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___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审美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有99。9%的人, 有99.9%的所谓收藏圈的人, 有99.9%的习画或专业画匠没有审美能力。 因其没有审美能力所以分不清好坏, 看不出高低, 可悲的是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人没有自知之明。 笔墨等于零其实是一句愤懑之言…… 如果没有布局,笔墨等于零。 大部分人不懂布局, 也不会欣赏布局。 布局恰如瓷器工艺中的造型, 一件器物的口、颈、肩、腹、足…… 其长短、宽窄、都是有规范的, 这种规范其实是审美的尺度, 就连重量也包含在这种尺度中。 布局代表着画家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 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其心胸、胆略、眼光在布局中得到安放。 由于太多的画匠本身是宵小之徒,所以没有布局; 由于太多的附庸风雅或投机者本身是宵小之徒,所以对伟大的布局没有丝毫感知。 缺少对颜色的纯正认知, 不懂对色彩和谐美感的精到拿捏, 笔墨等于零。 “和谐”是个关键词。 只有精神、境界的高蹈者才可能和谐。 “礼失而求诸于野”, 院体绘画、宫廷趣味的传统(中西惊人的一致), 在于再现自然,师法自然。 要能看懂上帝对大自然的色彩安排, 写生就是向上帝学习。 成功的再现自然是令人愉悦的, 在画布、绢、纸上, 真正的大师总是象上帝一样工作。 山川林木河流人畜的好学生, 才可称为“丹青高手”。 文人绘画追求主观的表现, 画家通过颜色进行呐喊。 现代文人画(中西惊人的一致)更依赖色彩。 印象主义画派、梵高蒙克、毕加索赵无极, 从苏轼、米芾、八大到齐张, 无一不是视觉盛宴的烹调者。 康熙青花讲墨分五色, 墨色讲浓淡干湿, 亦同此理。 没有扎实高超的形象塑造能力, 笔墨等于零。 绘画的本质,绘画的起源是形象表达。 丰富的世界提供了无穷的素材, 首先是如何选取形象, 而后是怎样传达形象。 “选取”和“传达”受到画家自身世界观的影响, 也受画家所掌握技术的制约。 所以最终完成的形象在不同的画家之间形成差别、产生高低。 需要指出的是, 抽象画派只有发轫于表现主义画派的那一支才是有生命力的。 诚实的抽象派画家表面上逃离了物质世界的形象, 实则是心灵图景的表达。 这与文学上的现代派诗歌同出一源, 传统上的文学大师如同当下才子趟不过去的汪洋大海, 只有另辟蹊径才能到达文学的彼岸; 非理性语言成为传达诗人某种意绪的音符, 变形了的词汇、梦呓般的语言成为诗歌开创者们的舟楫和翅膀。 没有思想的长期砥砺,没有高尚的人格, 笔墨等于零。 人的正确思想来源于师长的传授、破万卷的自修。 高尚的品格是与古今中外圣贤的不断对话中日积月累的。 绘画中的笔墨无非是描、皴、泼、点、染, 画家的性情通过不同的笔墨方式得以显露, 知识引导画家寻求某种习惯的结构和喜欢的题材, 审美习惯导致画家形成张示自我的色彩偏好, 爱憎和技巧使画家将某种幻觉付诸形象, 最终画家的品行在他的作品中不自觉的进行着一次一次的张贴, 作品成了画家的面谱。 也因此,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