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化给力 炼化产业加速发展

 ixhixh 2012-03-08
信息化给力 炼化产业加速发展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2010-11-22 07:41 ]
图为宁夏石化炼油改扩建项目建设现场。 刘新春 摄影

  近年来,宁夏石化公司信息化进入大建设、大发展时期,每年都以800万元的资金投入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仅近两年,宁夏石化就举办各类信息系统应用及电脑操作培训40多期,培训人数达2250人次,推动了各个系统的深化应用。宁夏石化信息门户网络目前的上载文档总量已高达62.289万条,居集团公司企事业单位内网门户信息文档更新排名和总量排名前五位。  

  由宁夏石化自主开发建设、今年5月底上线运行的生产受控平台则使生产受控管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工艺操作控制、现场作业管理、装置存在问题跟踪等全部实现在线管理。现场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人答复、跟踪、处理,日常管理均设置个人工作待办和提醒,形成持续改进完善的循环过程,所有的作业和指令得到完全受控和执行。  

  宁夏石化信息化建设,走的是一条实践创新之路。在数字化的背后,宁夏石化真正看重的是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管理科学转型。(马丽) 

  今年年初以来,通过动态监测和运行优化,克拉玛依石化公司原油加工单位能耗平均降低了9%。图为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现代化的1号中心控制室。郭新 摄
 中国石油坚持按照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建设集中统一信息系统平台,瞄准全球石油工业信息化先进水平,持续加大信息化投入和推进力度,经过“十五”特别是“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重大进展,实现了信息化从独立分散向集中统一的跨越式转变,有力支持了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建设。

  中国石油炼化企业贯彻落实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战略,通过信息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ERP、MES、APS系统为核心的信息应用体系,提升了信息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如今的炼化企业已发展到离开信息系统无法生存的地步。盘点中国石油炼化企业这5年的发展,信息化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后,炼化企业信息化建设脚步越来越快,并在“十一五”期间全面提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信息化成为推动炼化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力量。

  信息化引发生产革命

  以往,记录生产数据是人算、手写、计算器不离手,现在数据库在生产过程中就自动生成;以往,要历时一个月完成文件转发,现在通过数据传输瞬间就能完成……信息化给炼化业务带来了巨变,促使其全面升级改造,“生产革命”之说没有半点夸张。

  经过长期的建设,信息化的触角已经延伸至炼化业务各个环节。以ERP(企业资源计划)、MES(炼油与化工运行系统)为核心的信息应用体系,正打造着炼化生产强大的“神经系统”。信息化让炼化的生产运行大提速,让经营管理系统一步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炼油与化工生产运行管理系统已经在中国石油炼化企业中运行,实时获取生产装置温度、压力、流量等数据参数,有效支持了生产计划与排产、生产运行、物料平衡、收率及产量统计等生产过程管理。如果进一步剖析炼化业务的生产流程,那么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更是一目了然。

  有了信息化手段的支撑,炼化企业能及时掌握物流丢失以及能耗损失情况,使物料平衡运算更为准确及时。通过系统对生产质量做出的快速分析,企业能及时指导生产方案调整,减少不合适产品数量,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有了信息化,专家还可以对炼化企业所有关键机组进行网上会诊,及时排查设备故障等隐患。

  如今,炼化企业正受益于日渐成熟的信息化。吉林石化通过实施MES系统,建立了覆盖公司所属18个生产单位和55套生产装置的统一、实施、远程监控平台。

  助力精细管理

  信息化不但带来炼化企业的生产革命,还带来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新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为管理业务细节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使管理链条像神经末梢一样延伸到生产经营业务的各方面、各环节,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按照中国石油总体部署,炼化板块先后建立了APS(炼化物料优化与排产系统)、MES、ERP等管理系统。信息化“用数字说话”,摒除了传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同时生产数据的网络化为炼化业务精细管理提供了强大支持。以MES为例,该系统具有快速、灵活、准确的反应体系,管理人员可以直观了解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入库的全过程,从而制定优化生产计划,科学调度生产。

  MES只是实现炼化精细管理的一个缩影。在经营管理层面,ERP对于炼化业务的精细管理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ERP将财务、采购、销售、生产和库存等业务功能合理集成,通过优化各种生产要素,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大大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目前,集团公司全力推进以ERP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炼化板块在这方面成果显著。

  在炼油与化工公司科技信息处处长陈为民看来,各家炼化企业基于同一平台达成信息共享,就相当于在集团公司内部实现了对标管理。哪家企业多支出多消耗了,一目了然,这就帮助企业主动做到精细管理。为了强化管理,炼化板块还开发了多个信息平台,其中的班组成本核算,可以很清楚地掌握最基层生产装置的生产和消耗,从而有助于企业加强基础管理。

  经济环境效益双丰收

  10月份刚过,锦州石化公司就算了一笔账:仅通过对MES与DAS系统(集散控制系统)深化应用这一项,今年每加工1吨原油,消耗新鲜水就比去年减少了0.04吨,增加效益超过67万元;消耗燃料气比去年减少0.56千克,增加近349万元效益。

  炼化企业生产过程的能耗及原料消费贯穿整个生产运行,与装置工艺技术、操作条件及监控水平密切相关。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让炼化企业尝到了甜头,不仅在节能减排方面交出了漂亮答卷,而且也收获了巨大经济效益。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炼化生产中已经可以做到全面采集水、电、汽、风等能源介质的生产和消耗数据,跟踪装置能源动力消耗。陈为民介绍,信息化就是用“数字说话”,一样的生产流程有的消耗多,有的消耗少,通过能耗管理和工艺管理能迅速找到问题,并对症下药。辽阳石化对百余公里蒸汽管网进行动态监测和运行优化,去年节省蒸汽18.15万吨,增效2148万元;克拉玛依石化原油加工单位能耗降低9%,宁夏石化合成氨能耗下降4%。

  对于炼化生产来说,装置平稳运行是最大的节能。信息化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保证了装置安稳长周期运行,实现了节能降耗。

  2007年,哈尔滨石化建立大机组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网络系统,项目投用后,减少了大型机组非计划停工,仅催化装置烟机一项年就节约资金200万元。

  信息化现已成为炼化业务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的重要手段。炼化业务借助信息化这个强大的工具,实现从传统向现代化生产经营的转变。中国石油炼化业务信息化进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信息化覆盖范围还有待延伸至业务供应链条的各个环节,并随着市场变化和时代进步不断完善。唯有用信息化“全副武装”,炼化才能在市场上开拓更广阔的天地。(记者 薛梅)

  吉林石化——

  节能减排实现信息化动态管理

  中国石油网消息 (记者冯立波 特约记者张晓君)记者11月14日从吉林石化公司质量节能处了解到,在第三丙烯腈等多套新装置陆续建成投产的情况下,今年前10个月实现节能4.18万吨标准煤,节水88.4万立方米,远远超出“十一五”节能节水指标。

  吉林石化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突出表现是实现了生产过程各监测点数据实时采集,通过对数据进行挖掘,进而实现了优化工艺控制,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收率。

  以信息化为平台的MES系统在吉林石化全面推广使用,形成了公司、工厂、车间、班组四级生产数据监控网络,切实实现了产品质量跟踪、远程生产指挥和调度、生产实时动态跟踪、节能降耗的目的。通过MES的有效运用,吉林石化芳烃装置运行平稳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从而提高产品质量0.5个百分点;大乙烯装置加工损失率降低了0.153%;小乙烯装置加工损失率降低了0.027%;汽油辛烷值过剩减少0.03个至0.04个单位。

  这个公司在提高设备信息化建设水平上做文章,使设备管理人员“足不出户”便可以查看区内大型机组、重点设备运行情况,重点参数一览无余。及时预测设备故障,降低因设备故障带来的经济损失,提高了装置经济运行质量。乙二醇厂空分装置7台大型压缩设备通过这种有效监控,设备故障率同比降低了30%,装置综合能耗明显降低,产量连创历史新高。

  做了20多年分析工作的王丽华说,以前取样分析要顶风冒雪,现在鼠标一点就可以随时查看数据,既降低了劳动强度,又减少了人为误差。

  目前,吉林石化主导装置和节能减排项目均实施信息化管理,典型代表是42万吨/年丙烯腈扩建装置配套废液焚烧项目、废热锅炉改造等项目,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整个系统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控制,过程监控数据全部通过网络传递,既优化了生产工艺控制又减少了故障率,促进节能减排再上新台阶。

  兰州石化——

  “运和”软件平台魅力尽展

  中国石油网消息 (特约记者钱双庆 通讯员段燕)“班组核算管理信息系统(简称运和系统)成了车间管理人员时刻离不开的管理工具。”兰州石化公司石化厂丙烯腈联合车间计划员丁红英告诉记者。截至11月20日,作为兰州石化首批试点单位的丙烯腈联合车间“运和”系统投用已4年半。

  4年来投用效果怎样?“计算速度快、查询起来容易,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少了,越用越离不开它。”车间化工三班经济核算员魏文宁说到“运和”系统时,赞不绝口。

  “运和”系统是兰州石化在班组和车间两级推广的成本核算与班组考核管理应用软件。据了解,2007年6月,“运和”系统在丙烯腈联合车间和5个化工班组同时投用。在公司、厂、车间三级管理人员的推动下,经过车间员工的摸索和实践,系统优势得到有效发挥,而且,通过4年多的不断丰富、完善、优化,系统效能得到极大的拓展和提升。

  “通过宣传引导,员工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从‘系统使用是班组成本核算员的事,降低成本是车间管理人员的事’,转变到‘系统可方便员工了解装置成本,明确自己的责任,懂得今后该怎么改进。大家都应该学会使用’。”丙烯腈联合车间工会主席郑长龙说。

  “‘运和’系统在运用中不断完善,魅力尽展,许多员工越来越喜欢它。通过系统查阅,班组人员可以及时查看本班或其他班组的能源消耗及成本情况、各班组的指标完成情况、‘五型’班组创建和排序。每位员工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班组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基础工作,对比出生产运行状态是否优化,从而及时调整生产工艺参数,降低运行成本。”兰州石化财务部门管理人员介绍说。据介绍,“运和”系统已在兰州石化公司全部班组和车间得到推广运用。由于运行通畅自如、使用效果显著,受到广大员工的好评。

 

  【他山之石】

  壳牌:打造高精度信息化生产网络

  今年6月初,壳牌(中国)与神州数码信息服务集团展开合作,建立了壳牌(中国)的信息技术服务支持体系,为壳牌在中国的石油生产与油品销售建立了信息规范。

  这只是壳牌集团致力于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在信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将业务与信息技术充分结合,采用合理的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标准化,甚至成为信息生产者将信息传输到各个信息终端,是一个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的“硬实力”。壳牌用10年时间实现了信息技术转型,目前已成为大型石油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模板。

  壳牌在IT转型的过程中坚持回归基本——通过建立项目纪律等方式跟踪成本、人力与资产,从而提高企业各环节的运行效率,减少运行中的额外投入,使信息技术与业务部门之间更加协调。这为壳牌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回归基本的过程中,壳牌也有相关的业务部门出现了一定的“排异”反应。壳牌在业务部门与IT技术运用之间坚持应用组合的透明化以保持二者的平衡,通过不断沟通与磨合,使壳牌在进行信息技术转型的同时,在主要油气业务上保持稳定。

  壳牌信息化建设转型在明确基础工作之后,重点将成本和复杂性进行了全方位考量。壳牌在物资与人才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储备。尤其是在人才储备方面,壳牌组织了一支高端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因此公司建立了业务交易层面上的差异化信息技术,使壳牌许多具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保留在企业内部。

  对于一些有待解决的信息化建设问题,壳牌表现出了足够的耐心和务实的态度。

  在进行信息技术业务外包测试后,壳牌集团从诸多供应商中选择了10家至15家,研究哪些做法有效,哪些行不通,哪些地方需要改动,从而确定了多渠道分包模式。在基础设施方面,壳牌有3家供应商,能够灵活、敏捷地调整交付模式,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市场和业务需求。目前,壳牌将70%信息化开支用于外部,将其中的80%集中投放给11家顶级供应商。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壳牌信息化转型也面临成本压力,公司利用网络进行电话呼叫以保持全球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实施一些转型项目实现虚拟化工作方式。

  目前,壳牌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收获和持续发展期,IT方面的投资正在持续产生效益,业务绩效也因此稳步改善。壳牌还对信息化一些关键环节持续加大投入进行技术研发,不断提升公司信息化水平。

  正如壳牌公司首席信息官阿兰·马塔拉在接受《麦肯锡季刊》采访时表示:“IT技术就像是水泥,如果你不用IT将各种变革粘连加固,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变革就会逐渐受损风化,回复到旧状。当你在壳牌这样规模庞大的多元化企业中推行标准化时,信息化会提供你所需要的透明性。”(记者 丁萌)

  【业内声音】

  加快推进“数字石化”建设

  炼油与化工公司科技信息处 陈为民

  这些年来,尤其是在“十五”与“十一五”期间,炼化板块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较大飞跃。在中国石油整体规划下,炼化板块信息化基础建设从无到有,并在应用上取得大的突破。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统一规划的建设项目上,尤其是ERP系统,化工销售在中国石油第一个实现全部上线,截至今年10月,有22家炼化企业上线;在炼油与化工运行系统(MES)应用上,24家炼化企业去年10月全部实施,同时在总部层面建成了生产运行管理平台;在APS(炼化物料优化与排产系统)应用上,炼化主要企业全部建成,在总部集成了企业模型,实现统一优化协同。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但按照集团公司要求统一行动,还结合炼化业务特点引进和自主开发了一系列平台,加快炼化板块信息化进程,如建设先进控制技术平台、设备综合管理平台、生产统计平台、生产受控管理平台、工艺技术管理平台、化工产品的质量单查询平台等。目前,在这样一个框架下的信息化体系对炼化板块业务起到支撑和推动作用。计划、生产、经营、销售等各环节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生产效率和质量都大幅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决策更加及时准确。此外,我们搭建的很多信息化平台还起到对标管理的作用,让企业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解决。

  当然,要达到“数字石化”的目标,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我们在数字化模型方面还不够完善,并不是每套装置都有一个计算机模型,大的装备有了,有些还是凭经验运作。此外,目前平台虽然多了,但存在重复取数和数据盲区的情况,彼此之间的互融性和集成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信息快速提取和共享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炼化板块有一条不同于其他板块的特殊供应链。它的上游油气供应以计划为主,相对固定,而产品销售面对的则是千变万化的市场。这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为了适应这种特殊性,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要加强开发应用和集成。

  为解决这些问题,在今后的信息化建设中,我们的前进方向很明确。我们将按照“十二五”规划,做好集团公司规划项目,推动信息化进程。在应用方面,我们将根据业务特点和市场需求加大平台开发,本着便于研究人员开发、便于生产人员管理、便于技术人员服务、便于客户投诉的宗旨,最终用信息化手段把炼化的各个环节全“串”起来。

  【背景链接】

  “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经过长期发展和完善,特别是经过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两化”融合的理论逐渐成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两化”融合不断深入。

  工信部确立了“系统推进、多维推进、关键突破”的总体思路,即宏观、中观、微观,也就是线(行业)、面(地域)、点(企业)的三级推进思路。

  在“2010开放群组”中国年会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兼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高新民表示,“两化”效果评价体系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对7个行业的效果评价,证明“两化”确实能提升企业竞争力。

  高新民表示,“两化”融合总体目标就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他说,推进“两化”融合要从三个层次,行业层、区域层、企业层三个方面考虑。

  行业层次涉及行业产业群、供应链、标准规范和服务。区域层涉及基础设施,不仅是网络和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而且也包括工业化基础设施。在企业这个层次,目标是企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仅要开发新产品,而且也要通过“两化”融合在技术上、商业模式上、资源利用上、扩展企业影响力上建立起创新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