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摘和总结 (评论: 逃避自由)

 满船空载月明归 2012-03-18
       为了帮助自己记忆和理解,并且充实豆瓣空间,我按照章节做了主要内容摘录和总结并张贴于此。如果你没有看过全书,或许这一系列的书摘能够帮助你做一个快速的内容浏览。自认为摘录了全书的重要部分(或者至少是我自认为看懂的部分),但是显然这种观点会因人而异。
    Digest:书摘和总结:第一章:个人之出现与自由之暧昧 
   
  本章总结: 
   
  个人化的定义:人从自然和社会团体中日渐分离、切断脐带、切断束缚。 
  原始关系包括:家庭、社会、宗教等。原始关系提供了安全感、归属感、目的感、意义感、确定感(积极感觉)。而同时妨碍自我意识觉醒,即个人化。原始关系特点是没有对立、竞争,并且环境和社会赋予意义和价值。 
  作者的观点:历史的发展(主要是社会-经济和宗教) 
  -->个人的觉醒即个人化、原始限制和束缚的解除 
  -->1)自由的可能,但是人们没有准备好独立面对自由。 
   2)失去原始关系提供的一切积极感觉,取而代之的是消极的感觉: 
  -->人们感觉世界是有力的、危险的、威胁的。自己是无权力的、焦虑的、孤独的、恐惧的、不重要的,并怀疑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和生命的意义。 
  -->人们解决的方式即是:逃避自由:其现象包括:追求成功,服从权威,追求对事实的无限识知。但是,逃避自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不能重新带回原始关系提供的积极感觉。 
   
  摘录: 
   
  当人类从与自然界同一的状态中觉醒过来,发现他是一个与周遭大自然及人们分离的个体时,人类社会史于是开始了。然而,在历史的漫长时间中,这种觉醒一直是隐晦不显的。个人仍继续与大自然及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他已部分地发觉,他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但是他还依然觉得,他是周遭世界的一部分。这种个人日渐脱离原始关系的“脱颖”过程——我们可称此过程为“个人化”——在宗教改革到目前这数百年当代历史中,已达到其顶峰状态。 
   
  只要个人尚未完全割断这个把他与外界联接在一起的“脐带”,他便没有自由;但是这些关联给予他安全感,和一种相与感,及一种附着感。一旦达到了完全个人化的阶段,以及个人解脱这些原始关系时,个人又遭遇到一项新工作,就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中有所作为及生根,以及用什么其它方法来寻求安全。 
   
  这种与世界——这个世界与其个人比较起来,是强而有力的,而且常常是具有威胁性和危险的——分离的状态,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 
   
  这时,便产生了想要放弃其个人独立的冲动,想要把自己完全隐没在外界中,藉以克服孤独及无权力的感觉。然而,这些冲动及由此冲动而产生的新的关系,与在成长过程中所切断的关系,是不一样的。正如同孩童不能重新投入母胎中的情形一样,在心理上,他也不能倒转个人化的过程。如果想要这样做,就必须采取“服从”的态度,但是,在跟从的过程中,权威与服从此权威的孩童之间的基本矛盾还是未曾消除的。在意识上,这个孩童可能觉得安全与满足,但是,下意识地,他发现,他所付的代价是放弃自己的力量及完整性。 
   
  然而,服从并不是避免孤独与焦虑的惟一方法。另外一种方法,也是惟一一种有创造性的,结果不是导致无法解决的冲突的方法,就是与人类及自然,自动自发地建立关系,这种关系是在不否定个人的情况下,把个人与世界联系起来。这种关系——其最极致的表现就是爱与创造性的工作——固着于整个人格的完整性与力量中。 
   
  在《圣经》中有一段叙述人类被撵出天堂的神话,这段神话很明显地说明了人与自由间的这种基本关系。 
   
  这段神话认为人类历史的开始与一项选择行为是同时发生的,但是它强调的是这个首次自由行为的罪恶及因此罪恶而产生的痛苦。在“伊甸园”中,男人与女人,人与自然,和谐地相处在一起。那里一片安宁和平。也不必工作。在那里,没有选择,没有自由,也没有思想。男人不得吃智果。他违反了上帝的命令,他突破了与自然合而为一的谐和状态。从代表权威的教会的观点而言,这是本质上的罪恶。然而,从人类的观点来看,这是人类自由的开始。反抗上帝的命令表示使自己从高压强制中解脱出来,表示由无意识的人类史前生活,升华到人的程度、反抗权威的命令——犯了罪——就其积极的人性一面而言,是第一项自由行为,质言之,就是第一项“人”的行为。在《圣经》的这段神话中,就其正面而言,人所犯的罪是吃了智果。作为一项自由的行为而言,这种反抗的行为则是理性的肇始。这段神话还谈到此首次自由行为的其它后果。人与自然之间原有谐和状态破裂了。上帝宣告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战争,及自然与人之间的战争。人脱离了自然,由于变成了一个“个人”,而朝着做人的方向,迈进了第一步。他已做出了首次的自由行为。这段神话强调这次行为所导致的痛苦。由于想超越自然,想脱离自然及其他的人类。使他裸露,使他觉得羞耻。他是孤独而自由的,但也是无权力和恐惧的。新获得的自由显然像是一个天罚;他脱离天堂的可爱的枷锁,获得了自由,但是他却不能自由地去管理自己,去实现他的“个人人格”。 
   
  这些原始关系使人们只有透过家族,社会或宗教的社会的媒介,才能发现自己和他人,而不能以人的身份,来发觉自己和他人。换言之,这些原始的关系妨碍了人的发展,使他不能像一个自由、自决而有生产性的个人般的发展。但是,这不过是就一方面而言,就另一方面而言,这种与自然、家族、宗教的同一性,使个人有安全感。他属于而且根深蒂固地生活在一个有组织的整体中,在这个整体中,他拥有一个无可怀疑的位置。他可能受到饥饿或压迫的痛苦,但是,他不会受到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全然的孤独与怀疑。 
   
  我们看到,人类日渐获得自由的过程,与个人生长的过程。有着相似的辩证性质。一方面,这是日益增长力量与统一的过程,这是日益可以控制自然,增长理智,日渐与其他人类团结的过程。在另一方面,这种日益个人化的过程,却意味着日渐的孤独、不安全,和日益怀疑他在宇宙中的地位,生命的意义,以及日益感到自己的无权力及不重要。 
   
  然而,如果人类个人化过程所依赖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环境(条件),不能作为实现个人化的基础,而同时人们又已失去了给予他们安全的那些关系(束缚),那么这种脱节的现象将使得自由成为一项不能忍受的负担。于是自由就变成为和怀疑相同的东西,也表示一种没有意义和方向的生活。这时,便产生了有力的倾向,想要逃避这种自由,屈服于某人的权威下,或与他人及世界建立某种关系,使他可以解脱不安之感,虽然这种屈服或关系会剥夺了他的自由。虽然在许多方面,个人已成长了,神智与情绪方面都有所发展了,而且在文化方面获致空前的成就,但是“解脱”与“自由而为”之间的差距也增长了。 
   
  目前,有极多的人在其传统生活方式上,遭到经济与社会组织革命性改变的威胁;尤其是中产阶级遭到独占权力,资本优越力量的威胁,而且此种威胁增强了个人孤独与无关重要的感觉,对受威胁的人的精神与理性,具有重大影响。 
   

      第二章:宗教改革时期之自由 | 第三章:现代人的两种自由观念 
   
  本章总结: 
   
  +背景:中世纪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中世纪束缚的2个方面: 
  1)经济:个人职业角色的固定和没有选择性,或“自然而然性”。 
  2)宗教:给予人生宇宙和一切人类问题一个简单的解释。 
  这两方面都说出:人依靠一种天赋的意义生活,一种原始的束缚与世界相联。此时“个人”尚未觉醒。 
   
  资本主义变革的2个方面: 
  1)一方面:给人自由:脱离制度、固定的角色、宗教的管辖,使人自立和自谋发展,尤其是通过工作与金钱来转换地位。 
  2)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的超人力量的威胁,传统经济地位赋予的经济安全感失去。因为传统的自然的固定角色受到挑战,传统的心理安全感也失去。并且人们将逐利作为美德的心态。这种转变就如同50年代中国普通农民的安全感和21世纪中国公务员/金融师的安全感。资本主义的到来导致了个人的觉醒,而新教是由此被催生的。 
   
  +宗教方面的转变: 
   
  中世纪的宗教: 
  1)一方面,建立权威,控制救赎的权力,使得没有个人的自由,不能独立提出见解。 
  2)另一方面,以权威的方式来确定地解决负罪感和终极结局的问题,使人没有怀疑。解决方法包括行为(赎罪券),听告解等等。并且此时,由于资本主义没有到来,人的“自由”,“个人”还没有觉醒。 
   
  新教: 
  1)一方面,给人以自由,使教会失去权威,救赎是主观的个人经验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中,个人负有一切责任,权威是与责任无关系的。 
  2)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脱离中世纪宗教束缚,因而没有人告诉你最终结局如何,也没有人告诉你怎么做才是正确,也没有人告诉你人与神的关系应该怎样,所以人们开始变得不安、怀疑、恐惧,并且在价值观和道德观上变得真空。路德以“绝对的得救”和“绝对的服从”压制这种对终极结果和生命意义的怀疑和恐惧。 
   1))“绝对的得救”:这种对肯定的迫切探求,并不是表示真正的信仰,而只是出于想要克服那种不可忍受的怀疑的需要。怀疑常常仍是不能消除,必须一再地靠着一种疯狂的信念,来压抑之,这个信念就是认为,一个人所属的宗教团体,便代表上帝选民的一部分。 
   2))“绝对的服从”:应对觉醒后的“个人目标”,新教教义告诉人们,人本来就是无意义的、无价值的、无自己的目的的,不应当寻求这种个人的意义和价值,不应当使用这一种“自由意志”,而抹杀自尊自信自我意识,并以上帝为权威,通过服从成为上帝的工具。 
   
  这种由经济与社会的改变,和受到宗教理论的强化的新个性结构,反过来又成为塑造社会与经济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此种个性结构的一些属性——强迫自己去工作,喜爱俭约,把一个人的生活成为达到别人权力之目的的工具。苦行禁欲,以及一种强制的责任感——成为资本社会的生产性力量,没有这些属性,现代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是不可能的。 
   
  +经济-社会方面的转变: 
   
  资本主义一方面带来自由的可能,一方面剥夺了原始关系、固定身份所赋予的安全感、意义感,同时人类在资本主义的强大权威下不得不在观念、价值、工作上依附于它: 
  1)在经济上:个人再次失去自由,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摒弃自己独立的精神生活,而长期把自己“奉献”(如同宗教)给生活以外的事务,自己仿佛货物,以社会和环境决定个人的价值。 
  2)在观念上:虽有了信仰的自由,却无所适从,结果虽然得到了争取自由的胜利,却无法去利用它。再例如,如今我们也已获得了自由的最后一项——言论自由,它虽然是我们在争取自由的奋战中的重要一役,但现代的人却完全不会利用它,终是人云亦云,毫无主见。也就是说,他根本没有独创我见而不受外界影响的能力。另外,虽然我们常引以为荣的是,我们已不再受要我们一意遵行的那些外在权势的控制,却忽视了具有同等权威的舆情与公众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只注重争取抵制外在牵制的自由,而没有注意到人类内心的束缚,内在的冲动与畏惧。 
   
  +资本主义社会中解决个人自由之负担的办法: 
   
  1)他必须要有财产,他如拥有的愈多,安全感也随之愈强,如果没有财产,或失去了所有的,则他自己和他以外的别人都会觉得是一个不完整的人。 
  2)其次是权位及声望,是他在与人竞争之中成败的关键,被人赞赏及有驾驭人的权力,是稳固及增加财产的象征。但是,虽然一时或因夜郎自大而掩盖了“自我”的孤寂与彷徨,但不是寻求安全感的根本办法。 
   
  但是,以上所述有关个人的孤寂感及无力可施的苦闷并不是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能明确地感受到或细心地去体验的。一般人工作之余,尽量参加社团活动,与外界建立各种社会关系,不断接触,尽情享乐,到处游历,而孤寂感暂时不会产生。然而,在心灵的深处,仍充满了空虚,恐惧,与孤寂感,迫使我们时时企图挣脱这种精神上的压力。而去争取新自由。 
   
      Digest:书摘和总结:第四章 逃避的心理机构 
   
  总结: 
   
  资本主义带来的自由使得人们感到孤独不安无意义,因而人们克服这种孤独不安无意义感觉的方法有二: 
  1)一个自然就是靠自己与世间的爱去工作,很真诚的去表现情绪、感觉与智能,他可以无须放弃其个体的独立与完整而再度恢复其本来面目。 
  2)另外,就只有后退,放弃其自由,并努力去克服其与外界隔离而造成的孤独现象,但后者却因个体已与世界分开,很难再与世界合而为一。这个并不是可导致幸福与积极的自由的解决办法,却是所有在不健全现象中可以发现到的一种解决办法。接下来主要描述的是这种逃避方法: 
   
  +逃避的现象之一:极权主义(如希特勒、斯大林或M时代) 
   
  第一种所要谈的逃避的心理机构是指其个人有放弃其自己独立自由的倾向,而希望去与自己不相干的某人或某事结合起来,以便获得他所缺少的力量。换句话说,也就是寻求新的第二个束缚,来代替其已失去的原始约束。通常这种逃避心理机构最显明的表现是企图服从与支配他人。或者可说是对不同程度的正常与非正常人的被虐待与虐待。 
   
  被虐待狂者为了消除自由的负担而找到其他的人或权利足以庇荫于其下。他们企图使自己变得更大更强,或者能加入到这个势力中去,这个力量也许是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团,也许是上帝,国家或一己之良知。这个人必须放弃自己,放弃所有与自己有关的如骄傲,实力,甚至于独立的人格及自由。但他可以从伟大的力量中获得另一种的安全与骄傲,他可以免于下决定,免于对自己最后的命运负责任,他更无须去怀疑生命的意义和他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由权威代为解答。这种社会就是集权社会。 
   
  集权主义的定义是在他们的社会,文化的结构中存有权力的统治现象。自基督教以至康德哲学,已经就是内在权威的时代了,严厉的良知约束不亚于外在权威的力量。权威转变为看不到的。我们叫他“匿名”的权威,他伪装成一般常识,科学,心理健康,正常状态,公众舆论等等,再也发现不了命令与压迫,代之而起的是温和的说服,这种方式较看得见的权威更有效果。 
   
  +逃避的现象之二:破坏性 
   
  篇幅较短,没有具体实例。没有看懂。 
   
  +逃避的现象之三:舍己的自动适应(这是比集权主义更为温和的文明的一种当代现象,是对我们当代社会的描述。) 
   
  这个逃避现实的心理机构,是大多数正常人在现代社会中所发现的解决办法。简而言以,就是: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完全承袭了文化模式所给予他的那种人格。因此他就和所有其他的人一样,并且变得就和他人所期望的一样。这样,“我”与世界之间的矛盾就消失了,然后,对孤立与无权力的恐惧感也消失了。这种心理机构宛如某些动物的保护色。他们看起来,与他们的周围环境那么相似,以至于他们几乎和周围的环境,没有什么区别,一个人放弃了他独有的个性,变得和周围的人一模一样,便不再感到孤独和焦虑。 
   
  我们之中,有许多人自以为是在主动而自发的思想、行为。其实并不然。当我们说“我认为”时,这句话似乎很明确而肯定,但实际上不是来源于自己。我们可以有许许多多的思想、感觉、希望以及甚至于感官的感觉,而这些思想、感觉等等是我们主观地认为是我们自己的,其实是外面加诸于我们的。 
   
  这种丧失自我,和由一个虚伪的自我来取代真实的我的现象,使个人陷于极端不安的状态。因为,由于他不过是反映了别人对他的期望,他已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他时刻在怀疑中。为了克服这种由失去自己个性而产生的恐慌,他被迫要显得和别人一样,想要不断地靠着得到别人的赞许,来寻求他自己。由于他不知道他是谁。至少他人会知道——如果他的作为能符合他人的期望;如果他们知道他是谁,他也就会知道了——只要他能相信他们的话。在现代社会中,个人自动与他人同一化的这种行为,在解决孤独和焦虑的同时,也使得个人益加觉得无助和不安。 
   
  Digest:书摘和总结:第五章 自由与民主
  
  本章主要讲述了所谓民主社会中仍旧存在的自由障碍,既个人独立、原创(Original)人格的缺失。
  
  +个人人格的幻觉(个人独立、原创人格的缺失)
  
  自由的前提是个人独立的人格。民主社会中仍旧存在的两方面的障碍,即我们在1)感觉和思考方面和2)意志方面都失去了原创性。我们没有能力使用我们可以使用的自由。
  
  1)感觉及思考方面:我们的社会和教育使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摘录:
  
  我们的文化从小培养我们屈服于社会权威,抑制真实的感觉和观点。从小培养一种根本不属于“我们的”感觉;例如教儿童要喜欢人,对人们要友善,要微笑。成人之后社会压力巩固这种压力。在多数的情形中,人们未能发觉到这种“不真实”的情形,因而失去辨识虚伪感觉和自发的情感之间区别。
  
  我们的社会把“感情冲动”视为是不健全的或不平衡的。我们鼓励贫乏的、平淡的思想。不能被扼杀的那部分情感被隔离在人格之外,其结果是产生低级而不真实的多愁善感的情绪,电影与流行音乐便用这种情绪,来满足情感饥渴的顾客。同时我们的社会禁止我们表达对死亡的悲剧感,对于我们这代人,似乎死亡是不存在而不用考虑的事。
  
  以“自由”为名,生命失去了意义,生命不过是由许多零星的、互不相关的事情构成的。人没有了“完整”的感觉。他感到困惑和害怕,只有不停地注意着这些无意义的琐事。
  
  2)意志方面:我们不知道我们生命的目的。我们为了消除这种无目的感,紧紧抓住社会的期望,拼命追求幻觉中的社会设定的目标。一方面压制对个人身份和意义的怀疑,一方面在内里有根深蒂固的不愉快和绝望。
  
  摘录:(以下有关人生目的缺失的部分实在句句说到人心,此处一句也不想省略。)
  
  在“意志”的行为方面,人们也失去“创造力”。我们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想要获得我们所要的,而多数的人从未曾怀疑到这种行为的前提,那就是:他们是否确知他们真正的需要。他们没有停下来想想,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不是他们想要的。在学校时,他们想要好分数,到了社会上,他们要事业成功,赚大钱,有声望,买更好的汽车,到各地观光等等。然而,如果他们能在这种疯狂活动的当儿停下来想一想,他们便会想到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真的获得了这项新工作,如果我有了这部比较好的汽车,如果我能去旅行——以后又怎样呢?做到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处呢?我是不是真的要这些东西?我是否在追寻某个目标,而这个目标假定会使我快乐,同时,当我一达到这个目标,它会令我困惑?”这些问题是令人害怕的,因为这些问题问到了人们整个活动所依据的根本,人们有种倾向,想要尽快地摆脱这些扰人的问题。他们觉得,这些问题令他们烦恼——于是他们继续追求他们相信是他们自己的目标。
  
  这种情形说明了一项事实——这个事实就是:现代人在幻觉下过活,他以为他知道需要什么,而他实际上想要的,是他以为应该要的东西。其实,我们必须了解的是,知道一个人真正需要什么,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而是件人们必须解决的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我们极力设法避免解决这个问题,而接受现成的目标,好像这些目标就是我们自己的。
  
  人们常误把拼命活动当做有果断行为的证据,虽然,我们知道,这与演员的行为没什么大区别。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可以卖力地扮演他被指派的角色。然而,无论他演得多么卖力,他只不过是扮演一个别人交给他的角色而已。人们难以认清我们的希望,不是真正地属于我们自己的,而是外界加诸于我们的,这种困难与权威及自由的问题,有密切关连。在现代史的过程中,教会的权威由国家的权威取而代之,国家的权威又由良知的权威取而代之,如今,良知的权威又由普通常识及舆论的匿名权威取而代之。因为我们已解脱了较古老且明显的权威形式,我们不晓得,我们已成为一种新的权威的牺牲者。我们已成为机械人,在以为自由意志动物的幻想下生活着。这种幻觉帮助使我们没有发觉到我们的不安全,但是,这正是这种幻觉能给予我们的惟一帮助。本质上,个人的自我已受到削弱,因此他觉得无权力和极度的不安全,他生活在一个与他已失去关联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都成为工具,他成为他双手建造的机器的一部分。他以为他的思想、感觉、和意志,是属于自己的;在这种过程中,他失去了自我,而一个自由人的真正安全却必须以自我为根据。
  
  自我的丧失使得人们更迫切想要与别人一样;这表示说,惟有一个人能符合他的期望,他就是可以确知他自己的身分;如果我们不能这样地生活,我们不仅会遭到别人的不赞同,和日益地孤立,我们将会失去自我意识,而这对精神的健全是有妨碍的。
  
  靠着符合他人的期望,靠着和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一个人就把对自己身分的怀疑压制下去,同时,得到了一种安全感。然而,他所付的代价也是很高的。放弃自发能力与个人的特性,其结果是生命的挫折。就心理的意义而言,生理的机械作用仍然活跃着,而情绪及心智的机械作用则息止了。固然,一个人仍旧生龙活虎地生活着,但是,他的生命则像砂子一样地从他的手上溜走。现代人表面看起来是满足和乐观的,在这表面的背后,他是万分的不愉快;事实上,他濒临绝望的边缘。他拼命地依附着个人须有个性的观念,他想要“有所不同”他极欲“标新立异”。人们把他的名字缩写,印在手提袋、扑克牌、及手提无线电上,使这些东西“人格化”所有这一切行为无非表示人们渴望“有所不同”;然而,这些几乎是留下来的个人个性的最后遗迹了。但是,由于人成了机器,不能自发地经验生活,他像是代表别人来追求兴奋与刺激。
  
  对现代人来说,这种自由的意义是什么呢?
  
  他已经解脱了使他不能随心所欲地行动和思想的外在约束。如果他们知道想些什么,爱些什么,他将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作为。但是,他不知道。他顺从无名的权威,他失去了自己。他越是这样做,他越加觉得无权力,也越加地被迫去顺从权威。尽管现代人表面上看来是乐观和进取的,实际上,无底深渊的无权力感觉压倒了他,使他木然地凝视着即将发生的灾祸,而无力应付。
  
  表面上看来,人们在经济及社会生活方面,似乎过得不错,然而,忽视了这舒适的外表的后面,根深蒂固的不愉快,则将是万分危险的。如果生命失去了生命的意义,那么,人便无可救药了。如果我们不能看出一般人的未经发觉的痛苦遭遇,那么,我们便不能发觉,发自文化人性基础的,威胁到我们文化的危险,即是:愿意接受任何理念,和任何领袖,只要他能令人兴奋,只要他能和给予一种表面似乎能使人的生命有意义及有秩序的政治结构与象征。人类失去了自动行为的能力,是法西斯主义可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根本原因。
  
  +自由与自发:这是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即通过认识并承认自我,敢于在社会中表达、实现自我来得到个性和自由的实现。
  
  摘录:
  
  我们深信,一定是有一种积极自由的状态存在,自由发展的过程不会构成恶性的循环,人可以是自由而不孤独的,可以具有批评能力,而不会充满怀疑,可以独立,而仍然是全人类的完整的一部分。获得这种自由的方法,是自我的实现,是发挥自己的个性。换句话说,“积极性的自由在于整个而完整的人格的自发活动”。
  
  也许我们已注意到,也许还未注意到的一件事是,我们最感到羞耻的事莫过于,我们所作所为不是我们自己想做想为的,而最令感到骄傲和快乐的则是,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发自内心的。这就是说,关系重要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而在我们的文化中,所强调的正好相反。
  
  积极性的自由也含有以下这个原则,即是:在此一独特的个人自我之上,没有更高的权力,人就是他的生活的中心与目的;人类特有个性的成长与实现是惟一的目的,决不可拿其它假定更具尊敬的目的,来取代此一目的。只有民主以个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
  说实话,我没有能够太理解“爱”与“原创性工作(Originality)”的意义。作者弗罗姆也似乎没有能够举出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但是作者非常清晰地传达了一点,即
  
  如果一个社会承认并允许个人(个性)的存在,并且该社会鼓励个人拥有独立的人格,鼓励他们表达并实现自我,那么这样的社会是积极自由社会的前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