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是什么

 娜莎 2012-03-14

课堂是什么  

 重新检视课堂中的师生活动,反思有关课堂的观念与认识,为课堂提供新的定向,是课堂重构的基本前提。

    课堂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但实际又很复杂的问题,在每一次教育改革时都要被反复诘问。《课改新课型》一书认为: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动课堂的话,那么这种改革就不能说是彻底的,不能说是真正改变了学校生活和教师行为。重新检视课堂中的师生活动,反思有关课堂的观念与认识,为课堂提供新的定向,是课堂重构的基本前提。

    在课堂的重构中,至少应树立有关课堂的几点基本认识: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从这个角度讲,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在于教师的板书是否整洁,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地在于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与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和成效。

    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作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现今课堂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训练以忽视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为代价,把学生头脑当作“黑箱”来支配。

    在教师面前,一向有着两种不同的选择:一种是由知识走向学生,一种是由学生走向知识。前者表现为在细致“加工”知识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再现知识,将单位时间内完成知识的传递作为头等重要的事情;后者表现为在仔细分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求知识,使学生最终成为知识的真正占有者。当今,要培养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应选择的是后者,变革的是前者。

    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养,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要求。

    教师要明了:知识既是名词,更是动词,只有通过主动探究,动脑、动口、动手获取的知识,才是掌握得最牢固的知识,才是最具有运用空间和价值的知识。

    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知识充分展现的场所。课堂总处于一种流变状态,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所讲的“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在变化,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课堂的物理空间也在变化。所有这一切,都时刻挑战着教师的智慧。充分发挥教师的知识,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现出真正的活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的中小学课堂至少应逐渐体现出这样一些变化: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冷冰冰的形式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咱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德育之所以没有实效,出现我们通常所说的“5+2=0”的现象;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斓不惊……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相割裂有关联。

    教师在备课活动中,不妨仔细地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

    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生命的价值理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教师扪心自问,在自己的课堂上,给予学生尊严了吗?给予学生活力施展的空间了吗?给予学生个性张扬的机会了吗?如果没有做到这些,那就是忽视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与活力。

    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做到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精心地设计各种活动,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如至少把课堂上1/3的时间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

    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具体到课堂教学来讲,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安排是否激发起了学生的智慧活动,是否引发了学生专注于知识探求与问题求索的愿望和行为。

    教师在课堂中,应致力于创设问题情境,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探究。创新总是在解决问题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并不一定所有的问题解决都包含有创新,但创新无疑都包含着对问题的解决。

    对课堂的理解是没有止境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审视课堂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构。《课改新课型》的立足点是新课改,在此背景之下诞生的生机勃勃的课堂类型无疑为我们对课堂本质的理解打开了新的“视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