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饭后散步是一种好习惯,并有“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说法。其实,“饭后百步走”是很有讲究的,并不是吃饱饭马上就走,饭后应先静坐休息半小时,以便胃内食物初步消化和吸收。 饭后“马上走” 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 随着夏季的到来,我省的气温一路攀升,很多市民都选择在晚饭后出门散步,希望尽快让腹中的食物消化,也可以解暑。对此,裴教授介绍,胃在饭后处于充盈状态,这时应保证胃肠道有充足的血液供应来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工作,而饭后适当休息可保证胃肠道能得到更多的血液供应量。当人们感到“吃饱”时,实际上多数是胃感觉到了涨满,此时营养并没有被吸收,身体仍然处于“饥饿”状态。若在此时步行,会有一部分血液集中到运动系统,造成消化道缺血,这样就延缓了消化液的分泌,使胃肠的蠕动减弱,不能正常消化,不仅容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而且还会影响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吸收。由于饭后血液都集中于胃部,大脑缺氧现象严重,注意力难以集中,反应速度减慢,灵活性下降。此时要是做一些对灵敏性和准确度要求较高的活动,比如驾驶,很容易导致不良后果。 糖尿病人饭后散步 可导致体位性低血压 “饭后百步走适合平时活动较少,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及形体较胖或胃酸过多的人。”裴教授介绍,而体质较差,尤其是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则不宜在饭后散步,就连一般的走动也应减少,可以选择在饭后平卧或静静的坐一会,避免加重胃的负担,引起或加重胃下垂、胃饱胀、呕吐、返酸等症。饭后胃肠活动增加,胃肠部的血流增加,脑部的血流相应减少,体内血液会处于高凝性,容易形成血栓,所以患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不宜饭后散步。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和糖尿病的人饭后散步,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贫血、低血压的人不宜饭后散步,避免造成脑部缺血,出现头昏、目眩等症。 养成良好习惯 饭后散步也应“对症” “其实,散步对于人体来说是很有好处的。”裴教授说,散步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和调节过程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消除疲劳、放松、镇静、清醒头脑的效果。散步时由于腹部肌肉收缩,呼吸略有加深,隔肌上下运动加强,加上腹壁肌肉运动对胃肠的“按摩作用”,消化系统的血液循环会加强,胃肠蠕动增加,消化能力提高。散步时肺的通气量比平时增加了一倍以上,从而有利于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善。 市民也可以对症散步,比如体弱者可以逐渐地大步走,胳膊甩开,全身活动才能调节各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以达到强身健体之效。失眠者可在睡前15分钟散步,可适当加快速度,会收到较好的镇静效果。冠心病患者应在餐后1小时缓慢行走,以免诱发心绞痛,长期坚持可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有效改善心肌代谢,并减轻血管硬化。糖尿病患者在餐后半小时可散步,行走时步伐尽量加大,挺胸摆臂,用力甩腿,以减轻餐后血糖升高。但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避开胰岛素作用的高峰时间,以免发生低血糖。高血压患者的步速以中速为宜,行走时上身尽量挺直,避免压迫胸部,影响心脏功能,走路时可前脚掌先着地,不要后脚跟先落地,避免引起一过性头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