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感培养之初探

 刘桂兰春意盎然 2017-05-06
【内容摘要】语文是学生用来说、讲、读、写、用的工具。语感的培养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旨从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入手,初探学生语感培养之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语感培养策略
  【正文】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简单地说,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联想性和体验性等特点。最早明确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沔尊,之后通过叶圣陶的大力倡导和吕淑湘有效拓展,“语感”的内涵得到了界定,内容得到了丰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得到提高。“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已成为教育理论界不争的共识。
  一、“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两位语文界泰斗的论断,精辟地论证了“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大凡一个作家和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众多教育学家和文学家对语感的重视,体现了“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二、学生语感培养之策略
  语感培养,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感觉,这种感觉不仅是一种纯感性的感觉,其间还渗透着理性的光芒的照耀。语感培养就是教育通过学生的阅读,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玩味,让作者的生活、认识、感受和体验进入其视野中和思维领域。语感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时期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语感培训:
  (一)从病句训练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写得通不通,好不好,只要自己读两三遍,就可知是否“上口”“顺耳”,即可发现哪些地方“畅达”或“拗口”,哪些地方用词精妙或有语病。日常教学中,强化学生对病句的修改训练,多向学生推荐一些典型病句,让学生进行修改,就能迅速培养学生对语感的敏锐性。
  (二)从古诗阅读中培养学生直觉的语感。古诗中讲究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找出关键点后,引导学生对该类文章的阅读,即可培养学生对语感的直觉性。例如:《木兰诗》中写到木兰凯旋时“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通过老师指出“堂、强、郎、乡”等关键点,就能使学生从直觉上感受到木兰欢乐愉快的心情。
  (三)从语言文字的意蕴中培养学生整体的语感。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意蕴,而不是条分缕析作具体的理解和切分。黄河浪《故乡的榕树》围绕故乡的榕树,在回忆中描述了许多有关的人、事(儿时划船的趣事、神话传说、烧纸钱、用液汁治癣、折枝祭祀、榕树下的休憩谈笑、夏夜纳凉……),其深厚的意蕴便是旨在抒发他长期蓄积在心头的浓浓的思乡情。
  (四)从联想和想象中培养学生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要体验语言的高妙,就要通过展开联想和想象,填充那些没有展示出来的空白点,体验作家描述的意境。夏丐尊曾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释作红色,‘夜’不但解释作‘昼’的反面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意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通过联想和想象,使学生不仅对文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语感也在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中培养起来。
  (五)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实在的语感。任何语言都离不开他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语言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见出好坏。要调动起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来体验作家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方法。叶圣陶说过:“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袅娜”一词,按词典作“柔软细长”解,缺乏语感,也难运用。但如果联系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体态、迎风婆娑摆动的杨柳枝、神话中仙子的飘带等,“袅娜”便有了具体、生动、真切的语感。
  总之,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把语感的培养落实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语文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
  2.《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语文学习》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