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年前俊国传给我的资料(一)

 谭健章 2012-03-07
一年前俊国传给我的资料(一)
他也是太极拳爱好者,在天津工作。练拳很刻苦。
 
以下是第一部分
 
 
真太极先生问答录(一)
  根据"太极网"和"太极研究网"的相关帖子整理而成本问答录,并征得真太极先生允许传阅
 
问:能否解释"擎、引、松、放"?  
答: 这四个字只能意会无法解说,要过来人示范才可能有所理解。  
 
问: "腰初生时、腰亦渐长、及腰成长。"
答:贯穿学太极学规矩、懂规矩、守规矩的过程。好文。前些天,与人谈艺,说某某画无规矩约束,有自家面目云云,二水觉得不懂规矩的"无规矩约束",犹如小儿涂鸦,无任何艺术价值,与学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后的破规矩、无规矩不可同日而语。(二水居士)
太极拳就象拆一堵墙头,先得拆出最下面的一块砖。那就是开胯。最下面的砖头拆除了,上面的砖头一块块自然脱落。譬如胸腔的打开。胯开了,胸腔也打开了,才能虚领顶劲。否则的顶劲是假顶劲。
从杨澄甫先生年轻的拳照中,可以看到他的开胯和开胸腔。只是前手与前脚的虚拟"司的克"在撑的过程中,脊背没有一线撑开下垂的感觉。杨先生年轻时的拳照很值得玩味的(二水居士)
 
问:十六关指什么?三寸嫩芽是隐指吗?
答: 十六关要,不是十六关。三寸嫩芽是指你通过全身挺在腰上的运动,渐渐会发现形成一个能指挥全身的灵动的一段,位于命门下。若真能如此,内家拳有望了。太极十六关要:灵敏于顶;活泼于腰;神通于背;勿使气聚于顶;往来于腿;踨之于足;运之于掌;足之于指;敛之于髓;连之于神;踨之于膝;;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凝之于耳;浑?一身;浑身发。(真太极)
 
问:我近日练拳,腰脊一点处旋转时有抽丝剥茧的味道,不知对不对?练拳时要时时注意这一点,一不注意,这点好象就要找不到,刚开始是不是这样?揽鹊尾由棚转捋时,腰向左转捋前有一个向右转的折叠,这个右转折叠时,应该坐实前腿还是已经坐实后腿?还有,我挺腰练拳时牙齿好象有点紧,怎么避免?朝闻道,夕死可矣!再次拜谢!我知道您是上海的,不知是否有缘拜访?
答:腰的感觉是此段腰间将全身拎空之感,时时不能丢失。练拳不论弓腿坐腿都不能坐实。腿坐实就是腰泄劲的表现,设想此时安有灵动之趣?腰挺时应该是灵动的挺,不求挺实之挺。牙紧应是此病。
 
杨老先生早年的照片,尚在练功阶段,非常可贵,因为一般拳家不会将尚未成功的照片资料公开,但其中的练拳痕迹反而明显。看此杨老照片,身形挺拔,要旨是在挺拔中渐渐松开才是功夫,决不能去尝试缩小的去松,再看杨老挺腰如沙场将军态,这些都是初练者必须注意的。(真太极)
 
问:聚于顶怎样解释?  
答:气聚于顶是一病,表现为下僵上满与轻灵相反。  
 
 踨之于膝是在说什么?
踨之于膝是在蓄势之后放劲之时膝在腰的指挥下的一种配合。决不是以膝之踨来指挥腰之发。切记!
 
 您说要用腰拎松全身,又说要落胯(杨澄甫大师的拳照就是如此),这不是矛盾么?腰如果拎松全身,应该是向上使劲,落胯应该是向下使劲,练拳中应该怎样处理? 另外,我始终不明白如何挺腰?今天早上练拳,我练到搂膝坳步定式时,老师让我挺腰站住,然后从后边轻轻一推,我就倒了。老师摇摇头,说我挺腰挺得不对。他说腰不应该只往前挺,后背命门处应该是向外鼓的。我实在搞不懂,到底应该如何挺腰?我为什么站定式时站不稳呢?  
腰不拎是不可能松胯的,腰拎起时,胯之下松沉,才能使腰胯之间松开而不使腰受牵制而失中正。挺腰一定是先向前,有成后拎腰,如杨老照片。向后鼓外面说得很多,不知依据是什么,我认为是错的,并且误了许多人。
 
问真腰未生以前或已生之后皆须挺掌坐腕,以为用力之支点。这句如何解?  
真腰未生之前,及已生之后是已生而力不充之时,还不能完全靠此腰使全身通透,需要用挺掌和坐腕相助使全身松开。而当腰力已充就必须将掌松开,若不能也是一病。
 
太极先生,我照您的方法已练了一月左右,我觉得自己腰力甚足,不需挺掌坐腕也能挺松全身,可能是已经练了10几年太极的缘故吧。我现在腰脊一点处挺起,觉得命门以下甚是松垂柔软,上面胸与两臂也很柔软通畅。推手时因为用了这一点的进退旋转,觉得劲力长了许多,另外自己一下好象高大无比,对方如功夫比我差,我拿发对方有点象大人打小孩。这些不知对不对?可我觉得自己真腰尚未生成,是不是生成之后威力更大?
文中讲的"及腰渐长,下伸及踵,--------于是乃以足跟代手掌而为支点矣"
我想问:1)足跟为支点何解?2)我现在是不是仍须挺掌坐腕,等到了能以足跟为支点时才将手掌松开?还是现在就可以松开手掌?  
好像有些对了,真腰生成初在命门下一段,此时命门之下与整个腰是直的,不受胯之牵制,真腰生起当威力更大,自觉如沙场上将,对敌如入草稿之兵甚对。,若腰力已充可不挺掌,但腰力充也甚难,望不要自己轻许
 
您有没有写过书?现在图书市场上太极拳书籍鱼龙混杂,真正有价值的书很少。我非常希望能看到您的大作。不知道您有没有出书的想法?
真太极先生,还有一个太极拳网站非常火热http://www./forum/Board/Board.asp?BoardID=66,您可以去看看,那里也有不少高手。特别是"縱橫太極"这个帖子http://www./forum/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66&ID=15848
是一位来自台湾的太极高手发起的讨论,非常有价值(只不过煌煌50页巨制,看起来有点费眼神)。我想大家都期待着您与那位高手的精彩讨论!
谢谢抬举,我哪有资格去写书,我们现代之人相去前辈很远,决不该自以为是,看现在新出的书或所谓名家名言拿得出几句是有价值的,因为未见过羊脂白玉,都说自己手上的是。若看拳论还是看王宗岳,武;李;及杨家的拳论不会有错,现代的还是少看为好。
 
真太极先生:
您在谈论站桩时曾说"正确的练法是站桩是先全身劲力拉开,然后腰间命门处微微挺起,借此腰上挺劲,将全身松开(不是放松)……"
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要"先全身劲力拉开"?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把劲力拉开,这不会导致紧张么?你能不能谈谈如何把劲力拉开?另外,是整个腰挺全身还是腰间一点挺全身还是腰脊挺全身?  
真太极先生,由于我才开始学拳,这个问题对我来说非常重要,麻烦您详细谈谈,谢谢!!!谢谢!!!我练的是单鞭桩,方法是这样的: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或略宽;两腿半蹲;两臂平举与胸在同一平面。其中,左手立掌上翘,右手五指并拢成下勾状;头顶悬,收下颚。这样就形成了上拔(头顶悬,收下颚),下坠(两腿半蹲),两侧拉(两臂左右平举,左手立掌上翘,右手下弯钩)的状态。这就是我的师父教我的一种站桩方式。这种站桩非常吃力,站了一会就感到用不上力了,浑身颤抖,两臂酸疼。  真太极先生能不能点评一下这种站桩?
一般练太极拳容易将松与软相混,筋骨拉开才能使内部松开和流动,而在软的状态也是不流通的,且泄软的状态是不能练成知觉反应。挺腰先在命门处一截。
 
劲力拉开会不会导致僵硬,如何区分劲力拉开和僵硬?我害怕站桩会越占越僵。  
松是在劲力拉开的状态下,使里面通透的状态,所以是决不矛盾的。里面有不通透处,通过挺腰和拎腰使他渐渐通透。所以松是拎松不是放松。
 
我练拳一直都有 脚趾冰冷 的现象特别是在天冷的时候,练完后还是这样,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你练拳时脚趾冰冷是体质寒性的缘故,身上寒气甚重,练拳时就会有此现象,有的是脚冷,有的是手冷各有不同,你必须停食冷饮;大闸蟹等寒物。练拳量要增大,必须大汗。你的拳架腰腿还不够正,肩,胸口等处僵劲很明显,要把这些僵劲通过腰把他拎松,使里面先有松动感,渐渐会完全化开,只要全身化开,方能谈整劲和周身一家。
 
真太极先生,太极拳有"沾,粘"2法。南瓜对粘字还有些心得:与人接手,即以腰粘住对方重心,顺彼之劲,旋转折叠中,去敌之根,要拿要发皆易事也。可我对沾字却不解,此字与粘字到底有何区别?推手中当如何应用?望先生指点为盼。  
沾是引,是方法;粘是带动,是内劲。
 
太极先生, 可以告诉前辈说的腰力充沛是什么境界吗?    
别羡慕大闸蟹,baodance先生若此病不除,将来必有风湿之苦,过去我们练拳老师就要求禁食寒物及烟酒。
腰力充沛是物止境的,至少浑身无处不在腰的照顾中和指挥中,且能不费力,不着意。心一动浑身上下包括极细微处无不自然而动,不知手之所舞,足之所蹈。
 
先生所说的 拎腰 对命门和尾闾的要求,以及会阴 的关系是什么?命门要稍里凹吗?尾闾 和会阴的位置则么摆? 要 头顶-会阴-脚跟 一线, 还是头顶-尾闾-脚跟 一线?或是命门也在这中线上?  
请教先生:什么是 体质寒性?寒气则么来的? 寒性的食物包括那些? 我在上海住过几年但从没吃大闸蟹,只是喜欢喝茶, 茶是寒性吗?
拎腰只求能将全身拎松,不要管这么多,上下一线是练成真腰一段后渐渐长成的,不是能摆成的。体质寒热是天生的,寒物主要有大闸蟹,柿子等。
 
 
 
先生的指点非常准确,我练太极拳都不出汗的,因为架子比较高吧,平时又很少作其他的活动,以前还打球现在都没有练。前一段时间在练空手道出了不少汗,想想当时出汗对身体非常好,比现在每天练拳,读书,读书又练拳 感觉轻松自在。因此又多了个问题,我现在基本上是在自己房间练拳:一方面懒;二来外面天气也不好;还有我不喜欢被人看着练拳。请问先生有什么好办法。跑步行不行?  
茶不是寒性的。一定要练拳出汗才行,真气发动才能去寒,其他运动不够理想,练拳早期一定要户外进行,桩要低一点,要有运动量,功夫是不能打折的。
 
真太极先生,您觉得一套大架打多长时间好?南瓜现在大概练50分钟左右。  
练拳时间长短都是要自然,不要强求,早期乱划会较快,有些意境身体跟不上会较慢,身心纯熟后会快些。各人境界不同不必强求。
 
听说低架的有人打到:肩走膝下,腹寻足行:)  
觅道认为架子高低要看各人的体力,循序渐进.以保持太极拳的要领为标准.不能片面追求低架.若是松的不够也低不下去,勉强低下去则充满僵劲或关节损伤. (觅道)
 标准就是舒适自然 (一水先生)
 
  低拳架低到极限对腿的要求是什么,要摆到像 李雅轩 先生那样? 还有战桩要站多久?  
在腰能做主宰的前提下尽量要低一些,练拳的过程是强度和均匀互进的过程,当腰能将全身拎空成均匀后,再放低架子打破均匀再练均匀。李雅轩先生是杨老先生中真正学到东西的几位前辈之一,一下要练到他的样子是不可能的,要渐渐而至。唯不可降低要求以求架低。也不可尖裆一定要开胯园裆。
 
 真太极先生能不能介绍一下 站桩 的法门?  
站桩和练拳一样要挺腰,开胯园裆,拎松全身,纯熟后再在运动中锻炼不丢失就是拳架,唯站桩是催长功力的一种好方法。
 
   顺便问一些站桩的问题,我现在刚开始站无极桩和混元桩,因为师傅不再身边,所以作的都是以外三合为标准作的。以骨架为形的基础,加上气沉丹田和真太极先生说的拎腰(如果理解没错的话)。我对真太极先生拎腰的理解是:"命门为中心的脊骨架构"---通过有重心地对脊骨和周围组织的锻炼来促进督脉的功用。而配合丹田为重心,即气沉丹田,放松前半身的组织来缓和促进内脏的作用,即任脉的功用。寿关顺先生云"跨根微缩,是气沉的关键,而真太极先生的拎腰则可以做撑骨架的关键了吧。骨架撑起来,气沉的下,肌肉就自然放松了。这是我个人的理论,看过我的照片就知道本人料子不高,但是练太极拳重要的还是理解问题,所以我的理论只是我的理解层次,纯粹是为了让各位方便来指导我,没有其他意思。理论完了,就是实践。虽然没则么练过站桩,但站马步还是能轻松地站十几分钟的。一站桩问题也来了,我现在的桩步(以混元桩为例)重心基本上是在两脚跟,而前脚掌是虚的。但是据说站桩要做到五趾抓地,气通涌泉,颇为不解。如何才能达到"五趾抓地,气通涌泉"?  
这还是腰不能做主宰的表现,当你练之脚如生在腰上时会如腰在空中而立两脚微踏于地。
 
 
1、练拳或站桩过程中,如果身体的某一部位发痒怎么办?难道要停下来去挠一挠?如果不去痒,实在受不了,精神也不能集中。  
2、是不是练完一趟拳后,呼吸也应该非常均匀,就像没练过拳一样?如果出现明显的喘气,是不是就表明练的有问题?
3、练拳的速度多慢多快为好?我练一趟拳开始还能挺慢的,可是到后来越练越快,好像自己也控制不了。  
1:有痒还是处理一下好。
2:练完一套拳呼吸应该更加深长,喘气应该不会。
3:练拳速度快慢按程度不同而不同,我在上面已说过,应按其自然
 
李雅轩先生是杨老先生中真正学到东西的几位前辈之一,一下要练到他的样子是不可能的,要渐渐而至。唯不可降低要求以求架低。也不可尖裆一定要开胯园裆。我读过李雅轩先生的《太极拳随笔》和《谈太极拳》,网上有(http://www./forum/Board/EBoard.asp?BoardID=66&r=216248&Upflag=0&p=0&q=1)。可是,李雅轩先生通篇都是在谈如何放松,特别是精神上的放松,他追求的是大松大软。好像不是对初学者谈的,而是对那些已经入门的人讲的。
 神气高度灵敏的状态又不是紧张,这种状态很难用什么字来表达,但用大松大软不能表达,看看杨澄甫老先生和李雅轩前辈的照片吧。
 
"进退需有转换,往复需有折叠"。转换和折叠是不是一个意思?我对折叠的概念比较明确,对转换的意思有些模糊,望先生解之。  
转换是指一切的多,折叠是方法。
 
请问太极混元桩有无对肩的要求?是什么?  
不好意思,我没练过混元桩,也不知之中道理。  
太极拳的桩各家不同,理却一致。都无不可。  
 
请先生讲讲"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是怎麽回事好吗?(我知道太极拳内里的东西功夫没练到时不能凭想象乱试,只希望知道些道理。)还有养神最好之方是清心寡欲,先生还提出最好是能于晚上11时前睡觉,这好象与古人寅时练功最佳之说未能调和,该怎麽理解?
    在"太极网",我看到有网友提问关节响的问题和先生的回复,猜想先生该是少年即得真传,坚持练功基本不间断;关节响主要是里面的气不足以填、养骨间空隙,只要坚持正确练功,葆足神气,基本不会是什麽问题。不知道对不对?
后天呼吸在于鼻,应该深长,但同时口要放松,因为蓄发之间鼻之息不足以吐纳必借于口,不然易结气于胸。关于关节响我实不知其中原因。
 
 
乾三连是说肩,腰和胯三个气圈,坤六段是说把这三个气圈从中间断开.好象是一种炼功的假想方法.  
这是练太极者未明太极本体之理而用的过渡方法,这对练拳的人也是一个入门的好方法。可好好练习。另外也可明白儒家浩然之气而入门更好。最好是明白佛法本意后返观太极之理则更好,但佛法无明理之人指路极易错路。
 
请问真太极先生开胯园裆及挺腰的动作要领?为达到先生讲的开胯园裆(也有讲,开裆圆胯,是不是一回事?)以及挺腰,我站成这副模样:两膝连同大腿向外掰开,臀部连同腰部往前送(有点撅臀),足跟蹬地带动腰部上抬,请先生帮我纠正。
开胯园裆和开裆园胯应该是一样的吧!你站桩的形容我未见无法纠正!
 
我练拳的时候,吸气觉得吸进的气非常冷,直凉到丹田处,喉咙也因此经常不舒服, 夏天也是这样的.请问真太极者是怎么回事?
大概古水先生有鼻炎,吸气时舌尖微微点上腭,使空气可过滤。
 
真太极先生能否谈谈腰的开合?  
实际上太极拳之开合不能从某一处练起,必须全身一开合,功夫练到细微处,浑身上下处处都开合,若无开合处必是僵劲未化。
 
特别是腰脊,照着真太极的方法,用腰撑起来,上身就象坐在腰上. 但此时腰就酸痛!  
问题有二:
1:挺腰时要有空灵之意,尽量不要挺死,多用精神少用骨肉。
2:腰酸痛是过程,有可能有老伤。若过关就是好消息。
 
我今天练拳时,有意识地松了一下肩,没想到两臂立刻就变得像液体似的松软,但是胸腹部和下肢却没有那么明显的松软感觉。请问这个现象是怎么回事?我下一步应该朝那个方向努力?
本来师父要求我练拳时要尽量把身体展开,不用去考虑身体的松紧。所以我一直没有有意识地去松身体的任何部位,但是今天松了一下,没想到感觉立刻不一样了。我到底应不应该有意识地放松?  
这算是好消息,让此消息练满全身就是算周身一家了。但一定要如液体状决不是软布一块状。
 
我理解"吊裆",就是肛门的肌肉向上收起。可是肛门的肌肉是很难用上力的,一旦用力上提,会造成紧张,这怎么办?  
我不知到太极拳有这样练的。
 
您谈谈无极桩和太极桩吧,这两个桩形式虽然简单,但是让人觉得不容易把握,好像容易走火入魔。
  我练拳是从师门24桩入门,并未练此二桩,不过道理应该一样,我前面也写了很多,不妨去查看一下。  
 
 
 
我有时行拳时会感到一股虚虚的气从尾闾或涌泉升到百会,同时感到瞬时的恍惚.但不多.是否什么地方不对?  
这是神气初长的情况,不要追求,慢慢长养。(真太极)
 奇经八脉中,只有冲脉是直接由涌泉升到百会,再由百会往四周散发,回复涌泉的。有点象放烟火一般的。但不是所有的练功者都会有这种现象的。
一般而言,奇经八脉的畅通是有次序的,首先打通的应该是任脉,其次是督脉,任督两脉一旦畅通,鹊桥生津,会阴微有内敛感(所谓提肛,或忍便状等等,其实是对会阴的要求,以至一些一知半解的拳师要求学生练拳时要忍大小便云云,害人不浅。),阴阳交泰,俗称"小周天"。久而久之,脚间带脉畅通,两腰眼原先软档处日见饱满,俗称"丹田上手"。其实,此时的丹田只是下丹田的功夫,贪婪此处,会一叶彰目。许多练家,定顿在此处,还喜欢以丹田劲炫人。孙禄堂先生《拳意述真》引李奎元论形意拳云:"或有练者,手足动作亦整齐,内外之气亦合的住,以旁人观之,周身之力量,看着亦极大无穷,自觉亦复如是,惟是与人相较,放在人家之身上,不觉有力,知者云:是被拘魔所捆也。因两肩根、两胯里根不舒展,不知内开外合之故也,如此虽练一生,身体不能如羽毛之轻灵也。"语重心长。可见,内开外合侧重的是练阳蹻、阴蹻、阳维、阴维四脉。四脉通常,身体才能如羽毛之轻灵。金仁霖老师讲拳,侧重于"里开外合",有一些人闻名找金老师学推手,金老师却要求他们"里开",这些人便说,金老师不会教推手,只会说"里开""里开"的,可见琴声再美,也产不出更多的牛奶的。
只有以上七脉畅通了,冲脉才有可能畅通。而这等次序的逐渐畅通,必须建立在日久天长的拳架为基础。少了拳架,正象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中曰:"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之根,一气之祖。"看来只好去找神仙来帮忙了。这也许是李时珍为喜欢玄之又玄的人开的玩笑,其实他在脉考中业已讲清了正脉与奇经的关系:"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大凡是"小河流水大河满"的道理,一点都不玄乎了。(二水居士)
 
 您好,我打打拳之后心跳加快,但并不气喘,不知道对不对!
 是的!只要心跳不超过130跳就好。
 
每次站桩多长时间合适?每天站桩多长时间合适?
 每次站桩若高桩应该30分钟以上,若低桩就要到支持不住为止。每天至少3次。  
 
 我站低马步桩有将近2个月,基本每天都做。腿部力量有所加强。但由于动作要领没有把握,所以每次站姿势都在调整,每次时间仍不能超过5分钟,也有不同的感觉。比如腿热、腿抖、背热、头热,有时会憋气,站完会大口喘粗气。不知是正常反应还是我站桩有问题。
    另外,想请问真太极先生站桩时两膝应当 内扣、外开、还是取自然姿势。  
 其他得感觉都是可以的,就是憋气不对,憋气就是在胸口,这时应该是腹式呼吸。不是屏气。  
 
 
我站桩时感觉全身重量都压在膝盖以下的部分,双膝发僵;双脚掌压得紧紧的,有点发麻。结果第二天膝盖开始疼痛,几天都没好。这几天是站一次,膝盖疼一次。请教双腿发僵和膝盖疼痛的现象怎样克服?
你站桩时要穿平底布鞋,不要穿有跟之皮鞋,挺腰,两腿要挂在腰上,不要全身放松下沉。要找如踏空中的感觉。
 
站桩时,要时刻有撑裆的意识么?  
 是园裆不是撑裆
 
 
 现在觅道对用腰略微有了一点体会,不知对不对,也有一些迷惑。写出来请各位先生指教。因为觅道还处于迷惑之中,有些感觉也不是很清楚,很难表达清楚自己的体会,请各位原谅。
我感觉到腰似乎象一个转换器或类似于三通管的东西,肢体的运动是由腰这个转换器来控制的。这个控制并非象通常的拧腰,拧腿,而是控制"内动"的方向或"流向"。这个"内动"有点类似与流体,总是通过腰而达于四肢。例如,当重心由左腿移到右腿时,这个"内动"通过腰而由左腿"流"到右腿(这是简单化的描述,实际上左腿和右腿的"内动"是同时发生的,但是"通量"或"内动"的程度不同),从而促使了外动-身体重心由左腿移到右腿。而手臂的运动也是由腰的控制使"内动"通过背而达于手指。在一个动作之中,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同时在腰的控制下的"内动"的促动下而发生,并且连绵不断。
我不知道这个"内动"是否就是人们常说的"内劲"?其"流动"的路线是否就是"劲路"?
我还不清楚许多动作中这个"内动""流动"正确的路线,和怎样激发"内动"沿某些路线"流动",只是在练拳时不断体会。如果"内动"不对或路线不对,则感到运动很牵强,不顺。
请各位先生批评指正并给予帮助。  
觅道先生的感觉有些对了,此腰能灵动已经脱离了脊椎的骨肉范围,以后应该体会他一呼一息一吞一吐(不是流动)能带动全身吞吐蓄发,一转一化无不是他主宰,假以时间一定会练成知己的功夫,知人的功夫就必须明太极的哲学之理,并有所相应才能练得。不过知己的功夫是第一关。
 
问:如何是以心行气?如何是以神行气?
"即如张弓发动时拎住腰脊"-这时是将腰脊往上往后拎,还是同样往前挺,往上拎?
"......如螺丝钻地而左起右落矣"-"左起"是否即逆时针旋转?"右落"是否即顺时针旋转?  
 以心行气是要用心不用识,识是以思想分别为体,心是遇境直接生起,此点我认为是能否在太极上登堂入室的关键。可是不太易懂。
拎起腰脊是以腰拎起全身的状态;并非拎腰一段之意。
蓄劲时顺时针转,发劲时逆时针转。  
 
 我经常锻炼时满头大汗,但不觉得累,是不是不正常呀,还请真太极指教!  
 我过去也是这样,我想没有什么关系。  
 
 能否谈谈练拳时丹田和腰的关系?  
 腰与丹田是主宰和宾辅的关系,有腰无丹田难得大用,有丹田无腰如三岁童儿舞大锤,且腰成如鼎火,是练精化气的成因,然后知直养而丹田自会有成。  
 
 练拳时是否意先在丹田而后在腰?  
要先练腰,有腰以后丹田之气方能入骨,无腰的丹田满则易泄,难以升华。
 
"运劲如百练钢无坚不催"
气以直界面无害,则至大至刚,骨肉复锻练松须,则极柔软而极坚刚,内外合则无坚不催矣。
"腰为duo"可能是" 腰为纛"(dao)。
真太极先生:请您解释一下气以直界面无害。是不是打错了?
因为我要把这篇文章打印下来送给朋友,所以麻烦您看一下。您修改时,点击帖子上方的"编辑"就行了,很方便的。
谢教我修改,应是直养不是直界。
 
请问先生, "气敛入骨"和佛家"白骨观" 相若?  
敛气入骨和佛家白骨观不同,实际上敛气于骨并非真的敛在物质的骨头里,实际上就是提起精神,接劲时用心(不是脑识思想)听的状态。以求将身运化成精神的一部分。佛家白骨观是为欲重之众生而起一方便观想,是断习气之良药,不是世间法可比较。  
 
 你好!看了你的帖后,深受启发,我是照影碟学的陈式老架一路,练了3年,总觉得自己缺少内在东西,可能就是神气吧。不知练陈式能按你的方法练吗,站桩应从什麽桩开始好?(浑圆桩行不行?)每天只早上站30分钟是否有效?不好意思,一下问了这么多,在此多谢了!
 神气为主就可以说是内家拳了,实际上和什么动作是没有太大关系的,所以练陈式当然可以这样练,若按我说的那样去站桩,什么桩都是可以的.不过我还是建议站中低桩.  
 
 真太极先生,您好!今天早上按您说的站低桩试了一下,效果非常好,口中津液多且甜,所需时间并不长,这样即解决了时间问题,又有了好的效果,我想这就是以空间换时间吧,这对像我们这些上班族来说太实用了,不说一天三次,就是四五次也可以了,因为五分钟十分钟还是可以抽出来的。对于时间多的人站高桩(老年人)就是以时间换空间。不知这样理解对不对?
可以!!!
 
关于佛教经典中把识,心分开的莫过于(大佛顶首楞严经),但初涉佛法者不易懂,听说有位大德所讲的(首楞严经行法释要)今年将要出版,此书若能得看,真是法宝.
 
什么时候你把这身骨头忘掉了就有出息了!(玩笑).
 
蓄劲时顺时针转,发劲时逆时针转
蓄劲时顺转,发劲时逆转这在腰能指挥全身后必须的一个锻炼内容,实际上中间还有一个S调头,使蓄劲时顺转鼓荡而开,至对方落空时我劲方为蓄成。S调头后逆转神气相会而合。能合之劲成倍于不合之劲。功夫成后,此过程渐渐淡化,终归无形。但无形之中一样也不缺。就是至一触而发也不出此。
 
关于何时应由定步打轮转入散推及推手与走架如何相互印证、调整、进阶能否算个题目
定步推手决不是打轮,绷;捋;挤;按要认真,此四处是最难保持在太极的原理下完成的。此关一过自然能应付散推,要记住千变万化都是从规矩中化来的,不是学来的,但规矩一定要明师教,规矩一错,背道而驰。拳架所练成的习惯在推手及散手中实践,不自在处,问题必在拳架,这要过来人常在身边指点。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按用劲之中心言,力则自脊而发,按用劲之路线言,则自脚根通过腰脊,至手而发出也。至于转向换步,实是随腰转动,虚足随身开合,故谓步随身换也。请问坐在椅上就不能力由脊发吗?请问人在半空中就不能力由脊发吗?
力由脊发,实际上是由能指挥全身的中线,此线是借脊集气而成,成后自然能拎空全身,主宰全身。两腿是被中线(腰)拎这,不是身体放在脚上,劲是由脚升起不是从脚撑起。平时练拳千万不要坐死在腿脚上。一借地,就腰不作主宰了,但腰拎又不能将身体拎硬,要像在游泳时,两脚不能踏实,腰自然控制全身。久久自然腰为主宰,人也有腾挪之意。自然步随身换,心动而身不灵,必是腰的能力未充。但腰力又决不是腰的力量,时指腰对全身的控制力。实在太难口述,先理解试试,希望不要弄错。这个对了,就有希望了。不然练个十年还不如练三年摔交或拳击。真正内家入门,一日千里,懒懒的练也比别的方法努力的练要快,这才叫好的方法,不然内家好在哪里?得此坐着和空中都能发力自如无有疑惑了。
 
我觉的一切还是要从听劲为准,能发人拔脚跟,就对了,光说恐怕不能解决问题,力由脊发,必需把上身压至脚跟,自然有从下而上的反弹力,否则,故意由脊发力就是主观了,力易上浮。下面要大于上面,底盘大了才能有劲发。初学者还是以专注一方为好,劲走直线。刻刻留意在腰间,是因为腰是承上启下,腰散了上下就不通。蓄就是发,化就是打。蓄中有发,化中有打。劲走无形。初学者练拳走的是点和线,太深了恐能理解。
打人能跋根这在实力悬殊的状态下,有很多人会表现出来,但是否是和神气一动,彼如弹丸而出,是质的区别还是量的区别?若是量的差别那你离内家不远;若虽能将人跋根击出,但仍很吃力,胸口若憋不畅,浑身力量不通透,那最多是撞击劲,离内家拳尚远。
我的前辈师长有一句话:太极借天不借地,借地始终艺不高。请各位细细品尝。
 
不知大家有没有考虑过:我们为什么要拔对方的根?拔了对方的根,为我们的发劲带来了什么样的好处?拔根时,对方的根与地面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然后想想:你是怎样避免让对方拔根的?你若被人拔根的过程中,你的根和地面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这就是推手训练中的一部分内容,推手训练中练心是大头,练形是其次。否则,两人盲目地揉来揉去的,还不如多盘盘架子。 你在齐胸高的泳池里去向你的好伙伴发劲试试?再上岸去发劲试试?上岸时不走梯子,攀上岸去试试?想想为什么这么费力?而走梯子干嘛这么轻松? 太极拳是来源于自然生活的,顺自然之极至。人终究是人,人与地面是断不了关联的。    
实际上太极拳发人用跋根两字很不妥,应该是在擎;引之中对方已经落空,发放之时哪里还有根可拔?若对方未起根而要硬打,已犯顶抗之病。
 
 拎腰:感到命门处明显一团,热极,可随意而动。平时一想,就有感觉。如先生言,走架的确轻灵不少。偶然一次,两腿居然没了重量,飘飘而行。吓得我够呛。幸而只此一次,呵呵。现在有个问题请教先生:我练此已八月有余。现在做这个拎腰的功课时,常常感到一股劲力自腰沿脊柱直上头顶,感觉头脑有些发蒙(但不是晕),很不舒服。是哪儿的问题?怎样解决?敬请先生指教!    
你的情况要注意以下几点:
1:腰是向前微挺而拎起,不是后凸。
2:拎腰只能是命门之下一段约一寸,拎至浑身轻灵状,过分就反而身体变硬。
3:中气不能提上檀中穴。
4:对的感觉如人可踏于空中,身形自在,肢体如白云,心意如秋风,心动身自随。不应是头重脚轻而失控状。
 
请问真太极兄"借"如何解?    
练拳先要体会人我天地为一体的状态,这样慢慢会体会到人与万物相容而轻,但腾起之中自然有沉厚之意,不是先下钻再弹起的状态。这就是借天不借地的开始。  
 
  S掉头难说,8字更难说了,是吗?
S调头之事,应该是练至腰为主宰,命门之下一段能擎起全身后,练习神气调度的方法,可能必须口传方妥,说出来要搞错的。且有了S就是有了8字调头,没有两种,千万练拳不要复杂化。 如未到腰为主宰的地步,S调头只是扭腰而已,当然也可练,只是没有实质作用熏陶而已.
 
请问,头在哪里掉?
普通的可说是对方落空时,就是我调头处。
 
练拳以脚跟为轴是否正确?四正手应拆开单练吗?还是虽然连但规矩不同
练拳必须以腰为主宰,其他都是工具而已。四正手必须按规矩合起来练,实际上绷;捋;挤;按四手是在四正之中清清楚楚的,哪像外面的打圈?真是哭笑不得!不过电视上教拳的也常是错的,最好请一个正统的老师教一下四正手,这个还是很重要的。
 
练拳时,身体的感觉在逐渐地明显:能够感到筋骨的伸展,感觉有东西在身体中上上下下的流动。感到身体向四外的膨胀和向腰脊的靠拢,感觉到脚底松踩带来的劲力的缓慢上升。感到全身意气下沉到脚底后全身的松空。这些可以由意念控制和带来,可以随心意变化而变化。在桩中和拳中逐步在发现和感觉自己的身体的运动,发现和感觉自己的精神和意念怎样在一点点的和身体结合在一起。虽然这种结合很笨拙和幼稚。但是,由于有了这些,打拳就跨过了单纯的肢体运动的台阶。过来人常劝,练拳不要在乎自己的气感,都是虚幻,千万不要追啊追的。我有时纳闷:练拳使我们更加敏锐的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内部的变化,问您:我们能够无视这种变化吗?我们应该怎样才对?
  身体的感觉各不一样,完全不理也是不可能的,但一去追逐就会走上歧途,最好的方法是注意根本的原则,了知一切觉受都是过程,不要有稀奇感,也不要追逐体味。这样就比较好一点。  
 
 
 
"然则如何而使认识正确,则非练拳之所能为矣。"
真太极先生能否谈谈如何使认识正确?  
 要产生正确的认识,必须先要怎样才是真正的太极拳,正确的练习应该是怎样的?太极者无极而生是太极拳的根本所在,练拳先练伸筋拔骨,骨肉上下一致,这样2-3年只要方法准确,一定有成,此时遇外力脚下有根,受力支点自然在腰上,不会在肩;胸口;等地。到那时可以松的状态承受极大的外力。以下要练神气,用心运身,渐渐手脚及全身神气从心而一体,神气君来骨肉臣,这样也要2年左右。此时就是内家拳。如用五行相生克之理用来运动身体和神气就叫五行拳,用八卦相变之理就是八卦掌。要学太极必须先明白无极的道理,先要体会物我一体的概念,这一点很难,一必须有关于中国文化的底蕴,二必须要神气充足。怎样才可能体会细腻的东西。不过还必须明师在旁指点方有希望。若然侥幸悟入,则需保护观想,使之纯熟。这时任敌再大力,再魁梧,你在心上不会产生对待之意,此时敌我一体方是无极。我在此无极中可起种种对敌之作,但不毁无极之理。此时方具运用太极的基础,此后去体会在无极中彼动时产生破坏无极的能量变化,这就是虚实。这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动而分阴阳。在此后按王宗岳之拳论细细琢磨自会有一番新天地。但要悟无极之理真的很难,有人穷一生难以入门。此和儒;释;道等哲学底蕴有关。
 
真太极先生,我是一个初学者,该如何下手?太极拳种这么多,该练哪一种呢?您能给我一点不走弯路的忠告吗?
学拳起步是非常重要,先可以从一些站桩开始。这些外面学的很多,形式及手脚高低是其次,要注意的关键几点如下:
1:有许多人站桩练拳是讲全身放松,这样就永远练不出作为主宰的腰了,将来也只能练成撑劲和推劲,不能成就抛放及冷弹劲,正确的练法是站桩是先全身劲力拉开,然后腰间命门处微微挺起,借此腰上挺劲,将全身松开(不是放松)。觉如腰拎着手脚及全身,刚开始腰力量不够全身不能全部松开,只能部分松开,渐渐随功夫增长全身会一一松开,真正会感觉到要为主宰。
2:第二点要注意是站桩练拳时要开裆园胯,这必须在以上第一点的要求下进行,否则腰胯练死也是一病。部开裆园胯将来合劲难成,发人时力量会小很多。
 
一曰拔筋,二曰养气,三曰悟劲是也."真太极可以说说如何练吗?  拔筋有次序吗? 先开那里?
拔筋本来有许多基本功,网上也无法说,也可通过练拳架开裆园胯,弓腿坐腿等也会成功。养气是一个关键,是练拳中以心行气的功夫,是全身松开的基础。必须生活规律,睡眠充足的前提下用以心行气的功夫,化每天至少3小时左右。关于悟劲就较难,容以后再谈  
  先从开胯园裆及挺腰开始  
 
 
养气和拔筋有关吗? 不养气能拔好筋吗? 麻烦真太极了. 请问真太极是练什么太极拳的?  
拔筋是练拳的基础,使骨肉之力顺,运动范围扩大,等于要存水先要造一个盆子,盆越大将来存水越多。养气是练内家拳的基础,气足化神,神气足才能运化身上僵块,渐至周身一家以心使身。我练是杨家太极拳,师承正规。  
 
请问真太极先生是杨家那一支的?  
 实际上说杨式已是多余,因为真正悟理后,练拳只是以身体演绎太极之理,下一遍和上一遍尚且不同,因为只求神气切理,不求形骸相似,你不见杨家一门有何人拳架相似?哪个是杨式?哪个又不是杨式?我的师承是杨家,具体是师承谁容我以后适当时候再公开好吗?  
 
 
根在脚,为何受力点在腰?腰只不过起传导作用,力点在腰,劲已断哪能形于手指。谬论!
要懂这些是较难,所以大多数练成撑劲,你有没有听到过太极借天不借地,及水下,水中;水上三种境界?这又如何解?  
 
请问真太极先生 "不偏不移,忽隐忽现"何解??? 原听教.
不偏不依很重要,与人动手要如立身于天地之间,决不能和敌产生顶或依靠及相互支撑的状态。就是敌人忽然消失我依然稳立于天地之间。于敌动手时也不让,太极只化不让,若让时就有凹陷处,要始终让敌人觉的神气若千钧欲发,触之若无物心惊胆战。
忽隐忽现是说神气的变化,是说神气带动身体阴阳忽变,这要有相当内家基础才能表现。很难从文字上表达。
 
真太极,我问你个问题,如果我悟了无极之理,我的病可以好么?我自幼有慢性呼吸道疾病。人生病是因为什么?  
不好意思,我只能告诉你,悟了太极之理对你身体有好处,但要拔病根很难。
 
谢谢体会一下此种非"立身中正"身法的受力点何在?
此是杨老先生的照片,但此照片沿杨老的身形被人用电脑修过了,使本来布开的神气没有了,不知是哪位仁兄好心办的坏事。杨老的拳如腾空踏在自己的神气中,浩浩荡荡无人能及。练拳刚开始是刻刻留意在腰间,先在腰间骨椎上,后渐觉精神所至有一空灵且能变化指挥全身的中线,后又觉此中线可变化位置,是精神而非骨肉,就如孙禄堂老先生所说,我身上处处可做支点所以变化无穷。但这一切必须从腰练起,除此无别法。后面的境界本不该说,怕有人自己乱附会而走错路。
 
不偏不依很重要,与人动手要如立身于天地之间,决不能和敌产生顶或依靠及相互支撑的状态。就是敌人忽然消失我依然稳立于天地之间。于敌动手时也不让,太极只化不让,若让时就有凹陷处,要始终让敌人觉的神气若千 ...请真太极先生谈谈让和化的区别,
这个问题很难用文字表达,本来最好是实际体会一下,现在只能勉强说说看,不知是否能表达妥当,让是退和避的成分较多,往往神气和身体一起避让,遇到劲长快速之敌,往往被制。总之难逃在手快手慢的范围。化是敌手来时,我接其势神气进或走,其所触处虚待之,使他有如扑空之感。不存在可追击的感觉,只有扑空的感觉大概就差不多了。关于是否会避得开汽车,我不知道,但练拳之人反应快一点是一定的。  
 
真太极先生:
你一开始说,练太极太容易了,想练的人找一把刀一块磨石磨上几年不就成了?!
后来又说很难,大有千万不要再练下去的感觉!
所说内容多有心得是可以借鉴的,但所举一例不敢苟同啊?!
就是受人之推你却感到力在腰上,这是标准的体委式太极(上身与地面垂直,这是错误的)的一种错误的感觉呀!我想呀,这个力也应该是在脚底吧!你说呢?  
太极拳要懂准确的方法和目标是不难的,只要有明白人指点就一定会的。但前面的境界是无穷的。现在人爱好这么多,生活也比较无规则,要想练到前辈的境界确实是很难的。但只要练对,就能明确知道前辈的境界是可以达到的,只是自己不用功罢了。只会怪自己,不会怪太极拳骗人了。有句前人名言:大匠只能授人于规矩,而不能授人于巧。比如鲁班要教人做一个椅子,只能告诉他按怎样的方法和部序可做成一个椅子,确不可能使他的学生马上达到像自己一样炉火澄清,变化如意。这学生也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鲁班的境界。但若规矩不对那么连一个可坐的椅子都不会做成。
刚开始练拳受力在腰是对的,而且是能不能练好拳的关键,请你多体会体会。我是过来人,何必骗你?
 
假如,太极高手面对黑人拳王, 其人身高体重, 身体和拳头直冲胸口, 是否只能借势腾开? 或能与其合为一太极,快慢化之于无形?双腿是否能承受如此重量? 又或有人向肚皮冲拳, 有人可以化之, 如何化? 请指教  
与人交手时,若忽受偷袭应该是先借势腾开。若对面待敌,未动之时已和无极之理,彼一动必有虚实,我接其实,其必落空,同时我之神气如电切入其虚处,骨肉一合其必跌出。我曾以此与拳击;泰拳;和气道及其他武功试过,可谓百试不爽。虽然他们不是有名的高手,但通过交手对错心中毫无疑问。看你文字好像你也见过高手动武和讲解,好好珍惜  
 
谢谢您的指教, 我对这些只是知道些皮毛, 谈不上懂。我有很多问题不明白, 希望先生多多提点。 有人说太极拳要放松打, 但拳到目的时, 拳要握紧。 也有人说不对,拳头自始至终都要放松, 劲才能通出。 有人说太极拳借力打力, 双腿不需强壮大力,可以支撑自己的重量就可以了, 请问这是您说的借天不借地的道理吗? 如何练呢?  
 太极拳的刚柔相济是指神气收敛入骨为刚,骨肉通透为柔。若劲到手指,自然击人如击败絮,惊心动魄。这就叫功夫。真正太极拳打入是一放,决不是从脚跟撑出的劲。总之太极化人和发人全身不能有僵硬处,有既是错。  
 
 
我想请教您:如何做到"气遍全身不稍滞"?怎样知道自己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另外,想请您再讲讲"抻筋拔骨"的具体含义,那些体操运动员是不是已经做到了"抻筋拔骨"?
所谓"气遍全身不稍滞"是以心使身的成就,当你神气充足,每天用以心使身的功夫,慢慢觉得全身僵块化开,全身如一均匀体,一动无有不动时就差不多了。
太极拳的伸筋拔骨和其他运动是不一样的,他要求在均匀状态下增加强度,有两种练法,一:先练均匀,先在一个教小的架子下把全身练均匀,在把架子放大放低,再练均匀。二:先选一个大架,慢慢的练均匀。  
 
您让我对拳理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还想问一问,刚柔相济,劲到手指 击人如击败絮,惊心动魄。我看过发人离地很高的图片,对此深信,不过自己没这功力,无法分析其道理。可否这样比较一下: 不打人 ...
太极拳发人有长劲和短劲两种,发长劲时,接劲时接其全身,使其落空,放时将其抛出,此劲可击人丈外,但反而不易受伤,就怕被打者摔伤,这种劲往往功夫相差较大时能用。
发短劲时接劲时只接其身上一点,或心或肺或肝,神气切入,嚯的杀去。被击者虽或击出不远,但极易打坏人。就是到时收劲,对方也会受伤且受很大的惊吓。此劲往往在比武或紧要关头使用。除非你收发自如。短劲要有很大的神气及观想力,并且要全身通透才能打得出。
太极劲有很大部分是能量释放,决不是单纯冲击力。好比以电击人会把人击飞,而击木却无用。但情况也不是完全这样,可能是两者综合吧。
 
 
请问: 太极拳盘架中如何处理或曰利用身体的重力? 问题虽然挺大,但因为是网上讨论所以不求系统的回答。只要真太极愿意指出可操作的一两个程序,就可让我们大家得益非浅了。
先将身体练成均匀一体,腰一动浑身能相应,此时浑身重量才可调动,腰为主帅,带动全身即是。
 
我想问一下如何"以心使身",请真太极先生讲讲具体操作要领。是每一招每一式都是"以心使身"么?
先要使浑身一体,初始以心指挥腰,腰带动全身,慢慢渐觉全身能由中线统一指挥和带动,后来只要心一动全身相应,就对了,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如此。气的东西只能感悟,无法描述。
气不只是气功说的体内之气,太极拳要全身内外都化为神气,执着在内怎能全身通透。  
 
请教真太极下面这段如何理解?缩劲指形体上的蓄势还是其他?
"浑身皆须荡开,不可有丝毫缩劲,蓄劲是开劲,亦不是缩劲。若有缩劲,一无是处,膝节最难荡开,一旦荡开,处处荡开。膝若撑住,肩亦不开,胸腹之间 ...
蓄劲时是神气收敛,身形荡开,如西山悬磬。决不是身形缩起,再弹开。是神气的积聚和释放。这点太重要了,不能弄错。是否可以看杨澄甫老先生与人接手时的样子去体会?
这个问题太好了,真懂了这点太极拳有一半上路了。可惜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得更好,真是心中不安。
 
 
先将身体练成均匀一体,腰一动浑身能相应,此时浑身重量才可调动,腰为主帅,带动全身即是。
这句话的操作性不是很强,太极确实是整体运动,但是不是一定要强调腰在这个整体运动中的绝对地位,还可能跟具体的个人方法有关。
如果硬要强调某点特别重要的话,从我的体会上讲,太极拳的灵活来源于胯,而劲力则不惟来自于腰,实际感受上应该全体通透才对,如果有所执,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劲在腰,恐怕不是太符合用意不用力的要求,那用意用在腰上可不可以,我自己的经验还是觉得不要执着的好。
不知对否,还请见教。  
 腰的作用对初学者来说是无法忽视的,当然当功夫有成,你可不去着意在腰间。练拳先要将全身的指挥权统一起来,起初是无法身心一致,要想身体听心话,必须要先全身听腰指挥,有如把分散在全身的游勇散兵统一训练。渐渐才可能心一动,身形相随。这个过程还是要的。
关于灵活源于胯是有些问题的,太极要灵动是要将全身骨肉为主的运动变成神气为主的运动,所以有灵敏于顶之说。而胯之活而产生的灵活只是身体相对灵活,不因作为太极和内家拳的内容。其他拳也有更好练法。  
 
"此时遇外力脚下有根,受力支点自然在腰上,不会在肩;胸口;等地。到那时可以松的状态承受极大的外力。"
上面是真太极的一段话,"受力支点自然在腰上"有异议。如果有外力来时,受力点应是各关节为支点走园 ...
这个问题是很多人都难想通的。外面也常以这个论功夫大小。但这是过去前辈能与江湖各类好手比武,而现在很多人只能推手不能打的重要原因。现在外面推手情况是,功夫小的往往一受外力,就会挺在背;肩;胸口等处,被动挨打。功夫好的,受力后自然到脚跟,甚至要求入地三尺等等。功夫深者可受多人推撞而不倒。但此时双方劲都吃住,手不能击,足不能踢,身法更不敢有半点变化。这对技击又有何用?所以我未见杨家三辈及其他成就者有这种试功夫的记录。若问此时有第三者,拿一刀刺来,这么办?
 
 
遇外力脚下有根的话题,本人的体会是,根本无须受力,依然是虚掉它,还给对手。吃啥给啥,拿多少还多少,干吗要受?解决问题也只是电光火石之间。松可以承受极大外力,可以将对手的力往自己身下松沉,甚至将对手的力量松引到地下很深处,但始终不如虚空掉,还给人好。有第三者拿刀刺来,一样从容应对。揉手从来是本门内训练的手段,现在变成交流的方法,但从来不是散手实作。  
真能不受外力,已经是门内功夫,非初练阶段。但过来人不能拆楼梯,只能修楼梯啊。
 
 
 请教真太极先生:"浑身皆须荡开......,膝节最难荡开,..."这荡开是指什么?又如何做到荡开?
荡开就是鼓荡,无论蓄发都不是骨肉简单伸缩,全身如统一体,无论动静,神气鼓荡始终不休。
 
 
如何才能做到:
"根本无须受力,依然是虚掉它,还给对手。吃啥给啥,拿多少还多少,干吗要受?"
是否把外力当成意气弧形返输对方?
.当你觉得人腾起,已不着地,以致神气身形变化渐渐自如,自然不着力。不到此地决不要妄求,以免变成假拳。既然叫拳,就必须过得了真刀实枪,但求意会是很危险的。所以但求按规矩练去,以求水到渠成。前人境界可作印证,不可附会。
 
 
腰作为支点只是一个过程,但最终的方向是把支点练到跟上去。
若能浑身通透无着力点才对,在这之前,始终以腰为主宰,而僵块渐会从脚下脱去,若着意在脚跟,那僵块永远无法脱去。
 
"后渐觉精神所至有一空灵且能变化指挥全身的中线,后又觉此中线可变化位置,是精神而非骨肉,就如孙禄堂老先生所说,我身上处处可做支点所以变化无穷。"
此精神中线是指以腰为中心的垂直线吗 ...
既然已是精神团聚所至,就无所谓腰不腰了,可以任意变化位置,如海低针就可以在手上。但这一切必须从腰做起,水到渠成。
 
 
"荡开就是鼓荡,"指的是思想意识了?
先练得全身均匀,慢慢用神气鼓荡,渐渐身体也如化为神气的一部分,真实随心鼓荡而动。不是思想的问题。
 
 
您说"腰间命门处微微挺起,借此腰上挺劲",这样做会不会导致腰部紧张僵硬呢?
意念是微微挺着,刚开始要吃力点,慢慢不着意也会挺着。但是必须注意腰保持空灵的意思,尽量不能僵硬。
说来说去还是养气去僵从站桩开始, 抻筋拔骨从胯开始. 没老师喂劲喂感觉进步比较慢.  
 打好基础,等待明师机缘。  
 
精神与肉体如何合?神意先到,骨肉后到?之间有时差吗?谢谢
若分得开才可谈合,身体越松就合得越快,后来身体也如神气的一部分,那时几乎可以一样快。
 
 
请教真太极先生:如何"养气"?您是否指站无极桩或是练静功,比如打坐,练大小周天之类?
养气最主要是要生活正常的情况下多练拳,晚上11点左右要睡觉,要睡满8小时,清心寡欲。这些都是养气的关键。练拳;站桩;静功在这样状态下,都是一样的。
 
 
练拳常易"挺"在错误的支点上,如胸、肩、膝、腹、等处,拳就不会进步。必须"挺" ...
我的体会也不见得成熟,只想抛砖引玉吧了。若说错了请不要见怪。
练拳说的腰刚开始是微微挺在命门处的腰上一点。不是整个腰椎。渐渐精神所至就能带动全身。并会长成一线。此时已不是骨肉的东西了。你的理解是对的。
但荡开不只是舒展,是指要将身体练松候使全身骨肉运动成为鼓荡运动而非骨肉曲折搬动。劲是人人都有的,练拳的人比较一致了就大一点,平常人散乱就小一点。动手时用能量增加的劲就是外劲,用能量释放的劲就是内劲。瞿老先生好像对乐奂之先生和董世祚先生的事很熟,这两位前辈隐得很深,但功夫都是绝顶的,是否可讲些来听听?  
 
 
真太极先生:今再向您请教二问题。
其一,您所说的微微挺在命门处的腰上一点,可否理解为敛臀后,腰上圆圈后面中间一点相比正常时,自然就向后有微微突出的含意?
其二,本以为瞿先生解释"荡开"为舒展就是您所讲的了。您又解释为"全身骨肉运动成为鼓荡运动"其中之肌肉的鼓荡还是很难理解,骨肉曲折搬动似还较易理解一些,从您原所说的荡开到鼓荡等能否用更为白话的形式解释一下。
1:挺腰与突腰正好相反,杨家练拳时从来就只有挺腰之说,不知后来的命门突出之说从何而来。
2:若身体僵块化去,就会觉得身体若一均匀体(液体或气体)到这时就比较容易理解鼓荡之意。  
 
 
 
"若身体僵块化去,就会觉得身体若一均匀体(液体或气体)"请问真太极先生此均匀体为何形状? 球体?
神气慢慢充足,身体渐觉是神气的一部分。此均匀体在动手中可以随心意变化,不一定是方是园。
 
 
据真太极先生前面说的,觅道理解和体会挺腰时是呼,是放;"收"腰时是吸,是蓄.我不知该怎样表达,暂且用"收"代表吸和蓄时的动作.请问真太极先生,我的理解和体会是否对?
蓄发时腰都要微微拎着,都有微挺之意。但又要空灵的挺,不能有挺死的感觉。
 
 
自我感觉,近几个月,身体匀体如液体,但全身关节还开的远不到位,请问此阶段,应把练拳的重点放在那?,需注意什么问题?谢谢!
恭喜你了,这是一个不错的境界,你现在只要练拳时刻刻留意在腰间,不要注意关节处,很快就会化开的,以为你有了基础。
 
 
请问真太极先生:杨式太极是否要"裆走下弧"?
 杨氏太极拳的重心变化,尽管不象陈氏太极拳一样表现得裆走下弧,也不能扛过去的。重心变化时,以沉为主,要沉过去。好象载重船一样的沉过去。(tjboy先生)  
我没有练过陈式拳,不太懂裆下走弧的含义,不过tjboy先生说运动若载重之船的比喻很好!
 
 
为达到"身体匀体如液体"的状态,练拳时用劲向外"撑"我感觉很有帮助,您说"现在只要练拳时刻刻留意在腰间,不要注意关节处,很快就会化开的";"化"开关节的操作是否需要"用劲撑";还是保持"身体匀体如液体"的状态,"不用劲撑","只时刻刻留意在腰间"慢慢的"化"?
不能用劲撑,一切做作都会使身体僵化的。  
 
先生能不能详细说说如何"刻刻留意在腰间"?"以腰为轴"有横轴纵轴的区别么?
练拳先只有纵轴之腰,不能多动。
 
 
请问真太极先生:我有时拎起腰时会卜由自主地提气或提腹,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拎腰时如腰间被人握着带动全身,所以腹背是松的。
拎腰时如腰间被人握着带动全身,所以腹背(不是湖北)及全身是松的。并且在腰成为主宰之前是不应该先拎腰的。  
 
 我刚刚开始学练太极拳不到一个月(对着光盘,跟崔仲三师傅学习"108式传统杨氏太极拳")。现在我对"沉肩坠肘"似乎有所领会,但是在我练了一段时间之后,肩与脖子之间连接的两块 ...
你的状态可能错了,松的概念是松开,里面是流动的。腋窝下如夹两热馒头状。绝不能变成松懈状,懈状是软,里面不通是瘪,这点很误人的,一定要避免。
 
 
 
请问:"挺腰"为要领双脚做虚实转换时,腰部"命门穴"是否应分为左右两点?
挺腰就是先一点,等你命门下一段可做主宰时,腰就是初步有成了。
 
初学者,买哪个出版社,哪位师傅的著作比较适合?
去看看李雅轩先生的书吧!照片可多看杨澄甫老先生的。  
 
我在盘架子时感觉到胸背很难松,象一块板似的.请问真太极先生,怎样能使胸椎和脊椎松开?
胸口一块是很难化开的,多下功夫是必要的,多体会身体是透空的道理。
 
 
我在练拳的时候,各个关节(如:肩、肘、跨、膝盖、脚踝)总时不时响一声。请问是不是我的动作太僵硬的原因?
对不起,我没有遇到过相同的情况,不敢乱说。
 
 
 练太极拳能不能同时练哑铃呢!同时站桩的时候身上负重好不好!
站桩时不要负重,这样会练成闷劲。练拳不要练哑铃也是同样道理。
 
 
请问真太极先生,初学者站桩应当站什么桩啊,无极桩、太极桩,还是搂膝拗步这样的定式桩?
挺腰是向前挺,还是向后凸,所谓的填腰?身体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中正啊
挺腰是为了先将全身的指挥中心建立,只要腰能够控制全身才是目的,若腰挺僵其他地方也不能松,就错了.注意:挺腰是为了控制全身松开,成为全身的支点和控制中心.  
 什么桩都可以,挺腰是命门处一段向内而上,向后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练拳是否能够入门就是一个腰的问题,练腰的过程大致如下:先是挺命门成为支撑全身及外力的主宰,渐渐会在命门下产生一段(一寸左右)明显的主宰,这以后再练习用它拎松全身.要不然一开始就拎,很容易误解腰向后向上拎,那入内家之门也就没门了.现在外面练错的很多,使很多太极拳家没有通透之劲而被其他拳种看不起,实际内家一入门就不会被人小视了,犹如狮子初生虽力未充而百兽不敢欺.如果你一朝入门就再也不会有疑惑了.若你练了5-6年还是在迷惑中,那一定是错了,外家拳;跤术;拳击5-6年也有成就,何况内家之颠的太极!实际上你只要见到真正的就不会再疑惑了,若对太极还在疑惑那是没有看到真的太极.  
 
 
二人顶牛或缠结,要用荡开劲将彼引开,而后顺其劲去之。
荡开劲是棚、捋、挤、按、中定的那一种?
荡开是身体鼓荡而动的运动状态,不是动作。
 
"总而言之,蓄时吸,吸则心神合,而意气开,于是手足之劲收,其劲自腕借掌(手与脚同)之力而收回,由腕而至腰,发时呼,呼则心神开而意气合,于是手足之劲放,其劲自腰借腰之力而放出,由腰而至手。劲收而气开 ...
这里说的是心神和意气在呼吸时的变化。心神与意气及劲正好是相反相成,若不能相反相成就难免顶;瘪;丢;抗。这个很重要,千金难换,要好好用心体会。
 
 
我现在头发胀和紧,记忆也减退,西医和中医都看不好,所以现在抱着尝试的态度学太极,但现在站桩过程中始终没法放松精神,望先生能给一些好的建议)
你现在的病症是心神散乱,你可能是想的太多的缘故。现在你不要在理上去考虑,不要去体会觉受和境界。你每天先早晚两次站低马步,身体保持垂直下尽量下桩,腰微微挺起,其他地方尽量放松,开裆园胯。要每次站到两腿酸痛不能坚持,才能收桩。一日两次,一次三趟。一周就会见效。  
 
 
事情可能不是您说的那么简单,毕竟这种情况有一年多时间了。不过我会按照您说的做。我现在在站无极桩,那么是不是其他都不变,就是努力下蹲。马步是不是两脚*开更大些。起和收桩有没有什么具 ...          你现在先不要练无极桩,因为当你下部无功夫时,所练出的气只能助长你散乱的念头。这也是单练静功容易出问题的原因。下部吃力可对你此症作快速调整
 
 
明理则不惧,克已则无忧 ~~~~~~~~~~ 请问何为克己则无忧?
克己则无忧是儒家的修持功夫,就是消除你不应该的念头,就能坦荡无忧。
 
 
可否这样理解:
"神气如电切入其虚处" 是指心神如电切入其虚处, 而意气合
"骨肉一合" 是指劲的产生和作用过程
开合是一种状态,不是指进出运动的状态,神气是在开的状态下切入的。
 
 
请问真太极前辈, 太极的规矩是什么?  
太极的基本过程和要求大致如下:
先要通过站桩等基本功,挺腰;开裆园胯,以此拎松全身,化去僵块,全身有一统一指挥,骨肉上下一致,这样2-3年只要方法准确,一定有成,此时遇外力脚下有根,受力支点自然在腰上,不会在肩;胸口;等地。到那时可以松的状态承受极大的外力。以下要练神气,用心运身,渐渐手脚及全身神气从心而一体,神气君来骨肉臣,这样也要2年左右。此时就是内家拳。如用五行相生克之理用来运动身体和神气就叫五行拳,用八卦相变之理就是八卦掌。要学太极必须先明白无极的道理,先要体会物我一体的概念,这一点很难,一必须有关于中国文化的底蕴,二必须要神气充足。怎样才可能体会细腻的东西。不过还必须明师在旁指点方有希望。若然侥幸悟入,则需保护观想,使之纯熟。这时任敌再大力,再魁梧,你在心上不会产生对待之意,此时敌我一体方是无极。我在此无极中可起种种对敌之作,但不毁无极之理。此时方具运用太极的基础,此后去体会在无极中彼动时产生破坏无极的能量变化,这就是虚实。这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动而分阴阳。在此后按王宗岳之拳论细细琢磨自会有一番新天地。但要悟无极之理真的很难,有人穷一生难以入门。此和儒;释;道等哲学底蕴有关。这些是练拳个阶段不同的规矩,具体的说,每人身体状态各有不同,偏执也有不同,还要按其体质作些调整。无非是要达到上面说的那些目的。
 
 
不过我还是不明白何为开合状态, 此开合状态是指心神还是意气的开合状态? 还是肢体动作的开合状态?例如:"蓄时吸,吸则心神合,而意气开""神气是在开的状态下切入的" 是指本人在开的状态           心神;意气;劲都是指自己的状态。你先不要想这些较后端的问题,先将神气练好,自然会知道和理解这些事。
 
 
要全身有一统一指挥,骨肉上下一致,首先要松开肩胯四大节. 胯节松了, 丹田就像放在架子上, 胯节的互扯带动丹田内转再传达梢节.此时遇外力 ...
练拳时实际上只要挺起腰,开胯园裆,用中线拎松全身,肩胯自然会慢慢松开,并且有一天会感觉手忽然一下收敛到中线上,手臂受力自然不会再挺在肩胸,双手自然带动人或化解外力。又一天双腿也忽然接上了,四肢如章鱼,此时可谓不知手之所舞;足之所蹈。有意去练松肩胯可能永远也不会到此境界。因为练时各肢有所为不肯交权的原因。
 
 
不知如天气好时,练了几趟拳,应如何蓄养,如何才可以做到一静无有不静。除思悟之外,还有什么常用的方 ...
清心寡欲是最好的蓄养方法,还有不能天气如何都不要间断练拳,有事时可以少练但不能不练,因为水一直烧才会开,烧烧冷冷是不会开的,拳的悟是明理为顿,相应为渐,随着功夫渐进,由于身体对理的相应,会增加对理深入和具体。
 
 
我练神意气有一年了,架子基本达到要求。但总觉得没有信心,怕是假拳,请问如何体证?
若你看到过真的太极拳,是绝对不会有疑惑的。你现在还没有信心那一定是有问题的。最好的体证是动手时完全符合前辈拳论,且威力无穷。
 
 
我初学赵堡太极,但不是门内弟子,对练拳方法及顺续并不清楚.我拟了一个基础阶段(入门前阶段)的练功顺序,不知对否?如不对请真太极老师详细说一下各步骤的训练方法好吗,谢谢.
你说的不是很对,练拳先应该练一些基本功,从此就必须开始以腰为主宰,浑身松开。照理说应该有些基础后才能练拳。走架是为了在动态时保持和深化这个功夫。
 
 
我相信神意气的威力,因为我看过。 练拳时感觉是真的,但运用时却有问题,没有威力无穷,请问盘拳和应用之间神意气运用是否存在区别,请先生多介绍前辈关于动手的拳论。运用时, 是否不再需要           盘架是磨刀,动手是用刀,到心一动,神形皆动方能运用,若想半天身体还跟不上就不能用,太极十年不出门应该是指这个。但东西就在前面是不会怀疑的,不是摸石块过河没有把握的。练拳时就必须观想敌在前,与动手时完全一样,若两样怎能用时神形随心?
 
 
"脊椎本身先练拳、擎、引、松、散、节节贯串"请真太极老师解释一下这几个字的含义及练习方法.它们是顺序的专门的练习而得?还是一直以腰为主宰的练习自然而得?
以腰为主宰渐渐练习有成,自然节节贯穿,再练擎引松放。
 
 
请问真太极老师您专门练习外三合吗?练习外三合应在什么阶段为好?  
我练拳时只注意骨肉和神气相合,没有去注意其他。  
 
 
向您请教这几句话的含义,:手不经风、脚踏无尘、天方地园、气至神灵:
这四句是境界之谈,可叙己劲。但我功夫刚入门,不能附会此高深之境。
 
翻看了一下您在" 给大家一个见面礼"和本贴内的发言,发现您反复强调开裆圆胯、挺腰,对于太极初学者的重要性,甚至是必由之路。容我在此重复一下:1:有许多人站桩练拳是讲全身放松, ...
先不要管敛臀收肛等,挺腰不是向后,是向上向前。有谁有杨澄甫年轻时的拳架?如有请贴上来,看了他年轻时的拳架就好说了。
 
 
先生说练拳要注意腰上一点,拳论上又要求"立如平准",说明顶头悬也很重要,那么练拳时要不要用意注意顶头悬?如注意了, ...
腰没有练出来之前的头顶悬是假的,只有腰练好后,从腰涨出的头顶悬才是真的。
綳劲如火中虚,按劲如长江之水中满而下,捋劲如熔金欲滴,挤劲如老树之初长。具体实在在文字上说不清,请见谅。
 
杨澄甫年轻时的拳架.
这个照片很珍贵,此时杨先生功夫未成,但可以此看见练拳的痕迹,晚年成功后的照片反而难寻痕迹。只能欣赏了。看此照片可体会初练挺腰问题。
 
我理解先生第一礼物,通篇教导一个字:浑。形似圆而无界,内含方而难寻。化中有融,让中有立。气自心发,力从意出。着意请从腰始,如坐孕新胎,初学者不可不重。形体务求规矩,水到渠成,不能强求内外。浑而运意,骨肉不离。上乘者无我。太极者无极。我这样理解先生的教诲,从头起步,不知有无偏差,请先生赐教。目前有人称李德印等普及太极的老师为偶像派。先生有何见解?我从这类老师的教材起步,应该注意些什么?拜谢先生。
你的理论很对,是否真实契入我也不能帮你证实,不过有好处就行。李德印先生是杨守中的学生,虽然见过面,但未见过其练拳,情况不明不能乱说。练拳最好有明师指点,看书练成武艺是不太可信的。  
 
我练拳五年,直到最近才自觉真正体会太极的内气,劲路。但是目前我有个冒昧的问题请教,我等俗人的俗事。就是练太极 ...
你有此感觉已经是练到神气和内劲了,但此事若不节制,内家功夫是难以提高的,性是人之大欲,要彻底除此习气恐非一般人可以做到。你是否可以下个决心,先拿3个月认真练拳不涉此事,过后可一月一为或二月一为。不过这要看毅力和你夫人的意见,不可勉强。不然伤了家庭的和睦关系我就是罪人了。
 
真太极先生,我想问一下,我与人推手,如对方的蓄发也在腰间,我当如何听他的虚实?谢谢先生!
有了功夫后,对方的虚实不是探来的,而是如目明鉴,对方虚实凹凸等问题一目了然,唯两人神气同样细腻会难见对手之破绽,而细腻程度一有高下马上洞彻无余,这也是内家高手一交手常立判高下的原因。
 
请问真太极老师:
(1)您是否把太极拳套路左右反过来打来补充正打的不足?
(2)您是否认为注意呼吸和开合了,就有助于帮助消除杂念和入静?
(3)可否说:吸气时(合)应相对注重含胸拔背,  呼气时(开)应相对注重挺腰和气沉丹田。
可否请您谈谈体会?
我没有感觉到现在的太极拳有何不足之处,我也没有资格去改拳。你只要练至神气充足自然容易消除杂念。杂念多也是神气轻浮的表现。你练拳先练松开,其他不要多管。
 
真太极先生:请问练拳时要不要根据蓄发,用意引导气在经脉中的走向?
请千万不要引导。
 
请问如何理解身备五张弓? 身如果象一张弓, 又如何做到腰往前上挺?
我只练一张变化无穷的弓。
 
真太极先生,我打栽捶,指裆捶,金鸡独立,海底针时好象腰不大好挺啊,望指点。顺便问一下,先生文章中讲的李家拳是什么拳?
有腰为主宰的意思就可。李家拳是指李香远拳,也就是老式武式拳。
 
真太极先生,您好象是乐门传人啊!我正在学这一脉的太极,有长江波涛一浪接一浪的味道,以后还要请先生多加指点,我练各种太极也有10多年了,却觉得越练越糊涂了。据传乐涣之前辈功夫已经通神。  
请不要猜我的传承,也不要猜我是谁,只要对你有好处就好,另外学拳要跟说得明,拿得出的老师。使你听不懂,糊涂的就暂时放下。拳理是平实的无任何玄妙之处,而境界确有玄妙。学习只学拳理,不学境界。只求以用合理,不求境界相同,才是学拳的精神,若弄倒了,可能越见大功夫者越倒霉!  
 
--
                                 shanying@tdrd
-------------------------------------------------------
天地人大 --> 分类讨论区 --> 体育健身 --> 混元太极研究会
欢迎各位太极拳爱好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