ~6 n  j' y
7 B0 p4 B  {/ y& B/ t
   韵律和节奏是用笔美的两大指标。节奏,我们在《笔势研究》一文中已经明确,本文将集中研究韵律,研究它的产生机理,它的本质及美学意义。
   什么是韵律?韵律是点画中一势(笔势)的外部形态表现出来的规则变化趋势。韵律实则是笔锋运动速度效应的表现。笔锋的运动形式,决定韵律的表现形式,笔锋的均衡运动速度决定韵律变化趋势。这个均衡的运动速度就是物理学上的匀加速运动,匀减速运动或匀速运动。4 i7 L" L4 ?2 v6 u
   笔锋的运动形式有水平运动,竖直运动和绕自身轴线转体的转体运动三种形式。那么用笔韵律也就有由这三种运动形式所决定的三种不同的表现,下面,我们分别讨论之。+ ~: u* }$ G. D8 I! u
首先讨论竖直韵律。0 q. M9 _0 K: t1 C4 ^
   竖直韵律是由竖直运动产生的,竖直运动韵律效应只有同水平运动结合起来才能表现出来,否则它只能是点。当这个点被水平运动拉长时就形成了线。线的两侧边线的变化趋势就是竖直韵律。随着笔锋提、按的变化,这两边线就会表现出渐开渐合的变化。1 L* Z4 J: @# I( B
   如果提按速度为匀速运动,那么这两条边线呈直线变化,即为直线韵律。直线韵律给人以劲利美感;如果提按运动为匀变速运动,这两条边线则为曲线变化,即为曲线韵律,曲线韵律给人以婉丽美感。
   如果由于功力不足以控制提按速度的变化会两类情况发生,一抖动,会使边线现折点,破坏了应有的变化趋势而失韵,二是前后二势韵律不衔接,造成不“贯气”都是对用笔美的严重破坏。我常见一些书手作书时一味地顿折或横扫,就是在掩盖自己功力的不足。但无韵的笔调恰恰暴露了自己无能。* a3 r  v" D2 [) y  _

水平韵律

  水平韵律是水平速度效应,表现为墨色的层次变化。笔锋作匀加速运动时,墨色由深趋浅变化,做匀减速运动时,则由浅趋深变化。墨色的这种层次变化给人深度感。有深度,点画就有了三度,也就有了立体感。7 G3 D7 g2 R( U6 T: f8 B5 ^
  水平韵律在极端情况时,表现为“飞白”或称“枯笔”。“飞白”不仅表现迅疾,更能表现笔力。使人感到淋漓痛快。但是飞白的这种审美效果必须在对抗笔下涩力的过程中才能显现。离开笔下涩力也能制造出“飞白”,但是虚飘,浮滑,而无美感。4 `" D8 ?2 ~- e/ [6 N4 Z) v
  当水平速度为匀速运动时,墨色均衡不变,给人以恬静感。恬静感是墨色均衡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功力不足则难于严格保持笔锋运行速度的均匀,而将恬静打破。必然造成心理上的不快。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习篆。篆书是以均衡韵律美为生命的书体。6 c4 N- G' @6 h, u9 a3 k/ G" g

转体韵律
) _+ Q- \. e0 p5 m/ x# ]  l6 J4 I
  转体韵律是由笔锋的转体运动造成的,是转体运动效应。
  笔锋的转体运动是取势、转势的需要。但是,如果书家不是有意追求转体运动效果,就不会有转体韵律显现。比如篆,隶及唐楷。这并不是因为篆、隶、唐楷不需取势和转势而无笔锋的转体,而是因为这些书家此时用笔转体的目的仅仅是为取势、转势,取势转势一经成功,便“平拖直过”,依势面出。因此我们如果不用理性的目光去观察这些书作的话,我们是见不到笔锋的转体迹象的,自然也就没有转体韵律。取势时,笔锋的转体过程一但被水平速度拉长,也就是说同水平运动给合起来,笔锋的转体迹象就显现了,于是便有了转体运动效应——转体韵律,更富美感的韵律。
  晋人首先发现了这个秘密。我们看王羲之的《十七帖》和《 圣教序》,王氏每每于起笔处或映带处留有笔锋的翻卷或翻折的迹象,就是书家有意识地显现笔锋转体运动效应的做法,是追求转体韵律的故意。王献芝秉承家教,较其父更过之而无不及。《中秋帖》所以写成划与划、字与字通连不断,为的就是更充分地展示转韵的美妙。
  美妙的转体韵律的这种“装饰”效果,恰恰迎合了晋人婉丽的时代书风。晋人因时尚转体韵律而书风愈加婉丽。这就是所谓的“晋尚韵”。
 智永恪守家法,继承二王,转韵被发挥到了极至。我们看其《行草千字文》中对转韵的处理,并不象二王那样似在有意无意之间,而是近似强调,甚至夸张。尤其内圆外方的弧笔,不仅突破篆、隶的规模,更是对晋韵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宋人米芾和元人鲜于枢、赵孟  等人的身上看到智永对后世的影响。后人视智永为二王之正脉传人,正是基于他对晋韵的发扬光大上。
  到了唐代,晋人的这种婉丽的书风是和蒸蒸日上的强大的帝国形象不相配的。强大的大唐帝国需要的是威严,效率和端庄。因而端庄,严谨成为士大夫们尚慕的时代风气。反映到书法上,就是我们看到的唐楷的庄严肃穆和钜镬森严。他们视晋人的婉丽为绮靡,视晋韵为淫巧,并用自己的辉煌成功地彻底扫除了晋风。
  端严的形象虽然能博得人们敬慕和景仰,但是端严久了也使人感到单调,累乏。于是宋人干脆放下架子舒舒服服做人,如同脱掉官服,在家休闲,什么规矩礼法;只要不失体统,统统可以不顾。这就是宋人的尚意。晋人那萧散,洒脱的风气自然迎合了宋人的胃口——宋人的卑唐尚晋是时代的必然。尚晋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晋韵的回归,米芾是代表。我们看他行草,对于转体效应的处理虽不象智永那样强调和夸张,决不象唐人那样有意泯灭。而是任其去留。这正是宋人“尚意”处。
  米芾的用“韵”和晋人的用“韵”是不同的,是对晋人用韵的改造。“任其去留”是其一,其二是借鉴智永将转韵过程贯穿于直笔全程。我们看他横锋用笔的直笔,无论横、直都可见到强烈的“舞带当风般”的横锋转体效果。后人称誉其为善用“侧锋”(按:实为横锋)的大家,就是因此。今人不解使转和转韵,以为“未几归中”(归为中锋)者正是痴人说梦。
  宋人的尚意书风流敝很大,很易被演变成轻率。所以米氏父子之后,尚意风气除了流敝之外再无成就。元人力矫宋敝,以复古为创新,一改宋人尚意面貌。所谓“复古”就是宗法晋唐。就是重又尚法、尚韵。赵孟  、鲜于枢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我们看鲜于枢的《书唐人诗十二首》使转处方圆随手所如,转韵鲜明流丽,显示出书家着意宗晋的书法观念。赵孟  则将米芾的横锋转体变化为顺锋转体。而使转韵变得意味含蓄、隽永。我们在其《寿春堂记》中感受到的“余味无究”的艺术享受,就是来自其含蓄、隽永的顺锋转韵的感染力。
  鲜于枢的“宗晋”也不是消极宗晋,也有所发展。将智永的弧笔的方韵,改造为圆韵,而更显高雅。
  关于晋韵我们不惮篇幅,说了这么许多,意在强调,强调转体韵律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力图重新唤醒我们的转韵意识。没有转韵意识,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缺失。
  笔锋的运动形式决定点画的韵律形式,笔锋的运行速度是韵律的生身父母。


' w& K9 m# Q$ a9 Z

* k$ O* Y; C5 l5 }7 c
                    2007.6.20掘人于寻觅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