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腰岭镇学校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受,领悟作者内心的钥匙。因此,引导学生对那些关键的词句进行品析、揣摩、感悟,就会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使学生的语感能力不断提高,以此形成良性循环。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培养语感呢? 这就必须借助具体的文本,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丰富的感情色彩。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供大家讨论交流。 一、修辞提炼法 修辞即文辞或修饰文辞。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因此修辞能准确表达作者的用意,也能帮助读者快速领会作者的思想。所以我们要善于提炼文中的修辞方法,以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指导朗读“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如果我们提炼出“咆哮”,“受惊的野马”学生就会感受到水势又急又猛,学生自然就能读出“狂奔”和“势不可挡”的气势,为下文体会人们的惊慌和“他像一座山。”做好了铺垫,烘托出老汉稳若泰山的镇静和伟岸的形象。 二、缩句对比法 比如,引导学生比较“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和“微风吹拂着柳丝”这两个句子,品一品,哪个句子表达得更生动、准确、精当、丰富、鲜明,为什么?这样的训练,无须教师精辟的分析,学生对那些饰语的意境和运用语言的准确精到的感受就会感悟得淋漓酣畅,语感得到训练。 三、换词对比法 文章是具体语言构成的,优秀的文章无不是语言的艺术品。通过替换词语、品析比较,学生就会感悟到语言文字惟妙惟肖的表达效果,比如:“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一句中的“沾”这个词用得十分传神,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用“碰”、“触”等词语进行替换,再读一读,品味一下,效果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中感悟“沾”一词所所表现的燕子的灵活。既品味了语言,又发展了语感。 四、情境联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它在路面是怎么跳的?谁能表演一下?你仿佛看到了它就是什么?通过学生的想像,学生仿佛看到了一只魔鬼,体会到洪水的放肆和人们面临的威胁。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于无形之中训练了语感。 五、经验体会法 教学时努力从学生生活中去寻找他们熟悉的,看得见的事物,想方设法变抽象为形象,引导他们理解。同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自身生活经验唤起他们对词句的直觉体会,激活大脑中的信息,从而理解内容,发展语感。 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教师可让学生回忆,你在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看到过“挨挨挤挤”的情景?学生自然想到了平时生活中一些拥挤的地方:菜市场、商店、公共汽车里,教师可让学生说说这些地方拥挤的具体情形,使学生明白人挨人、人挤人就是“挨挨挤挤”,再进一步诱导:课文中说荷叶“挨挨挤挤”,是告诉我们荷叶长得怎么样?学生很快明白,是指荷叶长得很多,非常茂密,生机勃勃。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荷叶活生生的情态,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感知力。 当然,培养学生语感是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但是一旦形成语感,将终身受用不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语感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语感的方法,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