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跃:也谈吴冠中

 llljjgg 2021-07-29

吴冠中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生前他是一个引人瞩目和有争议的画家,不仅因为其作品屡创拍卖高价,而且发表过许多耸人听闻的言论。包括“笔墨等于零”“一百个齐白石抵不过一个鲁迅”“画院养了一群不会下蛋的鸡”“形式大于内容”等等。初听,似乎有些雷人,其实,细想之下还是有道理的。对中国美术界当下的许多弊端,许多人可能也感觉到了,但发声不多,吴冠中直抒胸臆,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我是敬佩的。

最早见到吴冠中先生的绘画作品是“文革”前发表在刊物上的一幅水彩画《江南早市》,之后又见到了油画《西藏寺庙》,那时我还是一个高中生。“文革”后期,我买到了一本很薄的小册子《吴冠中画选》,主要是他的油画写生风景作品。色调很美,大块灰性色彩和爽快的用笔深深吸引了我。1981年,我读到了他发表在《美术》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提出了“形式重于内容”的观点,这是第一次听到与主流文化不同的声音,振聋发聩。这篇文章指出了绘画艺术一个极为关键的美学理念——形式感,他很有自己的主张。所以,当人们开始议论批评其“笔墨等于零”的观点时,我已经波澜不惊了。

蒋跃:也谈吴冠中

《吴冠中画选》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9年

与吴冠中先生的近距离接触,是2007年我在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创作处任职期间。受院长委托,我单枪匹马赴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以及上海美术馆借他的作品,并将其往返押运。一路艰辛,写了一篇《千里走单骑》,以示纪念。之后,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吴冠中画展,并参与了研讨会,做了发言,主要是评价他在水彩画方面的成就。离别时我们在杭州楼外楼为他作饯行午宴,席间,聆听了他对时局、艺术等方面的看法。吴冠中尤其谈到了对城市化改造的很多批评观点,我觉得十分精辟。那时老先生已经是耄耋之年,讲话语速不快,但思维清晰、逻辑性强,且很有见地。如果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檄文。那天,他兴致很高,饭后,在西泠桥畔拍照留影。他说,这里是母校的旧址,很有感情,留下过他青年时代的足迹,吃到了“头口奶”。临别,他送了一本签名的画册给我。遗憾的是三年后,他驾鹤西去了。

我认为他与同时代的画家相比,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素养好

吴冠中的成就与他的文化课基础扎实、从小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分不开。他原来考上的是浙江大学工业电机科,一年后暑假军训时,与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的朱德群编在同一个班,住上下铺。吴冠中很好奇,美术专业究竟为何物?在朱德群的陪同下吴冠中参观了坐落在杭州孤山下的国立艺专,第一次看到了雕塑和绘画作品,觉得很有趣。他在《青年感情如野马》中有这样的记载:“一个星期天,朱德群带我参观他们的艺专。我看到了前所未见的图画和雕塑,强烈遭到异样世界的冲击,也许就像婴儿睁眼初见的光景。我开始面对美,美有如此的魅力,她轻易就击中了一颗年轻的心,她捕获许多童真的俘虏。17岁的我拜倒在她的脚下,一头扑向这神异的美之宇宙,完全忘记自己是一个农家穷孩子,为了日后谋生好不容易考进了浙大高工的机电科。”于是,吴冠中改变了学习志向,刻苦努力了一年,于次年考上了国立艺专的绘画系。

这里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他的文化课基础十分扎实,触类旁通;二是很聪明,对美术专业上的许多学问有极高的悟性;三是对艺术的真诚热爱,终生不悔。他的一生虽有小坎坷,但总体是幸运的。工科的逻辑思维能力、国立艺专的艺术熏陶,也为他日后的成才做了铺垫。多年以后,由于文化素养好,考上了公派法国的留学生,从而扩大了眼界,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当年考试共有两道题目《试言中国山水画兴于何时?盛于何时?并说明原因》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对于后世西洋美术有何影响?试略论之》,吴冠中不仅文笔好,也很有见地,在考生中脱颖而出。阅卷的陈之佛先生有感于作者的才气,用蝇头小楷全文抄录了试卷,我有幸读过这两篇命题论文。

蒋跃:也谈吴冠中

吴冠中《红莲》布面油彩 61×91cm 1997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不断线

从新中国成立初回国开始,吴冠中一有机会就写生。哪怕是“文革”中下放到五七干校,他用粪筐当画架坚持写生。虽然听起来有些像励志故事,但告诉大家一个朴素的道理:人的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刻苦是必不可少的。不仅用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也有明确的主张。他有一篇即兴写就的艺术散文:《风筝不断线》,非常有见地。他说:“风筝,指作品,作品无灵气,像扎了只放不上天空的废物。风筝放得越高越有意思,但不能断线,这线,指千里姻缘一线牵之线,线的另一端联系的是启发作品灵感的母体,亦即人民大众之情义。”这里较好地阐述了阳春白雪的一种审美意识。作为同行,我也为之一直奋斗,但深深体会到其中的艰辛。很多画家至今并不明白,人类为什么要画画?绘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专家与大众之间的鸿沟如何沟通?吴冠中善于把握,在雅俗之间,他将那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

说到“不断线”,让我联想起这根线的起端,也即是吴冠中系统接受艺术教育的杭州国立艺专,当年留法教授林风眠、吴大羽等强调纯艺术和形式美学的办学路线,起点颇高。名家赵无极、朱德群都毕业于该校,就不足为奇了。我觉得吴冠中吃到的“头口奶”无疑是富有营养的,所以他在法国留学时对欧洲印象派和后印象派这一段历史十分推崇,当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画家还在学习苏联列宾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时代,他就摒弃了主题创作的套路,以风景为题材,追求画面的形式感,构筑出了属于他自己的那片艺术世界。尽管大量的是写生作品,但并不照抄,强调生活和自然中各种形式美的因素,他这种认识问题的美学修养对我们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吴冠中不赞成中国美术界主题性、情节性的主流创作手法,甚至对同乡徐悲鸿也有微词,认为他是“美盲”。我想,这并不是恶意攻击,很可能与徐悲鸿的艺术观念、对现代绘画的否定和保守的办学思想等有关。所以,他对中央美院并无太多的留恋,回国任教一年后就离职了。

眼光高

绘画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吴冠中很早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母校当年撒下的种子在他心中发芽了。他的作品采取平面化的手法,淡化光影,以大块色彩的组合,形成节奏韵律感。呈现了中西合璧的一些特点,尤其在点线面的形式语言表达上非常有独到之处。比如,《绍兴水乡》《秋瑾故居》《崂山松树》等作品,强调绘画形式美之特点,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他的写生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360度的寻找,甚至爬上爬下进行大幅度移动画板,完全以作品的美感需求为目的。当然,这种写生方法是以厚实的修养为基础,是理性思考的结晶。他对现实状态的汲取和对自然人生的接近,是还原人本精神的顺向式的恢复和一种认知能力上的体验式“真实”。这已经不是西方绘画的透视法,而是东方人看世界的观察法。也就是说,他画画不仅凭眼睛,而且用心灵去认识对象,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从“心眼”出发,抓住对象的美感作画,突破时间和空间对形象的局限,主张“动观”,综合了作画者的全部印象。在不断移动观察点的过程中,强调主观情感的移入,所表现的空间并不斤斤计较客观物象某一局部视觉的“对、错”,而是艺术的再创造,是以获取对象精神为目的的宏观把握的写生方法。

蒋跃:也谈吴冠中

1989年3月,吴冠中在巴黎蒙马特写生

吴冠中的绘画将西方18世纪以来的色彩、造型等物理性的作画方式与中国人浪漫主义看世界的写意方法相结合,很潇洒,很轻松,很自然。集中体现在他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写生作品上,这是他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他意识到了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中那符合美感的形式构成:“一间屋连接一间屋铺展开来,最后画面效果倒又往往失去了那密密层层、重重叠叠的丰富感,是众多形象在争夺画家的视线:横、直、宽、窄、深、升、进、出……造成了非静止感的复杂结构。”正是在黑瓦白墙之间和密密麻麻的屋子和窗户中,吴冠中感受到了图形之间高低错落的大小关系。关注的是眼前各种几何形状造成的形式感受,犹如音乐家在杂乱的声音中察觉到了韵律节拍一样。客观景观只是他借题发挥的素材而已,绘画语言上的各种形式要素,经过他的过滤和强化,诞生出了非常好看的画面。我去过好几个他曾经画过的实景地,努力寻找那些感人至深的画面,其实并不像他的作品那么有美感,但经过他的处理,变得耐人寻味了。这当然与他独特的审美眼光分不开,俗话说“画家的眼睛”,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有主见

五四运动以来,许多有识之士为复兴中国而提出过许多主张,比如梁启超、康有为的学习西方,还有严复、胡适教育救国等,但我最欣赏的是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因为审美胸襟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中国20世纪改革开放后,西方美学热也风靡一时,吴冠中有备而来,站在了风口浪尖上,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艺术主张。面对批评和压力,毫不畏惧,因为他有多年的学术积累,因此也成就了其名声。事实上,吴冠中很多批评观点对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有启示意义。比如,“美术界大部分画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的作品情怀和境界上不来”。他看不惯没有作品的绘画“硕士、博士”。吴冠中认为艺术院校文化课要求太低决定了大学只能培养出工匠,培养不出艺术家。对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师也有尖锐的批评:“现在很多大学老师不称职,一定要毫不客气地淘汰。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现在大学都搞综合化,理工科学校都在搞美术学院、艺术学院,老师要评职称,学生要拿文凭,都掏钱在刊物上买版面发作品。全世界很多美术家没有学位、文凭这些头衔,什么艺术硕士、艺术博士,都比不上作品。”这些话掷地有声,到现在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细细思考,事实也是如此。当下,中国美术界很多人的绘画水平并不太高,但炒作能力很强,这种本末倒置的怪现象比比皆是。吴冠中不附权贵,敢讲真话。他来杭办展期间曾同我聊起,他一生中没有担任过任何行政职务,最大的“官”是学校的工会主席。这样的一位艺术家,能够有如此的主见和社会担当,敢讲真话,这些都很不简单。

总之,吴冠中站在艺术本体的高度寻找文化自觉和平衡,他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艺术思想。我读过他的一本书《永无坦途》,类似于散文片段的写作方法,基本上回忆了他的一生,触及到了生活与艺术等方方面面,当然也收集了他各个时期的重要论文。吴冠中的文字特点是言简意赅,往往把许多深刻道理剖析得十分简练。字里行间,感情真挚,不仅文笔优美,而且抒情方式中透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充满着批判精神。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他80岁以后,尤其对其夫人的挚爱,在好多篇中有所提及,非常感人。他是一个具有审美精神和高尚情操的人。二是艺术创作。吴冠中笔耕不辍,更可贵的是没有随波逐流,即使在“文化大革命”这样轰轰烈烈的红色浪潮中,他也没有搞过迎合之作,而是行走在水墨和油画之间, 重形式、讲对比、求明快,具有浓厚民族特点的水彩画面貌,是一位介于西方和东方之间的画家。他深知绘画只有将生活拉开距离才有艺术价值,其作品以形式感取胜,走出了自己独有的一方天地。

蒋跃:也谈吴冠中

《吴冠中艺谭》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9年

理想情怀

吴冠中一生中主要创作油画、水彩和国画。我认为他的水彩画得最好;油画其次;国画比较差一些。应该说他的作品是一流的,但很难称得上是经典的。如果将他的风景画与欧洲印象派、后印象派的风景画相比较,我们会发现其作品还停留在“小品画”的层面上。流畅有余,厚实不够,甚至有些“飘”,存在的“硬伤”和距离是显而易见的,仍然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如果我们将其艺术实践的成就与其艺术理念的高度相比也还存在一定的落差。他作品最大的问题是,画面的点、线、面、色、形、体、质等表达比较浅露和简单,显单薄,深度与厚度不够。其老同学赵无极对他的画作提出过尖锐的批评:“我觉得他的画根底上还是太旧,观察得不够深,所以画面上还有许多一般看法的处置办法,我想所谓学院画开始也是一样的道路。我提起勃吕盖尔和伦勃朗,虽然题材是平民的,但处置得同别的画家不同,我认为他们是写实画家最好的例子。”(《致庄华岳信》,1982年3月24日。现藏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并收入《人生之洗——庄华岳艺术展文献集》,90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6年版)

这里的批评总体上的意思还是认为吴冠中的作品太肤浅。这样的评说,吴冠中显然接受不了,最后导致他们互生罅隙,干脆不来往了。但我认为这个意见是中肯的,而且由于吴冠中对中国画的研习和笔墨审美意义理解不深,才会简单得出“笔墨等于零”的结论,这样的说法有些武断,也过于傲视和自负。因为笔墨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为基础,建立在中国画审美标准、中国文化内涵与书法功夫的基础上的。从吴冠中的绘画实践看,他的国画作品十分单薄,线条轻佻,色彩虚浮。晚年以中国汉字为载体,画在宣纸上的绘画作品更是将此类毛病暴露无遗,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的学术高度。

我认为,评价一个艺术家的价值,主要看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三点吴冠中都做到了,无疑是成功者。他是当代中国美术界有“天降大任于斯”的理想情怀:一个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独立追求、有真性情、有担当、有成就的画家。其艺术见解积极开放,一生努力践行自己的追求。尽管有时候言论比较偏激,但有逻辑思考,有现实意义。

此外,吴冠中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画家,首先要重视基本素养的培养。文化课基础好,说明一个人具备了接受、归纳、分析、运用等学习与思考能力和方法。画家的出名固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要素,但最重要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因为绘画学科绝不是简单的技法训练,是综合的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过程,并要有良好的文化课素质、高人一筹的胆识、智慧和实践等能力。说到底是画家的修养、功夫、气质、火候、情操、人格等多方面相契合的结果。当然,他的审美与母校的启蒙分不开,所以,吴冠中一生对各种艺术流派有自己的分析、判断和清醒的认识,也非常好地处理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艺术与技法的关系。而当前中国的美术教育片面强调了绘画的技术性训练,缺少素质培养,降低录取分数线,放宽文化基础的要求,导致很多学生不会写论文,缺乏研究能力,缺基础、缺审美、缺常识、缺逻辑……这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最后,我想以吴冠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从世界潮流看,绘画与工艺之间,绘画与雕刻之间,甚至与建筑之间都在相互渗透、结合,控制艺术的是设计思想。这也引出了'艺’与'技’的不分,绘画中一味追求光影效果,看画时令人头晕目眩,绘画和雕刻进入了杂技的领域。管他呢,有人不就爱到游艺场乘坐那转得晕头转向的飞机吗?但艺术应触及人们的感情深处,因之意境还是最根本的,我们吸取一切有利的表现手法,为了便于传递多样、复杂且难以传递的意境。”这段话里有三个关键词:设计思想、感情深处、传递意境,这或许应该是所有画家的座右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