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林如老师图书馆 2012-07-25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不是无意言。有人读《落花生》,仅理解为对花生的赞美,有人却由此悟出做人的道理;有人学《白杨》,仅认为是对一种高大挺拔的树木的描写,有人却能联想到默默奉献的边疆建设者。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言感受能力的不同。

早在30年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夏丏尊先生就提出了语感问题,认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学的基础。继后,不少语文教育家都对此有所阐述,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就是训练语感。(叶圣陶)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吕叔湘)朱作仁教授也曾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本文拟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两方面来加以阐述。

一、语感训练的基本策略

语感是对语言在刹那间不假思索情况下的感受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的能力,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对于语感的内涵和外延,各家各说颇多,我认为语感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1)形象感。即感知形象,抓住语言文字描绘的表象,运用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事物的大小、动静、音响、景物的方位、色彩、距离,人物的外貌、言语、活动等进行形象的感知,在脑海中形成的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2)意蕴感。即感知意境。通过对语言意义(语表意义和语里意义)的准确感知,体会出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着的境界和情调,品味出其丰富的、深刻的意义。(3)情趣感。指的是对语言中所包含的各种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等)的感受,体验出文章包含的感情和趣味。

根据语感的内涵,提出以下训练策略:

 (一)阅读积累策略

对语言敏锐感受能力形成的重要前提是积累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读书积累起来的语言材料,不是静止、孤立的,而是处于一种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不仅易于理解其含义,还可以熟悉其用法。学生读得多了,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叶圣陶)学生积累了词汇、句式,需要时就会脱口而出,落笔成文。书要苦读,不读不能得其要旨,不读不能知其意味,不读不能领略言语美。这其中的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言语美,正是语感训练的体现。

(二)语言分析策略

训练语感,必须加强语言分析,把语言文字的分析与语言规律的指点相结合。语言内容语言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语言的过程,加强了语言分析,就把语感的感性与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了。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语文教学中一语双关、比喻、夸张等语言现象非常多,学生在学习时咬文嚼字,了解字词的意义和情味,或从字面上去推敲,或从蕴涵方面去揣摩,在文章提供的语境中理解字词,细加揣摩,体会言词中的象征义,品味语言的微妙性。

 (三)形象思维策略

形象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或表象为材料解决问题的思维,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并借助鲜明、生动的语言动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语文课文大多是形象性很强的文学作品,以生动、活泼、感人的具体形象反映客观事物。语言感受的产生是以感性为主体的,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形象,训练语感,需要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才能领会其丰富的内涵。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到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别林斯基)在教师启发性的提示下,学生顺着文章的内容合理展开联想,凭借想象使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在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中感悟语言背后的深奥与美妙,进入一个摸得着、看得见、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

 (四)情感共鸣策略

古人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作者先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了文章再体会到情思。训练学生的语感,就要把语言的理解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使学生透过文章的字字句句感受到作者那起伏的情感,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入境又入情,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因此,在语感训练中, 要努力寻找文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触发点,正像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产生共振一样,要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就必须找出二者之间的相通之处来,因为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费尔巴哈)

 (五)实践体验策略

 “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叶圣陶)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实践方面去体验,把实践所得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多了,了解愈见深刻。因为,感受力包括语感物感,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敏锐的语感和对实践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离不开物感与语感的协调发展。教师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语文学习的机会和因素,反复进行能动的语言实践,在听说读写的实际操作训练中把语言还原到一定的语言环境和实践情境中加以模拟、演习和创造,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

二、语感训练的基本方法

(一)朗读赏析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大量阅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语感,是我国传统培养语感的方法,反复读,并在读中做到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1. 以读悟感。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荷花》第四自然段时,先由教师范读,再出示挂图,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本段的配乐朗读录音;接着叫学生闭上眼睛,再听一遍配乐朗读录音,还要求随着朗读的内容展开想象;最后,由学生自由朗读,品赏这段情景交融文字的情味。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朗读, 把那段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内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三:口诵耳闻其声,目察其形,心通其意,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2.  以读代讲。课堂教学中的大部分往往是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有些甚至破坏了课文的整体性,应让位于学生的读。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教《第一场雪》时安排了三遍读:第一遍读,整体感知,了解大意;第二遍读,理解内容;每三遍读,让学生吟诵揣摩,通过对朗读中轻重缓急、虚实浓淡的体会来紧抠语言文字。支老师要求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很大,把山村冬夜读得很静很静,把雪景读得很美很美

(二)比较品味法

1. 换词比较,体会用词准确。如《繁星》中的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悬着半明半昧的星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把换成,把换成呢通过比较揣摩,学生领悟到才能仰望闭着眼就不能仰望了。是有一定牵连的,而星星没有牵连,只能用

2. 变序比较,了解句义变化。如《一定要争气》中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如果将“17 换位,句子变为童第周才17岁就进了中学,句义由原来的进中学晚变成了进中学早。经过这种训练,学生今后遇到这种情况,就会敏锐地感觉到语序的作用,并会慎重地选择安排语序。

3.  增删比较。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中,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一句,让学生在前面加上我们,把这句话改为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我们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比一比,两句话在情味上有什么不同。通过揣摩比较,学生领悟到在当时环境险恶的情况下,一个字掷地有声,充分表现了班长舍身取义的决心。

 (三)浮想联翩法

语感是与想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浮想联翩是获得语感的重要渠道。课文中的有些词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这些词在文中表达的意思非常丰富,须让学生沿着文章的思路,感情的脉搏,来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加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和重点词的理解。如《白杨》中有一段话: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坐几天火车,还要再坐几天汽车。三个只晓得,词义本身浅显易懂,而这段话却是理解的难点,因为只晓得中隐含着不晓得的内容,恰恰是爸爸想让孩子们知道的,也是作者想让读者知道的,在此处可设计这样的想象训练:他们只晓得 (  ) 不晓得( );他们只晓得( ),不晓得( );他们只晓得( ),不晓得( )通过展开联想,把接近的,相似的,甚至相反的事物与理解对象联系起来,才能深刻领会其内涵,体验其情味,造成丰富的情感,以形成语感。特级教师程玲在教《一粒种子》时是这样让学生感受春天的:
  师:春风在唱歌,怎么唱的呢
  生:呼——————
  师:泉水在唱歌,唱什么
  生:哗啦啦,哗啦啦——
  师:小鸟在唱歌,怎么唱
  生:叽叽喳,叽喳喳——
  师:小孩子在唱歌,唱什么
  生(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这样,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幅有形、有声、有色的立体的春天画面,进而体会到语言的形象美。

 (四)入境体味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有些课文写得特别美,可以通过优美的描述性语言把学生带进美的意境,以美感来增进语感。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中,对贪婪地吮吸甘露这句作这样的描述:细雨如丝,雨蒙蒙,雾蒙蒙,杨梅树从沉睡中醒来,它正在兴旺地生长,它需要大量的水分,绵绵的春雨来了,多甜美啊,杨梅树贪婪地吮吸,像婴儿吮吸母亲的乳汁一样,吸得多欢哪!这真是春雨绵绵润杨梅’”。描述,把美的主体放在美的环境中衬托,使学生感受到杨梅树贪婪吮吸甘露的图景,由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到物的美,情的美,并由此产生语感。

 (五)填空补白法 指的是文章中含着却没有直接写出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把填补上,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回到所代表的事物或现象中去,来训练学生的语感。如教学《小铁人》中的铁人睁大了眼睛, ……咳!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反映了铁人惊讶、后悔的心情,但铁人的心理活动却省略了,老师让学生给之间填空补白,补写铁人心理活动片断,再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发挥了情感熏陶的作用,又进行了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六)深抠细析法

文字、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教学中抓住文字标点引导细析,挖掘内涵,可较为深刻地感受语言,如《金色的鱼钩》中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引导学生挖掘三个感叹号的内在含义:第一个感叹号表达了盼鱼的爱慕之情;第二个感叹号表达了求鱼的急切之情;第三个感叹号表达了期望战友康复的真挚之情。再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中的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意思,在一句中的意思是要了,接受了,在另一句则是拨下来的意思。但老师没有满足于结果,而是进一步扩展。如果是收苹果呢学生理解到是的意思,这还不够,直至让学生理解到,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也不一定相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2002-12-03  湖北省仙桃市实验小学 江 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