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语感,才能真正走进语文的世界!

 悠悠淘228 2017-09-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是一切文字的基础,是读者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内心的桥梁,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的金钥匙。它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受,最终达到对语言文字快速领悟的境界。所以说,培养学生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小编在参与“培养语感和加强语言积累”的课题研究中,摸得了一些门道。

培养语感与朗读训练

许多教师一谈到语感就想到朗读,甚至有的教师把学生的语感能力等同于朗读能力。虽然说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但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折射出朗读训练在培养语感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朱作仁曾经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朗读是学生进入文本,感受作品语言,领略作品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内在含义、情趣和形态,理解言外之意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朗读也是学生理解语言,发展智力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的内部语言尚未很好地发展起来,所以,他们更需要依赖朗读来理解所读的语言文字,从而把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感情。反过来,从学生朗读的语气、语速、节奏中也反馈出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真切的理解和感受。所以说,朗读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径。

那么,如何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呢?一是诵读。所谓诵读,就是以读通、读顺文本为目的,反复地读,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的学生自读性朗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就是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悟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传神描绘、情感思想。诵读是感受和理解的过程,是语感培养的开始。所以,诵读是培养和发展语感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容易掌握而又切实可行的措施。二是美读。叶圣陶老先生非常推崇美读,他老人家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于激昂,委婉处还他于委婉”,还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法都有莫大的收获”。简单地说,美读就是对文本的内容和情感有了充分的感悟之后,通过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再现文本描绘的情景或情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大量的美读、吟咏可以培养语感。在一遍又一遍的吟诵、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包括难以言传的文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培养语感的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地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在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时,可重读“静、清、绿、奇、秀、险”,而在体会作者感情时则可把重音移到六个“真”字上,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具体描写的是“真景”,心中要表达的是“真情”,即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学生愈读愈能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而语感培养自然也在其中了。

培养语感与品词析句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文本的意韵、情感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词语、句子或明或暗地表达出来。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才能心领神会,引起情感共鸣。反过来,只有引导学生善于对那些关键的词句进行品析、揣摩、感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使学生的语感能力不断提高,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感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那么,任何引导学生进行品词析句呢?这就必须借助具体的文本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丰富的感情色彩。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删减饰语,品析饰语的意境。比如,引导学生比较“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和“漓江的水真绿啊,”这二个句子,品一品,哪个句子表达得更生动、准确、精当、丰富、鲜明,为什么?这样的训练,无须教师精辟的分析,学生对那些饰语的意境和运用语言的准确精到的感受就会感悟得酣畅充分,语感得到训练。二是替换词语,品析原词的意境。比如:“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一句中的“抽出”这个词用得十分传神,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用“长出”、“冒出”等词语进行替换,再读一读,品味一下,效果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中感悟“抽出”一词所蕴含着的春天的勃勃生机。文章是具体语言构成的,优秀的文章无不是语言的艺术品。通过替换词语、品析比较,学生就会感悟到语言文字唯妙唯俏的表达效果,品味了语言,发展了语感。三是推敲词语,品析语言的丰富。比如《可爱的草塘》中有这么几句话:“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仔细瞧那些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教学时引导学生画出表示“绿”颜色的词,进行辨析、揣摩和品味,使之认识和体验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表现力,感悟学生语感运用的灵活感和适宜感,发展语感。

培养语感和发挥想象

写文章是把具体的情境变成语言文字的过程,而读文章是了解、感悟、再现文章描绘的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语言体验、审美情趣的过程。小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直觉性质的思维,或者说是以直觉思维为主的。所以,小学生的对文本的阅读感悟往往携带着丰富的想象色彩,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比如,他们会说“下雨”是“天空爷爷哭了”,“太阳下山”是“太阳要休息了”等等。基于此,本人以为,只有充分发挥小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让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变成具体形象的画面,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和形态,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感。

那么,如何借助小学生的丰富的想象能力来发展语感呢?这就必须知道什么是想象和再造想象?所谓想象,是指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不同,想象又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所谓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解、符号等,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新形象的过程。我们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想象就是再造想象。影响再造想象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语言文字的描述,二是个人生活的体验。所以,借助想象来发展学生语感的关键在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绘声绘色的语言表述。首先,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要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语言来源于生活,人们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观察生活,搜集生活中丰富的表象并储存到大脑中。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材料,有了丰富的生活表象,想象的内容才会丰富、真切。其次是对语言文字的表述要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在学生读通、读顺文本之后,要把学生带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境界中去,通过教师(或学生自己)用丰富的感情,声情并茂、生动形象的描述或朗读,诱发学生在头脑中唤起与语言文字表述相关的表象并进行组合,形成丰富的再造想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产生深刻的体验,增强对抽象文字的感悟能力,发展语感。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这些语句如果不借助想象,不借助形象思维,很难理解、领悟。教学中,可以通过激发想象,使学生在培养语感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更快地理解、感受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意境,感受夏季的小兴安岭树木的旺盛和生机,感受绿叶、浓雾、阳光、草地的美,产生丰富多彩的体验。

语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敏锐的语感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的重要条件。语感的培养主要靠体验和积累,靠生活积淀。因此,语感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不断实践,不断训练,持之以恒,学生的正确语感才能够形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