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祖碑见证闯关东历史

 叶青图书馆ABC 2012-03-19

百年祖碑见证闯关东历史

    在德惠市米沙子镇新华村一社,原永太号屯的村路旁,立着一个用青石做的祖碑。

  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祖碑,不但记录一段王氏家族史,还成了中华民族近代历史上三大移民潮之一——“闯关东”最好的物证。

  田间地头立着百年祖碑

  3月8日,72岁的王守智带着东亚记者来到德惠市米沙子镇新华村一社,新华村一社又称永太号屯,在百年前,这里名叫“来春沟”。是清朝“闯关东”的先民于此地“跑马占荒”之初起的屯名,历经多年演变成为现在的永太号屯。

  在距离永太号屯不足200米的田间地头,东亚记者见到了王氏家族的墓碑。这座墓碑是用青石材料制成的。青石碑座长为0.79米,宽为0.50米,高为0.52米。碑前设有汉白玉石供桌,长0.52米,宽0.46米。墓碑的碑身已经有点破损,碑文经过岁月的洗礼,有些模糊,依稀可见的只有“大清同治八年菊月”几个字。

  王守智是永太号屯的村民,也是王氏家族第十一代传人。王守智说,这座墓碑是王氏家族第四代传人所立,距今已经有百年历史。此碑初立时碑座亦为汉白玉,后更换为青石,墓碑曾遭破坏,2010年秋天,永太号王氏家族经公议,又将此碑重新立起。

  村子以王氏家族产业命名

  “关于祖碑和关于家族的往事,都是一辈辈传下来的。我们这个村子就是以我们家族的产业而命名的。”王守智说。

  永太号屯王氏家族先人共兄弟三人(永太号王氏一股的先人名王琳),在乾隆年间从祖居的山东省济南府德平县大王庄出发,拖家带口,身背肩挑,一路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出了山海关。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落脚在宽城子头道沟一带。后来经中介人的联系,在长春东北约80里处的天吉街以北从蒙古人手中买荒垦田,落脚扎根,把此地起名为“来春沟”。

  祖碑成了“闯关东”的物证

  之后王氏兄弟三人各奔前程,自谋生路。王氏兄弟三人在分手时约定了以后寻亲的联系方式,决定要按王氏家谱辈分起名用字,以作为联系证据。他们规定了各代起名中间用字,分别是:文英大成尚、克豪家闯宗、守志彦万世、学德纯立兴。还规定了这二十辈的“字”要循环使用。

  王氏祖碑主要记述了先人王琳闯关东的事迹。碑文共236字,其中221字可以辩识。

  碑文记述了王氏家族在王琳的带领下离开山东迁往关东的过程,并明确记载了王氏家族“迨嘉庆四年赴长春厅治荒”。事实上,长春厅是嘉庆五年(1800年)皇帝发布上谕批准成立的, 碑文所载是立碑时(同治八年,即1869年)人们对这一地区行政归属的习惯性说法。

  王氏家族祖碑所反映的不仅仅是王氏一家人的历史,事实上,它是有我们整个中华民族近代历史上三大移民潮之一——“闯关东”这一悲壮史诗的难得物证。   记者 郭家豪

  记者 施忠威  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