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癌症 别急着开刀》

 mihu16 2012-03-08

近藤.诚著  小张 严.繁译  布衣菩提. 简译
得了癌症怎么办?

别慌张,别急着开刀,别急着吃抗癌剂,

不妨倾听近藤医师与癌共生的说法,

或许你能活得更久,更舒服一点!

近藤 诚  医师

1973年庆应艺术大学医学部毕业,

同年进入庆应艺术大学医学部放射科工作。

1979~80年留学美国,83年任庆应艺术大学医学部放射科讲师迄今,

为一专业的癌症放射线治疗人员,

推动以患者为本位、医疗资讯公开化的医疗方式,

并担任‘医疗事故调查会’负责人。

著书一览

《你还是要接受癌症筛检吗?》文春文库

《大病院‘手术名医’的吹嘘》读谈社

《新.抗癌剂副作用指南之书》三省堂

《根据数据检讨抗癌剂的停止或使用》三省堂

《‘可医好的癌症’与‘不能医好的癌症’医师隐藏‘癌症治疗’的现实》读谈社

《患者诸兄  请莫与癌症搏斗》文春文库(繁体中文版《抗癌革命》于1997年由时报文化出版)

《谈一谈复发、转移的话》三省堂

《‘请莫与癌症搏斗’争论集》Medical  Tribune

《成人病的真相》文春文库

《患者死在大学医院的情景  我不在庆应大学医学部辞职的理由》读谈社


目录

  前言

  译者序

第一章  两位天皇与"说明义务,同意"

     "搁置.观察法"是正当的对策之一  

     昭和天皇的癌没有动手术切除掉

     "说明义务.同意"的必要性

第二章  癌的成长速度

有关肿瘤的成的资料不长速度多

     肿瘤的成长速度,会随着体积增大而渐趋迟缓

     为什么医生要隐瞒资讯呢?

第三章  癌的性质

     癌症是如何令人痛苦且致人于死?

     癌的转移能力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异同

     为什么癌会不断增大

第四章  手术

     手术的死亡率

     淋巴结清除后的并发症 后遗症

     各种主要手术的概要与注意事项

     [喉头全部摘除][肺切除]

     [食道全部摘除][胃切除]

     [大肠切除][肝脏部分切除]

     [膀胱全部摘除][子宫全部摘除]

     [前列腺全部摘除][乳房全部摘除]

     检讨无症状肿瘤动手术的意义

     检讨逸见政孝氏的胃癌病例

     [淋巴结清除术][扩大手术`缩小手术]

     [脏器再建术][内视镜手术]

第五章  抗癌剂治疗

     抗癌剂的"副作用"与"毒性"

     强毒性的抗癌剂

     化学疗法能治疗好的癌症

     化学疗法不能医好的癌症

     抗癌剂对癌细胞难发生效果的原因

     [手术后搭配化学疗法][内服抗癌剂]

     [癌休眠疗法][时间治疗法]

第六章  放射线治疗

     从钴照射进化到电子线型加速器

     适合发射线治疗法的初发癌症

     [手术后照射法][化学放射线疗法]

     [定位放射线治疗][粒子线治疗]

     [小线源治疗]

第七章  其他不同的治疗法

 [内视镜粘膜切除术][五线电波烧灼疗法]

     [冻结疗法][超音波疗法]

     [血管内治疗][荷尔蒙疗法]

     [分子标靶药][Stent疗法]

     [疼痛减轻法][在家医疗][安宁病房]

     [免疫疗法][食物疗法]

第八章  罹患癌症时须知

     请拒绝“先入院,后说明”的安排

     请确认手术切除的范围

     “第二意见”应该在别的医院征求

第九章  治疗法的选择 

     [脑转移癌][喉头癌][下咽头癌]

     [舍癌][食道癌][非小细胞肺癌]

     [肺癌转移][胃癌][肝癌][肝转移癌] 

     [膀胱癌][前列腺癌][子宫颈癌]

第十章  与癌症共生

     “与癌症拼搏”是不尽情理的挑战

     癌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医学数据不能证实癌症筛检有效

     何不让共生顺其自然 

     后记  

   前言

已逝的日本昭和天皇和天皇动了胰脏癌手术,现任的平成天皇动了前列腺癌手术。两位天皇先后罹患癌症,仿佛象征日本社会罹患癌症比例很高的现实。但是从手术的目的或意义上来看,两位天皇所接受的手术,欲存在着许多议论空间,这些我将会在本书中加以讨论。一般而言,昭和天皇的手术可评估为处理妥当,但是平成天皇的手术则颇有疑问。

若读者对这两项手术所代表的意义还不很清楚,那么,一旦你本人或家属被宣判罹患癌症时,可能做出遗憾终身的决定。

首先,让我们设身处地的以癌症病患的立场来说,任何人得了癌症,都希望能接受最必要、最好的治疗,并避免治疗过程或治疗后,因受尽痛苦、后悔自己判断错误的人,绝不在少数。为什么会招致这种不幸的后果呢?我想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一般民众对癌或癌症的治疗法,所抱持的想法与观念。

一般民众对癌症所持的认知,可归纳如下:

若不积极的采取对策,肿瘤会很快的增大,因而一命呜乎。

若不赶快采取治疗,癌细胞会迅速转移。

即使是早期癌症,也需分秒必争的即早治疗。

动手术务必彻底,斩草除根为上策。

虽然抗癌剂有副作用,但是同时也有延长寿命的效果。

因癌症的病亡痛苦不堪。

可是以上这些看法,几乎都不正确。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阐明这些错误观念。如果不改正错误的看法,当你面对癌症治疗的重大抉择时,免不了做出终身遗憾的选择。

所幸,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由于资讯的发达,许多人对癌症的认知有了很大的改变。医师不在队罹患癌症的病人隐瞒病情。社会对癌症的末期医疗的关怀,也日渐重视。我想这些变化,可归功于下列几件发生过的大事件:

日本自由业专栏作家千页敦子生前,从美国陆续发表文章,叙述自己罹患乳癌和治疗乳癌的过程。

畅销书《死在医院应有的觉悟》,山崎章郎著作,描写癌症末期治疗的悲惨情况,广博同情,震撼人心,成为畅销书籍。

隐藏昭和天皇病名的行为,引起国民的疑虑。

明电视支持人故逸见政孝氏在电视上面对观众,公开自己的胃癌复发,其后,对于再手术的妥善处理与否,引发整个日本媒体的大争论。

抗癌剂引起多数患者死亡事件,被媒体屡次大幅的报道等等。

这些事件确实影响和改变了一般人对癌症的看法。同时,本人也听闻拙著《病患诸兄,请莫与癌症拼搏》一书(日本文艺春秋社。台湾繁体中文版更名为《抗癌革命》时报文化出版)也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

拙著出版经过了十年,在这期间,传统的癌症治疗法,确实发生了不少改变,但是也有一些方面仍然保持原状。各种癌症的治疗法中,手术意外的治疗法句有长足的进步。但是,想来被医师偏爱的大手术,依然保持命脉,是很多病患继续饱受手术后遗症的煎熬。而且,因抗癌剂毒性而丧命的病患也不见根绝。

为了帮助癌症患者家属,不会因选择错误治疗而带来懊悔,故继续执笔著作本书,只有透过了解癌的性质,并且深入理解各种治疗法的优缺点,才能使读者及家属在面临癌症的紧要关头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先前的著作《抗癌革命》一书,为了抨击一向的治疗法,论述 范围上不免广泛些,妨碍了读者的理解。因此,本书尽量采用系统性的记述,并尽量能接近煎熬个数的水准为努力目标。

今日的医疗环境概括着很多争论点,如把各个关系数据、证据详细的一一列举出来的话,反而会成为更复杂难懂的内容。因此,把以前著作中提过的数据简化;原则上以前提到的典故出处也省略了。对特别关心的项目,请各位读者参照附在卷末,加油简单注解的本人拙著一览。本书把重点放在,初次被宣告罹患癌症患者的必备知识为主。因此,对于复发、癌细胞转移的事项,也请参照卷末的著书一览表。

对癌或癌症的治疗法所抱持错误想法,不是导致错误抉择的唯一原因。因为患者本人或家属对克服癌症的过分期待、对癌症的过度恐惧和不安,都可能错失正确的选择。不幸罹患癌症时,为了能从容以待,不仅要多方面吸收知识,而且要有正视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涵养,不逃避、不消沉、保持冷静的思考力,和坚强的毅力。

本书若能鼓舞读者的勇气,缓和对癌症所抱持的恐惧和不安,那将是作者最大的安慰和欢喜。

译者序

1995年近藤氏出版名著《病患诸兄 请莫与癌拼搏》(日本文艺春秋社出版,繁体中文版《抗癌革命》,时报文化出版)。因为他所主张的暂新的癌治疗理论,与当时的概念几乎完全相反,因此给全日本社会带来轩然大波,一举世近藤氏驰名全日本,形成全新估价癌症治疗法的一股潮流。晨前书出版后10年的段落他写下此书。如著者在序文所述,他的著作对日本人的癌意识的改变有了很大的的改变。他为了尽量减少这些无为的牺牲,专意集中阐明医治癌症的真谛而写下此书。

可是,这10年来保持原状的是,近藤[讲师]的头衔。因为他同时又致力于公开医疗咨询及维护患者的权益,常因此公然具体举出名字、谴责不尊重患者权益的各科教授、及权威过度的诊疗行为。这种直言不讳的反骨精神杜绝了他晋生的机会。但是他的自我牺牲却在另一方面开花结果;近年患者在医院的地位显然有了很大改善,这变化不能说与近藤氏的努力没有关系。但愿,明智的读者千万不要介意讲师的头衔,继续读下去。

近藤氏主张的概要可以归纳为下列四点:

一、癌病灶的成长速度超乎意外的缓慢;比如转移病灶的直径,增大一倍的推算时间,平均约为6个月(第二章)。因此,在被告知后仍然有充分的时间来努力理解自己的病状,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法。千万不要贸然开刀吃药,引起不堪悔恨的失败。

二、抗癌剂治疗可能医好的癌症,不超过10种,约占癌症种类的一成而已。反之,除此特定的癌症意外。几乎不能以抗癌剂治好(第五章)。

三、动手术切除病灶的效果很有限。尤其是广泛切除脏器的手术,非但没有延长生命的效果,徒然增加患者遭受副作用、后遗症的折磨。手术意外的其他侵略性少的治疗法可能得到相同效果;比如,子宫颈癌、食道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的治疗、放射综合疗法常可提供比手术更好的效果。就是决心动手术,也应该尽可能缩小手术范围(第四章)。

四、癌症筛检的真价,不在乎能发现多少的早期癌,而是能证实减少癌症的死亡数或死亡率。一般都认为,尽可能的早期发现是克服癌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找遍全世界迄今为止的研究论文,却都找不到确实能证明癌症筛检有减少死亡数的证据。鉴于早期发现、治疗之后不能减少癌症的死亡数等事实,近藤氏创立假说主张,临床上癌症种类可分为二种;成长到能被发现之前,已经发生转移的[真正癌症],与没有转移或侵入周围组织能力、成长也缓慢的[疑似癌症];这是所谓近藤理论的一端。

十数年前,近藤理论发表后当初,常在学会中遭受奚落或围攻。但是,其后逐渐得到理解和支持。今天已经没有学者能公然否认近藤理论,而论点已经转移为[疑似癌症]到底占有多少比例的条件门争论。虽一句话[癌症],实际上包括了性格这样不同的东西。究竟其原因之一,可归咎于截至今天还不能确立‘癌’的定义得现实。现在癌的最终诊断,还处于不能完全避免病理医生个人主观判断的状况之下。

近藤氏在评估各种治疗法或监查法时,特别注重世界医学界认为最具公信力的‘随即化比较试验法’(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的结果。反之,如果不是经过随即化比较试验法的结果,不论其结果如何引人注目,不会受到学术界的重视。顺便提一句,在本书中他提起随即化比较试验的次数多达四十余次,由此也可见,他如何努力以客观的立场,慎重地写下本书。近藤氏在书中举出一个很具启发性的好例子;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乳癌治疗中心,美国的MD安达逊医院对进行期乳癌有它一套标准化学疗法。但是信不信由你,该医院的乳癌患者群的存活期,竟然与百年前乳癌患者的对症疗法(搁置.观察法)群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显著差异。不仅如此,在对症疗法群中,甚至也有人存活十年以上!此资询警惕我们,所谓直觉、常识者常不可靠,根据统计与严密的对照比较,才能看出事情的真相9第五章)。

不管这严肃的数据存在,为什么世上仍然对进行性癌患者开立大量抗癌剂呢?近藤氏屡次直截了当的批评,主要原因在于,医疗界意图隐匿医学资询的体制,把维护自己机构的利益优先于伸手待援的病人。因此为了自卫,我们对癌的本质必须更加注意学习。比如说,尽管面对没有治愈希望的癌症,医生还可能向患者、家属大事宣言抗癌剂‘有效’、‘奏功’的真正含义(第五章)。

近藤氏所强调的癌的重要本质是,虽说是癌细胞,而与正常细胞仍然保持很多共同的性质与机能,所以,对患者来说癌细胞病不是“非自我”也不是“异物”,而依然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第三章).他认为在跟底存在着这癌细胞的本质,所以今天用抗癌剂不能医好的癌症,很可能在将来也解决不了。不幸,今天我们都懈怠了,认真学习癌的最基本性质的努力,而把癌症视为不共戴天的瘟神,动辄掀起歼灭癌细胞的作战。古时“本身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怨恨,同根之箕、豆相煎的不明事理的互相仇视。近年盛大的扑灭癌症运动的热潮,究竟真的完全不见得与古诗的教诲有一脉相通之处?也不值得我们斟酌得失吗?

人生自古死生有命,如何自主的凝视生于死是每一个人的重大课题。因为近藤氏洞察与癌症一决雌雄的战斗后果,不仅往往徒然无功而且会给患者、家属招致更多悲惨的境遇。因此他提倡,只要提出勇气、认识癌到底是自己身体的一部份,就能了解与癌症共生的道理(第十章),从日夜与病魔纠缠中解放出来,拿回安然自得的余生。他又告诉我们,只要坦然宽容癌的存在,癌症将会引导我们在静谧安详之中瞑目。

在此,为了慎重起见不得不强调,近藤氏决不是怂恿我们放弃治疗的失败主义者。可惜,这项证明不得不先请各位读完本书不可。我又深信这本书在你的人生中,一定会有机会帮助提供你自己、或他人贵重的癌治疗选择权。虽然癌症的治疗法日新月异,因为本书掌握癌症治疗的真谛、只要你珍重此书、我想它一定会继续成为你宝贵的癌治疗座右铭。

如果本书能给敬爱的读者,带来对癌症耳目一新的看法,那将是赐予译者的最大安慰。

    再谈《癌症,别急着开刀》
    日前,人民大学的程教授送了我一本日本畅销书:《癌症,别急着开刀》,程教授送我此书并非无故!因为他本人一年前被确诊为患了非小细胞肺癌,但他坚信癌症只是慢性病,故肺部未作手术、化疗等,在我处以中医药调理为主,已一年有余,活得有滋有味,会照开、研究照搞、博士照带,烟照抽(只不过在我及子女的一再要求下,量已大减)。显然受益于此,他把台湾学界朋友送他此书,第一时间便转送给了我。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此书我只是通览了一下。知道作者近滕·诚是位日本医师,医学博士,留美的,长期从事癌症放疗工作,也算是位资深的专业人士。他的观点是他卅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基本点我是赞同的。“别急着开刀”,这本身就是个临床决策问题。

    其实,不仅近滕医师强调“癌症,别急着开刀”,国际一些权威专业机构也不断得出类似结论。2002年,国际抗癌联盟组织全球知名肿瘤专家编撰《临床肿瘤学手册》,在《肺及胸膜肿瘤》章节里就提醒临床医生:“在开胸前如果仔细估计一下病变的范围,就会发现2/3以上的肺癌病人在确诊时已经失去手术指标!”此时,强行开刀,肯定后果更糟。不急着开刀岂不是更好!

    推而广之,化疗、放疗也一样。据笔者寡闻,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不断有理性的声音在国际肿瘤专业会议上呼吁:行化疗、放疗之前要审慎,要细作评估,并非划一的必用;同时使用时更须强调适度;避免化疗、放疗等不当或过度。而2008年第44届全美肿瘤临床大会(ASCO),这一声音更是不弱。

    因此,我们认为,讨论肿瘤临床决策问题,关键是创伤性治疗手段的使用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核心之核心已不是对过去过度运用之反思与批判,也不是这类方法要不要适度问题,因为这些都已是世界性的共识。问题之核心已转化为如何以病人的长期利益为重,对这些创伤性治疗手段 “因人制宜”的选择---用与不用的选择,及其“度”把握问题。换句话说,已不是要不要适度的临床决策问题,而只是决策原则确定后的具体方法选择和落实到具体个体的“度”的把握等技巧性、经验性问题。

    肿瘤的临床决策之所以成为争论纷纷的大问题,自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现实背景的。对此分析,也许有助于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全面认识和对沿袭治疗观念的变革。

    上世纪60-70年代以后,由于抗生素的发明及推广和二次大战后多数国家相对的长期和平环境,炎症等作为人类第一杀手退位了,心脑血管、肿瘤、代谢性疾病等与感染关系不密切、却与人类自身生活方式休戚相关的疾病登上了疾病谱与死亡语谱前列。临床研究对象的突然变更,使得人们一时无法适应。特别象对癌症这类与以往人们所熟知的病症性质大不相同且来势常较凶险的疾病,更是黔驴技穷。从心理学角度,面对新的大难题,人们第一时间通常只会沿袭或移植以往成功的模式,加以“应对”。而当时人们在抗击疾病领域最为成功、也是最引以自豪的莫过于“发明抗生素->杀死致病菌->攻克炎症”这一模式了(而这一成功的治病模式又与美国占主导的“新教”文化之精髓高度吻合)。因此,移植此模式,寻找杀癌药或消灭癌组织的手段与方法,自然成了人们对付肿瘤的不二法门。这就是上个世纪后半叶肿瘤研究与治疗领域的状况。

    然而,其结果路人皆知。一是疗效不佳,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30-40%;二是病人还要承受巨大的身心痛苦。显然,此路有点问题!故80年代起肿瘤学界便重视对“癌症本质”的分析探讨,以求形成共识;并出现了对癌症治疗现状的反思与批评,特别是建立在大样本调查或循证医学基础上的对创伤性治疗手段的评估与质疑。民间对这些的批判声更是不绝于耳。因为人们看到了太多的患者不是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创伤性治疗的过度及不当。即便有些幸存者,也存在着孙燕院士所说“病未全愈,人已残了”的常见情况。

    当然,我们可以漠视这些民间的批判或质疑,因为他们并不专业。然而,社会上,许多确诊为癌症的患者以比较温和的治疗手段,甚至不进行所谓的“积极治疗”,却也带着癌瘤好好地活着的事例,绝非罕见。再加上人们早已认可癌症存在着自愈倾向,要否定或漠视这种批判或质疑,显然属于自欺欺人之举,至少并非科学态度。我们认为:社会对于肿瘤治疗界的极度不满,多少也与过度治疗泛滥有关。

    跨入新世纪,伴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癌症死亡绝对人数的逐年明显下降,肿瘤五年生存率的不断提升,而这一切又不是在发明了特效的创伤性治疗方法基础上获得的,因此,肿瘤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类与冠心病、糖尿病相似的可防可控的慢性病的观念,便应运而生,广为传播。以至于2006年起,成为人们探索了廿多年后所形成的、被WHO等机构所认可的关于癌症的新共识。在这种背景下,肿瘤的临床决策与治疗问题,再一次尖锐地提了出来。也只有在这一共识之下,我们才能更理性地探讨这一命题。

    其实,过去对癌症的治疗之所以陷入了尴尬的两难困境---不积极充分运用各种创伤性治疗,则恐其迅即扩散,以致于很快死于癌症;而过度运用创伤性手段,又每每加速了病人的死亡,其本质是源于对癌症后果的高度恐惧!而这一恐惧又源自于对癌症本质认识的空白或不确切;另一方面,化放疗等创伤性治疗的极其残酷后果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类恐惧,以致于形成了一种环环相扣的恶性循环。因此,要讨论肿瘤的临床决策与治疗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癌症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近年来,国际国内关于癌症只是一类可防可治的慢性病的新共识,显然比以往关于癌症的各类认识都更接近于癌症的本质特点。这也可以用来解释许多临床现象。包括我们临床所积累的数以千百计的以温和治疗方法带瘤“准健康”地生存了5年、10年以上的情况。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胰腺癌、小细胞肺癌、印戒细胞癌及肉瘤等难治性的肿瘤患者。

    一个事例也值得一提:2008年,美国总统候选人之一约翰·爱德华兹(J. Edwards)本人是个肠癌患者,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则多年前即患乳腺癌,已肝转移多年,仍在治疗中。他们不仅在与已扩散了的恶性肿瘤抗争,而且夫妇俩都参加了年初的党内激烈的提名选战。美国选民非常坦然地面对这对癌症夫妇。因为,多数美国人已接受慢性病的观点,对癌症“若无其事”。她的主治大夫则认为,并不一定非要毁灭那些顽固的癌细胞(因为这既很难达到,且常常未达到之前便已赔上性命),只要通过连续的服药,将它们包围在一个安全的、能容忍的范围内,就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onsson综合癌症中心的教授约翰·格拉斯皮(J.Glaspy)也说,“我们意识到在慢性病的模型中有一种力量。在患上疾病后,你能够继续过上高质量的生活,而不是一定要治愈它。如果我们能让人们活下去,同时生活充实而且快乐,如今看来这是非常不错的效果。”

    日本放疗科资深专家近藤医师在其《癌症,别急着开刀》封底的段话,从医生角度来看颇为刺目,笔者也不完全赞同,但对讨论肿瘤临床决策问题有借鉴意义。故录于下:“近藤医大胆告诉你,急着开刀你可能会死得更快!”“近藤医师于书中,揭露日本医界极力隐瞒种种关于癌症的事实,破解一般大众对癌症的错误认知。例如:‘若不积极采取对策,肿瘤就会很快增大,因而一命呜呼’;‘若不趁早治疗,癌症就会马上转移’;‘癌症的死亡都极为痛苦’;‘癌细胞分裂得很快,病情会急速扩大’;‘动手术必须彻底,才能斩草除根’。”他并强调说:“事实上癌细胞是自已身体的一部分,用抗癌剂消灭癌细胞的效果有限,能用抗癌剂治好的癌症也不到十种。”

    鉴于上述事实,我们明确主张:肿瘤的治疗,过去的希藉借创伤性手段为主,第一时间彻底杀灭(同时也往往是过度治疗)癌组织的决策思想不足取;即便是晚期,企图象押赌注一样,借最后一次化疗、介入等来力挽狂澜亦常常并无实际意义及可能。相反,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对中老年患者,把其所患的癌症视作为一类慢性病,目标追求上既考虑短期最佳疗效,更追求长期稳定以及生存质量的良好;治疗方法上讲究合理、适度与综合;对多数患者贯彻姑息治疗和“维持治疗”思路……,总之,许多情况下“悠着点”往往后果更好,也更符合病人长期的最大利益。而整个治疗中,手术、化、放疗等创伤性手段的选择更应“因人而宜”,“适度而止”。这又回到了中医学“因人制宜”,“大毒治病,十去其六”,“食养尽之”等的传统思想。这也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法之精髓,真正凸现出人的医学“以人为本”的基本宗旨。

    观点链接
  我愿选择姑息治疗
  我是四川凉山州一名63岁的男性脊椎结核病患者。2005年4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住院诊断时,曾被怀疑为骨癌。但专家会诊和临床手术切片活检后排除了恶性肿瘤,经治疗我已痊愈。我生病那时,体重从70公斤突然下降至45公斤,周身骨头疼痛,厌食无眠。种种迹象和症状无一不说明是骨癌。当时如果确诊为骨癌的话,我一定会选择姑息性治疗方案。

  我认为,姑息治疗是一种更为人性化、全方位的服务与治疗。老年恶性肿瘤患者不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去治疗,否则会耗费大量的钱财和精力,到后来弄得人财两空。应该面对现实,接受姑息治疗,以延长自己的生命。
  四川读者  叶维智


  改变癌症治疗行为
  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世界癌症基金会(WCRF)和美国癌症研究所(AICR)在2007年11月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癌症源于基因突变,但这种基因是否发生突变,关键在于饮食、体力活动水平和生活方式等因素。该报告断定,40%的癌症都与不良饮食、缺乏活动和体重不标准有关。

  癌肿的发生其实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DNA复制过程发生突变有利于物种进化。事实上,人类也存在着“健康”带瘤生存的状态。科学研究表明,人在不断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每天要生长出100多亿个新细胞,其中少则1~2个,多则16~20个异常的癌细胞,但大多数人的免疫力能够控制这些异常细胞的发展,不致造成危害,可以无症状带瘤生存。据报道,人如活到120岁,可能有3~4个肿瘤发生,但不影响生活质量。

  对于一旦发现癌症的患者,我们更要承认和强调带瘤生存,因为这是我们目前必须面对的现实,它不仅关系到治疗效果和患者心态,而且是治癌观念、治疗行为的根本转变。癌症的治疗,不能不顾一切走入“斩尽杀绝”的怪圈,应尽可能求得与癌长期共存。过度、不规范的治疗,只能缩短他们的生存期,降低其生活质量。目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将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肿瘤疗效评价标准。所以,带瘤生存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新希望,也成为鲜明的治癌新理念,是癌症治疗行为应该追求的新目标。

 
    对“癌症只是慢性病”的几点认识
    我不懂互联网,近期才从同事那里读到 何裕民教授在几个月前发表在博客上的两篇文章《癌症,别急着开刀》和《再谈<癌症,别急着开刀>》。两文简要介绍了我的病情、心态和生活方式,重申了“癌症只是慢性病”的理念。读后思绪萌发,信笔写下几篇札记,谨向裕民教授及持相类治癌观点的专家求教,也借此与我同在此境的朋友们交流。

     我在被确诊为肺癌之初,我的儿子带着诊断资料走访了本市多家著名的西医医院,向治癌专家求教。专家们的意见几乎一致:1、建议尽快手术,拿掉肿块,再加以放疗或化疗。有的专家还以同行(我的儿子也是医生)的真诚和坦率,对我可能的存活期做了不大乐观的评估;2、主张手术治疗的专家中也有不止一位认为,我已年届七十,体内细胞新陈代谢缓慢,故癌细胞也不如年轻患者那样快地疯长。

    我认真听取了从专家们那里反馈回来的意见,除心存感激之外也觉得其中似乎不无矛盾:既然老年人的癌细胞发展可能相对缓慢,则何必冒险尽快手术?周边太多的病例,使我不愿意也不甘心主动去挨上一刀,把当时并没有明显生病感觉的自己变成病人。于是,几经周折,另辟蹊径,转赴沪上裕民大夫处求医,在“癌症只是慢性病”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期的“零毒化疗”,至去年10月和今年2月,两次复查,肺部肿块呈现缩小之势,CEA指标虽尚偏高,但CA199指标已由确诊时的163.8,下降到35.49和24.03,亦即保持在了正常值之下。文中所说如今的我“会照开、研究照搞、博士照带,烟照抽(量大减)”,“活的有滋有味”的现状。目前一位海外学者来访,见面不胜惊讶:“我预想你已是面黄肌瘦,头发稀疏了,没想到还是体态如旧,浑身活力。”

    裕民教授说我“坚信癌症只是慢性病”,其实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我之所以避开了很多患者走过的那种西医治疗不理想才求助于中医的弯路,一开始很有点“赌一把”的劲头---不是怕死,怕的是变成不死不活的累赘。生是乐趣,死亦解脱,“好死不如赖活着”为我所不取。开始求医时想法就是这么简单。直到在中医治疗的展开过程中才逐渐体味,特别是和裕民教授之间多次的医患交流,不仅论病,也论医学与哲学,才逐渐确立与膺服这一“更接近于癌症本质特点”的理念。据我一个外行的体会,裕民教授大作中反映癌变特质的理念,至少有三个内涵:本源性、整体性和渐进性。

    所谓本源性或称“内源性”是指癌症发源于人体自身的细胞分化异常和发育障碍。(参见何著《癌症只是慢性病·前言》)人类(特别是生活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人群),可能有相当多的人是带有癌细胞存在与活动的本体,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诸如环境、体制、生活习性等),这类不良细胞才能得以积累、生发和表达。换言之,如同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源于内部矛盾一样,癌变也是人体内部矛盾新陈代谢发展变化的一种表现。内因是矛盾变异的本源、诱因,外因是癌变得以发生的条件。因此,由人体外部进入内部,从本源着手的防与治,应该是反映癌变特质并指导癌症治疗的新视点---符合事物自身发展规律和反映唯物辩证法的视点。

    对癌症本源性的认识逻辑地通向对其整体性认识。何著上明确地将癌症界定为一种“以局部表现为主的全身性疾病”(该书p25),或者说是整体性疾病(细胞分化异常)在人体局部的集中生发。割一处、烧一处不能疗全身。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思维是,鉴于对癌症内源性的认知,进而对其做整体的把握和辨证治疗,或曰治本为主,标本兼治。

    目前,我按医嘱日服埃克信数次,兼服辨证汤剂。据我外行的体会前者似以控制癌细胞的活动、改善症状(简单化的说法是治邪)为主,后者则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地以增强患者的整体性免疫力为标。这一辩证的、稳健的、个性化的治疗增强了人体的免疫力,反过来又使患者获得了抵制癌细胞发展的活力。(当然这只是一种简单化的两分法,不能反映医家对两种治疗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的精确评估)。结果,是我的健康状况逐渐改善:不仅直接反映癌变的剧咳得到根本性的好转,而且多年困扰自己的胃炎缓解了,排便通畅了,血压正常了,就连一直影响睡眠的心脏区域神经官能症也似乎消淡了。生命贵在质量,只要活得扎实,不必在乎那个处于被控制过程中的肿块。抑制乃至清除肿瘤是一个长过程,或者说治癌具有渐进性的特征。如果讲话直白一些,癌症患者可能获得抑制它的活力,但未必都有清除它的幸运。时下,恐怕没有那一位医家敢于夸下能彻底治愈心脏病、糖尿病或高血压的海口,何况癌症更为复杂和顽强。治疗慢性病的真谛是让患者尽可能自如的带病生活---过一种叫高质量的生活,而并非企望对其病变做所谓的“手到根除”。时下“带癌生存”的提法似乎有点惊世骇俗,因为这是一个经历了多次防治曲折才发明的新理念。但如今大概没有什么人会对“带高血压生存”、“带心脏病生存”感到新奇,则是因为这已经成为了医学常识。其实,带着这样或那样的慢性病生存乃是处于对慢性病本质的科学把握。

    裕民教授在他的大作中多次对癌变做过生动的比喻:“坏孩子”、可以调教的“问题孩子”等等。这些比喻既生动贴切也能鼓起病人抗癌的信心。笔者不才,也有一比:癌细胞有点象游动在人体海洋之中并相对集结在一处的小鲨鱼。对付混迹在大批好鱼(正常细胞)中的这一小撮施放深水炸弹(程式化动刀子、放、化疗)务必谨慎,这种打法会将大批好鱼毒死、炸翻、炸死,而这一小撮坏鱼中总有几条会溜之大吉;放了炸弹再投食补养好鱼(什么营养好就给病人吃什么)也不保险,因为溜走的小鲨鱼又会游回来大口吞食,反而被养肥壮大了。这可能就是程式化治癌的两难。

    一个比较理想的应对办法是,构建一种贯彻于治疗始终的、比较温和的治疗手段(见何著博文),或者说,建立一道“防鲨网”,将这一小撮坏鱼圈起来,控制其活动范围和缓解其冲击能量,进而使其弱化或休眠。只要这一小撮不过于犯上作乱,割一块瓦岗寨让它们自封为王又何妨?慢性病切忌急郎中。构建防鲨网式的保守治疗或稳健有度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应该是符合治疗慢性病规律的新思想。

    古人云: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指的是精神变物质:一种理念、点子、言论的好与坏,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对于人也是如此。“杯弓蛇影”吓死人,说穿了也就救了人。裕民教授及其团队多次强调面对癌症应有长存警惕又坦然面对的心态,这种心态与药物的治疗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我被医家正式宣判之时,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是:人生在世,大约有时未免是要得癌症的。此念一出,马上想到这不过是从阿Q那里偷来的版本: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于是哑然失笑。所谓“精神胜利”,是被人们看作国民性一大弱点的,但似乎也要具体分析:阿Q式的逃避现实的“精神胜利”固然不可取,但在面对现实,特别是面对困境时先搞一点“精神胜利”,至少比“精神失败”、“精神崩溃”要好。临危不惊,才能冷静应对。在我逐渐接收并坚信“癌症只是慢性病”的理念之后,上述的“精神胜利”,也就转型为一种由科学精神规范的健康心态:

    这一心态要求患者如实地、辨证地看待癌变指标。有两个指标:一是病变指标,如CT、血液检查的指标等。二是体态指标,即患者对病变的自我身心感受。第二指标重于第一指标。一种慢性病,其病变指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或顺向或逆向地发生曲线变化,应该是正常现象。重要的是我们对这一现象的身心感受和在很大程度上由这种感受所决定的生活质量。只关注第一指标的顺逆变化,随之忽喜忽忧,忽而如泡温泉,忽而如堕冰窖。这日子就没法过了。我的态度是:

    1、“既来之,即安之”。平静接受癌变的现实,严格遵守医嘱服药治疗,并以此为契机,调适生活方式,改善饮食习惯,加强体能锻炼。(顺便说一句,312经络锻炼法颇好)换言之,将生病作为一种更为良性的生活方式的起点。2、“移身不移形”,基本上不变动原有的工作轨道。坦然将病症公示于相关的同事和学生,不是博取同情,而是要继续融进我毕生为之努力的学术群体之中,在这个团结、向上的群体里同忧同乐,获取健康的感受、分享愉悦的氛围。3、“率性天然”。或者说是“增悦”(何著    P258)工作之余,也有天伦之乐,也有挚友小聚,也有名山问茶。相信明天和今天一样,能看到初升的太阳。

    话说回来,癌症毕竟是一种严重、复杂的慢性病。人类从治癌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还有一个过程。我第一次和裕民教授见面时,就讲了我的医患观:“医人自有割股之心,患者莫存非分之想。”所谓“非分之想”就是不把治癌看成持久战,而想要灵丹妙药、一蹴而就。防癌治癌需要医患双方长期的心灵相通的合作,各自做出自己的努力。可喜的是,癌病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病的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思维与应对方式,业已在越来越多的医家与病人中逐渐形成共识。可以说,多年来的误区开始突破,全新的思维正在开通,正确的方向逐渐明晰。


    远离癌症
    三十多年前有一位服务于公卖局台北啤酒厂的张先生,参加该啤酒厂选派技术人员到国外深造的考试,以优异的成绩及格。但在出国前经某公立医院体检发现,罹患有像孩拳头大小的肺部肿瘤,因而不能出国。

    张先生失望之余,一直怀疑诊断有误;于是再到另一家医院检查,结果还是证实原来的诊断并无错误。当时年轻力壮的张先生得到这样的绝症,在人生绝望之余,多次打电话给当时任职台东县政府黄顺兴县长机要秘书的魏姓同学。

    魏姓同学便利用星期日赶到台北和张先生见面,张先生向魏同学详述相关绝望的详情和悲观感受,并请魏同学协助其料理后事,恰逢魏同学与前任马偕医院的院长(1949-55 ,专精于癌症临床研究)吕革令博士系知交好友。当即建议前往访求吕博士医治,起初张先生说不愿再看医生,以免徒增伤悲;但魏同学说先前已以电话请教过吕博士并安排好时间,张先生只好偕同前往吕博士住处造访。吕博士和张先生见面就说:魏先生是我的好友,介绍你和我认识是我们缘份,感谢上帝赐给我们这个机会;我请教你:『癌为什幺叫绝症,你可知道吗?』张先生和魏先生都不知道如何作答。

    吕博士又说:「人类医治癌症到目前为止只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消灭病源,第二条路是增加抵抗力。但很奇怪的是,癌无论用钴60还是其它药物去消灭癌细胞,可是癌细胞还没被消灭,好的细胞却先被杀死。无论用什幺营养、补药,好的细胞还未吸收,癌细胞却先吸收,让癌长得更快;因此可说上述两条路都行不通、所以叫绝症。」

    吕博士又说:人类的聪明连登陆月球也都已经成功,但为什幺没有人去怀疑上述两条治癌的路是在钻牛角尖,另外找第三条路?感谢上帝赐给我以往在马偕医院做癌症方面的临床实验,并得院内各部同仁协助的机会,我发现癌症病人血液检查的结果百分之百都是酸性反应。长期素食、且生活接近然的佛寺僧尼,由于体质都偏属优质弱碱性,所以尚没有发现罹患癌症的病例。因此我大胆的断定在弱碱性体质的状态下,癌细胞是无法生长、甚至是无法生存的。张先生我建议你从现在起少吃酸性的荤食类,多吃碱性食物,另外可吃绿藻和带壳菱角汤,改变你的体质,并励行接近自然的良好生活规律;如果五年内不死、你就没问题了,愿上帝祝福你。

    张先生依照吕博士的建议,认真改变吃的习惯,每天又吃绿藻、喝菱角汤,乐观加上每天适当的运动,一年后再到同一公立医院检查结果,发现肿瘤不但没有长大、反而已呈现萎缩状态,遂令医院检查人员惊为奇迹,五年后竟完全处于萎缩、至近于消失状态。

    经过了将近四十年岁月,现在张先生的健康情况完全正常,生活起居甚为愉快。继张先生之后,有位前台东省立医院总务课长陈添寿先生,同样得到肺癌;魏先生得知后将张先生的经过转告陈添寿先生,陈先生乃依照吕博士的建议进行改变体质,结果与张先生同样,肺癌消失。

    那时吕博士全家已移民美国,事后吕博士回来台湾再与魏先生见面时,魏先生将张先生和陈先生的经过告诉吕博士,并提议由他们俩位亲自向吕博士陈述,请吕博士发表其改变体质之自疗成果报告。吕博士谦虚地回答说:我年事已大,且没有临床纪录不能做为成果。请魏先生转告亲友,如果友人认同的话,请他们继续做体验并广为宣导........。

    关心自己也要关心别人,85﹪癌症病患属于酸性体质。健康人的血液是呈弱碱性的,大约是PH7.35~7.45左右。婴儿也是属于弱碱性的体质。成长期的成人有体质酸化的现象。根据一项六百位癌症病人体液分布的研究,显示85﹪癌症病患属于酸性体质。因此,如何使体质维持在弱碱性就是远离癌病的第一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