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标 (13) 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苦丁斋 2012-03-15
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第一学段(1~3年级) 数与代数

1用算盘上的算珠表示三位数。

[说明]  算盘是中国的重大发明,体现了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算盘最大的特点是:一颗下珠表示1,一颗上珠表示5。使用算盘要注意以下两点:

1)先确定个位。先任意选定某个档为个位,然后依次左进为十位、百位、千位等。

2)再用算珠表示数。个位上的几表示几个,十位上的几表示几十,……某个数位上是0,则以不拨珠空档表示。

513,在算盘上就是

DSC02129

                              百十个

                              位位位

更大的数可用同样的方法表示。

2 将数5098381051排序,用“>”或“<”表示。用大得多、大一些、小一些、小得多等语言进一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说明符号“>”或“<”表述的是数量间的大小关系,希望学生能够理解符号的含义并能合理使用,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让学生将这些数排序,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排序方法。例如,先找到最小(大)的,然后在剩余的数中再找到最小(大)的,依次将五个数按从小(大)到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序;或者先固定一个数(如50),拿第二个数(98)与之比较,然后取第三个数与前两个数比较,根据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决定位置,这样继续下去,最后将五个数排序。无论学生的出发点如何,只要思路清晰、排序正确即可。

用语言描述几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时,结论是相对的。例如,可以说5150大一些,9810大很多;而5038是大一些,还是大得多,可能会有不同看法,但不应当出现逻辑上的混乱,例如,“5010大一些,5038大得多”。

 

3 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你的1 200步大约有多长?1 200名学生站成做广播操的队形需要多大的场地?

[说明]通过对1 200在不同情境中的意义的了解,感受数与生活实际的关系。上述三个问题是类似的,可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针对问题“1 200张纸大约有多厚”,教学中可以作如下设计:

1)一本数学教科书大约由50张纸装订而成。可以请学生先观察自己的教科书,感受一本书的厚度。

2)将10本教科书依次叠在一起,每增加一本都请学生感受一次纸张的数量,感受数量由小增大的过程,建立大数的表象。

3)想一想,1 200张纸大约有多厚?(如果10本书是500张纸,学生可以想象20本书是1000张纸,1 200张纸比20本书还要厚)请学生描述“这1200张纸叠在一起有多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

 

4 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及其表达的事物。

[说明] 对小学生来讲,日常生活中用数来表示的例子很多,如学号、班级人数、身高、物价、重量、距离等。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相互交流,从而体会数的意义和作用。

 

5 教室里有6行座位,每行7个,教室里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说明] 这个例子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教室中的座位数是67的和,可以写成:6×77×6

 

6 学校组织987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如果公园的门票每张8元,带8 000元钱够不够?

[说明] 本例的目的是希望学生了解在什么样的情境中需要估算。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是第一学段估算的核心。比如,在此例中适当的方法是把987人看成1 000人,所以适当的单位是“1 000人”。

一般来说,估计教室的长度时,通常以“米”为单位;估计书本的长度时,通常以“厘米”为单位。也可以用身边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为单位,如步长、臂长等。

 

7 每条小船限乘4人,18人至少需要租几条船?你认为怎样分配才合适?

 

8 估计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阅读的字数、跳绳的次数、走路的步数。

[说明] 本例既可以帮助学生体验1分的长短,又是一个估计问题,需要实际测量,在测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计算。

可以有三类方法进行实际测量:测量半分钟,然后用测得的数据乘2;测量1分;测量2分,然后用测得的数据除以2。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感悟第一种方法省事,但可能不够准确;第三种方法费事,但可能更准确一些。帮助学生建立选择策略的思想。

 

9 在下列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字、字母或图形,并说明理由。

1 1 2 1 1 2                 

A A B A A B                 

                                

[说明] 启发学生探索规律。希望学生感悟:对于有规律性的事物,无论是用数字还是字母或图形都可以反映相同的规律,只是表达形式不同。

 

10 在图1中,描出横排和竖排上两个数相加等于10 的格子,再分别描出相加等于69的格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9

 

 

 

 

 

 

 

 

 

8

 

 

 

 

 

 

 

 

 

7

 

 

 

 

 

 

 

 

 

6

 

 

 

 

 

 

 

 

 

5

 

 

 

 

 

 

 

 

 

4

 

 

 

 

 

 

 

 

 

3

 

 

 

 

 

 

 

 

 

2

 

 

 

 

 

 

 

 

 

1

 

 

 

 

 

 

 

 

 

+

1

2

3

4

5

6

7

8

9

                        1

 

[说明] 本例不仅能帮助学生熟练地进行20以内的加法,并且数值与图形结合,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习坐标系、图像等。

根据学生的实际,借助上面的图1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例如,进一步把两个数相加的和是8的格子描出来,看一看有什么规律。根据上图判断,出现次数最多的和是几?最少的是几?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设计教学。如果学生在观察上图或者发现规律中有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情形入手,比如两个加数先限制在5以内。

 

(此文根据教育部发布《2011数学课程标准》pdf版制作,仅供参考。)

2012-02-24  人教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