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葬花吟》里多奥秘

 木柳书屋 2012-03-19

1、

 

 

《葬花吟》里多奥秘

 

  《葬花吟》里多奥秘

 王根福 在 2010-1-4 上午9:48 发表于 细品红楼

 谁都知道,黛玉《葬花吟》是红楼梦里的一个极为重要、极为有名的凄美诗篇,它在刻画林黛玉思想性格、表现林黛玉自伤身世遭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它还反映了林黛玉敢于坚守理想、宁折不弯,并敢于向封建统治阶级英勇抗争,这些,都用不着我来细说,红迷朋友看了《葬花吟》,自会有深刻体会。现在问题是除了以上所述,曹雪芹在黛玉《葬花吟》里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深意?要我说,当然有,而且还很丰富。它充分体现了曹雪芹特有的创作模式,或曰创作风格,即一手两牍,一声两歌。

首先来说,黛玉《葬花吟》确立了黛玉乃是红楼梦里的总花神之地位。因为黛玉高唱《葬花吟》,时在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根据书里描写,这一天,正是花神退位之日。换句话说,黛玉是花神,毫无疑问。不信,我们看一下黛玉生日,是在农历二月十二,而此日按旧俗乃百花节,或称"花朝",由此看来,黛玉是百花代表,乃是花神,有何疑问?再根据《帝京岁时纪胜笺补稿本》所述:"早年妇女,多于是日剪彩为花,插于各树;并挂金铃彩旛"。我们看红楼梦书中描写,虽是芒种节,但与百花节一样,可见芒种节祭饯花神与百花节花神降临人间,人们迎、送花神的方式是完全一样的。把话挑明了说,黛玉出生,乃花神降生;黛玉死亡,乃花神退位。一句话,红楼梦里的祭饯花神、花神退位,实是曹雪芹暗点黛玉于二年后的芒种节死亡,时在农历四月二十六,此毫无疑问。——当然,现在有许多红学家把"花神"桂冠戴在了贾宝玉头上,进而推断出贾宝玉生日在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此岂不是乱来么?花神明明是百花代表,乃女儿之身,何况是在芒种节"祭饯",哪有生日之理?!把祭饯亡灵说成是宝玉生日,此种低级洋相竟会出在许多红学大家之笔下,我实在有点忍俊不禁,不觉哑然失笑(宝玉是花王,与女儿之身的花神绝对是两回事。再说,宝玉生日,黛玉大放悲声,岂不是大煞风景)。

其实,黛玉是花神,我们还可以举出几例。

1. 二十六回: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2. 二十七回: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3. 二十七回: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4. 七十六回: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以上花魂两字均是指黛玉。花魂与花神基本同义,而与诗魂大相径庭。所以,"冷月葬花魂"毫无疑问是曹雪芹手笔,而有些版本的"葬诗魂"乃是对曹雪芹原文的篡改。

记得晴雯死后,宝玉称她为芙蓉花神,可我们知道,黛玉也是芙蓉。根据宝玉与小丫鬟的对话,我们可知晴雯是单管一样花的花神,而同是芙蓉的黛玉理应是总花神。黛玉死于芒种节未时,仅比晴雯的"未时二刻"早死半个小时。

还有一件事,就是有许多红迷朋友认为黛玉死后,宝玉将会极其隆重地祭奠黛玉,否则压不住"诔晴雯"。这在我看来,实是一种误解。因为晴雯死后,宝玉已在暗中将黛玉一起悼过了。"诔晴雯",实质是明诔晴雯,暗悼黛玉。说穿了,是悼花神(因为晴雯与黛玉均是芙蓉花神,在此特定情况下可以合二为一)。

上面,我们说到黛玉死于芒种节,其实不单单依据黛玉乃花神,花神退位在芒种节,等等,——尽管,这些证据应当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事实上,我们还有其他证据,而且也非常地重要。

清代富察明义是曹雪芹同时代人,当时,他有幸看到了曹雪芹后红楼梦,他看完之后,写了二十首诗,其中有一首牵扯到黛玉《葬花词》。他的诗是这样的——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疴续红丝?

 我们看富察明义诗,可以很清楚地得知黛玉《葬花词》实乃黛玉最终命运的诗谶。也就是说,黛玉葬花,实在葬自己。黛玉是花,花是黛玉,在这里,两位一体。黛玉高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其实是在预告自己"春尽"死亡。此也就是富察明义诗中所谓的"似谶成真"。

或许有红迷朋友会说,"春尽"也不一定是确指芒种节呀。我说此话不对。因为一、黛玉《葬花词》,"高唱"在芒种节;二、"春尽"在红楼梦里可有明确界定,乃"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这话意思很清楚,是说芒种节是"春尽"之日,也可以说是"春尽"标志。三、黛玉是花神,是百花代表。她在芒种节葬花,也就意味着她这"花",将在二年后的芒种节被人埋葬,是为"一抔净土掩风流"。事实上,脂砚斋怕我们看不明白,看不懂其中奥妙,特意批曰: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

我们须知,红楼梦里的芒种节特别重要,因为它直接关联着黛玉死亡以及"诸艳归源"。故曹雪芹对"芒种节"高度重视,大书特书,并竭尽渲染之能事。至于把这芒种节定死为四月二十六,是因为它必须抢在元春当皇后之前。——我们知道,元春五月初一当皇后,随即下旨令宝玉宝钗五月初五奉旨完婚。(历史上芒种节在四月二十六实不稀奇,曹雪芹所写,经得起红学家们放大镜下的检验,而且并不违反生活真实)。

如还有红迷朋友不相信黛玉死于二年后的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那我们还可以参阅一下黛玉《桃花行》,那最后一句诗怎么说?是"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这"春归尽"岂不就是"春尽",岂不就是芒种节!当时,宝玉看后,立马猜出《桃花行》是黛玉所作,不但不称赞,反而眼里滚下泪来。这些极为明显的暗示,难道我们还不能醒悟,还不能确定黛玉芒种节死么?!

在黛玉《葬花吟》里,如果我们不了解后红楼梦里具体的情节进展,则有些诗句我们是无法理解的。

先说"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这句诗好理解,因为我们在上面已详细论证了黛玉将在二年后的芒种节去世。但黛玉去世,与"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曹雪芹为什么要如此写?难道宝玉与黛玉已筑成"香巢"了么?!——其实,这猜想实在是太正确了,真乃一语中的!

在我们前面引用的明义诗里,有一句诗怎么说?是"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疴续红丝"。这话我想谁都能理解,意思是说黛玉如果不是病得要死,那么宝黛姻缘并不会夭折,而且会顺理成章。——当然,这前提肯定是宝黛已然定了婚。明义说法与当下许多红学家观点截然不同,但事情可悲可喜在明义是见过曹公笔下的林黛玉之死的,而当下红学家并没有一人能有幸见到曹公后红楼梦。显而易见,明义说法符合曹公心意。

事实上,在红楼梦里,薛姨妈是慈姨妈,薛宝钗是时宝钗,她们并没有与黛玉争夺宝玉,更没有处心积虑地破坏宝黛爱情。而贾元春,虽说玉钗成婚是由她颁旨,但那是因为黛玉已去世,贾府又面临庶出派大举进攻。贾元春为维护贾府嫡出派利益,令玉钗成婚,此举无可非议,而宝玉、宝钗也完全是身不由己。

那么,有没有人切齿痛恨宝黛成婚的呢?当然有,最明显的人是赵姨娘与贾环。但她们虽然是"梁间燕子太无情",然而作用有限。应当说,起主要作用的是宝玉母亲王夫人。

王夫人对黛玉并不看好,这在对晴雯的态度上已经一目了然。王夫人痛恨"狐狸精",——这"狐狸精"里毫无疑问包括着林黛玉;喜欢的是知书达理的薛宝钗。但问题有另一方面,就是红楼梦里有贾母,是贾府最高领导,可贾母对宝黛姻缘始终抱支持的态度。王夫人面对贾母,虽然与己意见相左,但也只有违心认可的份儿。

这就要说到五十七回紫鹃的一大段话了,这段话,是紫鹃对黛玉说的。我为取信于人,照录如下——

 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趁心如意呢。公子王孙虽多,那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也丢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为妾为丫头反目成仇的。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所以说,拿主意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以上这段话,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它已暗中说明黛玉婚事全有赖于贾母的支持,万一贾母"老健春寒秋后热",突然去世,那么,黛玉婚事将会受到重大影响。黛玉那时候会因为失去贾母保护而被人任意欺负。这"人",应当说主要是指王夫人。不信,我摘录下面两条脂批:

 【庚辰:二玉心事此回大书,是难了割,却用太君一言以定,是道悉通部书之大旨。】(二十九回眉批)
【蒙回末总评:一片哭声,总因情重;金玉无言,何可为证?】(二十九回)

 我在上面引入的两条脂批,实际上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了问题。也就是说,由于贾母的突然去世,使本已订了婚的宝黛姻缘变了卦,破了产。这变卦、破产,一切来源于王夫人(所谓黛玉受欺负,不仅是指赵姨娘、贾环一伙人,更是指王夫人不顾黛玉反抗,自说自话、自作主张地将宝黛姻缘强行拆散!!)

我上面这些话,难道没有根据,胡说八道?哪里。记得元春省亲,龄官戏唱得极好,元春大加赞赏,后叫龄官再唱《游园》《惊梦》,但龄官执意不从,只肯唱《相约》《相骂》两出。脂批曰:《钗钏记》中总隐后文不尽风月等文。

《相约》《相骂》是《钗钏记》中的第八出及第十三出。第八出《相约》,写史家丫鬟芸香请皇甫吟的母亲向其子转达史碧桃的约会,而第十三出《相骂》是写芸香又到皇甫老夫人家,责其子得到钗钏金银而不娶亲;皇甫老夫人责谓其子未曾赴约,未得到钗钏金银,因此,两人争吵不休(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红楼梦鉴赏辞典》)。

那么,为什么曹雪芹要龄官执意唱《相约》《相骂》这两出呢?道理很简单,它跟元春点戏一样,是为红楼梦后文伏笔。

我们知道,元春点戏,脂砚点明四出戏伏四事,而龄官执意唱《相约》《相骂》,脂砚又明确批曰《钗钏记》中总隐后文不尽风月等文。如果我们回想一下紫鹃对黛玉所说的话,再联系我上面所引的两条二十九回之脂批,最后加上贾母死后王夫人强行拆散宝黛姻缘的所作所为,经过综合思考,则我们可以立马判断,是紫鹃在黛玉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与王夫人争吵不休,不然,龄官执意唱《相骂》,我们无法解释。至于《相约》,红楼梦里是否有紫鹃瞒着黛玉通过王夫人去约宝玉见面,我们不能肯定,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相约》必与宝黛爱情有直接关联,而且投射出黛玉被冤(此时的宝玉已在战场,不在贾府,黛玉正为宝玉性命安危日夜啼哭)。

我们通过以上梳理,就可以知道黛玉《葬花吟》里的"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是充满内容、暗含玄机的。也就是说,宝黛"香巢"早在阳春三月就已筑成,但在以王夫人为首的"梁间燕子"践踏下毁于一旦。下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其实还是有玄机。因为我们知道,黛玉死后,湘云继续。黛玉、湘云是宝玉的娥皇女英,这其实已是公论(怡红院里蕉、棠两植,没有宝钗的位置,——当然其他还有许多证据,但在此不便,一概省略)。

湘云与黛玉一样,也是花神,——这有苏轼诗句为证【注】。所以,她理当死在黛玉一周年后的芒种节(所谓花神退位)。如此破译后我们就可知道,"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讲的是宝湘之"巢"的毁灭,换句话说,暗示着湘云之死,而不是黛玉。但问题是上下两句诗合在一起,正是宝玉的娥皇女英共赴死亡。

现在有许多红学家把木石前盟仅归于宝黛,其实不确。因为小说没有那样写法,曹雪芹怎么可能会把宝黛的木石前盟半途而废?黛玉之死其实距红楼梦全书结束还远着呢。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开一点,考虑到黛玉、湘云都是花神,而且正是宝玉的娥皇女英,则木石前盟理应是宝玉与黛玉、湘云。黛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把它视为两位一体。记得五十回有宝玉诗谜——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宝玉诗谜中,"鸾音鹤信"毫无疑问是指黛玉、湘云。此说明宝玉重回太虚幻境时与之见面的"杨贵妃"是两位一体的黛湘。——我在上面将黛湘比喻为杨贵妃,实乃此时的宝玉已成唐明皇(红楼梦结尾类似洪昇所著《长生殿》。至于宝玉诗中"琅玕节"是指七月七,即"乞巧",详细论证请读者参阅我有关论文)。

上面所述,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木石前盟的真正解释其实是宝玉与黛湘,而非仅仅宝玉、黛玉。这也就是说,黛玉死后,湘云接替。我们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宝湘姻缘实乃曹雪芹固有构思。

读者如还不信我的话,我还可以举《菊花诗》为例。

湘云: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湘云的诗很明确是以黛湘两位一体自居。

下面我们看黛玉: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又: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黛玉与湘云一样,也是"两位一体",——因为黛玉此时已去世,实是在替湘云代言。而"陶令盟",岂不就是木石前盟!所以,我说木石前盟应包括黛湘两人,绝非妄言。

在菊花诗里,宝玉的《访菊》《种菊》毫无疑问是把自己妆扮成了陶渊明,这一点,红迷朋友只要仔细看,认真读,不难领会。一旦我们把这一点弄明白了,搞通了,则湘云诗、黛玉诗,我们都可以融会贯通,而且都能感觉到"木石前盟"的真实涵义。

现在我们回到《葬花词》,再来看"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我不知读者感觉怎么样,我只知其中蕴含的无限悲苦、无限愤怒实在是难以言表。如果我们不把其中内涵全部挖掘出来,我们岂不辜负曹雪芹一片苦心苦意,一片赤子痴情。下面,"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只要我们一想到赵姨娘、贾环一伙对黛玉的诬陷,一想到王夫人的蛮横无理、强行拆散宝黛,我们就能顺理成章地予以理解了。红学泰斗周汝昌曾对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很不理解,显然是出于对后红楼梦情节进展并不十分了解的缘故。

黛玉《葬花词》中以花喻人、以人喻花,红学家们已说得非常之多了,我不必在此炒冷饭,拾人余唾。但我想在此重复一句话,即《葬花词》中很明确地表明黛玉是死于芒种节,而且是"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黛玉绝无沉湖自尽这一说!那些胡说八道的"学说",只能起到误导青年学子的作用。

本文写到此,暂告一段落。还是那句老话,缺点错误在所难免,谨望广大红迷朋友不吝赐教。

【注】苏轼《腊梅一首赠赵景贶》"归来却梦寻花去,梦里花仙觅奇句"。而花仙,正是海棠花的别称。

   王根福
2010.1.3.

              来源:红楼艺苑

 
        木柳书屋欢迎您


 
 
 
 
 

 

1、


 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