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想和书摘 (评论: 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

 满船空载月明归 2012-03-16
一些感想:
  
  读毕此书,有几个感想。
  1.我又想起来以前读心理学史后的个想法:在心理学里这数的出来几个理论中如此流传甚广(比如本书中提到三个)是因为其在某一方面的颇有说服力的极端性,和理论本身符合当时那个年代政治经济大背景,从而轻易的猎取到了一大批支持者。弗洛伊德的用力比多受到压抑而寻求高级的释放方式来解释文明的演进,用死本能和破坏本能来解释战争发生的必然性在现在看来也属偏激,而在一战前后欧洲的阴霾和破败使得新出现的佛洛依德忠实的反对者立即找到了他们的对手。罗杰斯和马斯洛一样,以乐观的人性观而文明;认为“人应该成长为本来的样子”这样的口号使得其支持者大学生和年轻人占了很大的份额。罗杰斯高产的年代,也正好二战后美国崛起的时候,其略带哲学色彩的著作《超越自由与尊严》也许应了历史年代国内民权运动的景。
  
  2.原来旁听学校里心理学系普心的课的时候,就很纳闷老师介绍这么多流派和理论的时候,是站在中立的角度,不卑不亢的,好像在和底下的学生说:“有兴趣呢,你就回去看看原著,挑个喜欢的,没兴趣呢,就听我讲讲,反正大概都那么回事儿。”而在本书作者有些偏向支持斯金纳。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心理学人员来说,自然会做出一副挑选一个更令本人信服理论或者类理论的姿态,但是如果抱着选择信仰的心态而不是找喜欢的小说的心态,那么这还是很困难的一个姿态。另一个原因是,每个有点儿深度理论后面儿扯出的根儿很深,若想信个明白,那将是一番耗时耗脑力的劳动。佛洛依德的本能概念后面站的尼采,其潜意识概念源自催眠现象,也受到布轮塔诺意动心理学的影响;行为主义后面站着提倡实证的孔德,和达尔文所引出动物心理学;而从人本主义和罗杰斯往下挖,看到是现象学,人文主义浪漫主义的影子,于是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和萨特的书(我都没看过。。。)会叫人本主义的支持者更加的忠诚。
  
  如此看来,心理学是个如此的二手货,且选择一个心理学理论去喜欢也罢信也好,恐怕是个伪命题。。。那么花这么多时间耗在心理学上何必呢?如果我能从中学到点儿什么,这是什么呢?
  
  3.思维不够灵活,文笔不够流畅,口才不够雄辩,不具有偏执狂,或者在与他人辩论中成为偏执狂的倾向,所以我很不适合搞学术。这么些个理论的值得留在脑袋里细琢磨的是那些踏踏实实的实验数据。这方面要找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踏踏实实的原始数据比较少,但是行为主义在一些行业特别是心理治疗,和人本主义在心理咨询方面的较为原始的数据对于我这么一个非专业人士理解人的行为才有点儿脚踏实地的作用,至于之后的推理论述和理论架构,那里面究竟是有多少个人特质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就不好说了。要是没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就不要细琢磨这些了。
  
  4.虽然这本书已经比较客观翔实的介绍这三种理论,但是还是要读原著。一来看原始数据,二来看理论建构过程,独立评价其合理性。
  
  5.如果国内的教材像此书一样做到条例清晰且又不是一二三四五的一条条列出来知识点,那该多好。
  
  
  
  
   书摘:
  
   弗洛伊德:
  
  他的理论基础并非想物理学家严谨的实验数据来源。这些思想受他与病人接触的影响,对文学的阅读和对世界事件发生的思考和分析也左右他理论的风格,而梦的解析的一部分来源是他对自己梦的分析的结果。
  
   婴儿“全是本我”,他对现实世界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一无所知,对需求没有压制,只是到寻求满足。人类的本能存在于这里。
  
   早期生命形式的不稳定的、脆弱的,容易退回到无生命状态。这种倾向对应到人的身上就是“死本能”。
  
   他把人的个性看作一个能量系统:在本我、自我和超我间分配着的能量构成不同的个性。也正是这种能量分配的不确定性,使行为预测看起来时很困难的。
  
   侵犯驱力和性驱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因为生和死本能同时存在于人身上。死亡愿望并不直接表现为自我伤害,而通常以其他方式释放。如果这种能量得不到释放,就会导致某种疾病;而如果这种能量以原始的方式释放,将导致对人和财产的直接破坏。所以,在社会的限制下,常以可以被人接受的方式释放。
  文明的本质不是使人类取得和平,其结果也不是。是因为我们的基本的本质是我们这些“野蛮的兽类”在社会过程中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当大量的能量不能得以释放时,文明会出现麻烦,人们建立防御机制,以抵抗不被社会接受的冲动和驱力。当大量的能量被抑制,防御机制会变得极端,人会变得高度焦虑,爱、尊重、和自尊都会丧失。
   如果社会提供合适的力比多释放的方式,问题就可以部分解决。如,升华。而由此看来,好的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准便是能够让人们的能量转移到各种有益的活动中去。
  
   婴儿更像是纯粹的快乐追求者。感到饥饿,看到、闻到、吃到食物这一过程的重复以食物的形象记忆在脑中,并储存了食物和饥饿消退的联系。这是对压力反应的初级过程。就像食物满足饥饿的压力一样,梦、祈祷、思维、幻觉同样满足着某种驱力。在这一与外界客观世界接触的过程中,自我形成。自我要做的工作就是提出并解决:什么可以得到的东西可以满足我的需求?这个为问题。
  
   超我(良心)的发展是俄狄浦斯情节的结果。父母通常是社会规范的传递者,也是超我的塑造者。
  
   精神分析是让个体重新体验过去的生活。童年的情感和冲突从无意识的深处浮现,实际出现了情感的回归,出现依恋分析师的倾向(移情)。
  
   最后评述:从德语到英语的翻译可能使得大多数人没有理解弗洛伊德的本意。例如“精神分析”和“本我”这两个词的误译。而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个人生活的影响,也值得探讨,例如他在晚年放弃引诱理论。当代的精神分析师更加关注于来访者的现实世界,而不是挖掘其童年的回忆,这是当年世界与上个世界二十年代的特性所造成的。植根于弗洛伊德理论的客体关系理论更强调现实世界和内部世界的差距。随着女权主义者的进驻,精神分析理论必将有所改变,例如“阴茎嫉妒”这个概念。
  
  
   斯金纳:
  
  斯金纳同意弗洛伊德在西方心理学中对决定论做出的贡献,因为弗洛伊德认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原因的。然而他对弗洛伊德感到的不满在于后者在行为和偶然事件之间插入了某些精神论的概念。
   斯金纳认为精神论容易冲淡引起行为的环境条件上的注意力。精神论中的概念是为解释而假定的,它用于解释,但是其实什么也没有解释。
  斯金纳承认基因对行为的影响,但是解释基因如何发挥作用必须考虑环境因素。
  
  操作性行为主义者一直强调对量化数据的收集。
  斯金纳和他的同事认为以低等动物作为实验对象而得出的结论可以推广运用到人类身上。
  
  斯金纳强调操作性条件作用过程,而华生强调反应和刺激的关系。
  
  操作行为指个体作用于外在环境以产生某种结果的行为。他是个体主动发出的,而不是被外在刺激激发出来的。
  自发性的行为的结果是强化。强化并不等于重复原行为,而是加强一整套或者一个类别的行为。
  何为强化物?只能通过他是否能在现实中引起某类行为次数的增加而确定,而不能以常识和猜测来确定。
  某种反应之后若出现偶然的强化,则会形成“迷信行为”。如在干旱季节求雨。
  某行为受到强化而得以形成和保持,但是一旦不再对它施以强化,其发生频率会降低。
  斯金纳认为,个性是个体生活经历中受各种强化所得结果的整合。
  影响人类行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强化物是在控制环境上取得胜利。仅仅是“做得到”或者“有效果”就可以强化人们的行为。例如婴儿摇摆手中的玩具,发出声响。
  只有一类或一个特殊刺激呈现的同时施加强化,才会发生辨别作用。如鸽子在亮灯的时候按钮,才会有食物滚出;司机在绿灯的时候踩油门,才不会被罚款。
  
  为了得到强化,个体做出的反应将越来越和最终的反应接近,得到强化的标准在逐步加强。在民众游行甚至暴力抗议时,政府才做出关注、解决问题。这可能会强化暴力抗议的发生。
   间隔强化和比例强化:与比例强化的反应比率低,时间间隔越长,总的反应率越低。固定时间间隔,会出现休息期;如变化间隔,则行为反应更稳定,没有休息期。
  
   强化所起的作用除了形成行为,还有保持已经建立的行为。
   连续强化:开门进屋,打开有水的水龙头,滑冰,写字,游泳。。。
   间歇性强化(间隔强化和比例强化):我们称之为焦急的行为,如不停的检查邮箱,多次到窗边盼望亲人的归来,是由于变化间隔强化所导致的。间隔强化和比例强化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不依赖于期望行为的次数,而后者则依赖。受到变化比例强化而保持高反应率的例子是赌博。
  
   斯金纳并没有走向极端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控制完全决定于环境,而这也不是说斯金纳承认存在“意志力”这种内在的东西。对于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戒烟、少发脾气的解释是负强化,也就是成功避免这些所引起惩罚性反馈。对于控制行为的失败的解释是此行为的实施所带来的正强化和负强化,例如酗酒所带来的短暂畅快和对残酷现实的逃避。
  
   斯金纳认为,思维和体验应该被认为是遗传物质和个人经验的结果,而不是行为的原因。如果不能用强化来进行自我观察,我们每个人就不能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换句话就是说,如果没有人问我们现在在想什么,并且在我们回答的时候给予我们注意和关注,我们便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而个体对内部刺激的反应方式是通过条件反射训练而形成的。而“解决问题”这一“思维”过程,斯金纳认为是一种速度极快,隐秘性很强的行为。(这是什么意思。。。?)
  
   斯金纳认为:行为最重要的起因是外部环境,而一谈到驱力,只能是问题变得麻烦。而情绪也不是一种内部的东西,而是情景、反应、行为和强化的结果。
  
   惩罚的缺点在于:个体会避免出现惩罚的场景;被惩罚的坏的行为可能在惩罚发出者不在场时再次出现;若惩罚时有时无,人会变得矛盾冲突;如果惩罚行为没有相应的替代行为,个体可能会出现的“无反应”或者“退缩”。
  
   对于神经症、精神病等问题都可以在环境中找到病因的原因。许多不良行为都可以追溯到过度的反感控制和惩罚上,其结果是在原有的环境中引发不良情绪反应;而这些刺激在今后类似的场景中会引发类似的不良反应。问题行为原因还可能是不充分的强化和对不良行为的强化。简单说,行为矫正的方法就是,设立目标行为,忽略不严重的不良行为,给予期待行为以强化。而斯金纳解释其他的心理治疗方法的成功效果时,他认为是因为心理治疗师对患者提供了非惩罚性的关注。(什么意思?)
  
  
  罗杰斯:
  
   笔者认为“人文主义现象学”可以用来形容罗杰斯。“人文”在于他赞同马斯洛的“实现”概念,赞同人性本善。“现象”在于,不像弗洛伊德和斯金纳建立某种固定的理论来解释人类的行为,罗杰斯认为,理解人类的行为需要了解个体对现实的感悟,个体会根据自己主观上对客观现实的判断,选择一条自己最为满意的道路。
  
   罗杰斯同时认同决定论和自由观念。作为科学家,他确信人的行为是在许多因素的影响之下的,但在这些因素中,容易忽略的是人的内在体验。而在治疗上,他使用自由概念来阐释健全的人格。当人们的人格健全的时候,他们体验到一种客观的自由感,他们行动起来好像他们是真的自由一样(多么恶心的一句话。。。),他们的行为与客观现实相互一致。
  
   刚刚出生的婴儿的内在体验是一个相对无差别的,对现实感觉和领悟的综合;随着“实现倾向”促使婴儿的感知功能发展时,婴儿出现了“自我”或“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人类有能力感知他们所有的内在体验(即自我概念),但是这需要开放和对体验本身的敏感性,而通常这可能被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所抑制。这种自我概念的实现倾向可以视为基本的实现倾向的子系统。
  
   刚刚出生的婴儿对事物的喜好是分明的,罗杰斯认为婴儿身上爱憎分明的价值判断的指南在成人身上消失殆尽。其原因在于,由于某些东西的缺失,个体无法敏感开放的接受自己的内在经验了。某些东西便是“个体所要求的无条件的被爱被接受”。若幼儿时代,他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没有给予这种被爱和被接受的感觉,孩子可能会被迫行动,以取悦父母和其他某要人物,进而淡漠自身体验,造成外界价值观的介入,打破婴儿身上存在的最原始的价值判断系统。
  
   罗杰斯认为治疗师的三个标准:治疗师在这种关系中是和谐的,治疗师否认在治疗中体验到的感情;治疗者体验对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尊重;努力进入来访者的内在体验,对来访者通情理解。
  
  交朋友小组是一个小团体,通过热切的相互影响,允许个体找出更多的关于他们自己的东西,以及他们与他人联系的方式。小组没有典型的活动,早期一些成员可能对于小组形式产生抱怨甚至愤怒的情绪和言辞。过一段时间,他们开始谈及对环境的反应,他们在那的原因,他们期望小组朝某一方向发展的愿望,总之小组成员开始更多的卷入相互影响之中。中期,组员逐步增长相互之间的信任和诚实倾向,对自身体验做出知觉性评语,并越来越通情他人情感,因为组员之间增加的反馈,虽然其中一些可能引起极大的不愉快。晚期,他们一不同程度开放敏感和亲密相处,他们中多数第一次在成年后以一种直率的恳诚的方式表达在很多人面前表达自己当前的内在体验。
  
  罗杰斯受到广泛欢迎的原因:
  1他的治疗方法至少不会进一步对来访者造成伤害。
   2“只要拥有无条件接受、通情和真诚这些必要条件,便可以作一位出色的咨询师”对于一大批没有心理学博士学位的人,是一个好的命题。
   3在二战后,罗杰斯人性本善的积极观点符合时代趋势。
   4比弗洛伊德的理论简单易懂。(弗洛伊德批评弗洛姆理论的论据之一是理论太简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