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掌握瓷器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一天一招 2012-03-14
掌握瓷器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1、瓷器的发展史地知识瓷器是历史的产物,每件瓷器无不打上它的时代烙印。鉴定一件瓷器的时代,就如同分析一件文学作品的时代一样,首先必须要看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因为它是决定作品时代的重要依据。为了科学地掌握瓷器的鉴定,首先必须要对中国瓷器发展史有所了解。商周时期的青瓷,尽管处于原始阶段,但它与陶瓷有了质的区别。春秋战国直至西汉时期为早期青瓷阶段,较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有了很大进步,脱离了其原始性质,进入到了早期青瓷发展阶段,为青瓷的烧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汉时期烧成了青瓷。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社会处于分裂的状态,青瓷的发展不平衡。北方青瓷的发展要晚于南方,在北魏迁都洛阳以后,特别是在北齐时期才有较大的发展。因此,“南方青瓷”与“北方青瓷”之分,就成了这一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隋代在陶瓷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融合了南北瓷窑,北方成功地烧制了白瓷,为唐代瓷器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唐代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南青”、“北白”格局的形成,即南方烧青瓷、北方烧白瓷。南方青瓷的生产以浙江越窑为代表,被党白瓷的烧造以河北刑窑为代表。釉下彩瓷器的出现以及“花瓷”的兴起,是唐代瓷器发展的新成就。“三彩”陶器的出现与发展,有可谓唐代一支盛开的鲜花。宋代瓷器的发展,出现了“官窑”与“民窑”两种性质瓷窑。“官窑”由宋王朝直接控制生产,据文献记载,官窑有北宋官与南宋官两种,北宋官有汝窑、钧窑,南宋官有修内司与郊坛窑。官窑瓷器严禁民用。“民窑”属商品生产,互相竞争,形成各个窑系。北方有定窑、耀州窑、磁轴窑;南方有越窑、龙泉窑、景德镇窑与建窑。元代由于战争的原因,北方瓷窑大大衰落,南方的江西景德镇窑与浙江的龙泉窑有所发展,尤其是在元世祖忽必烈之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以景德镇烧制的青化瓷器与龙泉舀青瓷为当时的代表。明、清时期的瓷器生产,除少数地方窑外,以景德镇为全国的烧造中心已经形成,并达到了中国瓷器发展上的历史高峰。从正确地鉴定瓷器年代与区分它的窑口的要求出发,了解陶瓷发展的历史及各个时期主要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不懂得历史就无法对历史文物进行鉴定,因为文物是过去时代的产物,但懂得历史有并不等于就能鉴定,又因为鉴定是一种实践知识,要找出文物的时代特征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历史外,还要知道一些陶瓷烧造、陶瓷美术、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对上述中国瓷器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发展概况的了解,无疑将会有助于我们进行正确的断代。

  2、瓷器烧造的工艺知识我国陶瓷生产历史悠久,烧瓷技术世代相传,并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各个时代瓷器特征的形成,与窑炉的结构、使用的窑具、原料的加工,器物的成型等方面是分不开的,所以懂得一些古代烧瓷工艺,是科学鉴定所不可少的条件。

  (1)窑炉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开始是在平地上堆烧的,从无窑到有窑是一大进步。开始的陶。窑是就地挖穴为窑,称之为穴窑。穴窑分竖穴窑和横穴窑两种,商周时期,从穴窑发展到地上筑窑,砌筑窑墙,窑有顶,顶上开口,可以排烟,具有一定抽力,称其为升焰窑,此种窑没有烟囱,基本上还是烧氧化气氛,有时也出现部分的还原焰。因此,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的底部常常没有烧结,就是与这种窑炉有关。一定结构的窑炉烧出一定品质的的陶瓷,而窑炉的改进,必然会促进陶瓷的发展。秦汉时期,在升焰窑的基础上有了发展,但由于南方与北方自然条件的不同,北方由升焰窑发展到半倒焰式馒头窑。此窑有烟囱,产生抽力,能烧较高温度,又能烧还原气氛。而南方有升焰窑发展到平焰龙窑,这种窑有一定坡度,窑身较长,因而有一定抽力。坡度大小可控制进窑空气量的多少,能烧较高的温度,也容易维持还原气氛。北方一般多馒头窑,从半倒焰发展到全倒焰;南方多龙窑,从平焰龙窑发展到坡度加大、窑身加长的龙窑。东汉青瓷的烧成与这种窑炉的出现是分不开的。

  (2)窑具除了窑炉以外,窑具也是烧瓷技术高低的重要表现。随着烧窑技术的发展,窑具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发展。窑具包括支具与保护坯体不受火刺的匣钵两大类。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是在升焰窑中烧造的,因窑火往上,器底温度较低,装窑时有没有窑具将它垫起来,故器物底部没有烧结。战国时期逐渐从升焰发展到了半倒焰式馒头窑,龙窑的坡度加大加长。火焰即能从下往上,又能从上往下,再加上有了垫饼支柱等等窑具,所以器物的底部能得到高温而烧结。两汉时期由于窑炉的加大,放置器物也大大增加,所以各种不同窑具也就随之产生,烧制的器物较前大为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瓷器造型逐渐丰富,日常用具增多,为了提高产量,减少窑位,在装烧方法上将坯体与坯体叠置起来烧造,如碗、盘之类的器物,在两器之间用支具相隔,故器能留有支烧痕迹。隋代在魏晋南北朝烧瓷的基础上除大量使用各种支具外,发明了使器物不直接受到窑火刺的匣钵。这种匣钵形如筒状,先将坯体叠置起来放入匣钵内烧制,使釉面不至于由于窑内的杂物落在釉面上,是器物更加光滑滋润。唐代开始出现了一匣一器的装烧方法,因匣是根据碗形而设计出来的,因形如漏斗,故俗称“漏斗状”匣钵,也有的称其为“碗笼”的。采用此种装烧方法烧出来的器物,除底足部分无釉外,期于全部有釉。不仅器内无支钉烧痕,而且釉面更加明亮润泽。宋代各地瓷窑大量采用一匣一器”的漏斗状“匣钵装烧法。定窑在北宋初期,为了设法提高产量,充分利用窑位,又从唐代的一匣一器的装烧法。北宋中后期,又加以改进,出现了支圈覆烧法。由于定窑的这种装烧方法能大大提高产量,为全国南北各地瓷窑广泛采用。采用次中方法烧制的碗,器口无釉,故文献上称其为”芒口“。景德镇窑在南宋时期也大量采用,故有”南定“之称。金元以后,南北各地瓷窑,又从支圈覆烧法改为叠烧法,烧成的碗内心留有一涩圈。

  (3)器物成型

  陶瓷器的成型包括手制成型与轮制成型两类。新石期时代的制陶,在仰韶阶段是用泥条盘筑法,发展到龙山文化时期,长期用慢轮到快轮制坯。在浙江地区的原始青瓷仍然采用泥条盘筑的成型方法。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甚至东汉时的青瓷都还保留着泥条盘筑方法。魏晋南北朝事时期,轮制拉坯成型才普遍运用。唐宋时期的陶瓷器的成型绝大多数是手拉坯成型。

  第一,考古资料表明,从我国历代大量挖掘出土的陶瓷标本,经过其化验和物理性能测试结果可 以看出:我国陶瓷胎体中的氧化铁含量是逐渐减少的,一般讲,由10%下降至1%以下。因为胎、釉中铁质和氧结合在一起而成为氧化铁存在的,在氧化的气氛中,这些铁质能足够的氧结合,使其处于高价状态(三氧化二铁),高价的铁呈哈赤色,所以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陶瓷器就带黄、褐、红色。如在还原气氛中,火焰中的氧不足,就会把胎釉中氧化铁夺去一部分,就使得铁还原处于低价状态(氧化亚铁),低价的铁带青色,所以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陶瓷器带青色。从科学的角度上讲,青瓷就是这样烧成的。如果胎釉中的铁含量甚少,又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它的呈色就微微闪青色或白色,这就是一般俗称的青白瓷或白瓷了。

  第二,氧化铝在胎釉中的含量是逐渐增加的,由15%增至30%左右。氧化铝含量的增加,使坯体在较高的温度下烧成的,这对于由陶发展到瓷的演变起者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可使坯体中生成较多的莫来石针状晶体,从而提高坯体的机械强度和在烧成中使其不易变形。第三,陶瓷器烧成温度是逐渐提高的,由800摄氏度左右提高到了1300摄氏度左右。由氧化气氛烧成,逐渐发展到用还原气氛烧成。 瓷器的烧造除了窑炉以外,窑具的发展与演变,器物成型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烧窑科学地控制 窑内气氛等技术的发展,是随着陶瓷器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这些烧造技术是形成各个时期陶瓷器时代不同特征的重要方面,即使、遗留在瓷器上的工艺痕迹。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断代的重要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