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阅读中体味语感 在积累中培养语感

 MouseHappy 2012-03-10
语文,无论是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还是理解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言的结合,都离不开语言。因此,语文教学在本质上可以说是语言教学。 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对语感的培养。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语感”也早有阐发,他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语感是一种意会能力。听读者不必经过严密、精细的分析,只要言语、作品中的语言现象“似曾相识”,就可以条件反射式的为其归档,轻车熟路地作出判断,从而获得对语言的模糊认识理解。其次,是一种触发的功夫。语感准确的人,未必能解释词语的含义,但耳熟能详他们照样可以灵活准确地运用这些词语和句式表达思想,抒发感情,说话时脱口而出,写作时意到笔随,而且表情达意无不准确、鲜明、生动。再次,语感还是一种感应能力。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的洞察力,达到对作品中所蕴涵情感的感知,例如从语调、语气的细微变化,洞察交际对象的喜怒哀乐,从而与对方产生情感共鸣。

  语感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感积累的过程,就是语文素质提高的过程,或者说语感本身就体现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郭沫若先生曾说:“语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各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的体现出来。”      

那么如何在教学与实践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目前很多教育学家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途径。在次,我仅浅谈小学语文中在阅读与积累中培养小学生语感的方法。古语有云:“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所谓“积”就是对语言的积累与吸收,其途径是听和记,读是其中心环节;而“发”则是语言的倾吐和表达,其形成是说和写,出口可成章,下笔即成文是“发”所推崇的理想境界,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谈到积累,很多老师出于好意,想讲自己所知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从而让学生被动地只听教师一人演说,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给学生造成限制。学生期待的是教师引导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接下来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在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首先结合课文,引入情景,联想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培养语感要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

有些课文,可以凭借范读或录音,把学生带进情景之中。在情境中唤起学生情感与作者的共鸣。记得在《月光曲》教学中,听着配有“月光曲”的朗读,使学生产生联想,仿佛和穷兄妹一起静静地听着,想象着月光、大海……在唤起的情感经验中理解感受文之情,明白了“陶醉”的意思,再通过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对穷兄妹的同情和遇到知音的激动产生的激情,了解到贝多芬是个伟大的音乐家。使学生的具体想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再比如《西湖的绿》《五花山》等文章使用易于构成画面的语言,适合培养学生语感总的形象感,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地给文章陪插图,根据图与文积累优美的景色描写的句子。

第二、咀嚼品味关键词语

培养语感,有的应细细咀嚼,慢慢品味,采用比较,换字等方法,让学生明辨字词的准确性,以求“语语悟其神”。《金色的鱼钩》一课,“老班长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教学时,我让学生把“捧”和“嚼”换成别的词进行比较。学生将“捧”与“拿”“端”比较,“嚼”与“吃”比较,经过品味,辨析出“捧”更能显示老班长对碗里东西的珍惜,“嚼”才能反映草根、鱼骨在嘴里难以下咽。尽管难吃,还当宝贝似的用双手捧,深刻地反映当时条件极端艰苦。老班长断粮多天,在饥饿威胁下一直想着三个病号,自己吃鱼骨头草根,这种舍己为人的品质是多么崇高啊!学生就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理解感情所包蕴的作者的观念和认识。

第三、有计划地让学生积累古诗

古人云“富有诗书气自华”,培根也说“读诗使人灵秀“,我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是一大瑰宝,许多优秀的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这对于培养学生语感,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都非常有益,积累大量的古诗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变得灵秀。但语文教材没有那么大容量选取大量古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扩大学生古诗的阅读量和积累量,这些古诗包括意趣横生的《石壕吏》《官苍鼠》;景趣诱人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诗》;情趣盎然的《锦瑟》《山居秋暝》;理趣十足的《金缕衣》《冬夜读书示子聿》,志趣激昂的《登鹳雀楼》《塞下曲》等等,此外我还引导学生背诵更具有音律美的宋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念奴娇  赤壁怀古》每当听到教室里传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劝君惜取少年时”,每当看到学生作文中活用的诗句,使我感到积累古诗词正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准确领悟,他们正熟练而流畅地运用所学,不断成熟自己对情感的品味,升华着对语言的形象再现。而这些感觉正是语感的丰富内容所在,但这一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各位同仁的进一步实践和总结。

此外,还要重视从生活中积累语言。

感同身受,如果离开了生活经验,语言与现实就失去了联系,因而也就很难获得具体的语感,所以说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不能单靠查字典来理解,应该把生活经验一点一点积累起来,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比如在教《和时间赛跑》一课时,有一句“每天放学回家,我在院子里看到太阳一寸一寸地落下去,就知道这一天快要过去了……我看到小鸟向自己的巢飞去,飞得好快呀……”。我让学生观察傍晚的时候太阳是如何“一寸一寸”的落下,学生兴致很高,有的同学不但傍晚看了落日,还有几位学生讲了早晨出东门看日出的所见,所感。同以往读的《海上日出》《日出》作比较,很真实。因此在理解语言文字时,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语感培养才不至于那么苍白的。

正如费尔巴哈所讲“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只有通过大量丰富的阅读和积累,才能培养出学生敏锐的语感,才能从优秀的篇章中汲取营养,才能从丰富的生活中学到知识。这才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