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的消逝》(美)尼尔·波兹曼

 豪宅销售Edward 2016-01-07


这是上次发过的《娱乐至死》作者尼尔·波兹曼另一本代表作品,成书1982年,比《娱乐至死》还要早3年。从书名来看,很像讲儿童教育的,其实依然是波兹曼对电视这种媒介的反思和批判,只不过视角在媒介对成人与儿童的影响。


这里的“童年”在某种意义上仅就概念而言,并非指实体。


所以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是“童年”?“童年”是自然存在的,还是被发明的?如果是被发明的,何时、因何被发明,又因何面临消亡?


这本书基本就是回答了以上问题。当然,和《娱乐至死》一样,尼尔·波兹曼没有告诉我们该怎么办。他见证了从印刷到电视媒介转换的强大力量,看出人类生活、文化、思想,甚至政治、经济、宗教全方位将受到的巨大影响,但他也不知道,技术还将为我们带来什么,当绝大部分人欢呼跳跃着迎接一个科技新时代时,如何才能劝说他们别高兴得太早了,因为有些东西丢失了,就很难再找回。


在书的第一部分里,尼尔·波兹曼厘清了“童年”这一概念是如何从无到有,又面临着从有到无的。


古希腊没有童年的概念,古罗马也没有,漫长的中世纪更加没有。波兹曼认为,那时的儿童,只被看作“微型的成人”。希腊人很少关注儿童;罗马人刚刚认识到,有些话不该在儿童面前说,有些事不该在儿童面前做;中世纪又基本是个群氓的时代,人民失去读书认字的权利,“不论年龄大小,其行为都以幼稚为特征”。


让“童年”这一概念产生的巨大分水岭,是印刷术的诞生,它让“童年”紧跟着文艺复兴在16世纪接踵而来。


印刷术带来了什么?识字文化、教育的观念和羞耻的观念。与其说这一时期创造了“童年”,不如说它先创造了“成年”。“阅读使人得以进入一个观察不到的、抽象的知识世界,它在不能阅读和能够阅读的人之间产生了分化。阅读是童年的祸害,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创造了成年。”


印刷术发明之后,很快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印刷使人的自恋情结获得解放。“印刷给予我们自我,使我们以独特的个体来思索和谈话。而这种强化了的自我意识便是最终导致童年开花结果的种子。”当然,印刷术诞生的意义绝不止于此,文艺复兴、宗教革命、现代科学的产生……在波兹曼眼里,这是个伟大的时代,印刷时代的世界充满了新信息和抽象经验,印刷时代的人类既拥有新技术、新态度、新观念,又个性化、富有概念思维的能力,具有知识力度,有对印刷文字权威的信赖,对清晰、有序和说理能力的热爱。


促使“童年”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校的创办:进入学校的儿童延长了不必承担成人世界的要求和责任的时间,学校还用课程设置将童年分为各个阶段。此后,有了专门为儿童设计的服装、儿童书籍、儿童语言与成人语言的区别,中产阶级的兴起令父母有能力在儿童生活、教育等等方面花费不菲……“童年”的概念就这样被制造出来了。


波兹曼认为,童年是随着文化而诞生的一种概念,那么随着文化的改变,它面临着消亡也就可以理解了。与印刷术诞生媲美的另一伟大文化事件,就是电报的发明,它让电子传播时代接替了印刷时代,又一次对人类的方方面面产生巨大影响。但波兹曼把这称为“凶兆”,因为随之而来的照相机、电话、留声机、电影、收音机和电视的发明,“把原来的理念世界改造成为光速一样快的画像和影像的世界。”这是一个诉诸感情而不是理智的世界,具有催眠作用;它把逻辑严谨的东西变得支离破碎,把毫不相干的东西拉到我们眼前,把严肃的分析变为娱乐的消费,把永久的意义变为短暂的狂欢……总之“美好时代”貌似结束了。电子媒介的特点使它创造了一个没有秘密的时代,而成人与童年的一个巨大区别就是我们掌握许多不为儿童所知的秘密。“如果没有秘密,童年这样的东西当然也不存在了。”


在电视时代,波兹曼把人生重新划为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间我们可以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


有“成人化的儿童”,同时也存在着“儿童化的成人”。面对电视,儿童和成人的理解并不存在太大的区别。以电视新闻为例,你以为对于时政新闻来说,成人看得懂、儿童看不懂吗?错了。你们所看的,都不过是新闻里呈现的画面,这些图像快速闪过,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思考在观看的时候并不起作用,也没有时间让它们发挥作用,因为短短几十秒后,你的目光很快又黏着在另外一些极具吸引力的画面上了。画面反映出来的是什么?思想吗?不是,是具体的环境和人物。那你得以对这条新闻做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如果是个政治人物,你会去思考他的政治纲领、背景、理念吗?还是他当天穿的衣服、打的领带和言谈举止?波兹曼说,“所谓思考,是指有时间和动机去问自己:这样一个事件的意义是什么?它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它之所以产生的理由是什么?它跟我所了解的世界有什么联系?”事实上,不论成人还是儿童,面对电视新闻都很少具有这些思考,他们对画面的理解几乎是一样的。


在电视广告上,成人的儿童化一面则更为突出。波兹曼说,成人情感的显著标志之一是,成人有能力区分商业领域和精神领域的不同。而电视广告要做到的,就是打破成人和儿童的这一区别。“它们不向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的事实,它们提供的是偶像,这样成人和儿童都能以同等的感情投入,同时也避免了逻辑或核实的麻烦。”“也就是说,电视广告已经摒弃了商业主义的一个关键假设,即购买者和行销者都是根据自我利益,经过理性考虑之后达成交易。”波兹曼认为,这种非理性的广告非常类似宗教宣传品,而广告的形式也与宗教寓言一模一样:首先提出罪恶的概念,比如丈夫衣领上的汗渍没有洗干净,对妻子怒目而视;然后暗示赎罪的方法,妻子用一种新型洗洁剂将衣领洗得干干净净;最后预示天堂显圣的远景,彰显虔诚的信徒应尽的义务,丈夫和妻子一同出门,大家都为他干净的衣领而兴高采烈,妻子成功地赎了罪,功臣就是那只新型洗洁剂。大部分成人此时都不会去思考这只新型产品和以往的产品有哪些区别、在成分上有什么特色、洗涤试验是否科学有效……他们看到的,是干净的衣领和大家脸上的笑容。同时,广告暗示了,邪恶的根源是“技术无知”:居然有这样一种新型洗涤剂你还不知道,而这种无知就是导致现实生活不幸福、羞辱和不和谐的主要根源。


今天,电视节目的类型比起波兹曼的时代已经大大发展,各种综艺节目、电视剧层出不穷,但总体来看,它们的特质并没有改变。电视的原罪就在于它是电视。它的符号形式、观众收看电视的环境或快速的信息流动方式决定了,它是一个以当下为中心的媒介。在电视节目的培养下,不论成人还是儿童,对即刻满足的需求越来越大,却对后果漠不关心;巨大的信息量导致我们对任何事都不必专心致志,社会很难再以少数事件凝聚人心;由看电视的孤立体验导致人忽视社会行为规则。最重要的是,电视把一切都变成了故事。看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我们会思考它的论点和论据,会产生怀疑,做出评判,而面对一个以画面呈现出的故事,我们被各种各样有趣的人物、场景、对话分散了心思。电视的娱乐功能远大于启迪心智的功能。在波兹曼的时代,人们就已经发现,电视是为12岁儿童的心智设计的,它的本性是使人们的智力趋向单一化。也就是说,不管是高大的成人还是娇小的孩子,面对电视都露出一脸12岁孩子的单纯笑容。


在书的最后,波兹曼列举了很多数据和事例,证明电视时代到来后,童年确实面临着消逝,比如从兴趣、语言、服装、性欲上儿童的成人化。但看看今天的现实,其实成人的儿童化更令人担忧。刚刚看到一条新闻,在全国电视台年度招商会上,有业内人士推算,2016年将有400档卫视综艺节目,是2015年的两倍还多。虽然最后能成功制作出的节目未必有这么多,但综艺节目受到疯狂追捧,名牌节目轻轻松松便能收获几亿冠名费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些节目的目标受众大多为90后,他们处于儿童与成年的分界点,有着被电视节目狂轰滥炸的童年,让人怀疑他们还能否正常地长大,进入成年。在网络和电视的夹击下,除了学校课本,他们中还有多少人能从阅读(不包括网络阅读)中汲取知识、培养理性、锻炼逻辑分析能力?波兹曼说,控制和征服人的天性的能力是成年人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我们今天看到的,包括成年人在内,更多人以彰显个性为名,暴露出非理性和缺少自控能力的事实。当然,也有很多人会怀疑波兹曼的观点是否过度极端与悲观,但不管怎么说,时刻保持反省总不是坏事。我们不应也无法阻止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人应该对自己的欲望进行反思:哪些值得拥有,哪些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坏。然而,我们还会思考吗?我们还能选择与拒绝吗?照目前情况来看,其实我也挺悲观的……


ps. 上次有人问《宝岛问禅记》那篇文章是谁写的,因为系统问题,没有及时回复,非常抱歉。这个公众号里的东西都是我写的,敝帚自珍,找个地方保存而已,如果有用,直接拿去用就是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