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婴幼儿微量元素检测有多害人

 刘燕燕 2012-03-13

婴幼儿微量元素检测有多害人

    今天,我在营养咨询门诊接待一位家长,为29个月的儿子咨询,他手里拿着6、7张儿童医院微量元素检测报告单,第一张是4个月时检测的,最后一张是今年1月份检测的。让我们来看看他宝宝的经历吧:

   4个月大时,微量元素检测发现血钙偏低,于是诊断为缺钙并开始服用“盖笛欣”补钙。

   3个月后再次检测,血钙值恢复到“正常”,但发现铁(血清铁,不是血红蛋白)的值降下去了,于是停止补钙并开始服用“右旋糖酐铁”补铁。

   没过多久,又化验微量元素一次,铁的指标没见明显好转,但发现血铅的数值较高(86,其实只要在100以下就不算高)医生开排铅的药,是一种中药制剂。20天之后,因发烧就医时又顺便化验了一次微量元素。这次血铅变成了32,连医生都不相信这是排铅中药的作用,下降太快了,只能用检测不准来解释。停排铅药,继续补铁。

   又过了几个月,发现孩子牙齿有些黑,怀疑是补铁所致。第5次化验微量元素,铁基本正常,血锌数值又下去了,于是停止补铁,开始补锌(甘草锌)。

   补锌补了2个月,第6次化验微量元素,锌血锌数值有所提高,但还是没有回到“正常范围”。而且铁的数值似乎又降下去了,于是再补铁。

   补来补去,就这样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期间他还带孩子去其他医院检测过一次微量元素,以确定数值是否准确。

   在整个期间,孩子饮食正常,奶量充足,辅食良好,一直补充维生素AD,没有佝偻病症状,也没有血红蛋白降低,但在微量元素测定的指引下,补这补那补了一年多,家长彻底晕了。

   其实,现有微量元素测定并不准确,并不能作为诊断营养缺乏的主要依据。这一问题我在前几年的博客里已经讨论过(儿童微量元素检测早该取消),不想现在愈演愈烈。

   微量元素检测数值只能作为次要的参考,并与喂养情况、症状和体征结合分析后,才能做出营养缺乏的诊断,才能服用补充剂药物。现在,很多儿科医生、妇幼保健医生仅仅根据一张微量元素检测报告就给孩子补钙、补铁、补锌、排铅.....,太差劲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