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际产业结构变动基本趋势和经验

 卧龙河畔李花乡 2012-03-17

国际产业结构变动基本趋势和经验

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之借鉴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问题,实质是产业结构问题。从考察产业结构状况两个主要的度量指标(国民收入、劳动力)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将从第一产业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小的正宝塔型向第三产业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的倒宝塔型转化;在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不断提高,轻工业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化进度不断加快,以轻工业为中心逐渐转向以重工业为中心,同时加工工业比重与基础工业比重相比趋于增大,产品加工度是沿着原材料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渐次向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和高加工工业占优势的发展阶段演变;在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资源密集度是沿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结构轨道变动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起,迅速成为一种新兴行业取代传统行业。这便是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基本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结构经历了数次大规模调整。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607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转向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耗能耗材少、附加价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良机,实现了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变。8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结构进入了新一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广泛采用"为特征的结构调整期,出现了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的景象。这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既体现为一些产业的整体性转移,又体现为同一产业中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同时还体现为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整合,其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三、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间转移的主要趋势
  21世纪初期,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总趋势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改造后的传统产业将赢得新的发展空间,知识型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从发达国家看,美国新一轮结构调整的目标是适应网络时代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的结构变化,以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国防和生化技术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提高金融和资讯等产业领域的竞争力,在全球化进程中占领更大的国际市场。欧盟的调整重点则是通过市场和货币一体化的进程来推动体制、就业、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市场化调整。日本也是将增强竞争力作为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重点是加强对大型跨国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以及开放和重组长期受保护的银行业、不动产、建筑和零售业等,提高其国际化程度。
  在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过程中,国际产业转移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来实现的,往往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开始,进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由次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逐层推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国际产业大转移的浪潮中,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转移呈现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四、发达国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经验
  1.美国:产业政策与宏观、微观经济环境协调配合。长期以来,美国政府认为,产业结构协调过程中面临的资源配置问题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才能解决,政府的作用就是完善市场机制,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为此,美国政府努力营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宏、微观经济环境,也正是在这种经济环境之下,美国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经济持续增长。同时,美国政府推行旨在直接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国家技术政策,这种综合性的、系统的国家技术政策使得技术对经济持续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质量和改善国防的贡献最大化。美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另一个经验是,十分注重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协调配合,避免国家有限资源的分散重复、低效浪费。美国的服务业过于发达,现在应该高于75%.美国的第一产业只占GDP1%,而第二产业(制造业加上建筑等行业)也就20%微微出点儿头.
  2.日本: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发展。从步入经济高速增长期的1955年至今,日本产业结构经历了产业合理化、重化学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密集化的演变。从其产业结构演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启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日本政府采取了以尊重企业自主选择为原则、直接干预和间接诱导相结合,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另一方面,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并提高二次创新能力,由此强化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要使技术引进获得成功,必须有选择、吸收、消化和改良技术的能力作为基础,即需要技术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高度重视研究开发。日本也差不多,第一产业1%,第二产业不到30%,第三产业也70%.有资料显示,不出两年,日本的第三产业就能达到80%.
  3.意大利:发挥小企业集群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意大利之所以能够保持着强大的经济发展实力,主要是由于小企业集群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意大利政府充分认识到小企业集群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特殊作用,不断地进行组织创新,并发展出适应本国国情的产业组织。同时,意大利政府意识到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利用其改造传统产业,从而为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才是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良好途径。其次,意大利政府非常重视企业集群中的社会网络关系发展。因为企业间通过紧密的技术合作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传递,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另外,意大利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灵活的生产方式,使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条件下,采用多品种、小批量的"后福特制"的生产方式,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以色列:发展高效农业,以农业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高技术和超集约是以色列农业的显著特点。以色列通过发展高效农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并保持较高的农业研发投资水平。以色列农业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来源是多渠道的,除了政府提供的大量资金外,还有由美国、荷兰以及欧盟等提供的基金,农业销售税以及化工、种子、农药和食品行业的私人公司等提供的研究经费。(2)注重利用三次产业的互动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一方面,利用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第二产业来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则利用农业的大力发展来推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3)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技术。以色列十分注重充分发挥生物技术的巨大功能,不断培育一些抗逆性能的作物品种。另外,通过开发一系列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成功地实现了温室中的气候、供水和施肥的自动化控制,借此大力发展了工厂化农业。
  5.韩国: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推动经济全面发展。韩国在工业化初期主要采取了强有力的"政府主导型"产业政策,其中包括:通过政府直接干预金融活动而使金融业成为"政策金融",为重化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低息政策性资金;采取强有力干预,促进企业合并,扩大企业规模,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等。韩国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既考虑了自身的经济基础和发展阶段,又及时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演变的机遇,顺利地接过每一轮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中转移出的产业,从而打破了产业结构内向发展的封闭模式,同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之间形成了互补关系。韩国战后成功地引进和利用外资,并注重对外资投向进行引导,弥补了国内投资资金严重不足,既促进了经济总量的高增长,又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韩国政府一直将科学技术进步视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注重制定与经济发展计划紧密配合的技术进步政策。从20世纪5060年代属于单纯引进或产业移植阶段,到70年代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以及实现国产化的阶段,再到80年代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模仿与创新相结合的阶段,直至90年代为独立能力的发展进行奋斗的阶段,这个过程充分展示了一个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改进国外先进技术,积累自身"技术能力"的技术进步战略的成功典型。

四、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近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产业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产稳定发展,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二产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形成了部门比较完整、具有相当科技水平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初步发展。以最近一次的经济“软着陆”为标志,我国正经历着一产的比重明显下降、二产比重继续上升、三产比重逐渐提高,以及由消费品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重化工业为主并开始逐渐加快高新技术发展的结构优化和升级过程。三产比例关系渐趋合理,比较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1、1997年产业结构。1997年我国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为18.1:49.1:32.8,第一产业的比重比1996年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1.7个百分点。

22011年产业结构。中国经济网北京201197讯国家统计局7日发布初步核实后的2010GDP数据,其中,按初步核实数计算的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10.1%,第二产业占46.8%,第三产业占43.1%

    通过上述这些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范例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经验教训:
  1.主导产业的准确定位是关键。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成功地利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两大趋势,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使经济发展找到了新动力。曾在战后创造出经济奇迹的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优等生"变为"劣等生",原因也正是由于未能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失去了带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的主导产业,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独特的产业结构既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驱动力,亦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2.宽松的创新环境和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是保障。美国之所以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遥遥领先于欧洲和日本,得益于里根时期的放松管制和克林顿政府良好的产业政策。相反,欧、日等国囿于僵化的劳动力市场、落后的研发体制、陈旧的管理机制,尤其是风险基金,资金少且使用不当,使欧、日在发展新型产业方面至少落后美国510年。
  3.创造优良的软环境以更好地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机会是基础。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是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载体是跨国公司。传统产业转移往往采取梯度方式,主要着眼于劳动力优势与区位优势。而高新技术转移以跨越方式,更注重东道国的技术、人才、研发能力等综合知识优势与信息基础设施、体制条件等。这给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更高甚至苛刻的要求。
  4.人才争夺是产业竞争的焦点。多年来美国之所以能在发展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独占鳌头,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能充分利用其他国家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智慧和技能为其所用。
  5.高新技术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力量。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技术产业日益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力量,而且也大大缩短了工业化进程。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大力推进以制造业信息化为代表的国民经济信息化,以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实现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