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本身就是生命之声,语文活动就是生命的体现,语文不应是虚无飘渺的,不是多媒体的整堂展示,而是充满生命的活力,是师生思想的互动。理想的语文课是学生所想,思其所思,畅所欲言,是紧扣语言的特征,师生互动的心灵交流。 ——特级教师 于 漪 ▲语文教师虽然不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虽然不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引领他们走进语文的殿堂,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思索,去感悟。 ——佚 名 ▲语文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也推动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的境地。 ——语文教育家 刘国正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 《语文课程标准》 ▲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行。 —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 ▲“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的最根本之处。”“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培养语感,读、听是基础,是关键。” ——语文教育家王尚文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 ——语言学家吕叔湘 ▲语文是民族之根。它无声地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民族文化的地质层,母语教育必须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 ——特级教师 于漪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能跳出语文看语文,跳出课堂看课堂,跳出课本看课本,多思考语文教学的大策略,从大处着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那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收效会更大。 —— 特级教师 沈大安 ▲教学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需要教师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的心;一颗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心,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全国小语会会长 崔 峦 ▲语文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语文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语文是大江东去的气势;语文是怒发冲冠的激情;语文是大漠孤烟的雄浑;语文是小桥流水的婉约。 ——佚名
▲语文就是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书洋洋洒洒的中国文,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而经典诗文作为语文教学最丰厚的载体,它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佚名 ▲语文教育应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人生是花,语文是根;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打好人生底色。——特级教师 于永正 ▲新课程倡导在互动中,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交汇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喷射;新的信息、新的学习需要不断涌动产生,通过讨论、辩论、争论,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这就是生成性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拥有了创造的机会,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辉,闪烁着五彩的生命原色,这才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特级教师 于永正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满足并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用爱唤起每一位学生心底的学习热情是教师的重要责任。——特级教师 吴正宪 ▲ 好课是拥有“五实”的课,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 华东师大教授 叶 澜 ▲语文课应该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 ——特级教师 王崧舟 ▲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 ——语言学家 吕叔湘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著名教育家 叶圣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