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来源于百度文库
【内容摘要】 中职生要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改变以往错误的就业观;中职学校要树立“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念,通过各种灵活多样教育指导方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 【关键词】 浅谈; 就业形势; 中职生就业观; 就业意识教育
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专业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亿计的技能性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当前,我国中职生的就业之路是有喜有忧,但总体上还是忧大于喜。我国中职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导致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固然有来自社会、企业、学校等方面的客观原因,更主要的还是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分析起来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中职生的素质普遍不高,专业技能掌握不扎实 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划的中职教育“2+1”办学模式要求,中职生在校学习时间是2年,第3年就开始顶岗实习。为了缓解学校就业推荐工作的压力,尤其是自2007年全球经济危机发生以来,许多中职学校在学生就读的高二学年下学期刚开学,便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或实习推荐,这就直接导致许多中职生在还没有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情况下,就匆忙去工作。同时很多中职学校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在更新专业设置,而有些专业是在教师资源不充足、教学设备不完善的情形下仓促开设的,学生就很难学好一技之长,致使就业竞争力不强。 二、中职生对当前就业形势认识不足 前几年虽然我国中职生的就业率普遍可以达到90%以上,属于高就业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事实上,近年来因受美国次贷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我国产业政策的调整,许多国内中、小企业纷纷减产或裁员,甚至倒闭;我国沿海等务工高峰地区的用工需求已经逐渐开始萎缩,企业频频到中职学校招聘员工的场景在2008年以后已经大大减少。但是很多的中职生还没有认清形势,固步自封,盲目乐观。 三、中职生的定位不准确,期望值过高 现在不少中职生都有好高骛远的通病,他们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够,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名中职毕业生,现在有很多工作岗位是其毕业以后很难立即胜任的。许多中职生没有摆正好自己的位置,把“职”定在很狭窄的范围内,要求工资待遇要高、工作环境要好、专业要对口等等。其实,由于专业技能有限,又缺乏实践经验,对于刚出校门的中职生还是要面对现实,更务实一些。他们应该知道自己从事的职业及岗位应是生产第一线,而且大多是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工资待遇不高、工作环境不是很理想等是理所当然的。 四、娇生惯养、任性,缺乏责任感 首先,现在的中职生大都是9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比80后更好,许多中职生养成了养尊处优的习惯。其次,90后的中职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的溺爱使得他们过于自我与任性,生活上的富裕和父母的关怀更让他们没有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因此,他们自信又比较脆弱,敏感而又有些自私。他们在就业时难免会出现焦虑、抗挫折能力弱、我行我素等问题,工作中缺乏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受不了别人半点的委屈。再次,中职生普遍存在严重的恋家情结,总认为在家千日好。因此无论企业工作环境、待遇多高,发展空间多大,他们也不愿出去历练闯荡,他们宁愿窝在家门的小私企,更有甚者宁愿投身“失业大军”在家做“啃老”族。 五、就业大军猛增,就业竞争日益白热化 在我国,每年的就业大军除了中职生以外,还有数以亿计的大学生和农民工。中职生相对于大学生和农民工来说,具有相对的劣势:一方面学历上不如大学生,另一方面吃苦耐劳方面又不如农民工,形成“两不靠”的尴尬处境。上有大学生愿意降低待遇找工作,下有农民工更吃苦耐劳又不挑剔,在经济危机的寒流中,中职生正遭受着比以往更多的就业“挤压”。由此中职生的就业难度也在加大。 但是就业形势无论怎样严峻,中职生已开始跨越20岁门槛,正逐渐成为人力资源市场的主角。因此,中职学校对中职生的就业意识教育是迫在眉睫,让他们认清残酷的就业现实,使其早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发展。做好中职生的就业意识教育工作以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是中职学校要搞好的一个课题,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职学校的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就业意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我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更是应该做到的。我现在就对自己在工作中如何开展对学生进行就业意识教育谈几点认识: 一、上好就业指导课 我校的德育课教师于2008年编撰了校本教程《就业指导》,同时到高二下期针对实习生专门开设就业指导课。在开展就业指导课过程中,根据谁专长谁主讲的原则选择授课老师,多个教师分头讲课,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就业办的老师在授课时主讲就业形式、就业方向、前景;班主任负责讲礼貌礼节、团队精神和工作学习纪律;德育老师讲解刑法、劳动法、合同法等基本法律知识,同时还穿插一些录像内容辅助教学。 二、鼓励、倡导学生自主创业 为了日后学生能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我校还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学校通过案例剖析、知识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宣传中职生创业事迹等多种方式,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中最快最见效的方法是经常邀请部分我校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鼓励学弟学妹自主创业。这些最好、最生动的例子,学生们爱听,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把学生自主创业作为就业教育内容,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学生在激烈市场经济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经之路。不可否认,一个中职生要创业成功需要付出更多艰辛的努力。但只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结合不断更新的知识,中职生创业成功也并非遥不可及,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多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三、强化技能,鼓励中职生多证傍身,增加竞争砝码 我校的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多证在手,就业无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更加注重学生多种专业技能的培训,并要求学生“双证毕业”。所谓“双证”,是指中职毕业生手里的《毕业证》和《国家职业资格证》。学生们除了要有各专业学科的毕业证以外,还要持有各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学生技能操作能力已成为就业的“绿色”通行证,持“双证”者就业率远远高于其他求职者。所以教育主管部门、中职学校应多开展一些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比赛。我校每年都要举行全校学生都参与的“春苗杯”专业技能竞赛,从中选拔出优秀选手组队参加重庆市一年一度的中职生技能大赛和中职生“文明风采”大赛。学生通过技能比赛不但能锻炼自我能力、开拓眼界,还能通过比赛证明自己的实力,为日后就业铺好了路。 四、利用学校资源让中职生提前感受就业气息 我校自己开办有4个学生专业实训基地,学校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安置办在学生还处于高一或高二时,就安排学生利用1—2周时间到实训基地见习或短期实习等,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感受就业压力,并培养爱岗敬业、诚信、公道、服务等意识。 学校还利用企业来面试毕业生的机会,非毕业班学生也“见见世面”。使这些学生在参加面试后,普遍感受到“就业难”,对就业有了新认识,表现为“要为就业而学”,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明显增强。 五、就业教育过程中坚持端正中职生的就业观 就业的关键首先是树立中职生正确的就业观。只有首先解决了中职生对就业的正确认识问题,学生才能行动起来,正确择业。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为了端正学生的就业观,我认为应从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做事先做人 中职生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少,为人处事方面的知识很欠缺。针对这一点,安置办和教务处联合开展“做事之前先做人”教育,教育学生在社会中如何做一个文明人,如何注意礼貌礼节,如何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这样可以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做一个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劳动者。 (二)、先苦后甜 一些毕业生择业时,两眼只盯工资高、上班时间少、工作强度低的岗位,对企业一线生产岗位不屑一顾。仍抱着“好高骛远”、找不到好单位就不就业的思想。针对学生这一错误观念,教育学生要辩证地认识择业与就业的关系,毕业前择业要降低期望值,先找一个能够维持正常生活的工作,并在岗位上打造自己,等待自己技能提高、条件成熟之后,再去择业,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发展。 一些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仍认为必须专业对口,这就大大限制了自己的择业方向。我经常教育学生不要被专业绑死,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还要结合自己性格特点与爱好特长、实践经历等。只要自己的“闪光点”与用人单位的岗位沾边或擦边,就可以去应聘、去就业。 (四)、好男儿志在四方 由于受地域和人文传统观念的影响,我校的毕业生以往大都习惯于在重庆本地就业,这就大大缩小了自己的就业范围。我们在就业意识教育中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走出去,到经济发展更快更好的地方就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不断变化的就业状况,对中职教师的就业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创新;其次,在实际工作中,对中职生就业指导工作要有针对性、系统性、全局性。 总之,中职学校应该转变育人观念,树立“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念,要把就业意识教育工作贯穿在整个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灵活、多样的就业指导方法,为中职生开拓广阔的就业之路,让中职学校真正成为中职学生成才、就业的摇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