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学明长篇散文《娘》反响系列

 renweiz 2012-03-09

彭学明《娘》的反响和评论之一:

对人性私处的强悍直视

我近8万字的长篇纪实散文《娘》刊出后,已经引起了读者强烈共鸣和反响,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读者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今陆续刊载有关文朋诗友和素不相识的一些读者文章,以做纪念。我之所以没有转载以前的作品反响和评论,那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转载《娘》的反响和评论,也并完全说《娘》写得十全十美,而是因为对娘的感情,因为我们都拥有共同的娘。在此,向所有喜欢《娘》的读者与朋友致以衷心的谢意!——彭学明

对人性私处的强悍直视

 

从上午开始到晚上十点半,我把我自己献给了对彭学明《娘》的阅读,献给了我们共同的娘。

这是一部情感凝结成的文字,可谓字字血浓,这不是一篇简单的对母亲追忆与怀念的文字,这是一个“儿子”的忏悔录。彭学明在整个描写中没有回避、没有躲藏、没有遮掩,直视了所面临的一切灾难和不幸,直视了灵魂深处最隐秘、最鲜嫩的地方,甚至不惜鲜血淋漓。尤其后半部那么强悍地直视自己人性的私处,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特别对于今天已经戴了很厚的面具和枷锁的我们,这一点,比直视苦难更困难。这样的描写可以让我们真正地接近苦难的意义,可以真正地完成一次心灵的痛苦的蜕变。这样的文字是有力的,这样的灵魂是勇敢的,这样的品格是晶莹的。没有来自灵魂深处的滴血忏悔,是难以以这样的文字的力量靠近苦难和靠近苦难的经历者——我们自己的。“娘”这个最简单的词汇,这个最干净最不需要修饰的词汇,这个常常挂在嘴边的词汇,在这样的面对和勇气里被我们嵌入到我们灵魂和骨血的最深处。文章在开篇之初还比较讲究文章的章法、语言、布局、结构、意绪。但随着描写的深入,文字的铅华逐渐变成骨头般的理性,写作者的真身开始原形毕露。这是疼痛的结果,这是情浓至深的结果,“文章”走远,苦难如河床般袒露。面对这样的描写与记录,“美文”也已经不再重要,苦难本身的文本比任何修饰更有力量,灵魂与忏悔的力量构成了这篇文章的潜在文本。有时候,人性的真实并不美丽,它会撕裂我们很多固有的东西,但没有人性的真实就很难达到人性的大美。这是一个艰难的考验与选择。彭学明在这篇文字里一直在努力实现这样的到达。

作为和彭学明年龄接近的同代人,我在内心深处经历着和彭学明一样的挣扎与拷问。这是一个多么真实的娘,这是一个多么坚韧的伟大女性,而它的伟大却是由那个时代的苦难的因素构筑而成。我们为什么要让身型单薄的娘去做这样的承担?这是我们的时代和历史应该追问与反省的。说实话,我的整个阅读并没有流下一次眼泪,因为苦难挤压了我的心。我个人的经历与彭学明的描写有很多同质化的东西,我也生活在一样有着苦难的家庭,我的成长的经历也一样承受着艰辛和歧视,并因此人格扭曲。最近刚刚出版的《十月》第六期发表了我25年前写的一个中篇小说《归乡者》,里面也基本是以我成长的家庭背景为题材,我们的童年里隐藏着令我们疼痛的历史,那是我们轻轻一碰就会剧痛的东西。“九月怀胎在娘身,娘笨死来儿奔生”,这样的宿命,决定了很多人生难以回避的命题。

(陈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全委委员。山东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作品百万字。作品曾被《新华文摘》《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青年文摘》《小说选刊》等转载推荐。多篇作品被散文年鉴和年选收入。出版散文集三部《祖父是一粒粮食》《大地上的河流》《大地的语言》)。

彭学明《娘》 反响评论之二:

千万别嫁湘西男人

彭学明

这是一个叫“iBelieve_我相信”的网友针对我的长篇纪实散文《娘》写的几条微博。首先,我要真心感谢这位网友对《娘》的关注和抬爱。在其宝贵的时间里,能够一口气读完8万字的作品,并且写出感受,我心里充满了感激和感动。遗憾的是,该网友在读完作品后,除了对《娘》高度赞赏外,居然在我的微博上留言:湘西男人可恶,嫁人千万别嫁湘西男人!

这样的结论让我始料未及!

我不能不让对《娘》再读一遍,看是否有对湘西男人的误写,以致造成了该网友的误读。看后,还真没有自贬湘西男人的地方。于是,我给她的微博留言:你对湘西男人还不了解啊。湘西男人除了我,都是好男人。并且,我回加了对她的关注。能够坦率说真话的人,是值得关注和敬重的。

现在,我把该网友的微博摘抄如下,请湘西男人务必不要谩骂该网友,应该拿出湘西男人特有的胸怀来,证明我们湘西男人是最优秀的男人!要天下所有的好女人都嫁给湘西男人!

我想,湘西男人的好坏,湘西女人最有发言权。

期待2012年元月份全国书市时,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娘》准时登场,以便更多的读者能够读到、发言和指正。

以下是 “iBelieve_我相信”这位网友写的微博:

一口气看完了彭学明的《娘》,看得我眼泪稀里哗啦的……如此苦难的人生,如此坚强的女人,如此伟大的母亲……他的悔恨和疼痛是发自肺腑的和着血泪的,但那不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在他母亲生命的最后十年,在他的事业步步向巅峰迈进的十年,他是把母亲供养在身边的,他是成功的儿子,但不是好儿子。

他给母亲荣耀,给母亲金钱,给母亲安稳而体面的生活,但是他有永世不可弥补的遗憾。他爱,但不懂得如何爱。比起母亲,他更爱自己的尊严和脸面。他可曾拉起母亲的手,与母亲拉家常?他可曾打来一盆洗脚水,为母亲洗脚?他没有,我们绝大多数做儿女的都没有。。。而做母亲的,其实真的只需要这么多。。。

可是谁又没有遗憾?我奶奶去世前两个月,我去向她道别。她在床上呻吟着。怕她听不清,我大声问她想吃什么,要不要钱花?可是一个瘫痪在床多年的88岁老人,要钱做什么?除了一颗皮蛋,她还能想出什么不曾品尝过的人间美味?我只无助地站那里,听着她呻吟,看着她颤抖的手摸索着,叹息,然后离去。。。

两个月后奶奶去世了。我从此也有了一份永远无法释怀的悲痛和悔恨。为什么当我看着她颤抖的手时,我没有伸手去握住她?我曾扶着我的小脚奶奶越过无数沟槛儿,陪她晒过无数次太阳,听她讲过无数次的故事,却从不曾握过她的手。我那守寡整整半个世纪的奶奶,没有女儿的奶奶,是多么渴望肌肤相亲的温暖!

当我们还是孩童时,父母亲吻我们,搂抱呵护我们,我们长大后,谁又曾以同样的方式回报过父母的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敛和克制是近乎残酷的,我们不说“我爱你”,我们甚至不用温暖的抚摸和拥抱来表达“我爱你”。要知道,我其实多么爱我的奶奶。可是,她不知道……

我有几点体会:1湘西其实没那么美,被作者的社会主义范文美化了。2娘比作者写的更坚强更伟大,8万字说一生太仓促了。3群体像狼,欺侮人时喜欢蜂涌而上,斗富欺穷。4精英多出自地富和少数赤贫的家庭,欺人者最终泯然众人矣。4恶人中总有一两个有良心的好人,而正是这一两个好人给了苦难者希望。

还有,湘西的山水是美的,人却并不都是美的。民风是质朴的,也是恶俗的。男孩是宝,女孩是草,母亲吃苦耐劳,父亲好吃懒做,女人坚韧顽强,男人暴戾专横。所以,嫁人千万别嫁湘西男人。

彭学明长篇散文《娘》反响之三:

彭学明的《娘》属于中国

按:著名文学批评家牛学智是宁夏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在《文学评论》、《小说评论》、《南方文坛》、《文艺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万字。承蒙错爱,给我发来了这篇评论。贴在这里,先睹为快。

彭学明的《娘》属于中国

牛学智

彭学明这个人,他本身就很耐人寻味。

20096月中旬的时候宁夏这边有个文学研讨会,他、李建军还有白烨三位来了。会后去了固原市境内的名胜火石寨,还去了张承志当年写《心灵史》时蛰居两年零六个月的西吉县沙沟乡马姓人家。在火石寨的山顶上,李、白二位老师显得很沉默,若有所思。彭学明一路不停地在说话,路上的沉默于是变得多少有些灵动,这种氛围事后想反而更符合这座山的气质:不浮不躁、不张不扬,笃笃实实、孤孤立立。

下山时,彭学明讲了个笑话我至今还记着,但是这笑话不好照录。大概说的是孩子听到乡下说的一些粗痞话后回来请教父亲。父亲不好回答,却又拗不过孩子,就用一些比较文雅的器官来代替粗痞话中粗俗的器官,给孩子解释。结果,父亲自作自受,在一次饭桌上,孩子的鼻子上粘了一粒米饭,孩子友善地给父亲指出时,把父亲教给孩子的器官用语全部生动地用在了父亲身上。这个妙趣横生的黑色幽默,让大家笑得喘不过气。我就想,彭学明是个快乐的人。

后来,我们又到了沙沟,大家都困了,坐在沙沟乡的小街边等待主人的到来,彭学明似乎没觉得疲倦,跑去小摊点买了半塑料袋子炒豌豆,返回时豌豆袋子破了,他边抓着吃边请大家吃:“吃吧,这是我小时候喜欢吃的。吃豌豆屁多,不怕放屁就吃。”豌豆滚落土路,一跳一跳的像收圈时小羊羔撒出的羊粪蛋,极土又极亲切。看着彭学明吃炒豌豆的样子,我又想,彭学明是个没忘本的人。

读了彭学明的《娘》,我才知道,这个快乐的彭学明其实是个满身伤痕、满心悲怆的人。

《娘》全面接通的地气与文气,让我感到无比的心酸和感动。

当然,写母亲的文章那就多了,有很早便进入教材的,有还继续散见于各报刊杂志,准备或即将以文学的名义收获天下儿女感激眼泪的。《娘》在感激、感恩、感谢、感动上有那个震撼力吗?太有了。可是,我读《娘》给我的最致命触及是对于母亲,我从此无话可说。我敢肯定,彭学明笔下的娘,是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独一无二的母亲形象,可以感动世界上每一位长着良心的人!

是真实性吗?肯定是。作家从三岁母亲背着去找早已离异了的父亲家云的“打狗”,再到学有所成、返回生身父亲的村镇想要分田地的“尴尬”。中间这二十多年里,母亲如何拣“缮粮”,如何因丢社会主义的脸而当作“嫌疑犯”被抓,“我”多次遭继父儿子——我的哥哥一伙小孩暗算、毒打,母亲的“护短”,一直到进城十多年中母亲舍不得放弃田地、舍不得住院看病,以及怎样偷着摆地摊贴补家用,最后终于倒在被我挟持输液的病床上,等等。我读彭学明的《娘》,那实在不是眼睛的读,是一个自我跟另一个自我的打架。我的娘何尝不是这样?而我到现在为止还要抽出很多精力与自己的孩子、妻子较劲,看起来在莫名其妙发火,实际上是提早从理论上铺垫城里的家,一旦母亲父亲来了,总不至于让老人家觉得尴尬。虽然嘴上说老家的香油、小米城里真的不需要了,可是母亲父亲似乎更能了解我,他们只要来我这里,这些土特产一样也不少。看着妻子高兴的表情,我心底里的滋味其实并不是得意,那是说不出口的难言——祖宗三代以上在城市的,肯定没有我和彭学明这类人的隐衷。土根太大,血液里早都是底层者的痛与爱,又由于是土根,是泥腿子,我们也就永远处在精神上的边缘状态。

是厚重的历史阴影吗?也肯定是。《娘》并不单是彭学明的文学创作,它实在是“我们”或“他们”的一部生命履历。《娘》中的“娘”的生命过程,生命印痕,精神创伤,将是一个社会学意义的划界。《娘》之后,所有的中国城市娘都将是另一面孔,所有的中国农村娘也都将是另一形象。对于《娘》之后的中国城市娘,目前情况来看,差不多只会围绕在晚年这个特殊年龄段做幸福、孤单、寂寞的文章。这些娘不再身背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物质匮乏的重负,也不再书写铁肩担道义的符号意义。他们能传递出来的——允许他们传达的是儿女能否常回家看看的小亏欠,自己能否有个老伴的小郁闷,以及能否衡量社会普遍幸福感的指数代言人。而对于《娘》之后的中国农村娘,从“底层文学”中粗略看,最为突出的恐怕只有两类。一类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奔向城市街头,她们为了孩子在城里上学,抛弃土地出入在租住的平房,她们为了个人GDP的增长,歇脚在工地的临时帐篷;另一类是“空巢老人”,她们的过去被一笔勾销,她们的将来被简单地附丽到“在路上”的年轻人身上。看起来无处不在写娘,其实娘真正的历史规定性已经消解,那么,娘身上、心灵上的烙印—— 一种具体的历史性被迫终结了。

所以,我读《娘》泪眼婆娑而又对娘无话可说,除了《娘》的真实性、历史厚重感以外,之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无语”状态,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对娘的叙述是否太多了?以致于娘不再是我们的娘,娘反而成了我们消费的对象,成了我们试探未知空间的一个轻巧的实验品?

这一角度,彭学明的长篇纪实散文《娘》,那个已经从学明笔下出走,带着一身的疾病、眼里噙满疼痛泪水的老人,最后她老人家的确“城市化”了,但她究竟是怎么“化”掉的?感染之余,感动之余,感恩之余,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持续追问她老人家给我们这些还苟活着的晚辈遗留下来的问题?我们还有多大能耐叙述它?

“都说有一种能够飞翔的无脚鸟,因为没有脚,无脚鸟无处停靠,不能歇息,只能一直不停的在空中飞。无脚鸟一辈子只能落地一次,那就是死的时候。但无脚鸟却从没忧伤哭泣,而是轻盈歌唱;从没停靠歇息,而是不停飞翔。无脚鸟之所以不停的飞,是因为无脚鸟的心中有一个美好的天堂,它要拼其一生,寻找美好的天堂;无脚鸟之所以不肯歇息,是因为无脚鸟的心中还有一轮光明的太阳,它要拼其一生,飞向光明的太阳。所以,无脚鸟又叫天堂鸟和太阳鸟。娘,就是那只飞了一辈子都没有停歇、无处停歇,也不肯停歇的无脚鸟。娘心中的天堂和太阳就是儿女们的幸福和安康。娘穿过一生的风雨和辛劳,把儿女带到风平浪静的港湾,让儿女得到幸福安康后,精疲力竭,嘎然而逝了。”

这是彭学明眼里娘的终极形象。娘就是“无脚鸟”,这是谁也不愿承认但谁无法不相信的谶语。彭学明这段充满深情的叙述充满着对这个谶语的解构,但他也似乎未曾从文学中获得释解。这时候,我想到了学明的老乡——文学大家沈从文先生,沈从文的文学世界有着太丰富的悲凉,这个悲凉一直是研究者的一个心结。就我而言,《边城》中那个不太起眼的“虎耳草”最使人揪心。在我心中,这个草不只是长在湘西悬崖上,它也像彭学明《娘》中的无脚鸟一样,属于作家无法排遣的消愁之物。有无脚鸟,娘的话题就不可能完结;有虎耳草,翠翠的事情在翠翠的后来者那里也就不能说是完成。

彭学明用了“都说”来叙写无脚鸟,它的担当者显然是所有人称;沈从文明确无误地要翠翠来看见并采摘虎耳草,它的叙说者是具体的人。无脚鸟飞行天空,没有停歇、无处停歇、也不肯停歇;虎耳草寄身险要,少有人能采、也没有人能真正采得到。无脚鸟悲怆、高傲;虎耳草鲜嫩、可爱。但两物都有共同点:它们都属于中国的湘西,湘西的农村,农村的妇女。

彭学明及其《娘》的真正耐人寻味之处也许就在这里。

彭学明《娘》反响之四:

“不孝子”怎当全国人大代表

下面这篇文章是我昨晚搜索读者对拙作《娘》的反映时搜索到的。该文章写于2011124日,已经有一些日子了,而且是其博客的开篇文字。快一个月了也没有更新。看样子,这位名叫cherry的网友,是因为读《娘》的愤怒而有感而发。当我2011年的最后一天,看到这篇对《娘》的评论和对我的愤怒时,心里产生了强烈的自责。是啊,我的确是一个不孝之子,我有什么资格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一个对娘大逆不道的人,有什么资格谈国事议国事?有什么资格为百姓立言,为人民请命,为国家参政议政?

人到中年,细细想来,我其实从小就是一个问题少年,之后是问题青年。尽管我从小就年年都是三好学生,甚至是三好标兵,尽管我一直被社会上公认为品学兼优、德才兼备,也掩盖不了我回到家中时的心理疾病!父母的离异和我在村里从小遭遇的冷眼、歧视,使得我心理严重残疾,再阳光的心理,一回到家里就会阴云密布,黑云欲摧。我是那样的恨我从没见过面的父亲,是那样的怨我含辛茹苦养育我的母亲,我一直都在与一个看得见的“敌人”——母亲战斗,与一个看不见的“敌人——父亲战斗。战斗到母亲去世后,我终于明白我曾经是一个不孝之子,是一个心理残疾的病人。我只有越真实地写出自我,袒露自我,解剖自我,才越对得起我的母亲。我用我的真实,我用我的忏悔,我用我的血泪,所呼唤表达的是:天下所有做孩子的人,千万要好好地孝敬父母,珍惜父母,别像我一样,等到父母去世才明白,悔之晚也!同时也呼唤天下的父母不要轻易离婚,离婚是孩子一生的痛和阴影!

感谢这位名叫cherry的网友的真诚,我盼望您看到我上述这些话后跟我联系。您的质问和心痛代表了一部分读者的心声。因为,好几个读者曾经这么问过我:你年轻的时候怎么能够这样对待你母亲?著名作家和编辑家、我尊敬的张守仁老师在打电话高度表扬了作品《娘》时,就曾经这样痛心疾首地说过:学明啊,我心痛啊!我好想打你一顿!

是啊,谁能替我母亲打我一顿?

下面是读者cherry网友的文章。

不孝子  怎当全国人大代表

读完了彭学明的《娘》(《美文》杂志编号-I267 M8142011年第十一期和第十二期上登载),内心被深深的震撼了,唉,孩子真的是母亲前世欠下的孽债啊,今生是来折磨母亲来讨债的!如果可以,我宁愿相信这只是一个虚构出来的人物,作者的“娘”太苦了,命运太坎坷了,她是世上最伟大也是最具苦难的母亲。她是所有母亲的缩影——坚韧、顽强、博大、无私、善良、宽容、勤劳、质朴、勇敢、真诚、真实······

她一生中为了孩子经历了四次婚姻,只要能养活自己的孩子,她二话不说就答应的自己的亲事,在农村下堂的女人(即离过婚的女人)是被人瞧不起的,受人欺负的。她自己在被人欺负时忍气吞声,可是当“我”被人欺负时,与继父打架,与任何欺负“我”的人打架,当瘦弱的她为了维护“我”与一家人打架时,即使到最后她被打得奄奄一息,她说:“为了我儿,他有十家,我也得打!”······当可怜的她意识到自己救不了孩子,成不了孩子的靠山时,她选择了死亡,她想,她一死,孩子就能成为党和政府的孩子。被救活后,她为了“我”和妹妹能读书,选择了与继父离婚。她独自抚养孩子,为了拿到更多的工分,她什么重活苦活都抢着干,犁田耙地,甚至在雷雨中犁田,在冰天雪地里割牛草,以至晕倒在雪地里奄奄一息,被善良的地主婶娘用绳子拉过几座山地拉回家,终于她被救活了,却瘫痪了,后来一个民间草医的草药使母亲重新站了起来,只能拄着双拐如蚁爬行,可是为了孩子的生活与读书,她拄着双拐、挪动半身不遂的病体去缮粮(即拾获秋收时田地里掉落的粮食),就这样缮了两年的粮,度过了她一生中最黑暗最艰辛的日子,直至痊愈。操劳过度的她在后来的岁月里,相继被类风湿、肺气肿、哮喘、肺心病缠上,不得安生。而她为了给儿女起新屋,她从不去诊所拿药,强忍着疼痛,实在受不了时就拿柴火头烫腿烫手,以痛治痛。我不知道她需要多强的意志怎样的顽强才能把冒着青烟的柴火头烫向皮肉······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娘为“我”操尽心肝,尝遍万苦,“我”不但没有体恤她,没有为她分担生活的重负,没有关心体贴她一下,反而埋怨她把“我”生在穷苦的家庭,厌倦这个家,不愿回家,不愿见到她,即便见到了也不愿跟她讲话,动不动就对她大发雷霆,一连6年,“我”都留在学校的护校队过年,“我”的冷漠与粗暴是插在她身上的一把尖刀。因为多年不回家,又在她的刻意隐瞒下,“我”连她瘫痪了一年多都不知道。当她被误作为流窜犯抓起来时,“我”恨她丢脸,厉声呵斥她。当“我”在城市扎根后,虽把她接到了城里,直到她去世,整整十年,“我”都没有好好跟她聊过一次天,从没站在她的角度思考问题,总以自己的处事原则去强迫她的处事原则,使她在城市里孤苦寂寞,甚至因为一些事情产生了赶她出门的想法······

其实啊,世上的母亲都具有最强的韧性,无论多苦的生活,她还是会在闲暇时唱几首山歌,她说:再苦的人生都要唱歌,再苦的人生也都有歌。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心里始终存有善良与感恩之心,在“我”考到大学时挨家挨户的答谢所有曾经帮过家里的人,到城里后也常常把买菜的钱给了乞丐······

第一遍看这篇文章时,我实在是对文中的“我”(即作者)感到愤怒,如此不孝之人有什么资格当全国人大代表?为这位可怜可敬的母亲感到痛心,好几次都不忍心再看下去。后来又反复的翻了很多遍这篇文章,又发现其实作者对母亲还是充满了爱与感激的,如果不爱,他就不会在母亲生病时那么着急那么心疼;如果不爱,他就不会在同学侮辱他母亲时痛打同学一顿;如果不爱,他就不会放弃回到生父故乡而选择留在母亲身边;如果不爱,他就不会走到哪就把母亲带到哪······可是我不明白的是作者为什么选择了如此尖锐残忍的方式去爱自己的母亲?难道真的是爱之越深恨之越切吗?难道真的是伤害最深的人往往是自己最亲的人吗?为什么对我们最好的人往往是我们最不能原谅的人?而那些对我们最不好的人却往往是我们最能原谅的人?为什么人总要到失去了才会珍惜?为什么要等到人死了才来忏悔?这些问题作者也无法回答。

彭学明《娘》反响之五:

五位茅盾文学奖得主为啥联袂推荐《娘》

湖南文艺出版社在出版《娘》时,找了陈忠实、贾平凹、阿来、张炜和刘震云几位文坛巨匠先看了《娘》,然后请他们写了推荐语。他们都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是一呼百应的伟大作家,本以为让他们对此书评价并写推荐语是极端为难的事,没想到都非常乐意的写了推荐语,并且评价很高。非常感谢!铭记在心!在文学的路上,有他们这些亦师亦友的文坛巨匠抬爱,当更加努力。以下是他们推荐的理由。

在这里只有一位母亲平凡而又顽强的爱,在她面前,所有的伟大与永恒都黯然失色。这位从历史和现实中悄然走来的娘,是所有中国母亲的代表。不但会感动文坛,也会感动中国。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陈忠实

作品真实反映了上个世纪一个湘西女人的艰辛生活和一个儿子的真切情感。一个湘西女人坚韧博大的品质,一个儿子痛彻心扉的追悔,一幅湘西多彩美丽的画卷,都扑面而来,直抵人心,充满了精神的张力和艺术的震撼。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贾平凹

一种久违的悲伤与敬畏——人性中最无私的那一部分和人性中最隐秘的那一部分,都在作品里裸露出来,悲怆难忘。大山深处无声埋葬的逝者,日常生活无处不在的过失,无不在一次次回想中肃然动容,让人思索。向《娘》和所有中国母亲深深致敬!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阿来

这是一曲献给母亲的赞歌与哀歌。一道道铺满辛酸的生活沟坎,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日常细节,刻绘成既贫穷卑微又伟大高尚、既弱小平凡又强悍坚韧的雕像。审省与追悔,思吟和婉唱,忏悔痛彻心底,愧疚无边无际……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张炜

《娘》是一部令人感动的作品,比感动更重要的是忏悔。这本来自灵魂深处的忏悔录,不仅有作者对娘的忏悔,更有作者对生活的忏悔,对自己的忏悔。如今,当大家都在作品里和生活中装饰和伪饰自己时,这种解剖灵魂、撕开自己的忏悔,尤为可贵。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刘震云

彭学明《娘》反响之六:

每天给学生读《娘》的陈老师您在哪

彭学明

一朋友打来电话,说在网上看到一组学生写的评《娘》的文章——听陈老师读《娘》,非常让人意外和感动!朋友说,这一组文章的出现,也许比那些名家大家的评论更有意义,应该珍藏起来。朋友说,看样子,写这组文章的是一群六年级的小学生,你的《娘》能够植根小学生心中,让小学生从小知道感恩娘,铭记娘,报答娘,功德无量。于是我顺着朋友的指引,在百度上搜索到了这一组学生的文章。

这个网页叫竹园居,从网上新闻看,好像是浙江绍兴钱清镇某一个学校的主页。因为网页没有说明是哪主办,我也不知道是哪所具体学校,那个每天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读15分钟《娘》的老师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是男是女,但从学生的作文来看,学生们每天最盼望和高兴的事,就是陈老师给他们读《娘》。

尊敬的陈老师,我非常感谢您喜欢我的文字,喜欢《娘》,并把《娘》每天读给学生。我也感谢那些天真无邪,心灵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学生。我盼望您看到我的这篇文字。我期望得到您的联系方式。很想知道您为什么每天给学生读《娘》。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前去看望您和您的学生们。时值春节,您和您的学生都放假了,我在遥远的北京祝福您和您的学生吉祥如意,祝福你们的父母幸福安康!

以下是竹园居网页上的文章。

听陈老师读《娘》

核心提示:《娘》是著名作家彭学明发表在贾平凹主编的《美文》杂志上的中篇散文...

(应是长篇散文,《美文》杂志系节选——彭学明注)

 

潘乔栋  (5)  39

因为陈老师有好几节课没有给我们读《娘》这篇文章了,所以我们都很期待让陈老师给我们读《娘》

只要陈老师一来我们班,我们一大堆人冲上去问陈老师有没有带《娘》?给我们读10分钟,陈老师说:“没带,下节课吧。”

在上课时,我们也很期待快一点儿下课,下一节课,陈老师就可以给我们读《娘》了。

过了35分钟,第二节课终于结束了,我们看见陈老师带着一本书来了,我们远看以为是语文书。近看,啊?原来是美文,看来陈老师真的要来给我们读了。

上课了,我们高兴地喊:“上课了,上课了,陈老师给我们读《娘》了。”

陈老师拿出了美文,翻到了《娘》那篇文章,开始读了。

当陈老师讲的陶醉的时候,下课铃响了,陈老师只好说:“接下来怎样,下节课再讲。”我们只好听陈老师的话,去外面休息了。

 

李步远

这几个星期,陈老师几乎每节语文课上都抽出一些时间来读彭学明的《娘》。前几次读,我们也没什么感觉,但陈老师读了一个星期后,我发现,同学们都深深地喜欢上了《娘》这篇文章。

《娘》也确实让我很感动。特别是当读到了妹妹竟然要为了“我”能去补习不上学,还骗我说反正自己也考不上大学。其实,我知道妹妹考得上好大学。听到这里,我非常感动,但继续听下去的时候,我又很为妹妹感到愤怒。文中的我非但没有理会妹妹的好心好意,还说她这样说会让别人看不起自己。真是好当成驴干肺呀。

正好因为好这篇文章很感人,所以只要一有空余时间,就让陈老师为我们读。从此,这也成了我们语文课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时,陈老师没有带,我们还让他回绍兴去拿呢?

陈老师今天下午又读了一些,我很是感动。期待明天早点到来,期待陈老师给我们读《娘》

 

---听陈老师读《娘》有感   

施铁松

最近,语文老师为我们读了一篇散文,名叫《娘》,起初我觉得,不就是一篇散文吗?还不如杨红樱写的校园故事精彩。但听着听着,就使我入迷了,我来到儿子—彭学明身边,看着他和母亲一起来到了这个寨子认那个男人为父亲,之后又到了那个寨子,认那个男人为父亲.......

就这样,彭学明之母有了四次婚姻,而他有同父异母的史弟姐妹五六个,也得他今后的日子增添了许多乐趣,从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彭学明之母这了能让他过上好日子,宁右让自己的名誉扫地,也不让自己的儿子受一点儿苦,可想而知母亲的受子之情是那么深啊!

在彭学明读完初中高考时,却名落孙山,因一分使他性情大变,甚至连最新娘和妹妹也冲她们发脾气。第一次高考落榜了,第二次高考超了整整六十多分,却没有拿到大学录取单,而第三次高考不但考中,还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从中我感受到:人活着不仅要快乐,而且要活着精彩,做自己理想中的事,还要有坚持不懈地精神和毅力,那么人这一辈子就测有白活了。

 

王利洒

最近,我们的语文书里课文都上完了。陈老师就在语文课中抽取一些时间 读美文中的文章《娘》。

上个星期,陈老师已给读完了《娘》的上篇,说这个星期读《娘》的下篇。好不容易等到了星期三上语文课时,了师一来,全班齐声说:“陈老师,赶紧读《娘》。”这时陈老师回了一句:“哎呀,忘记带了!”那我帮你去拿吧陈珂说。陈老师又补上一句:“在绍兴呢!”没办法,只能等待。

终于,我们迎来了今天上午的语文课,这次陈老师终于带来了,陈老师说读十五分钟《娘》,时间到了之后,在大家的央求下,陈老师说,再读五分钟。五分钟这之后,大家央求陈老师接着读,可这回谁也没法求得陈老师了。只得再等下节课了,还好今天下午还有语文课。

 

--听《娘》有感

“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除了周杰伦和孟郊,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歌手与诗人在歌颂与赞美母亲,的确,母亲这个神圣的职业并不是出来,这不,著名作家彭学明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向我们讲述了他的娘。

最令我感动的是作者误解娘是一个小肚鸡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与别人吵得鸡飞蛋打的人时,决定不再见娘,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护校队,不愿回家,可他娘依然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将工分换来的油全给他炒干菜了,而自己却不加油就炒菜,可作者却视而不见,依然对他母亲横眉冷对......听到这里,我不禁满腔怒火,他母亲是为他才与别人吵架,作者不帮娘,还与娘作对,我真想冲上去替他 K作者一顿。当我听到作者因为不愿离开娘而不回故乡与哥哥相聚时,我觉得作者并没有忘了娘对他的好,娘为他所受的苦与难。

 

陆鑫锋

最近几天,陈老师给我们读了一篇散文《娘》。

《娘》这篇散文是作者彭学明写来纪念他母亲的。这篇散文十分感人。陈老师和马萍萍都因为这篇散文哭了。陈老师是读着读着自己就哭了,而马萍萍则是听着听着就哭了。

今天听的是大结局。听完了整篇散文,又听了陈老师对这篇散文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的解释,我慢慢地了解了整篇散文。发现了一点,也有一点疑问。

发现是,彭学明的娘对他十分的好,即使病成那样也,要硬撑着去晒谷,而彭学明却对他娘十分不好,态度极端恶劣,而彭学明他娘却一如既往地待他,从中可以见到彭学明他的宽容与善解人意。

疑问是为何彭学明三次考大学才考进,而且考的是一所默默无名的大学呢?这彭学明可是全县第一的好学生啊,怎么会如此落魄呢,这一点实在令人费解。

但我从中悟出了不少道理,如待人要宽容,对人要诚恳等等人生真谛,我直分推崇《娘》。

感恩

如果要是想学会做人,那么你学会感恩。如果你没有一颗感恩的心,那么你就不是人,也不配当人。

因为语文课上,陈老师为我们读了2011年美文中彭学明写的《娘》,这篇作文十分长,陈老师每节课为我们读一点儿。有几次,陈老师读着读着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走到露头角,不再移动,我们还不知道在干啥呢?陈老师转过身一回,只见眼圈发红,鼻子下面还残留着一些鼻涕。原来,陈老师哭了一场,他肯定也想起了自己母亲。现在想起来,觉得自己十分不懂得感恩娘,当时还笑语陈老师。

娘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拉扯大父亲也一样,可至少没母亲无微不至,有几次还为了几件小事而吵个面红耳赤。我似科从不懂得感恩,总觉得这是娘上辈子欠我的,一定要给我。然而,娘什么都没有欠我的,只有我欠娘的,我欠娘的东西,恐怕我一辈子都还不清。但是,娘是不会让我还的,因为儿是娘身上的一块肉。

“母不嫌儿丑”古话道,其实母亲什么都不会嫌弃儿子。连“退一点风平浪静,忍一时海阔天空”也在这儿起不了作用。

娘,是世上最高贵的职位。

 

----听《娘》有感

这几天,不,应该有几周吧,陈老师上语文课十有八九都是在给我们讲彭学明写的《娘》,《娘》收录在贾平凹主编的美人里内容让我们神魂颠倒,好多同学一上课就吵着要听。如果把我们比喻成饿狼! 《娘》就是美味小羊羔,如果把我们比喻成一百年没吃饭人,《娘》就是满汉全席。因为,《娘》这篇文章实在太好听了,下面让我讲讲大概的意思吧!

彭学明的娘为了他能有个好家,有个好爸爸,有五次婚史,为了他能有钱上学,她和彭学明的妹妹省吃俭用。彭学明成绩好,却两次在高考落网,小时候受到的屈辱加上失利的痛苦,他把气全撒在娘身上,娘没办法,后来他自己良心发现,在第三次高考中,他考上了,终于体会到了娘的苦,娘的累,才发现自己的娘是任何人取代不了的,他知道自己那里的无知,他一定后悔当时那么对待娘。彭学明说他现在一想就能想起以前的事,很想念娘。

彭学明的《娘》让我有了许多许多深刻的体会,我从中再一次体会以了母爱是那么 的伟 大,喜学明的母亲为他付出了很多很多。

我好期待陈老师能再从美文里找一篇给我们读,太好听了。

期 待

丁琦婕

这几个星期,陈老师利用语文课的时间,来给我们读《娘》,到头来读的陈老师自己躲到角落里去哭了,边读 边哭,不过不是声地哭哦!

《娘》是先自贾平凹主编的美文,《娘》的作者彭学明因为父亲的婶娘,而造成作者与父亲骨肉分离,跟着母亲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被人嘲笑,看不起。作者从小就对母亲怀着恨,认为他娘小气等。后来,作者又因考不上大学而脾气变得暴燥。对母亲的怨恨又增加了一点。

每次,陈老师来上语文 课,我们都问他有没有带《娘》,陈老师总会说:“《娘》在绍兴。”因为陈老师自己也在看。

我们都摇了摇头,没有《娘》的语文课总是很无趣。

《娘》成了我们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每天期待着《娘》。

彭学明长篇散文《娘》反响之七:

社会各界三言两语评说《娘》

《娘》的节选本发表后,反响热烈,各界朋友纷纷发来短信或邮件给予鼓励和抬爱。有的朋友是在会议间歇发来的,有的朋友是在凌晨3点发来的,有的朋友甚至激动得打了一个多小时电话谈感受,甚至有远在大洋彼岸的博客朋友发来纸条谈感受和求购书。我以前也有不少作品引起反响,受到欢迎,但像《娘》这样得到社会各界强烈呼应的,还真是第一次。这些朋友有的相识,有的素昧平生,能够如此厚爱《娘》,很是感动。虽然这都是一家之言,甚至抬爱过高,但这是他们的真实感受,照录下来,留着纪念。请各位朋友不必较真。

这两天从湖南文艺出版社不断传来好消息,虽然已是年关,物流不畅,书还未能在全国各地及时上架,但已经有好几个单位集体向出版社汇款购买,人手一册,作为自己和孩子的必读书目。欣慰!希望《娘》能走进更多读者的书架和心灵,知道对娘的感恩和珍惜。

学明兄的《娘》实在是震撼冲击赚了我不少眼泪,震撼冲击来自真实、真情和真诚!

——著名文学批评家少将朱向前

感到天下至文皆情文。优秀的追怀之作,往往具有情往会悲、文来引泣的力量。《娘》是我近年读到的为数不多的“情文”和最感人的散文。去年,我读《巨流河》流了泪,今年,我读《娘》流了泪。能让人流泪的作品,就是有精神、有境界的作品,就是值得用心去读的作品。

—— 文学博士、著名文学批评家  李建军

《黄河文学》首发《娘》时,执行主编闻玉霞就说,她要自费买一些自己主编的杂志送给天下儿女,让儿女们知道“娘”是怎么回事。的确,这部有别所有“娘”的形象、又共通所有“娘”的形象的作品,无论对文学和社会,都意义非凡。它不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娘,也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我们相信,《娘》将在文学界和社会上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此为湖南文艺出版社对《娘》的推荐语)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得主、《黄河文学》主编 著名作家  郭文斌   《散文选刊》之所以破记录选发长达近8万字的长篇散文《娘》,是因为读者的强烈要求,因为伪亲情充斥文坛时、《娘》带给我们强大的真实力量。这部近年来最为质朴、最为饱满、又最为让我们动容和震撼的《娘》,穿越了所有的时间隧道,过滤了所有的精神渣滓和文学渣滓,把人类共生共有的娘和母爱,复杂的亲情和人性,深刻的思考和追问,钉子一样钉我们的心灵上、精神里和骨肉中,留给了当下文坛,树立了散文坐标。(此为湖南文艺出版社对《娘》的推荐语)

——《散文选刊》主编 著名编辑家 葛一敏

这是中国文坛独一无二的“娘”的形象,是中国文坛的形象经典。在这个物欲权欲横流的时代,当我们都丢失了“娘”和“娘”的精神世界,成了没有“娘”的时代时,《娘》的出现,具有特别的、里程碑似的意义。彭学明不但为自己和读者找回了“娘”,把“娘”永远留在了身边,留在了文学的殿堂里,也为自己和读者找回了被人们越来越抛弃的文学艺术的本质。《娘》是关于母爱最伟大的祭文,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文学教材和教育读本。(此为湖南文艺出版社对《娘》的推荐语)

—— 湖南吉首大学副校长  著名美学家张建永

在《美文》和《黄河文学》上含泪读完了彭学明的《娘》,一夜无眠,非常感谢彭老师给我的感动和温暖,文章前部分文学元素美,中间后面真实感动,堪称散文界难得的精品,是发射的一颗“卫星”。

——广州企业家、散文家李清明

我是军队后勤业务干部,文学爱好者,工作生活中越来越感到文学是思想的翅膀。特别在军队,是特别需要内力的,我一直寻找榜样,我在彭学明笔下的母亲身上看到了女性应有的内在力量。很久没有为一个女性感动了。彭学明笔下的母亲感动了我,用双脚寻找内心,寻找生命的平衡。独一无二。是在身在现实中能看到的美。是胸口能舒一口的气。这两天,一直在想象彭学明娘的形象,觉得自己真是白活了很长时间。这是一个真正活过的女人,可惜我读书上的残缺,大逆不道的想。很多作家笔下的女人离文学有着遥远的距离。我在彭学明母亲身上,获得了身心巨大的平衡。没有哪个女人这么震撼我。很多作家都在舞文弄墨,彭学明是真正的作家,因为他的母亲。忽然明白,文学,爱好者就是爱好者,真正的作家,文学是生命。舞文弄墨和作家真是天壤之别啊!我们总后的王宗仁和周大新都是真正的大作家。他们的文学都有根。我15岁认识宗仁老师,一直没跨过这个门槛,因为什么呢?彭学明笔下的母亲,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贫乏、苍白和无趣,我生命里的很多东西被唤醒。前年去涟源,看到山间巴掌大的土地上种上了小苗,不禁感动是这山间小苗撑起了这个民族,泥土里的力量深深震撼我。彭学明的母亲和天下所有女人,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泥土和小苗。

——解放军某部戴立

《娘》在2012年的冬季和将要到来的春天,将会温暖和警醒每一个中国人。重要的是在文坛,《娘》的震撼力将是中国娘的丰碑。

——《散文选刊》主编葛一敏转发的读者感言

《娘》看完让人心里堵,母爱就是让人感动又心酸。这部散文是我这些年读到的最心里不平静的作品。母亲为了孩子含辛茹苦,舍命维护他们的生存和尊严。读者也看到一个孩子对母亲深厚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彻骨的心痛和怀念。

——《黄河文学》主编郭文斌转发来的读者感言

彭学明《娘》反响之八:

有娘的人不得不读的《娘》

按:这是一个叫小虫花季的新浪网民写的博客。看博客头像,是一女网民。其对作品的溢美之词暂且不论,但她倡导的天下儿女都应该读读《娘》却是我的心愿。因为我写娘的目的就是希望天下儿女能够及时珍惜娘、感恩娘、孝顺娘,别像我到娘去世多年后才忏悔和后悔,那真叫后悔莫及和悔之晚也。谢谢这位网友!

有娘的人不得不读的《娘》

作者:小虫花季

彭学明是个苦孩子,但又是个大作家,在娘死后的第十年,和着血和泪,写出了长篇散文力作《娘》。

人人都有娘,但作者的娘却是一个集苦难之大成的娘,在彭学明娘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娘的影子。我们不安,我们内疚,只要娘还活着,我们灵魂的救赎就有希望。我们也许会赶在“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前头。

《娘》,这里有屈辱的娘,这里有卑微的娘,这里有濒死的娘,这里有挣扎的娘,这里有包含血泪的娘。这里有韧性的娘,这里有不屈的娘,这里有战胜时间、命运的娘,这里有包含大爱、伟大的娘。

罗中立的《父亲》,如果是油画父亲的里程碑,那么,彭学明的《娘》,就是文字娘的里程碑!

更为让人纠结和震撼的是,《娘》里有一个特殊的儿。这是一个叛逆的儿,这是一个暴戾的儿,这是一个拿刀示爱的儿,这是一个极端伤害母亲的儿。同时,这是一个自尊自强的儿,这是一个敢于直面剖析自己的儿,这是一个自责的儿,这是一个灵魂忏悔的儿。

母亲艰难的人生打动了我们,儿子犀利的忏悔震撼了我们。儿子的忏悔比卢梭的忏悔更真诚。

是母亲的爱与儿子的真诚,打动了我们。

爱与真诚,是文学、是人生,是真正能感动天下的基因!

愿天下儿女读读彭学明的《娘》

彭学明《娘》反响之九:

以昆德拉《无知》看彭学明《娘》

           郭晓晔

几个月前跟随彭学明先生去西海固走转改,当看到《美文》11期赐刊上有他的散文新作《娘》,便细读起来。读着读着,我感受到一种疼痛的震惊,一种澄澈的敬畏。我屏气凝神一口气读完。后来又读了12期上《娘》的下篇。

这是一部6万多字的散文,我感到文中的每个字都是作者咬着牙嚼着骨写的,都是跪着写的,感到每个字都是他在胸前划着十字写的。在情感和意象质地真实真诚得显得有些粗砺的文字上,一个在艰难时世中为了孩子披肝沥胆拼死拼活的娘的形象凸现出来,一个在艰难求学路上单打独斗逆境苦挣的儿子的形象凸现出来。一个儿子对母亲因爱而恨、因爱而痛、因爱而仇、因爱而悔的心灵记录,他们之间七月流火红黑混紫夹杂着深情大爱和有违常理甚至带着戾气的复杂情感,一次次刺痛着我摔打着我,带给我一种陌生的阅读体验。

这是一部忏悔录吗?一部像卢梭的《忏悔录》那样的忏悔录吗?我想起莫言在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后的感言。莫言说,获奖的《蛙》是他第一次写自己的内心,是第一次“将自己当罪人写”。他说,用刀锋解剖自己的内心很难,表示今后要向彻底的方向努力,在放大镜下剖析自己,敢对自己痛下狠手。这是一个文学大家悟到的很高的写作境界。我想彭学明也已自觉到这个境界。在写《娘》时,因母亲已西渡而承受着空落无助的失去之痛,他需要怎样的勇气,调动怎样的智性和心力把灵魂安顿好,才敢拿起解剖自己的锋利的手术刀呀!《娘》把伦理思维导向了新的向度。

读后回味,我想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儿子对于母亲也不比天下的子女做得糟糕,《娘》其实是一部撕开疼痛和辛酸艰难发现深爱和真爱的作品,是一部用勇气和真率呼唤人伦亲情人性回归的作品。同时,作者在直面自身时,也在提倡一种久违了的诚实高贵的文风。

在这里,应该完整抄录米兰·昆德拉《无知》的封底的一段话:“人们不断地批评那些歪曲、重写、伪造自己的过去,或是扩大某一事件的重要性而不提另一事件的人;这样的批评是公正的(它们不可能不公正),但如果在此之前不做一项更基本的批评,也就是对人的记忆本身的批评,它们就不具备重要性,因为人的记忆,可怜的记忆,真的能做些什么呢?它只能留住过去可怜的一小部分,没人知道为什么留住的恰恰是这一部分,而不是另一部分,这一选择,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在神秘地进行,超越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兴趣。我们将无法理解人的生命,如果我们竭力排除下面这一最为明显的道理:事实存在时的原来模样已不复存在;它的还原是不可能的”。我想就用对《无知》的阅读提示来作为对彭学明的《娘》的阅读提示吧。

(郭晓晔,著名作家,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代表作有《东方大审判》、《隔河之吻》、《英雄悲歌》、《石头》、《孤独的天空》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