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艺杂谈]训练语感的三种方法

 7sasa7 2016-06-27
       语感,简单地说,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是一个人语言修养的直接反映。学生语感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影响其语文能力的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应成为听说读写的核心。大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淑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么,语感训练有那些方法呢?
       一、诵读法
       学习语文,首先在于朗读、熟读以至成诵,这是培养学生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老师要常用此法培养学生语感,并使他们养成诵读文章的习惯。老师可选择一些内涵隽永的文章,先要作富有感情的范读作“导读”,让学生体味、模仿,后要指导学生诵读技巧,懂得重音、停连、语气等要领,使他们吟诵时,能依据对文章的感受、理解,“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折折传出,读出气势,读出情味,乃至悟出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容情感,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真切的了解。
       二、比较法
       叶圣陶说:“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凡是出色的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最贴合的符号”。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谴词造句之妙,从而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比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换词比较 比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当讲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为了让学生体会“钻”,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长”,让学生比较揣摩一下,就可以充分体会到小草虽小,生命力却极顽强、极旺盛,给人一种积极向上之情。
       2、增删比较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反复锤炼而成,一字一词都有关表情达意,不能随便增删。教学时老师增加或删减一些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品一品,比一比。比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有一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删去“呀”字,意思不变,但加上“呀”字,却更能表现出作者的高兴、惊讶之情,行文也活泼。
       3、换序比较 词与词、句与句之间都有一定内在关系,不能随便改变,比如“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一词,前者陈述每次战败,后者则更强调虽败不馁、百折不挠的精神。
       4、变换句式比较 作者叙述时,往往选择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教学时,让学生变一变句式,去比较感情表达的强弱,从而真正领悟作者的情感。比如茅盾《白杨礼赞》中四个强烈的排比和反问句,就可以让学生变一变,读一读,去反复比较体味。
       总之,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引导学生去推敲、揣摩、品位语言,体会整齐与参差、细腻与粗略、形象与抽象、具体与空洞、准确与牵强、强烈与平淡之间的差异,在比较中强化语言文字的差异性,加深对文字的敏感程度。
       三、形象感悟法
       语言有很强的形象可感性,训练学生语感就必须让学生从形象上去感悟、去欣赏。在教学时,就必须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调动联想和想象去感悟形象。叶圣陶说:“要求敏锐的语感,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当语言文字和学生的具体经验、感受渗透在一起,伴随着意象的激活、想象的产生、情感的唤起,就可再现语言描述的具体形象,从而悟出言外之意,并深深浸染在作者构筑的氛围之中。比如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对于作者描写“父亲买橘”一段文字,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当时的情景,让父亲买橘的过程如电影一般再现在眼前,甚至还可以想象父亲脸上挂着汗珠等文中没有写到的细节,通过形象的把握,就能深切地感悟到父亲对儿子的呵护关爱之情,从而深深被打动。
       训练学生语感的方法是很多的。只要我们把握语感内涵,加以重视,经常训练,就能使学生读到结构精妙处能“知”,读到相关相联处能“感”,读到情浓意深时能“受”,读到含蓄蕴籍处能“悟”,当知、悟、感、受通畅灵,就能产生驾御语言文字的能力了。
       徐冬香,江西鹰潭学院管理系副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