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

 乔乃强阅览 2012-03-19

在首届全国新课堂成果展博会上,来自全国10几个省市的老师奉献上了60多节精彩的“课改课”,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新课堂的魅力。

在这样的课堂上,事事学生当先,自学,展示,交流,反馈,几个高效课堂理念指引下的课堂环节清晰可见,学生在课堂上有了相当的自主权和话语权。

然而,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细思量,问题源自教师还没有摒弃传统课堂知识本位的传授角色,还没有找到教师主导该做什么。新课堂教师钻研的不再是知识如何讲授,而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自学。

首先,导学案缺乏导的功能。正如胡志民校长所言,导学案编写容易,要想有价值很难。其中最大的问题隐患是,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脱节严重,即目标大而空,虚而不实,根本无法落实;内容则是具体详实,字词识记,语段分析,数学题目。学习目标的制定应明确,应具有可检测性,应与课堂内容相呼应。课堂的进行应该是目标逐步达成的过程。

除目标欠明晰,导学案设计还存在没有思维梯度,题目堆积现象。也就是说,学生不能因循导学案由浅入深地摸索到问题解决的路子,不能形成思路的链条。导致学生自学时无以为计。

其次,展示不精彩,欠点睛。我看到许多课堂现象,上课铃响后,学生分组自学。这时各组就会有人到黑板前抄写导学案上的题目,以备自学后小组展示之用。教师的目的应该是为节约时间,可是教师没有想到,到黑板前抄写题目的学生失去了自学的时间,失去了组内小展示、暴露问题的机会。也恰恰忽略了展示的本质:为什么要展示,要展示什么——展示小组自学中遇到的难题,而非全部问题。通过自学解决了的问题没有必要再展示,这种泛展示,实际是假展示。展示应该是暴露,是解决自学时的拦路虎,千万不可为了展示而展示,走形式。

展示过程,教师要做什么呢,在强调自主学习、追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学中心的当下?教师要不要讲?什么时候讲?一节小学数学课给我的印象颇深。展示的学生讲着讲着失语了,其他学生补充讲解同样没讲明白,此时,不论是展示的学生,还是听讲的学生,眼神里全是疑惑。此时,是教师出场的最佳时机。教师应该立刻走到最显眼的位置,详尽解析。遗憾的是,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看得出,学生们并没有解惑,因为他们怏怏地回到了坐位,丝毫没有顿悟后的惊喜。教师错过了最好的点拨时机,在该讲的时候缺位了。

再次,反馈环节雾里看花,若隐若现,看似是有但却无。一堂堂课看下来,有明显反馈环节的课不多。基本上是展示完毕,下课铃声响起,问题解决了就解决了,没有解决也不了了之。殊不知,这等于在扼杀学生的展示欲。没有生成的展示,不能解惑答疑的展示是不能满足学生对展示的需求的。而且,展示中暴露出的问题,没有时间在师生相互启发的交流后进行二次自学和二次展示,反馈的效能也就无从谈起。

问题来源于善于发现细节,细节是问题的藏身之所。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是我们这个课题的宗旨。课改能否深入,能否有成效,关键在于教师对自我角色的认知和扮演,在于教师怎么解决利用这些问题,促进学为主、师为辅的教学关系的形成。问题是梯子,只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改之果才能日渐长大成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