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的消逝》【美】尼尔·波兹曼

 风虎神韵114 2012-03-10

《童年的消逝》

(2009-08-13)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

【美】尼尔·波兹曼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豆瓣链接: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05325/

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作为尼尔·波兹曼的研究成果,这本书的体例很清晰,

第一篇 童年的发明

(一)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

  • 希腊人发明了“学校”(意为“闲暇”)。这反映了一种典型的雅典式信仰:他们认为闲暇时,一个文明人自然会花时间思考和学习。
  • 罗马人开始把成长中的孩子同羞耻的观念联系起来。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
  • 北方蛮人入侵后,罗马帝国跟着就灭亡了,传统文化被神秘化,欧洲随后陷入所谓的愚昧黑暗时代和中世纪
  • 几百年来,欧洲匮乏书写用的平面物品,从而造成了一种不利于社会识字文化发展的局面。社会识字文化消逝了近1000年。中世纪,一般人主要通过耳朵来获得知识,他们聆听公开的布道,观看神秘剧,听人们朗诵叙事诗、唱民谣和讲故事。因此,欧洲人回到了一种人类交流的“自然”状态,一种以谈话为主、通过歌唱来强化的状态。纵观人类的历史,那正是人类办事和创造文化的方式。中世纪的童年在7岁就结束了,因为儿童在7岁时就已经能够驾驭语言。中世纪的口语文化有助于我们解释当时为何没有小学,因为人的生物结构决定人的交际能力,所以开设那样的学校是没有必要的。中世纪的学习方式是口口相传,它基本是通过学徒和服务,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在职培训”来完成的。
  • 童年在那个时代消逝的原因:1.人的读写能力的消失;2.教育的消失;3.羞耻心的消失;4.导致童年消逝。

(二)印刷术和新成人

  • 15世纪中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修改了“成人”这个概念。就定义而言,新的成年概念不包括儿童在内。由于儿童被从成人的世界里驱逐出来,另找一个世界让他们安身就变得非常必要。这另外的世界就是人所众知的童年。
  • 印刷术给予我们自我,使我们以独特的个体来思索和谈话。这种强化了的自我意识便是最终导致童年开花结果的种子。假如没有每个个人本身都是重要的,人类的心灵和生命从根本上超越公众这一观念,这一切是不可能发生的。由于个性观念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它也会应用在儿童身上。
  • 单有个人主义并不能产生童年。童年要求社会必须有一个将人划分为不同阶层的基础。因此,还需要另一个动因的出现,这个动因也的确出现了——“知识差距”
  • 印刷书籍所具有的一成不变的线性特点——一句一句排列的序列性,它的分段,按字母顺序的索引,标准化的拼写和语法——导致一种“ABC式”的思维习惯,即一种跟排版结构非常相似的意识结构。
  • 书法消失时,别具风格的手稿也随之消失了,不具个人色彩和可疑反复使用的印字排版承担了一定程度的权威性。
  • 自从有了印刷术,成年就变得需要努力才能挣来了。它变成了一个象征性的成就,担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成就。自从有了印刷术,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接受教育。因此,欧洲文明重新创造了学校,从而使童年的概念也变成社会必需的了。

(三)童年的摇篮期

  • 童年的摇篮期持续了大约两百年。儿童被从其他人群中分离出来,是因为在他们的文化中他们要学习如何读书写字,如何成为印刷文化所要求的那种人。
  • 凡是识字能力受到始终如一的高度重视的地方,就会有学校;凡是有学校的地方,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发展。
  • 由于学校是为培养有文化的成人而设计的,儿童因此不再被看作是成人的缩影,而被看作是完全不同的一类人,几未发展成形的成人。学校教育开始认同儿童自身的特殊天性。童年已经成为对某一阶段象征性成就的描述:婴儿期在掌握语言技能之后就结束了,童年时学习阅读开始的。确实,孩子这个词经常被用来描述那些不能阅读的成人,包括智力上被认为孩子气的成人。
  • 当儿童和成人变得越来越有区别时,每个阶层都尽情发展各自的符号世界,最终人们开始接受儿童不会、也不能共享成人的语言、学识、趣味、爱好和社交生活。成人的任务其实是要帮助儿童为将来能够应付成人的符号世界而作准备。

(四)童年的旅程

  • 18世纪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始终是童年的劲敌。童年之所以能从工业化的英国的贪婪中幸存下来,原因有几个。其中之一是英国的中、上层阶级使这个概念保存下来,并精心培养和扩展它。
  • 18世纪的知识氛围,即所谓的启蒙运动(the Enlightemment),有助于培养和传播童年的思想。
  • 卢梭对童年的发展做出了两个重要的贡献。首先,他坚持儿童自身的重要性,儿童不只是达到目的的方法。其次,儿童的知识和情感生活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我们必须了解它,才能教育和培养儿童,而是因为童年是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卢梭执著于一种自然状态,相应地轻视“文明的价值”,他只允许儿童读一本书:《鲁宾逊漂流记》。
  • 当童年步入19和20世纪,当它穿越大西洋到达新的世界,童年的概念由两组知识旋律构成了。我们可以称它们为“洛克派”的或“新教派”的童年概念和“卢梭派”的或“浪漫主义派”的概念。以新教派的观点,儿童是未成形的人。唯有通过识字、教育、理性、自我控制、羞耻感的培养,儿童才能改造成一个文明的成人。以浪漫主义的观点,未成形的儿童不是问题,问题完全出在畸形的成人。儿童拥有与生俱来的坦率、理解、好奇、自发的能力,但这些能力被识字、教育、理性、自我控制和羞耻感淹没了。对于卢梭,教育主要是个减少的过程;而对于洛克,这是个增加的过程。不论这两个比喻有多少区别,它们共同关心的一点都是未来。洛克寄希望于教育带来一本丰富、多样和翔实的书;卢梭则希望教育带来一朵健康的花朵。
  • 一般来说,洛克认为儿童是未成形的成人、需要接受文明改造的观点仍保持完好无损,而如何进行教育才不会破坏卢梭和浪漫主义运动所描绘的童年美德,则产生了许多问题。1.是否应该含蓄地要求学生顺从?2.如何将正确的财产观念传达给儿童?3.稍微年长的儿童究竟应该有多少权威?4.严格坚持真实会阻碍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吗?提出这些问题的人显然不是卢梭的信徒,尽管他们也显然不希望教育的进程干扰儿童的成长;也就是说,他们接受了童年有其必须尊重的逻辑和心理特点的观念。
  • 在19世纪末,万事俱备,两个重要人物出现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约翰.杜威。他们的两本书——《梦的分析》《学校和社会》都各抒己见,促使有思想的人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来平衡文明的要求和尊重儿童天性的要求?他们两个人结合起来,代表了从16世纪到20世纪童年旅程的综合和总结。
  • 弗洛伊德驳斥洛克的论调,赞同卢梭的观点:头脑不是一张空白的书写板;儿童的头脑的确最接近“自然状态”;天性的要求必须考虑在内,否则就会造成永久的人格错乱。与此同时,弗洛伊德又驳斥了卢梭的观点,赞同洛克的说法:儿童和家长之间早期的相互影响,对于决定儿童将来成为何种成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理性教育,头脑的热情可以得到控制;没有压抑和升华,文明是不可能实现的。
  • 杜威论证说,儿童的需求必须根据孩子是什么、而不是将是什么来决定。无论在家里和学校,成人必须问自己:这孩子现在需要什么?他或她现在必须解决什么问题?杜威相信,只有这样儿童才会成为社区中对社会生活有建设意义的参与者。
  • 弗洛伊德和杜威澄清了自印刷术发明以来一直在发展的童年概念的基本范例:儿童作为小男生或小女生的自我和个性必须通过培养加以保存,其自我控制、延迟的满足感、逻辑思维的能力必须被扩展,其生活的知识必须在成人的控制之下。而同时,人们应理解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儿童天真可爱、好奇、充满活力,这些都不应该被扼杀;如果真被扼杀,则有可能失去成熟的成年的危险。

第二篇 童年的消逝

(五)结束的开端

  • 1850年到1950年这个阶段代表了童年发展的最高峰。
  • 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人对新兴的、没有儿童的年代负责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是纽约大学的塞繆尔.莫尔斯教授。因为正是莫尔斯发送了地球上有史以来的第一份公共电子信息。
  • 电报一笔勾销了人类交流过程中时间和空间之间的障碍,使信息从时空中脱离出来,远远超过了书写和印刷文字的传播能力。它把我们带入一个同时性和瞬间性的世界,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没有经历过的。它消灭了作为传播的一个方面的个人风格,其实也就是人类个性本身。
  • 童年是一种环境的结果。在这个环境下,一些专为成人控制的、特定形式的信息,通过分阶段用儿童心理能吸收的方式提供给儿童。如何维护童年的概念,则有赖于信息管理的原则和有序的学习过程。但是,电报开始争夺原来属于家庭和学校的信息控制权。电报改变了儿童所能享用的信息的种类、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信息的先后顺序以及体验信息的环境。
  • 电子媒介(轮转印刷机、照相机=电话、留声机、电影、收音机、电视等)并不是导致一个新的符号世界产生的唯一因素。与电子媒介的发展相对应的“图像革命”也在展开,一个以图画、漫画、招贴和广告构成的符号世界正在兴起。电子革命和图像革命二者结合起来,代表了一个互不协调、却对语言和识字有着很强的攻击力,把原来的理念世界改造成为光速一样快的画像和影像的世界。
  • 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这表现在三方面:1.因为理解电视的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2.因为无论对头脑还是行为,电视都没有复杂的要求;3.因为电视不能分离观众。电子媒介完全不可能保留任何秘密。如果没有秘密,童年这样的东西当然也不存在了。

(六)一览无余的媒介

  • 中世纪没有童年,因为让成人单独知道某些信息的手段并不存在。在谷登堡的时代,这种手段开发出来了。在电视时代,它又消失了。这意味着失落的远不止童年的“纯真”,因为童年的“纯真”常常是用来暗示童年的魅力在逐渐减少。电子媒体迅速、平等地揭示成人世界的全部内容,从而产生了几个影响深远的后果。首先,羞耻的概念被冲淡了,也不再神秘了。

(七)成人化的儿童

(八)正在消失的儿童

(九)六个问题

  • 童年是被发现的,还是被发明的?
  • 童年的衰落预示着美国文化普遍的衰落吗?
  • 道德多数组织与其他原教旨主义组织在保存童年方面究竟出了多少力?
  • 有没有一种传播技术具备一种潜能,足以保持童年存在的需要?
  • 有没有任何社会机构足够强大,并全心全意地抵制儿童消亡的现象?
  • 在抵制下所发生的一切时,个人完全无能为力吗?
方法:1.限制子女暴露在媒介前的时间;2.仔细监督子女接触媒介的内容,并持续为他们提供有关媒介内容的主题和价值方面的批评。
 
尼尔?波兹曼 《童年的消逝》——童年的发明与消逝

[]尼尔·波兹曼著《童年的消逝》,吴燕莛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5月第一版

本馆馆藏  C913.5/32

作者简介   尼尔·波兹曼(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2003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

书评 美国纽约大学文化传播系主任尼尔·波兹曼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写作了《童年的消逝》一书,面对当时的美国文化,他担心童年会逐渐消逝,而童年为何要发明,又如何会消逝就成为他在书中所要叙述的核心。
         
 “
童年与其说是生物学上的自然命名,不如说是文化和历史的产物。在波兹曼的历史追溯中,希腊、罗马、中世纪并没有童年的概念,尽管当童年产生时,我们便能识别它的希腊之源,但那是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因为阅读是特权阶级的事情,大部分人是根本不读书的文盲,社会交往只能通过口头的、面对面的方式来进行,从而无法区分童年与成人的界限,或者说没有区分的必要。
         
 “
童年的诞生是伴随着印刷术而形成的,因为印刷术发明,形成了新的信息传播的方式,它打破了中世纪的知识特权阶层,使更多的人获得阅读的可能。从而,人与人的交流就由口头转向书面形式,或者说孤立的读者出现了,正如波兹曼所强调的我们决不能低估语言从耳朵转移到眼睛、从口语转移到排版这个过程对人类心理造成的撞击。这种撞击在知识能力上就把成人与儿童区分开来,成人是可以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新成人,而儿童则需要后天的学习才能获得进入印刷世界的能力,或者说自从有了印刷术,成年就变得需要努力才能挣来了。它变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成就,这样,学校、教育就成为社会必须的组成部分了。
           
尽管波兹曼并非简单地把童年的产生归结为印刷术的发明,他用大量的篇幅证明童年的出现是很漫长的过程,但是印刷术使成人拥有儿童不可能拥有的信息,在这一点上,印刷术这一技术因素成为划分童年与成人的不可逆推的历史契机。而波兹曼不仅仅指出这种童年与成人之间的鲜明区别,而且把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道德化为包括羞耻感、性启蒙在内的儿童不宜知道的信息,这成为他为童年的消逝所忧心忡忡的真正原因。
           
童年的发明是因为童年和成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同样的逻辑,童年的消逝,是因为童年和成人再一次共享信息产生的。在这里,替换印刷术的技术转变为电子媒介和以电视为代表的图像革命,图像信息不像文字语言那么抽象,而成为一览无余的媒介,因此,儿童和成人就可以共享信息的使用权,所以说,电子革命和图像革命这个新兴的符号世界其实并不能支持保证童年概念存在所需要的社会和知识的等级制度。这样,儿童与成人又从被书籍文化所区分的世界里过渡到无法严格区分的视觉媒介当中来,在这个意义上,童年面临消逝的危险。当然,作为与童年相对立的概念成年,也在逐渐消逝。
           
暂且不谈波兹曼叙述背后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内在视野(在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美国的线形叙述之外,我们的童年又在哪里?),也不谈其媒介中心主义的方法论倾向,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波兹曼对儿童从未像现在一样对成人生活有那么多的了解而耿耿于怀呢?这显然与他保守主义的道德立场有密切的关系,这也就使他对媒介背后的政治经济学逻辑不感兴趣,或者说仅仅把童年作为媒介的产物似乎是太廉价的叙述。
          
尽管波兹曼提到“18世纪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始终是童年的劲敌以及分析了洛克派新教派)和卢梭派浪漫主义派)两种关于童年的知识,但是并没有指出这些对童年的叙述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动力学关系,这就造成波兹曼把童年的消逝成人化的儿童简单地归结为都是电子信息环境惹的祸,而根本无法触及儿童在电视商业广告中被商品化的资本逻辑。
           
虽然波兹曼清醒地看到大多数重要的电视商业广告采用宗教寓言的形式来完成其叙述,但是他把正在消失的儿童归结为是妇女解放运动带来的家庭破裂等一系列道德堕落的问题,这显然是对美国60年代进步价值观念的反动。如果联系到这本书的写作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这正好是里根总统上台的前夕,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试图重提家庭伦理和传统道德的著作,可以看作是对里根主义摇旗呐喊的先声了。          

波兹曼出版过20余部著作。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诚心诚意的反对》、《疯狂的谈话,愚蠢的谈话》、《如何看电视》、《建造通向18世纪的桥梁:过去怎样改变未来》。其中《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已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