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说“横向取法”

 鸿墨轩3dec 2012-03-15

也说“横向取法”--魏春雷

也说“横向取法+ Q7 C! F: d3 E% n$ R" a! V

. U  l! I& E) v% V0 r2 O
提起横向取法,很多人表示不屑,其理由无非是时人作品未经历史检验,质量不一定“信得过”云云。" L8 H, |. v( t0 l! T9 I
事实上,历史上的大家于同时代高手得法者比比皆是,古人尚开明如彼,我们又何苦厚古薄今如此?如何“厚古”,总是无可指责,而一味“薄今”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了。当代为大家公认的名家,多身手不凡,且新秀辈出,各领风骚。尽管他们的水平尚不好说能与古人一较高低,但在技术上,在对书法艺术语言的把握上,他们无疑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最起码也对古代经典颇有心得。
我们临帖到底要学习什么?说白了,就是通过字帖来学习“写”“字”。帖是媒介,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帖来掌握书写技法,所以,临帖最终目的是学会经典作品是怎样“写”出来的,对形貌的模拟,只是手段、表象,因为形貌是个人化的东西,而技术是共通的。通过临帖掌握书写技术,最终当然要落实到手上——就如射箭,照猫画虎地拉个架势不难,而架势的正确与否,必须以箭是否中的为标准来判定,否则,姿势再好看,再像,也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只是有的放矢还不够,必须要中的。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从这个意义上讲,临帖,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对字帖的书写过程作身临其境地关照,只有这样才更有效地学习书写技术,当然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帖子。只是照着帖子琢磨,实在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沈尹默当年为人示范,并不多说,只强调“但看我写”,可谓金针度人,一语道破天机。学习今人,使得这种机会成为可能,退而求其次,不能身临其境,也能通过书写视频,去感受理解,学习的有效性不言而喻。在各种展览和媒体上,我们很容易看到学名家、学评委、学获奖作者的作品,抛开风格的原创性不谈,单从作品本身的质量来看,很多都是可圈可点的,这也可以作为取法时人的可行性论证。
从书法普及的角度,横向取法也是一条可行之路。不知道有多少书法爱好者或书法家当年对书法的兴趣就是钢笔字帖、电视讲座培养起来的。我们不否认晋唐名迹如何如何高明,但作为学习,拾级而上难到不是一条稳妥的路吗?一说“取法乎上”就必须学二王,未免过于简单武断。“取法乎上”的“上”是艺术水准“高”,而不是年代的“古”。 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和作为学习范本价值是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需要,对范本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钟张羲献自然是好,但不一定非抱定不可,更不必上手就直奔主题。古往今来,抱着《兰亭》、《圣教》写一辈子,老来还是不明就里的不在少数。初练跳高直接把高度定在世界纪录上,效果如何,可以想见。更多的书法爱好者,限于个人禀赋与客观环境,也许终其一生也不会成为书法家,与其多年不得其门而入,何如降低标准,先上一个台阶?同时代的作者,物质材料接近,生活状态、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更便于把握,更便于学者“得寸进尺”、登堂入室,何乐不为?先入流,其后的发展,完全可以自己把握,不必也不可能要求每个书法爱好者都成名成家,难道喜欢体育锻炼就非得按参加按奥运会的标准接受专业训练吗?“取法乎上”是战略目标问题,作为学习的一个阶段,在战术上不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或说学今人不易跳出,实则连今人的圈子尚跳不出来,而望学古人能有建树,我不信。
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学习是无法回避的,“横向取法”说到底只是学习的一个阶段,既为入手开方便之门,也是提高的阶梯,根据个人情况,学有余力,自然可以更上层楼;无意深究,也完全可以“坐享其成”。当然,以上只是就一般条件的学习者而言,若资质超群、胸怀大志又有明师调教者,大可直接与古贤对话,“横向取法”就更多借鉴的意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