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胆相照

 sxxzwd 2012-03-19
        龙华医院终身教授朱培庭创建了中医胆病学,倡立“胆病从肝论治”理论,建立了以辨证论治为先导的胆石病“取”、“碎”、“消”、“溶”、“排”、“防”综合治疗体系,并倡导中医也可以使用西医的手术疗法。他开发的胆宁片等胆石病中成药,打破了胆道西药的“垄断”地位。     

  朱培庭

  1939年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终身教授。

  历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胆石病医疗中心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腹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教委重点学科——中医外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胆石病重点专科专病、肝胆管结石病医疗协作组组长,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中医外科负责人,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胆道疾病医疗协作中心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工作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西医外科教研室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胆道外科主任、胆道研究室主任。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成为首批“上海市名中医”。曾获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上海市科技领军人物三十强、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等奖项与荣誉。担任上海市名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 

  身体周刊记者 肖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胆石病在中国部分城市发病率已达18%,结石常造成胆道系统梗阻与感染,胆道感染的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而居急腹症的第二位。很多胆石症患者不得不纠结于要不要手术。其实,手术并非唯一的治疗方法。 

  73岁的龙华医院终身教授朱培庭,以其在中西医结合防治胆石病领域的研究成果而享誉沪上。他率先在国内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急腹症,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防治急、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急性胰腺炎及其他外科急腹症领域卓有成就。

  他创建了中医胆病学,倡立“胆病从肝论治”理论,建立了以辨证论治为先导的胆石病“取”、“碎”、“消”、“溶”、“排”、“防”综合治疗体系,并倡导中医也可以使用西医的手术疗法。 

  “中医在华佗年代即开展剖腹、开颅手术,手术有时能取得非手术方法难以想象的疗效。但对手术的适应证、术前术后处理等不能照搬西医,应形成中医自身特色。”这位搞了半辈子胆石病研究的名老中医说。

  

  肝胆相照,肝胆并治

  人们常用“肝胆相照”来形容兄弟之情。其实,从医学角度来看,这个成语相当科学,肝和胆确实像一对生死兄弟,胆小弟依偎在肝大哥怀中,一旦肝有什么不测,胆也跟着受累。 

  “肝总管旁有一个胆囊,而胆总管与胰腺的胰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因此,肝胆胰的疾病是一个系统的……胆汁由肝细胞分泌,要经过漫长的旅途,才能储存在胆囊中。胆管壁上有很多凹陷,从流体力学来说,胆汁流动时在凹陷处会形成一个个漩涡,如果胆汁不正常,就会发生沉淀,形成结石。”朱培庭对肝胆结构再熟悉不过了。

  中国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了肝与胆之间的密切联系。中医将人的脏器分为五脏六腑,“脏”是指实质性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等六个腑,六腑的功用为泻而不藏,而胆具有六藏、六腑的特性。一腑兼有此两种特性,这在五脏六腑中是独一无二的。

  《灵枢·本输》称“胆者,中精之腑”,“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肝胆相表里,肝的升发疏泄直接影响到胆,而胆的排泄胆汁功能正常与否又可影响肝的疏泄。从中医的病理方面,胆病多由肝而生,肝之疏泄功能失常,会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而形成胆道疾病。 

  肝胆疾病息息相关。朱培庭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胆病从肝论治”的思想。他说,胆道系统最常见疾病之一的胆石病,即是一种由肝而生的病。中医学认为,情志不舒或郁怒日久,以致肝气郁结,胆腑气机不利;湿热内盛,蕴结肝胆,湿热与胆汁胶结;及痰浊淤血内结于肝胆等均可致胆汁排泄不畅,凝结而为石。

  而从现代医学来讲,胆结石的成因虽未完全阐明,但肝脏是胆石病病理性胆汁发源地的观点已为大家接受。朱培庭解释说,各种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由于胆酸分泌减少,常有脾功能亢进致红细胞破坏使胆红素产生增多,且结合胆红素载体蛋白减少及酶活性障碍不能酯化未结合胆红素;其胆囊因慢性炎症水肿及收缩减弱。这些都导致胆石的形成。

  另一方面,不仅胆病要从肝论治,肝病也可以肝胆并治。比如,因为脂肪肝病位在肝,他倡导益气养阴、养肝柔肝为先。 

  

  六腑以通为用

  朱培庭认为,对于胆道疾病的治疗,关键是要恢复胆道系统的正常生理机能,包括胆汁的分泌排泄功能。保持胆道的通畅是治疗胆病的基本原则,这同中医“六腑以通为用”理论相吻合。 

  对于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类疾病而言,“六腑以通为用”的临床意义更为重大,这是因为急性胆系感染大多源于胆道梗阻。

  急性胆道感染后,胆管壁组织充血水肿,还会加重胆道梗阻。此外,患者的胆汁成分发生改变,胆汁黏度增高,排泄不畅,大多伴有发热、腹胀、大便干结等肠道不通之表现。因此,在急性胆系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不通”是基本病理生理改变。 

  对于急性胆系感染的治疗,历代中医十分重视“通下”之法,治疗名方有大承气汤、茵陈蒿汤、大陷胸汤、大小柴胡汤、栀子大黄汤等,大黄可谓必用之品。

  朱培庭研究发现,中医通下法治疗急性胆系感染既不同于抗生素,又有别于细胞因子或炎症介质的特异性拮抗剂,这可能正是传统中医药的优势。

  中医清热通下法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对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进行精密协调,双向调节促炎症与抗炎症细胞因子网络,使之平衡适度,由此抑制炎症介质的过度合成和释放,从而改善了炎症,减轻组织损害,这与当今感染性炎症的治疗要求不谋而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

  谈及手术,许多人便以为是“西医”,同中医背道而驰。其实,“疡科之法,全在外治”,而手术是中医非常重要的外治手段

  朱培庭坚持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先导的“碎、排、溶、防、取”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体系,既不排除运用西医的手段进行手术和微创介入治疗,更注重通过临床辨证,积极采用中医药手段介入疾病治疗的全过程。研究发现,中医药方剂除了排石作用外,更具有溶石、防石、消炎、利胆、清除自由基、抗肝细胞脂肪变性、逆转致石胆汁等综合调理的作用,寓治与防于一体。

  为克服单纯中医药治疗复杂胆石病面临的局限性,朱培庭极力推崇综合治疗,并四处奔走,八方呼吁,摒弃中医不手术、手术就是西医等陈旧观念,筹措经费添置激光碎石机、电子胆道镜、十二指肠镜等先进设备,既提高了疗效,又提升了效率。

  “由于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的手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和结石残留、再发率,因此应慎重选择手术疗法。总之,对手术和非手术都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不因在中医院而过分强调非手术,也不因在手术科室而过分强调手术。”朱培庭说。

  开发胆石病中成药

  朱培庭在胆石病领域领域的另一贡献,在于成功开发 “胆宁片”等防治胆石病中成药,解决了中医汤药制作繁琐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朱培庭总结名老中医顾伯华、徐长生治疗胆石病的经验,形成了治疗胆石病肝胆气郁证和肝阴不足证的经验方——胆宁汤和柔肝煎。此方在防治胆道感染、胆石病方面疗效显著,求治者络绎不绝,供不应求。朱培庭意识到,沿用一碗汤药喝到底的老办法行不通,只有将处方固定下来,做成使用方便的中成药,才能造福更多患者。 

  于是,朱培庭与上海中药一厂合作,对胆宁汤进行筛选、精简,经过八年探索,研制出由七味中药组成的新一代中药制剂——胆宁片,这是上海地区第一个国家级中药新药。朱培庭和他的研发团队因此获得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一等奖、上海市优秀产学研工程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诸多荣誉。

  中成药胆宁片的上市,也打破了胆道西药的“垄断”地位。在对429例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患者长达9个月的对比观察发现,胆宁片的疗效最优,超过了德国进口的胆通及国际公认口服溶石药物熊去氧胆酸,成为胆道疾病首选药物,而每年花费大量外汇进口的德国胆通也因此从上海医保基本药品目录中被删除,这一成果在当年的上海医学界造成不小的轰动。 

  后来,朱培庭发现胆宁片还存在服用剂量较大的缺点,于是他将原来的7味中药进行精简,将理气药味减少,只留下大黄、陈皮等三味,既保持了中医“六腑以通为用”的治则,又精简了中药药味,最后形成了新一代的中药制剂“清胆胶囊”。

  临床通过400例双盲随机对照研究,证明了清胆胶囊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国际公认口服溶石药熊去氧胆酸(UDCA),也优于胆宁片。经过又一个八年探索,“清胆胶囊”(现更名为升清胶囊)获得国家中药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

  此后,朱培庭和他的团队再接再厉,又将治疗肝阴不足型胆石病的中药成药养肝利胆颗粒剂纳入产业化研究的目标,经过近三年的研究,目前养肝利胆颗粒(现更名为芍杞颗粒)已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 

  “科研成果一定要转化为第一生产力,走新药开发的道路。”每当谈起新药开发的艰苦历程,朱培庭总是感慨万千,“在中国现在的大环境下,搞中医药的研究非常不容易,而要走科技创新道路则更是难上加难。科学面前没有权威,只要拿出过硬的研究数据,就一定会得到认同。” 
胆宁汤
         组成:青皮、陈皮、枳实、厚朴、生大黄等 

  主治:肝气郁结型胆石病、慢性胆囊炎 

  方解:青皮、陈皮疏肝理气,为方中君药;大黄清热通下,利胆通腑;枳实、厚朴通气止痛,共为臣药。
你还有胆量不吃早饭吗
       
        身体周刊:随着生活的改善,中国人胆结石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近年来出现了微创手术,取石保胆手术,手术治疗有哪些利弊? 

  朱培庭:胆结石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胆囊结石以胆固醇结石为主,胆管结石以胆色素(胆红素)结石为主。过去生活条件不好,农村、沿海地区的胆管结石发病率高,但是近年来由于生活条件改善,中国人以胆囊胆固醇结石为主。

  目前对于胆石病的总体治疗趋势,从外科角度来讲,手术仍然是临床的主流,从传统的胆囊切除手术,发展到现在的微创手术。

  但是,很多人胆囊被手术切除了,胆管照样生结石,也就是肝内胆管结石,通过手术拿掉结石切除肝叶,但很容易就复发,且有急性胆管炎等并发症,这成为外科医生最头痛的难题。

  目前还有一种腹腔镜下的取石保胆的手术,对于只有少数结石的患者可以适用,但是对充满型的结石患者不合适,即使取出结石后还会产生新的结石,最快的病例三个星期后就复发。各种手术方法各有利弊,每种手术方法都有特定的适应范围。因此,对胆石病的手术要严格限制适应证。 

  有个现象要警惕,最新的研究发现,胆囊手术施行几十年来,胆囊切除的人比有胆囊的人罹患肠癌的几率增加1%。这是因为,胆汁里有一种致癌因素,存储在胆囊中可以被清除掉,而胆囊切除以后,胆汁直接进入肠道,在细菌的作用下变成石胆酸,这就是成为肠癌的致癌因素。有的人担心,胆结石一直在胆囊里会癌变,其实胆囊癌的发病率只有10万分之四到五。因此,权衡利弊得失,手术还是要慎重对待。 

  还有一个问题,自B超普及后,发现胆囊息肉的患者非常多,其实息肉分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真性息肉20%都不到,假性息肉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等,所以,要提醒胆囊息肉患者,不要轻易开刀,可开可不开的再观察观察。 

  

  身体周刊:胆石症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 

  朱培庭:对于胆囊严重萎缩,功能丧失,或胆囊充满结石者,首选手术治疗。

  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案依结石大小、胆总管扩张程度及肝功能状态而定。结石最大径小于胆总管内径,无阻塞性黄疸及严重肝功能损害者,采用非手术治疗。如果结石最大径大于胆总管内径,或胆总管已扩张,有肝功能损害及阻塞性黄疸者宜手术治疗。

  对于肝内胆管结石,因其主要是肝细胞形成的胆汁成分的改变,单纯手术并不能解决成石的根本问题,手术只解决取石的“标”的问题而未触及其成石之“本”的问题,效果往往不好,有的病人开了三四刀,肝叶切除了一半,还会反复发作。故只要不出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严重并发症,一般主张采用非手术治疗。

  由于西药只对胆固醇结石有作用,对胆色素结石不起作用,这部分病人只能依靠中医中药。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起到综合性治疗的作用。

  对于胆管1厘米以下的结石,胆总管下端没有痕迹狭窄、泥沙样结石,都是中医药治疗的适应证。 

  

  身体周刊:胆石症的发病原因是什么,与不吃早饭有关吗?胆石症患者平时应注意什么? 

  朱培庭:胆病在企业职工、公务员中发病较多,而且发病年龄有提前的趋势。这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这些人群往往顾不上吃早饭,晚上忙于应酬。不吃早饭,胆汁分泌减少,胆囊里的胆汁易沉淀形成结石。晚上大吃大喝,导致高血脂、高血压、高胆固醇、脂肪肝等代谢综合征。三高又易导致胆管炎、胰腺炎、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 

  胆结石患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饮食要合理,荤素搭配、以清淡为主,多吃健康食品,营养合理,晚上少应酬。注意休息充足,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预防结石急性发作。用一位老先生说的话就是“吃得下、拉得出、睡得着”。

  一般来说,0.5-1.5厘米的胆结石最容易疼,而且大都在晚上发作。这是因为,现代人习惯于晚上应酬,大吃大喝油腻食物,易导致胆绞痛。

  另外,与晚上睡觉的体位也有关系。人躺着睡觉时,如果胆囊口的位置朝下,结石卡在出口处,胆囊收缩就会绞痛。因此,应该向右侧睡,不要平睡,最好上身侧30度半躺着。


红黄蓝白黑都要吃,麻辣不要吃
 
        我们见到朱培庭时,他刚结束上午的查房。73岁的他坚持每周三个半天门诊,一天查房,工作生活张弛有度,精力充沛。但事实上,幼年的朱培庭体弱多病,也正是因为年幼多病,他才走上了学医之路。 

  上小学时,他即因患“伤寒”而休学,读初中又因关节炎再次休学。考入上海中医学院后,关节炎再次发作,他只得休学回家。家人找到西医专家治疗,但几个月精心治疗仍然束手无策。后来,针灸医师茅晨生采用化脓灸的方法,在他背上的华佗脊穴足足烧了36个瘢痕,再敷上膏药。当时正值盛夏酷暑,化脓灸部位不断腐烂化脓,坚持了一个多月的治疗后,奇迹出现了,朱培庭的双腿不但能迈步了,还能甩掉拐杖自己爬上三层楼梯。

  切身体会,让他不禁为中医学的精妙折服,回校后得到针灸大师陆瘦燕和中医大家裘沛然的亲自施教,学习了针灸治疗的绝技。 

  现在,朱培庭虽然没有了关节炎的困扰,但是仍然有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因此,他格外注重养生。

  现代人吃出来的病越来越多,因此他在饮食方面主张合理饮食,多吃素食,少吃荤,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早上要吃一个鸡蛋,鸡蛋最好煮得老一点,这样容易消化。现在很多人喜欢吃溏心鸡蛋,其实这样不容易消化。另外,红黄蓝白黑的蔬菜都要吃,麻辣的不要吃。” 

  朱培庭主张戒烟限酒,喝适量红酒、黄酒有助于养生。“现代人应酬多,喝酒也要适可而止,我们老中医经常搞沙龙活动,喝点红酒助兴,但红酒最多喝半杯,黄酒最多喝一两。”

  他不主张吃补品,“现代人都喜欢吃补品,过分依赖冬令膏方进补,其实膏方已经变成一种炒作。” 

  朱培庭的锻炼方式比较简单,就是散步走路。每天早晚走两次,每次半小时,可以消耗热量。另外,他坚持早起早睡的起居习惯,晚上10点睡觉,早晨6点起床,他认为半夜11点到凌晨三四点是黄金睡眠时间,是人体排毒的过程,如果长期过劳,只会适得其反。“现在我每天晚上看完《西游记》就差不多要准备睡觉了,早上5点多起来,中午再午休半小时到一小时,这样一天精力充沛。” 

  出身于江南书香世家的朱培庭,继承了儒医传统,写得一手好字,经常挥毫泼墨,陶冶性情。他认为,心态对于养生来说非常重要,《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精神乃守。”中医讲究精气神,所以,要自得其乐,知足常乐。

  朱培庭平时喜欢听音乐、看电影,含饴弄孙共享天伦之乐。退休后,他和老伴走遍万水千山,足迹遍及地中海、英国、加勒比海,“趁跑得动的时候到国外跑跑,旅游能让人心境开放,心情好身体自然就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