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仙学指微(上)

 天地虚怀一 2012-03-13

仙学指微(上)----萧天石

    神仙之说,起源甚早;主在清静无为,以养生适性,用为入道之基而已。汉秦以前,本与黄老分途,唐宋而后,始溷于道。汉书艺文志记神仙凡十家二百有五卷,即未入于道家卷帙也。并谓:「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城,而无怵惕于胸中。」由此可证神仙者,非以长生为务者也。若不能了性命以脱生死而入大道,则正所谓:「顶后有光犹是幻,云生足下未为仙。」其以长生为说者,在借修命之术,以导掖世人能渐几于道耳于此,张紫阳有云:「欲体至道,莫若明乎本心。心者,道之枢也。人能时时观心,则妄想自消,圆明自见,不假施功,顿超彼岸,乃无上至真妙觉之道也。此道直截了当,人人具足,只因世间凡夫,业根深重,种种迷惑,以致贪着幻身,恶死悦生,卒难了。黄老悲其贪着,先以修命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其了道。」因是可证仙学微旨,主在超凡入圣,超圣入神,超神入化,以与天地同流而了道耳!故余常谓:神仙之事,乃庄严正大,高明神圣之事;本应自圣贤起修,未入圣贤境界者,先修圣贤功夫。岂可以等闲视之?
  神仙之学,道通造化,学极天人,微妙玄幽,博大精深;要在以体证大道,神化人品,而上造无极为旨。其长生不死之说,只在接引世人,为明道修德入圣登真之方便法门耳!
故其养生尽年之初功,乃系仙学之入道门径,而非仙学之究竟极旨也。
    仙经典籍,自秦汉以后,逐代递增,卷帙浩繁,终生莫穷。其说大抵以绝贪去欲,返朴还淳,清静无为,养性全真;与乎游心於澹,合气于溟,练养阴阳,双修性命;而不驰世务外,内伤其生,为上乘主旨。至若服食胎息,斯为小道;金石符咒,斯为旁门;黄白元素,斯为左术;房中采补,斯为邪说;即古所谓左道三千,旁门八百者是!概不可以为师法。
却病延年,亦为小技;正宗仙学,并不重此也。
    神仙之号,名也;乃道家对人品之最高尊称与做人之最高境界。犹儒家之尊称圣人,佛家之尊称佛陀然。以此最高标准,俾人人共仰之,群能下学而上达,下修而上成,卒抵于仙位圣位佛位。故学仙学佛学圣人,均须从学做人始。舍人道无圣道,舍人道无佛道,舍人道无仙道。易言之,舍人学无圣学,舍人学无佛学,舍人学无仙学。是以三教圣人教人,总以做人为本。 「孝悌忠信原是道,明心见性即修真!」成仙成佛成圣人,舍修己为人,别无他途可循;而其起修,又均教人从心地法门入,从性天法门出。
此为三家教人之最基本处,修仙之士,尤贵了此,切不可老死于长生术下!
    虚而无之、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知而不可测之谓神,神而与万物同体、与天地同流之谓仙。虚而无之则大极矣;大而化之则圣至矣;圣而不可知,则无能名矣;知而不可测,则神化通矣;与万物同体,则无乎不在而物我无分矣;与天地同流,则周流六虚而天人一矣。其境界又是何等高旷!何等博大!何等空灵!
无超世之学,无超世之德,无超世之行,无超世之道,又曷能语此!
    白发老人有言曰:神仙为世间上第一等人;圣贤为世间上第二等人,帝王为第三等人,英雄豪杰与富贵功名中风云人物,为第四等人,等而下之,则为第五第六以至七八九十等人了,诚非虚语!
异乎世人,多将神仙放在长生不死四字上,真大诬也。
    世之唯事保命延命以期长生或返老还童者,此乃仙学中之小乘修行人,非真学仙者。因长生术只是仙学之皮毛,而非其神髓,只是一个入门,而非其堂奥。入门后,超凡入圣超圣入化等向上边事,无不赅焉!且其最后本旨,亦在超离生死,解脱生死,自了生死,而入于无生无死,无死无生。立乎天地之间,超乎天地之外!岂只超人超世而已。不能道德全修,不能性命双了;不能与天地同流,不能与宇宙同化,不能与太虚同体,饶你活八万岁,亦一通神不死驴豕耳!

    仙学圣学原无二。明心见性即修真。此二语最宜深味!上乘仙学,最要能以圣学与佛学为根柢,再在此其础上向上修为,便为仙学之极功矣!以圣学与佛学,做为仙学中之性学边事,再加命学功夫,俾能性命双修,性命双了,即是仙学之微旨矣。
    儒家重入世,佛家重出世,道家则涵融二家而兼庸之;可以入则入,可以出则出,可以行则行,可以止则止,用舍行藏,纯一片天机,活泼泼地,无拘无束,无执无碍,唯道是从。其用世也,无儒家之偏狭沾滞,而有博大高明之象。其出世也,无佛家之死寂空疏,而有闲逸超旷之风。儒家中人,多为求名利所杀;佛家中人,多为求解脱所杀;以其入于此者役于此,入于彼者役于彼,而不能出乎其中超乎其外,故率为所杀,至死而不悟也。道家则不然,或入或出,或用或藏,均能莅物而超然物外,处事而超然事外,与人而超然人外,用世而超然世外;参道而不缚于道,诵经而不缚于经,法法而不缚于法,修行而不缚于行。
性如太虚,万有皆罗,一尘不染;心如日月,巨细毕照,纤毫不有;故能得大自在,证大解脱,成大圣人,得大逍遥也。
    如上所云,儒家得入世,故常为求名利所杀;佛家重出世,故常为求解脱所杀。道家则介乎二者之间,而得乎中庸。既不为名利之奴才,亦不为解脱之奴才。既不为帝王之奴才,亦不为佛菩萨之奴才。可以入则入,可以出则出;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驾可以安天下,蓬累而行可以小天下。入世而无入世相,出世而无出世相。住而不以住为住,隐而不以隐为隐。
其阔达,其洒脱,其飘逸,其自在逍遥,又为何如也?
    神仙之学无他,身心性命之学而已。神仙之道无他,身心性命之道而已。故吾人今日而提出仙学,亦即提出道学,主在用以救人救世。用以救人心,挽世风。救人心,须先将已陷溺之人心,首自粉醉金迷物欲胶漆盘中解脱超拔出来。挽世风,须先将已败坏之世风,首自骄奢淫乱利欲胶漆盘中解脱超拔出来。使人有以离于禽兽边缘!
远离拜物主义、拜金主义、拜官主义、拜欲主义,方可再言向上边事。
    我们知道,仙学之最后一着,即是「还虚」之事。所谓「还虚」,易言之,即是使吾人所受之于天地者,仍还之于天地;也就是我们「人的精神」与「天地精神」合一。儒家称此为「天人合一」之圣人境界,佛家称此为「大觉大悟」的佛陀境界,道家称此为形神俱妙之「神仙境界」或「真人境界」。总之,不外解脱自我,超越自我,圣化自我,以使与天地同流,与宇宙同在,绝无迷信于间也。
三家旨要皆同,只是入门方法各别而已!
    仙学修炼工夫,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专事接命延命之法,大乘则唯事超凡入圣之功。所谓金丹大道,实非外道旁门所谓烧铅炼汞之事;亦非小乘旁支所谓长生不老之事;而实即儒家之所谓圣功神化,与佛家之所谓圆明觉性是也。古真好用隐语喻言,若愿明言之,则金丹大道,实即心性大道。炼丹之事,即炼心炼性之事,即明心见性之事,亦即存心尽性之事。丹学即心学,丹学即性学。即心即道,即道即心。即性即道,即道即性。三家上乘要旨与最后一着,了无分别。所不同者在方法,佛家教你修心性,宜舍却此臭皮囊。道家教你修心性,宜保此臭皮囊,并修此臭皮囊,俾此久长保之,而依身起修、依我起修,以迄于神形俱妙。儒家教你修心性,则介乎二者之间,对此臭皮囊,不必舍却,亦不必修炼,而听天安命即可。故修命只是手段与方法而已,三家目的,都在教你超凡做圣人。不修心性,何能悟道?何能证道,何能彻见本心?证悟本性?
又何能入圣登真成佛作祖?
    昔梁陶隐居论仙佛两法体相有云:「凡气质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今问何以能致此仙?是铸炼之事,感受之理通也。当埏坛以为器之时,是土而异于土,虽燥未烧,过湿犹坏;烧而未熟,不久尚毁;火力既足,表面坚固,河山可尽,此形无灭。假令为仙者,以药石炼其形,以精灵莹其神,以和气濯其质,以善德解其缠,众法共通,无碍无滞;欲合则乘云驾龙,欲离则尸解化质,不离不合,则或存或亡。于是
各随其业,修道进学,渐阶无穷,教功令满,亦毕竟寂灭矣。」此诚得其体要矣!
按:尸解者,乃言修仙而未能臻神化隐遁白日飞升而死者,托尸解化也。集仙录云:「形如生人者,尸解也。足不青,皮不皱者,尸解也。目光不落,无异生人者,尸解也。有死而更生者,有未殓而失尸者,有发脱而形飞者,皆尸解也。白日解者为上,夜半解者为下。」又有太阴炼形法:「死者尸体如生,风发潜长,盖默练于地下,久之则道成矣。酉阳杂俎云:「尸解,向晓向暮,谓之地下主者,太一守尸,三魂营骨,七魄卫肉,胎灵录气,所谓太阴练形也。」尸解而死者,不但尸体如生,且复肉身亦永世不坏也。陕西通志载:「薛公寿一百十四岁(按指薛紫贤真人),尸解时作颂云:铁马奔入海,泥蛇飞上天,蓬莱三岛路,原不在西边。明年沙道昭,复见公
于灵童山。」此可为尸解而仙之证也。
    陆彦孚真人有云:「神者生之体,形者神之舍。道以全神,术以固形。神全而形固,则去留得以自如矣。」道术兼修,则自可神
形俱妙矣。
    悟真云:「学仙须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陶素耜注谓:「天仙之道,惟金丹最真。金丹者,金液还丹也。先天乾金,走入坤舍,后天遂成离象。今取此先天真阳之金,陷于坎内者,点化离中之虚,复还乾体之健,是曰还丹。」此即为金丹大道之的解。其所以云须学天仙者,以仙有多等也!翁渊明注此云:「仙有多等。阴神至而无形者,鬼仙也。处世无疾而多寿者,人仙也。飞空走雾,不饥不渴,寒暑不侵,遨游海岛,长生而不死者,地仙也。变化无穷,隐显莫测,或老或少,至圣至神,鬼神莫能知,蓍龟莫能测者,天仙也。阴真君曰:若能绝嗜欲,修胎息,颐神入定,脱壳投胎,托阴阳化生而不坏者,乃为下品鬼仙也。若受三甲符箓,正一明威,上清三洞妙法,及剑术尸解之法,而得道者,乃中品仙也。若修金丹大药成道,或脱壳,或冲举者,乃无极上品仙也。丹法七十二品,欲学天仙,惟金
丹大道而已。」  
按:翁渊明即葆光真人,世传翁注为薛道光注误。
吾人于此,得知所取舍矣。 
    总之,仙学即人学,离人学便无仙学。欲修仙道,先修人道,离人道便无仙道。日用寻常皆是道,扫洒应对尽通玄。故古真曰:「大而能化之谓圣,悟而能觉之谓佛,圣而不可知、佛而不可名之谓神,神而不可测之谓仙。」此为至言!吾人须知,三教圣人,均重道德,老子则更以道德名经。由此可见学仙学佛学圣人,只有在道德中学,在道德中修,在道德中躬行实践、涵养省察,舍此便无他途可循。以道德范人,不为圣人,亦可为贤人君子;以礼教范人,不为贤人君子,亦可免于为小人;若徒借严刑峻法以范人,则不流为盗寇乱贼,亦难免于小人,充其极亦乡愿已耳。今之所以小人禽兽充斥,贤人君子如凤毛麟角,圣人则更数百年不一出者,以道德沦丧,废而不讲,群兢于小人禽兽之道也。余尝谓:仙学儒学原不二,玄理禅理亦无歧。儒学中去掉富贵功名利禄等渣滓,便可入于仙学矣。儒学中有二大纲宗,一为臣学,即官学,即治平之学,亦即政治经济之学;一为人学,即道学,即心学理学,即圣人之学。后者即可入仙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