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

 天地虚怀一 2012-03-12

谈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萧天石

    学道首在学为人,学为好人,学为君子贤人。尽人所以为人之道,使不与禽兽同生死,不与草木同朽腐,此即为学道之起步,进而方可学仙学佛学圣人,修仙修佛修圣人。三者其名虽异而其旨则同,其文虽异而其道则同。本天道以立人道,尽人道以合天道,此为三家人生修养之二大纲宗。人牟于人,天人合一,便超凡入圣矣。世未有做人做不好,而能成仙成佛成圣人者,此为道佛门中子弟第一金石药言。

    儒家谓:「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又谓:「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仙者,山人也,以学究天人,德参造化,而能不用世为务。是即神仙之修养标准,务必有圣而不可知,充周不可穷之学问与品格,再能超世独立、守道藏用、以自隐为务、归真反朴、同乎天地方可。余常谓:学做神仙,须先学做圣人,到了圣贤境地,再修神仙事。否则名神仙亦非神仙矣! 
    儒家做人重修养,以居敬存诚,履仁蹈义,克己复礼,守中致和为条目;以正心尽性为总纲;以修齐治平,经世济物为大用;而以配天地,赞化育,顺生死,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主在世间中,于事功内,以成就一个我,完成一个人,期能超凡入圣为主旨。 
    佛家做人重修持。以解脱尘缚,破迷开悟,转识成智,舍执成觉为条目;以明心见性为总纲;以修净修戒,修定修慧,无念无生,无相无法为大用;而以涅槃究竟,顿悟圆通,彻见本来面目,以了生死为最高境界。
主出世间,绝尘物,以成就一个我,完成一个人,期能了性成佛为主旨。 
    道家做人重修炼。以虚无恬澹,守道明德,清静无为,柔弱无争,因应自然为条目;以炼心炼性为总纲;惟揉合阴阳,性命双修,返朴还淳,竊天地机缄,夺阴阳造化为大用;而以出神入化,还虚合道,羽化登真,超生死,超天地而驾神明,块然与宇宙精神独往来为最高境界。
主超世间,合太虚一体,以成就一个我,完成一个人;最后并粉碎虚空,虚亦不立,期能了道入真为主旨。 
    综赅三家旨要,无论其所标举者,为圣人境界,佛陀境界,真人境界(神仙境界),下手方法容或有异,要为人生之最后归趣与最后目标,则同然也。不问其为积极的入世主义,消极的出世主义,或不偏于积极亦不偏于消极的超世主义,总是在使人能极高明而极博大,极神圣而极悠久,期臻于无限与永恒的完成,而与天地同流,与日月同光,与宇宙同存也。所谓超世主义者,即是一本宇宙精神、天地精神,超越世间以观世间的最高纯理性精神思想。以一超「统一入出」,以一道「圆融空有」,以一真「浑和内外」,以一常「混融时空」,而与宇宙天地相终始者也。人之所以类多只能与物为徒,与人为徒,而不能与天为徒,化而与自然合一者,即在其处世间中以观世间也。如此则自易执形着相,滞壳迷封,正东坡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者是!
能超世,则自既不偏于入世,亦不偏于出世;既不陷溺于积极,亦不寂灭于消极矣! 
    彻底言之,则圣人境界,亦为三家之所共至。惟儒家则系以圣人为极境,佛家于入圣后,尙有「成佛」一层。道家于入圣后,尙有「登真」一层。所谓登真,即为真人境界,在所以修我之真,以同乎天地之真,一乎宇宙之常者也。同乎天地之真,则天地不坏,而我亦不坏;一乎宇宙之常,则宇宙永存,而我亦永存矣。修道人终日乾乾,只是修炼这个「真常之大道」而已!到此时,无物我,无天人,无内外,无终始。海阔天空,尽是鸢飞鱼跃;上下古今,无非花落花开!夫如是,则「尧舜事业,只如一点浮云过目。」千古英雄豪杰帝王将相,亦无非花开花落青山黄土而已!这是生命之本体,也是一种心境,一种神境,其中自别有世界,别有天地,正李白诗所谓:「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
非人间。」这是从平地而起,从云霄而住的人生极境。 
    道家中之所谓神仙,非世俗人概念中之神仙,认为系专指长生之事者,长生久视,乃神仙家用以为养生之末技,借为修真之工具耳!汉书艺文序神仙家有云:「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游离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心中。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由此,可知其大本大根,在以「保性命之真」为纲宗,以游乎天地之外,同乎死生之域为大用。打破执着,粉碎虚空,应自然之常,保性命之真,乃所以全其天地之真,完其宇宙之真;故凡神仙家又称真人,须由修贤圣以进者也。真人者,可与天地同化,与天地同存,与天地同终者也。博学而无所不知,善行而无所不能,善存而无所不神,所过而无所不化。清虚纯穆,不离于日用而超乎日用;广大高明,日处于乾坤而越乎乾坤;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行于天下,不入世,不出世,亦住世,亦
出世,合入出而一之,无适而不悠然自得,无处而不怡然自乐也。 
    是故庄子一则曰:「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再则曰:「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诲,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假于道也若此。」三则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四则曰:「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咸宜,莫知其极。」是不啻指出神仙家修真一个条目与总纲。本此以修,本此以行,可谓为真正圣人之清醒,真正圣人之超越,真正圣人之涵盖;乃人生修养之最高艺术境界,孰可得而非议指摘其万一也。
修仙之士,若舍此上乘道法而不圆,返以长生为专务,则渺乎小矣! 
    淮南子对真人之修养大纲,亦有一极当之指示,可为修真士之参证。其言曰:「所谓真人者,性合于道也。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处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不识其外;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体本抱神,以游于天地之樊。芒然彷徉于尘垢之外,逍遥于无事之乐。浩浩荡荡乎!机械之巧,弗裁于心。是故死生亦大矣,而不为变;虽天地覆育,亦不与之抮抱矣。审乎无瑕,而不与物糅;见事之乱,而能守其宗。若然者,忘肝胆,遗耳目,心志专一于内,通达耦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浑然而往,逯然而来;形若稿木,心若死灰;忘其五脏,损其形骸。不学而知,不视而见,不为而成,不治而辩。感而应,迫而动,不得已而往;如光之耀,如景之放,以道为驯,有待而然。抱其太清之本,而无所容与,而物无能营;廓惝而虚,清净而无思虑。」这全是超越时空的宇宙真理,天地精神,生命之自性本体,不变不动,不毁不坏之真体。一到此种神圣之清虚境地,是何等庄严肃穆?
何等神韵悠然? 
    道家对人品之修持,类皆以「与天地真常同往来,与宇宙真常同消息」为标的;故一以天地境界宇宙境界为其人生之归宿。是以道家概重大成而不重小成,重大用而不重小用。一息心机,即尔海宴河清;一措手足,即可拨乱反正。
一默神识,即可体证真如,而与造化者为伍矣! 
    学道贵先有品格。不有超世之学问,便难具超世之见地;不有超世之见地,便难立超世之品格。无品格,学一辈子道,亦难免俗人气习,无所取也。故道家认为学道人,须先修圣贤品格;具备了圣贤品格,也就是修到了圣贤境地,然后再修真人品格,也就是神仙品格。有了神仙品格,才有神仙气质,才有神仙风骨。古人常说「仙风道骨」,并用以称誉高人隐士之风致,盖以其到此境地,自是洒脱不凡,飘逸超绝;胸次浩大,廓如太虚;心光晔然,朗若
日月;而亦神明在躬,普照六合,入于太虚,而游于无何有之乡矣。 
    是故古哲谓修道人,其修道应:「度量如海涵春育,应接如行云流水,操存如青天白日,威仪如凤文麟趾,言语如敲金戛石,持身如冰清玉洁,襟抱如霁月光风,气概如泰山乔狱。」到此境地,自尔心灵虚明,性光独耀,且自有天地气象,自有神仙风骨,使人一见即疑为羲皇上人。本此以为修持准绳,涵融久之,虽不能至,亦可望无市侩相,无尘俗染,无凡俗气矣。富贵功名与市井中人,难望其有此修养,以其耳濡目染者,梦寐以求者,全是富贵功名,全是声色犬马,全是薰心利欲;心所存者如是,耳所闻者如是,目所见者如是,平时所交往者如是,又焉得而不如是化也?儒家者流,大抵以经世治平富贵功名为志业,故类皆囿于世而滞于物,无法脱离尘缚,超越时空。惟道佛两门中人,概能薄天子而不为,轻帝王如草芥,贼王侯若粪土!而唯道是存,又焉在其能动心也?不重于彼,而生于此者,以此中别有世界别有天地在耳!世俗人,视一尘如泰山,视一官若神圣,又安能了此?安能体证天地之玄机与宇宙之真常大道,而入于空灵圆融,无执无滞,无仙无外之神境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